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公文范文 > 主题教育 > 素质教育失真13篇

素质教育失真13篇

时间:2022-11-15 18:40:04 浏览次数:

素质教育失真13篇素质教育失真  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制度环境分析  [摘要]素质教育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着素质教育政策制定的成败。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素质教育失真13篇,供大家参考。

素质教育失真13篇

篇一:素质教育失真

  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制度环境分析

  [摘要]素质教育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着素质教育政策制定的成败。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政策执行失真的现象屡有发生,文章从制度环境分析的角度对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探究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的制度环境因素。[关键词]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制度环境分析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形成了我国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体系。然而,在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素质教育的实验活动基本上没有摆脱原有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自发性的素质教育改革实践缺乏前瞻性的理论研究和方案设计的指导,基层执行层面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大程度的困惑和盲目性,从而导致了素质教育政策一定程度的执行失真,增加了教育改革的成本和代价。本文从制度环境分析的角度对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论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探究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的制度环境因素。

  一、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表现形式

  (一)政策架空执行政策架空执行是指政策执行机关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仅仅宣传政策内容,并没有制定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从而造成公共政策无法落到实处。素质教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只是进行宣传,做表面文章,未被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一方面,有关素质教育的宣传轰轰烈烈,有关部门领导发言必谈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学校却以素质教育的名义实施新的应试教育,出现了所谓的“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象。(二)政策替换执行政策替换执行是指行政机关在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偷梁换柱”,使政策执行从表面上看与原政策相一致,而事实上却背离了原政策的精神内容。即在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用地方的教育政策取代国家的素质教育政策,使执行的内容完全背离了原政策的要求。例如,用素质教育的名义简单更换传统教育措施的

  行为;将素质教育理解为简单的技术教育、简单的生活教育和简单的社会适应教育。这些从自身利益出发,将素质教育单纯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提高等,都是为了满足地方利益的需要。(三)政策截留执行政策截留执行是指公共政策在自上而下的传递过程中,执行主体将政策中途截留,使政策的精神和内容不能传达到目标群体和利益相关人的一种政策执行失真行为。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执行部门无视政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现象,执行部门断章取义,为我所用,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或与自己利益价值相矛盾的就放弃执行,只强调政策赋予的权利,而放弃义务,无视政策责任,使政策成为自己谋取权力或利益的工具。(四)政策附加执行政策附加执行,即执行者在原政策目标的基础上,自行增添若干个新目标,附加不恰当的内容,盲目扩大政策外延,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力度、目标超越政策原定的要求。例如,将改善教育工作的物质条件说成是实施素质教育,这种现象导致素质教育外延无限扩大,实质上淡化了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借着素质教育的由头,超越收费的范围和力度,出现乱收费、多收费的现象。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必然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党和国家政策的正确贯彻和有效实施,极大地损害公共政策的严肃性,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首先,将直接导致政策执行成本扩大。决策机构可能会误认为政策制定得不科学,进而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重新对政策问题进行论证和调查研究,以期制定出更科学的政策。其次,将造成行为和价值导向偏离。政策失真很容易使人们对公共政策产生错觉,以为政策可以随意更改、任意取舍,从而转变对公共政策应有的态度。

  二、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制度环境分析

  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离不开特定的制度环境,每一项政策都植根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一定的制度环境可以为政策执行提供机会,同样也会为政策执行提供障碍。(一)政治环境公共政策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政治行为,其执行子系统的输入与输出都离不开政治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决策制度。政策的有效执行以高质量的决策为前提,高质量的决策是以高质量的决策制度为保障的。目前,我国教育决策体制仍然是一种“单中心主体”的决策体制,决策组织与执行组织合一,信息咨询、反馈、评估和监督等组织很不健全,信息子系统与咨询参谋子系统的制度化、科学化程度不高,影响政策的合理制定与有效执行。同时,决策过程还存在非民主化、非程序化倾向。一些部门制定教育政策没有严格遵守决策的基本规则和基本程序,最终影响政策的有效执行。2.环节不明确。在纵向上,教育的决策权由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转移,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既可以是教育政策的制定主体,也可以是教育政策的执行机构;在横向上,教育的决策权由体制内部向体制外部转移。一项政策出台以后往往是通过政府指令性行为贯彻实施的,但由于实际情况的不确定性、多样性与复杂性和执行操作中的各种因素的多重影响,政策的某种规定性可能会变成抑制地方行为的强制性,统一性变为指令性,由此出现淡化政策的基本要求、扭曲政策的基本方向的政策失真现象。政策失真直接导致政策性疲软,最终产生“领导实行素质教育,教师实行应试教育”的怪圈。3.政策评估机制缺位。根据控制论的原理,良好的控制应是包括计划、执行、控制、反馈的一个封闭的链环。因此,有效的政策过程应是包括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调整与终结等环节的一个封闭的回路。但目前教育政策没有评估机制或机制还不健全,对政策执行结果缺乏有效的评定,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敷衍政策的行为。4.监督机制不健全。不少政策设立的政策执行监督主体较多,形成“多头”监督,结果谁也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导致责任追究制度不明确。而正确执行教育政策的前提是政策本身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否则政策执行权力无法受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政策执行权就可能被执行主体滥用,出现政策执行异化现象。(二)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教育政策执行最深层次的环境,是教育政策执行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了政策执行的性质和功能发挥,影响了政策执行的效率和运行模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传统的成才机制和就业机制。造成执行机构对素质教育政策扭曲、架空现象是有其深刻社会原因的。目前,在我国劳动人才市场上,学历依然是进入理想职业最主要的指标。而获取文凭又只能通过高考这传统而又唯一的教育评价手段。这种评价手段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重视终极性评价。这就直接促使学生及家长奋力拼搏去挤这座“独木桥”,而学校领导者和教师出于自身利益的追求,实施一种冠以“素质教育”名义下的新的“应试教育”,从而导致了这种政策弱化、政策扭曲的现象。因此,传统的劳动就业制度是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的关键因素。2.有限的资源分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利益主体呈现出多元

  

篇二:素质教育失真

  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素质教育出现这种弊端的原因有很多素质教育出现这种弊端的原因有很多素质教育出现这种弊端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社会政比如说社会政比如说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潮对教育思想经济和文化思潮对教育思想经济和文化思潮对教育思想教育政策以及教育行为的影响教育政策以及教育行为的影响教育政策以及教育行为的影响一方面落后的一方面落后的一方面落后的社会思潮潜移默化地导致了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社会思潮潜移默化地导致了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社会思潮潜移默化地导致了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另一方面另一方面另一方面一些专家一些专家一些专家校校长教师和家长为了抵制这些落后思想和行为采取了沿袭旧路的做法教师和家长为了抵制这些落后思想和行为采取了沿袭旧路的做法教师和家长为了抵制这些落后思想和行为采取了沿袭旧路的做法也导致素也导致素也导致素质教育政策失真

  浅谈我国素质教育现状

  摘要:

  本文就素质教育的背景、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进行对比,以及怎样完善素质教育,从这三方面对我国素质教育现状做简要分析。

  【关键字】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做学习的主人

  前言

  为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了迎接国际竞争,为了满足21世纪科技挑战的需要,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迫切的需要创新型人才,人们将矛头直接对准教育,其中,呼声最高的就是素质教育问题。然而,中国的素质教育现状,能承担的起21世纪的期望和挑战吗?

  一、素质教育的背景

  “素质教育”最早是由孔子提出的。孔子主张人不论出身贵贱,不论品行善恶,不论聪明愚笨,不论年龄大小,不论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而且应该接受教育,重视品德教育、美育陶冶和体育卫生,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人格得到全面发展,首创了启发式教学法,他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实行"因材施教",主张教学相长,以师生共同讨论作为经常性的教学形式。

  为了迎合隋唐时期社会人才的需要,施行了科举考试,应试教育也就真正的开始了,并且沿用至今。但是,就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来看,应试教育已无法培养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当今的应试教育显然把智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但智育的目标确实狭隘化,功利化,片面化。迫于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人们重新审视我国的教育,素质教育的趋势应运而生。从1983年到1999年二月,先后提出了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思想,2000年,教育部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再次强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由2000年开始,素质教育正式被教育部提出,并引起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倡导素质教育,可是素质教育究竟是什么?

  1、笔者在参考大量文献后,发现素质教育没有特定的概念,但具有以下含义:

  (1)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最有利的教育方式。

  (2)素质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不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但基础教育必定是素质教育,职业教育、高等专门教育也应当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3)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一种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

  近年来,即使国家一再完善教育制度,尽可能的将素质教育融入到现有的教育制度中,但素质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仍然存在一定问题。

  2、笔者在参考大量文献后总结为,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与否,应该从一下五个方面考虑:

  一是办学条件是否改善;二是师资队伍是否提升;三是课程与教材质量是否提高;四是社会环境是否进步;五是升学率是否提高。

  在这5个标准里,现阶段素质教育发展基本上都有所变化,尤其是升学率的阶段性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就广东省而言,毛入学率今年已达到27.5%,远远超过往年平均值。除了这五个方面以外,在学校教育中,还体现在一下几方面:

  (1)从只关注少部分学生升学转变为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2)从只重知识学习转变为注重“三个维度”的全面培养。

  (3)从只追求标准答案转变为注重多元化、创新意识的培养。

  (4)从只重考试能力转变为关注综合能力的提升。

  但是,素质教育还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素质教育政策失真,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种:

  (1)政策替换,就是偷换概念。比如用素质教育的名义简单更换传统教育措施的行为;再比如将素质教育理解为简单的技术教育、简单的生活教育和简单的社会适应教育。

  (2)政策架空,很多地方施行素质教育做足了表面文章而没有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到头来只是形式主义的体现。

  (3)政策浮夸,就是好比不断扩大政策的外延而素质教育的中心目的却被淡化。

  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素质教育出现这种弊端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潮对教育思想,教育政策以及教育行为的影响,一方面落后的社会思潮“潜移默化”地导致了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另一方面,一些专家、校长、教师和家长为了抵制这些落后思想和行为采取了沿袭旧路的做法,也导致素质教育政策失真;比如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行政工作方式。这两种均是导致素质教育是真的社会因素。还有像是对素质教育理解存在偏差,对教育改革的误解等,是造成素质教育失真的内部因素。

  二、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对比

  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通过学习,掌握相应的知识,从而丰富知识储备,并且掌握运用这些知识的方法,就这一点来看,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源出发点是统一的。但两者又有本质区别。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要使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敏锐的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独立意识。而“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群体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

  向。”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争,自古就有。两者主要区别在,教育的目的不同,教育的对象不同,教育的内容不同,教育的方法不同,教育评价标准不同,教育结果不同。

  (1)教育目的不同。“应试教育”着眼于分数和选拔,以考取高分获得升学资格为目的,属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而素质教育则受教育者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旨在提高国民素质,追求教育的长远利益与目标。

  (2)教育对象不同。“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而重视高分学生,更确切说,是重视高分。这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违背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原则。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它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素质教育也是差异性教育。素质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正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即素质教育要求平等,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

  (3)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所实施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只教应试内容,忽视了非应试能力的培养,如语文、外语学科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在数理化学科中忽视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及动手操作,以致学生在实际问题面前束手无策。而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教以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

  (4)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填鸭式”等,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素质教育则要求开发学生的潜能与优势,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使学生学会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

  (5)教育评价标准不同。“应试教育”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备考这个中心而展开,要求学生积累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形式、应试技能,考取高分,要求老师将分数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水平的唯一尺度;素质教育则立足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多种形式全面衡量学生素质和教师的水平。

  (6)教育结果不同。在“应试教育”下,多数学生受到忽视,产生厌学情绪,片面发展,个性受到压抑,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在素质教育下,全体学生的潜能达到充分发挥,获得素质的全面提高,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所以,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事在必行。这是我们基础教

  育改的时代主题和紧要任务。

  三、怎样完善素质教育

  1、改变教育观念。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化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同时也是“人”的现代化,并最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我国目前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存在的腐败、道德滑坡、法制观念淡薄等现象,与部分国民的素质不高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时,我国的现代化不可能离开国际大环境孤立地进行,我们将长期面临激烈的挑战和竞争。中华民族要振兴、要发展、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素质教育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提高民族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全面提高,积极推进义务教育普及。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淡化选拔意识,要承认受教育者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调动个体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自身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使整体素质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改善和提高。

  2、转变学生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精神,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以育人为本。基础教育应对儿童实施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自尊、自重、自主、自律。当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绝不意味着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放松学校的组织纪律。而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

  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而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或一种具体的方法,是通过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来进行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因此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一是要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来审视过去的教学方法;二是要研究文化传统问题;三是要吸收科学技术的新成果。

  总结

  通过以上阐述,了解了素质教育主要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现状,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对比,最后得出了改善素质教育的三个主要措施。此外,笔者发现,除了以上三点有关于政府方面的措施,不管是社会、家庭还是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素质教育的阵营之中。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学生要学会做学习的主人。学生自己要有自己的兴趣,不能只听命于老师家长的指挥,不要让自己成为家长或社会所定下的培养目标的奴隶。

  二是教育工作者要教会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提高自身素

  质。最高效的学习是学习者成为学习主任的学习。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将学生看待成什么样子,他就会是什么样子,不要一味的灌输,而是要教会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而教育者本身充当的只是一个调适者角色。这样开放性的教育中,充满着智慧与点滴付出,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一层。

  三是社会要营造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的气氛。社会要明白学生是新时代的创造者,要让学生有足够空间进行发散性思维,给他们一定的决定权,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创新能力也是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除这两项以外,就是避免社会的不良风气影响。

  在中国的教育界,要彻底实现素质教育模式还需要走一段极为艰辛而漫长的道路,因此,关于素质教育的研究还需要继续,让理论与实践结合,使素质教育能发展成具有中国教育特色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徐特立研究》2000年第三期(总第46期)[2]《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一期(总第33期)西南师大教育系赵旭东[3]《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第八期淮安市开发区李集中学李宝来

  

篇三:素质教育失真

  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课程改革作为突破口教材编写课程设置要扩大视野着眼于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着眼于学生终生着眼于未来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克服现行教材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的现象要按照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新成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快编写活动课程指导要点充分发挥课程设置和教材在素质教育中纲本和强制规约作用

  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阻力及对策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是一项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目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已成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那么,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遇到的阻力及如何促进转轨机制的运行等问题则成为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1“五难”:实施素质教育的阻力1.1思想观念难转变。由于沿袭多年的人才选拔制度,特别是“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考试制度所带来的压力依旧严重地束缚着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手脚,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要求发生激烈碰撞,不少领导、教师对素质教育的内涵理解不深,把握不准,一时又找不到新的出路,步入观念误区,导致出现不少中小学以偏代全,以课外活动所谓的“办学特色”代表素质教育的偏颇失度。不少人一提起素质教育,不知所云,竭力反对;认为素质教育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热衷于升学教育,思想观念、深层次的潜意识难以转变。1.2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难扭转。由于现行教育管理体制本身所带的弊端,特别是各级党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质量衡量标尺本身的严重错位与失真,再加之广大等米下锅的中小学不得不依赖办学单位,甚至乞求他们的“支援”,把追求高升学率作为讨要的借口、生存条件等。制止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呼吁不知多少人喊了多少年,非但未能扭转,反而愈喊愈烈,愈禁愈猖。作为广大中小学校的领导、教师、深谙其危害,但出于现实的无奈,不得不借波兴澜,你追我赶,升学大战市场日益扩大,一些较有知名度的学校虽明显公开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但实际上仍然大搞升学教育那一套。有关部门曾以“教育转轨的制约症结是什么”为题,对百名中小学校长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90%的校长认为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正因为这一症结的顽固存在,导致中小学摆脱不了应试教育模式的桎梏。1.3教师素质难适应。在制约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诸多因素中,教师素质是重要因素。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实施素质教育产生直接影响。十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知识能力素质、身心审美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和明显的改观,但还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据调查,我市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不达标人数分别占到14.4%、37.6%、52.4%,其中小学和高中均高出全省平均线,这些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表现尤为突出。一些教师虽有献身教育之心,但迫于生计,不得不应付学生,唐塞教学;一些教师学历尽管不达标,但无心继续学习;不少农村教师玩命似地耕耘,身心状况堪忧,但无钱医疗。现时的环境,令人难以满足的待遇导致我们难以造就和涌现基本功扎实、敢于开拓创新的教师群,而教师在本身素质低下而又因循保守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对素质教育真正的理会,并付诸实施的。1.4评价系统难构建。伴随应试教育而产生并逐渐完善的评价考核体系不仅

  为人们所掌握、接受,而且正在无可议地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强化作用。考什么,怎么考,可谓周全、严密得无漏可出。然而,对素质教育这一人们普遍难以理会、实施阻力重重、要求较高的全新教育课题,不仅广大教育行政领导、中小学校长、教师们显得手足无措,手忙脚乱,而且就连许多教育科研人员、学者们似乎对素质教育内涵、实施手段、教育模式、评价方法也处于一种文字的争闹之中,表现出令人失望的茫然之态,更谈不上尽快构建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也正因为如此,使广大基层中小学对实施素质教育不知所云,无法操作。1.5家庭学校社会教育难合一。“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广大家庭家长,寄厚望于通过升学之道使自己的子女成才,特别是他们对学校衡量只牢牢把握“升学”这把铁尺子,别的什么不仅无兴趣,而且大加指责。在农村,千方百计让自己的孩子早日脱农衣、跳农门、升中专、考大学,已成为家长们的“最大政治”。有的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走“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长”的办学正道,常遭到家长非议和责难。加之,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支持、奖励大都看升学,这些来自家庭、社会外部强大攻势和压力,迫使学校不得不集中力量抓升学。未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应形成正向合力,建成教育同盟,但由于现实的压力和阻力,使三者很难形成合力,在这种氛围中,素质教育自然流产、落空。2对策:启动教育转轨运行机制2.1彻底转变和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决定教育改革的方向,也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柳斌同志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转变观念。”目前造成教育疾患的应试教育模式的根源最主要的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不端正所致。因此,中小学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医治应试教育模式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顽症。首先要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最重要的是,从领导做起,特别是各级党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学校的领导和决策者做起,进行自上而下的思想转变。无论面对目前,还是面向未来,我们各级领导必须从思想观念上认清应试教育在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上存在的诸如口头上虽然也讲德智体全面发展,实际上却狂热地追求升学率,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和体育,用一个固定的尺度、框框要求学生,忽视乃至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等弊端。从对国家民族的未来负责的战略高度确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质量观,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明确”全面打好基础”,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排除实施素质的思想障碍。同时,广大社会、家长、学生也要转变观念,以适应新形势下新的人才要求。2.2加大课程设置改革力度。改革课程设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应试教育”课程设置的最大弊端是单一性,表现在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的就不教,就不学。学校课程设置明显地存在“主科”和“副科”,学校虽有“课外活动”,也仅仅是学科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课程改革作为突破口,教材编写、课程设置要扩大视野,着眼于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着眼于学生终生,着眼于未来,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克服现行教材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的现象,要按照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新成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快编写活动课程指导要点,充分发挥课程设置和教材在素质教育中“纲”、

  “本”和强制、规约作用。2.3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当前中小学教师相当一部分人素质低下,不仅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而且已成为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制约因素。素质教育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具有:政治道德素质、知识能力素质和身心审美素质,因此尽快建设一支达标加特长的教师队伍,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通力协作,花大气力解决好课堂教学的效益和效率问题,创造氛围,全面实施以培养青年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造就一大批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师群体。2.4加快多种素质教育模式探索的步伐。令人可喜的是,我国目前各地进行的素质教育改革实验已初步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实践模式,取得阶段性成果。如以把学校改造成儿童生动、主动发展的乐园为主旨的“快乐教育”;承认学生发展的丰富性,关注他们多方面的发展动向,要求教师给每一位学生指出最适应的发展道路和方向,以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成功教育”;以主张素质教育首先是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先决条件下,针对个体差异实施教育的“差异教育”以及“希望教育”等等,这些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有的尽管不够完善,在实验、实践中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但为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我们应动员教育科研人员、实际教育工作者联手合作,依据中小学生发展所表现出的阶段性、连续性和渐进性特点,依据素质教育目标的层次要求,探索具有区域特色、适应不同地区的素质教育模式。素质教育模式应包括目标模式、教学模式、课程模式、评价模式等几个重要又是最基本的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必要采取措施排除阻力,创造条件,加快素质教育模式探索的步伐。2.5构建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目前,中小学素质教育之所以兴步艰难,缺乏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而,尽快探索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已刻不容缓。构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要在认真总结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实施素质教育评价过程中所初步取得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解放思想,拓宽视野,大胆引进吸收,借鉴外部先进理论、实践经验,为我所用。师范院校,教科院(所、室)要充分发挥引进、消化、推广、普及、指导、辐射等作用,把素质教育作为一项跨世纪的重点课题,予以重视。

  

篇四:素质教育失真

  然而在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素质教育的实验活动基本上没有摆脱原有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自发性的素质教育改革实践缺乏前瞻性的理论研究和方案设计的指导基层执行层面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大程度的困惑和盲目性从而导致了素质教育政策一定程度的执行失真增加了教育改革的成本和代价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制度环境分析

  作者:张爱阳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01期

  [摘要]素质教育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着素质教育政策制定的成败。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政策执行失真的现象屡有发生,文章从制度环境分析的角度对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探究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的制度环境因素。[关键词]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制度环境分析[作者简介]张爱阳(1973-),女,河北唐山人,上海理工大学学生处,硕士,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上海200438)[中图分类号]G640-01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2-0042-02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形成了我国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体系。然而,在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素质教育的实验活动基本上没有摆脱原有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自发性的素质教育改革实践缺乏前瞻性的理论研究和方案设计的指导,基层执行层面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大程度的困惑和盲目性,从而导致了素质教育政策一定程度的执行失真,增加了教育改革的成本和代价。本文从制度环境分析的角度对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论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探究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的制度环境因素。一、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表现形式(一)政策架空执行政策架空执行是指政策执行机关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仅仅宣传政策内容,并没有制定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从而造成公共政策无法落到实处。素质教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只是进行宣传,做表面文章,未被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一方面,有关素质教育的宣传轰轰烈烈,有关部门领导发言必谈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学校却以素质教育的名义实施新的应试教育,出现了所谓的“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象。(二)政策替换执行政策替换执行是指行政机关在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偷梁换柱”,使政策执行从表面上看与原政策相一致,而事实上却背离了原政策的精神内容。即在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用地方的教育政策取代国家的素质教育政策,使执行的内容完全背离了原政策的要求。例如,用素质教育的名义简单更换传统教育措施的行为;将素质教育理解为简单的技术教育、简单的生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教育和简单的社会适应教育。这些从自身利益出发,将素质教育单纯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提高等,都是为了满足地方利益的需要。(三)政策截留执行政策截留执行是指公共政策在自上而下的传递过程中,执行主体将政策中途截留,使政策的精神和内容不能传达到目标群体和利益相关人的一种政策执行失真行为。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执行部门无视政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现象,执行部门断章取义,为我所用,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或与自己利益价值相矛盾的就放弃执行,只强调政策赋予的权利,而放弃义务,无视政策责任,使政策成为自己谋取权力或利益的工具。(四)政策附加执行政策附加执行,即执行者在原政策目标的基础上,自行增添若干个新目标,附加不恰当的内容,盲目扩大政策外延,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力度、目标超越政策原定的要求。例如,将改善教育工作的物质条件说成是实施素质教育,这种现象导致素质教育外延无限扩大,实质上淡化了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借着素质教育的由头,超越收费的范围和力度,出现乱收费、多收费的现象。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必然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党和国家政策的正确贯彻和有效实施,极大地损害公共政策的严肃性,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首先,将直接导致政策执行成本扩大。决策机构可能会误认为政策制定得不科学,进而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重新对政策问题进行论证和调查研究,以期制定出更科学的政策。其次,将造成行为和价值导向偏离。政策失真很容易使人们对公共政策产生错觉,以为政策可以随意更改、任意取舍,从而转变对公共政策应有的态度。二、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制度环境分析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离不开特定的制度环境,每一项政策都植根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一定的制度环境可以为政策执行提供机会,同样也会为政策执行提供障碍。(一)政治环境公共政策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政治行为,其执行子系统的输入与输出都离不开政治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决策制度。政策的有效执行以高质量的决策为前提,高质量的决策是以高质量的决策制度为保障的。目前,我国教育决策体制仍然是一种“单中心主体”的决策体制,决策组织与执行组织合一,信息咨询、反馈、评估和监督等组织很不健全,信息子系统与咨询参谋子系统的制度化、科学化程度不高,影响政策的合理制定与有效执行。同时,决策过程还存在非民主化、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非程序化倾向。一些部门制定教育政策没有严格遵守决策的基本规则和基本程序,最终影响政策的有效执行。2.环节不明确。在纵向上,教育的决策权由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转移,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既可以是教育政策的制定主体,也可以是教育政策的执行机构;在横向上,教育的决策权由体制内部向体制外部转移。一项政策出台以后往往是通过政府指令性行为贯彻实施的,但由于实际情况的不确定性、多样性与复杂性和执行操作中的各种因素的多重影响,政策的某种规定性可能会变成抑制地方行为的强制性,统一性变为指令性,由此出现淡化政策的基本要求、扭曲政策的基本方向的政策失真现象。政策失真直接导致政策性疲软,最终产生“领导实行素质教育,教师实行应试教育”的怪圈。3.政策评估机制缺位。根据控制论的原理,良好的控制应是包括计划、执行、控制、反馈的一个封闭的链环。因此,有效的政策过程应是包括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调整与终结等环节的一个封闭的回路。但目前教育政策没有评估机制或机制还不健全,对政策执行结果缺乏有效的评定,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敷衍政策的行为。4.监督机制不健全。不少政策设立的政策执行监督主体较多,形成“多头”监督,结果谁也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导致责任追究制度不明确。而正确执行教育政策的前提是政策本身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否则政策执行权力无法受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政策执行权就可能被执行主体滥用,出现政策执行异化现象。(二)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教育政策执行最深层次的环境,是教育政策执行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了政策执行的性质和功能发挥,影响了政策执行的效率和运行模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传统的成才机制和就业机制。造成执行机构对素质教育政策扭曲、架空现象是有其深刻社会原因的。目前,在我国劳动人才市场上,学历依然是进入理想职业最主要的指标。而获取文凭又只能通过高考这传统而又唯一的教育评价手段。这种评价手段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重视终极性评价。这就直接促使学生及家长奋力拼搏去挤这座“独木桥”,而学校领导者和教师出于自身利益的追求,实施一种冠以“素质教育”名义下的新的“应试教育”,从而导致了这种政策弱化、政策扭曲的现象。因此,传统的劳动就业制度是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的关键因素。2.有限的资源分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利益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有时甚至相互矛盾,影响政策的执行。就教育政策而言,这种矛盾首先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之间的利益矛盾。教育政策和其他公共政策一样,执行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利益再分配的过程。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是国家或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官员,执行者是各级基层的执行部门以及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尽管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都是政策的主体,但在很多情况下,他们的利益是有差别的。教育政策执行者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的利益追求是有差别的。例如,教育政策的执行者、学校领导和管理层关注的是权力的最大化和对下属的控制,而普通教师更关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注福利的提高和工作环境的改善。当政策的执行者和制定者以及不同层次制定者之间的利益不一致时,执行者为了维护自己或自己所代表阶层的利益和价值偏好,就有可能背离政策的基本精神,歪曲执行政策,导致执行偏差。3.市场经济的需求。经济效益特别是短期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是判断活动价值的基本标准。市场经济需要教育能够培养出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最好是毕业生一上岗就能顺利地处理日常工作。对自主承担社会责任的实体而言,这种现实性的要求并不过分。然而,处理日常工作的能力并不仅仅是个素质问题,越简单的工作对素质的要求较低,而对熟练的要求却很高,在这种简单劳动面前,受教育的高低与其工作的绩效之间在短期内没有很高的相关度。教育要适应社会特别是经济生活的要求,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教育不能简单地适应经济生活,这种适应要具有创造性,要站在一定的高度适应经济生活,而绝不是将素质教育理解为学一些实用技术。(三)文化和社会心理环境文化和社会心理环境对政策执行的影响和制约是深远的,直接表现在政策执行方式、方法、态度和效率等方面。社会心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对物质经济关系、对人们生存的社会条件的经验性反应,主要表现为感情、风俗、习惯、成见、自发的倾向和信念等。它有极大的影响力,其心理态势直接影响到政治行为。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文化、身体、心理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的消化、吸收,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使学生提高相应的能力。素质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应试教育”而言的,正如《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所说的,素质教育要“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包括提高劳动者和知识分子、一般人才和专门人才在内的全体国民的素质。对应于培养专门人才而言,它突出要对全民进行教育,普及教育;对应于为政治、经济服务等其他社会功能或实用功利而言,它突出教育自身的特点。素质教育不是一种短期行为,而在实际操作中,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错误地把素质教育简化为劳动技术教育、艺术知识教育以及文化知识教育,从微观的、具体的或者细枝末节的方面去考虑素质教育的实施,这些社会观念、社会心理态势直接导致了素质教育政策执行的失真。同时,实现素质教育最终目标的关键是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实行富有创新、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和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目前,许多教师仍然以传统的思维范式和行为惯性进行教学,教师用原有的思维模式和知识框架“同化”新的教学大纲。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式呆板,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未能得到充分提高。总之,作为公共政策的素质教育政策,只有在执行过程中,才能发挥其最佳效能。由于受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分析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因素,并探讨如何消除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障碍,这将极大地推动素质教育实效的提高。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1]张爱阳.公共政策执行失真浅析[J].探索与争鸣,2006(1).[2]金太军.公共政策执行梗阻与消解[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篇五:素质教育失真

  课程教学实习目的

  课程教学实习目的范文

  篇一:课程教学实习目的

  生产实习是本专业学生的一门主要实践性课程。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学生的群众性观点、劳动观点、工程观点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过程。

  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学习和了解电视机从原材料到成品批量生产的全过程以及生产组织管理等知识,培养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以及生产现场中将科学的理论知识加以验证、深化、巩固和充实。并培养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的学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生产实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感性认识,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学到从书本学不到的专业知识,并获得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的最新信息,激发学生向实践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产实习是与课堂教学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计划中,生产实习是课堂教学的补充,生产实习区别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学生领会,而生产实习则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向生产向实际学习。通过现场的讲授、参观、座谈、讨论、分析、作业、考核等多种形式,一方面来巩固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可获得在书本上不易了解和不易学到的生产现场的实际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和锻炼。

  篇二:课程教学实习目的

  这里所指的生产实习不是单指生产,而包括生产、经营、服务等各行各业的职业行为。职业学校的生产实习从广义来说包括:实践实习、课程实习、顶岗生产实习等几个部分。我这里主要谈的是毕业前的狭义的顶岗生产实习,具体地说,就是学生学完在校规定的课程,到企事业单位去顶岗作业,在学校看来是实习,对用人单位看来相当于既是实习又是工作。

  生产实习是学校教学的重要补充部分,是区别于普通学校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它是与今后的职业生活最直接联系的,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将完成学习到就业的过渡,因此生产实习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它不仅是校内教学的延续,而且是校内教学的总结。可以说,没有生产实习,就没有完整的教育。学校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前提下,首先要提高生产实习管理的质量。生产实习教育教学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学校的兴衰及学生的就业前途,也间接地影响到现代化建设。

  篇三:课程教学实习目的

  实习所在的学校是京郊的一所乡村学校。实习的基本内容包括三部分: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和教育调查。基本情况如下:

  1、课堂教学:完成教案数为五份,试讲次数为五次,上课节数为五节。

  2、班主任工作:组织一次《迎奥运主题班会》观摩课。

  3、教育报告;完成一份教育调查报告。

  这次实习令我感受颇多。一方面,我深感知识学问浩如烟海,使得我不得不昼夜苦读;另一方面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深刻内涵。比如在我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在我第一次深入课堂时,我就遇到了许多师范学校里没学过、没想过的难题。即当自任口才出众的我绘声绘色地讲完一节课后,我问学生:“你们听完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面面相觑,茫然无语。学生何以如此呢?在我看来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兴趣是学习入门的阶梯兴趣孕育着愿望,兴趣溢生动力。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在班主任实习工作中,我在班上开展了“迎奥运”主题班会活动。起初,我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学生的不配合就常常令我痛心疾首。当时,有人建议我使用强制方法。比如说罚站、罚蹲等。诚然,这种方法可以勉强维持班级秩序。然而,这也无疑加深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发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知心朋友。

  通过和学生的接触也使得我对班上的一些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班上有几个同学家庭相当困难,于是有人向我提议:在主题班会上为这些同学献爱心——为他们捐款。可是,经过我的再四考虑,我还是把他否定了。因为,为贫困生捐款献爱心动机非常好,可是这样做却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没有了自尊,也就很难再有强烈的学习兴趣了。最终,我还是把班会主题敲定为一个十分时尚的'主题——迎奥运。

  为了办好这个班会,我努力为每一个同学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觉到自我的价值,品尝到其中的乐趣。结果,在准备班会的过程中,同学们都很积极。班会的节目花样繁多,唱歌、跳舞等应有尽有,而且还组织一次辩论会。论题为:体育是否可以创造友谊。辩论中双方各执异词,辩论深刻到位。另外,为了普及奥运知识,我还在班

  会上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奥运知识有奖抢答活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很浓烈、热情也很高涨。最后一曲笛子独奏——歌唱祖国将班会推向了高潮。

  当然,在开展班会活动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曾经问过班上的同学一个问题: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尽管我一再“放水”,可是人有为数不少的人回答:“当然是一斤铁重了!”

  最近,我还在学生的习作中发现这样的句子:“除夕之夜,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色的圆月。”除夕之夜,天空中又怎么可能出现一轮金黄色的圆月呢?严重失真,近乎荒谬。其实,这仅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这样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好,问题似乎就变得复杂了,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了:不懂得这些常识的学生,又怎能拥有完整的人生?这样的教育能被称作素质教育吗?

  此外在一些观摩课上,还常常呈现表演的风气。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其余同学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同学回答了另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下来,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这就是明显的弄虚作假,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去深思。

  针对以上问题,我也想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1、教师应该坚持客观的原则。弄虚作假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因为从教师的职业道德,从教师在学生、家长的心目中的形象以及从教师的高尚责任来看教师都不应该弄虚作假。而应该坚持客观的原则。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更富于魅力。

  2、针对学生所犯的常识性的错误。教师应该科学地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综合的发展。

  3、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很有必要把教育的着眼点放低一些。让他们发现爱其实很容易;爱就在身边;爱就在儿女亲情里;爱就在柴米油盐中。为此,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道别开生面的作业——亲情作业。即让孩子在吃饭时给他的父母夹夹菜、在晚上睡觉前为他的长辈们洗洗脚。

  总之,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老师只认真投入教学,孩子就会积极配合。这种过程是很开心的!

  

篇六:素质教育失真

  这犹如谁都不否认吃饭对于生存的意义然而谁也说不清楚吃了这顿饭究竟是在身上的什么地方长经过上述曲折的认识历程使我逐渐理解了物理教学的目标聚焦点既不在知识本位上也不在学科本位上而应该落实到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本位上

  “教育”的含义

  重庆37中

  杨天才

  400084

  通过西南大学教授们的集体培训,我对“教育”二字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教育:从字面看,所谓教,是指:传授;所谓育,是指:培养,即培养学生(含人格、精神在内的)全面发展。早在古代,对教育的研究有:《辞海》①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②用道理说服人使照着(规则、指示或要求等)做。在国外,“教育”一词的拉丁语为educare,意思是“引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途径,一种积极引导人类的思想、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有效的途径,从中性词的角度看,可以有影响与之相对应,从贬义词的角度看,可以有唆恶与之相对应。教育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也是人类文明的传递。一种以某些主观意识形态去适当改变另外一些主观意识形态的一种方法。是改变他人观念与思想的一种科学的方法。总之,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是一种影响,一种积极的影响,一种对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及自身的积极的影响。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下面从字形上来说说吧,先说“教”——左右结构的一个“教”字,历史上有两种解释:一说为会意字,一说为形声字。“六书”认为,左上是“爻”(yáo),左下是“子”,右边是一只手举着鞭子。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用“善”来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的本义在于“使作善”。教育的本义在于“使作者”。如:古代的“善良”教育,近代的个人“完善”,现代的追求个人“完善个性”,使教育有了多种含义。清代文字学家桂馥《说文解字义证》解释为,“教,效也。上为下效,道之始也。”又引《释名》“教,效也,下所法效也。”均是指效法、照着做。随着时间的推移,左边成了“孝”,内容就完全会意成了“忠孝”。《新编说文解字》:“从老省,从子。像‘字’用头承老人形。本义: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孝”也好,“效”也好,形声也好,会意也好,其实没有多少本质的区别,孝顺的本意也是服从,效仿的本意也是比着做,不好好服从不好好效仿,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旁边那个“攵”,我们通常错误的读作“反文”,其实大谬不然,实为“攴”。《玉篇》:“攵”同“攴”,《说文》:“攴,小击也”,徐灏:“疑本象手有所执持之形,故凡举手做事之意,因用为

  1

  扑击字耳”,《新编说文解字》解释说:“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我们的祖先赋予“教”的涵义是强制灌输强行施压,是理解的要接受不理解的也要接受。想想也是,所有“攵”均离不开扑击:收,捕也;攻,击也;改,有过,攴之则改;放,逐也;政,古代的政治是什么,人们更明镜似的;故,使为之也;赦,诫也;救,止也;败,毁也……不一一赘述。没有鞭子,便没有收没有放没有政治,没有鞭子,当然也不是教育!祖宗的逻辑!

  再说“育”——“育”字显然是上下结构,上面是一象形字,《说文解字》说:“不顺忽出也,从倒子。”什么叫不顺忽出?什么叫倒子?我理解,用现在妇产医院的名词应该叫难产,意思是孩子生下来就具有叛逆性,不好教化。下面是一“肉”字,表示对孩子的抚养。叛逆怎么办?清代文字学家桂馥《说文解字义证》说:“育,养子使作善也。”但是,养不教,父之过,归根结底,还是带鞭子的教!

  最后说“教育”——古代汉语中最早出现“教育”一词应该是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辞源》解释为“教诲培育”。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一、周鸿教授认为:教育是个体精神至善至上的成长过程。“教育即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体验幸福、创造幸福能力的培养。梁启超先生的趣味教育。“尚美”的欢乐活动、多种“艺术美”的选修课或活动课,可以使人自信,教人自重,促人自强,育人自善。“教育即生活”,杜威曾经说过:“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之外设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因而“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教育过程就是人的自主建构意义世界的过程,就是人的生成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过程与目的达成一种内在的统一,从而使教育过程本身就具有自足性的价值。教育生活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师生共同理解和创建生命意义的生活,是一种引导人们理解和创造精神幸福的生活。当然,目前各学校的现状:素质教育挂在口上,应试教育:功在手上。其突出的表现是:学生近视率直线上升,心理不健康数量直线上升,早恋、早熟学生数量直线上升,实质是片面教育、功利教育、知识教育,模块式训练,相当于在学生头脑里装软件。二、周教授认为:教育的本质还是是导向人生的精神幸福(至善、和美、快乐、自足)。教育应着眼受教育者(学生)的幸福,也应着眼教育者(教师)的幸福,实施教育的主体是谁?是教师。对教师,如何体现幸福感呢?周教授认为:应致力于教师精神幸福,即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幸福观,宽容学生,从容教育,保持健康的身心,享受育人的快乐,学会合作,享受集体的温暖,让身心健康的教师去实现幸福教育的伟大理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研是教师幸福之源”。即教师要走教师的

  2

  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不能只停留在“教书匠”的水平,应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精神幸福来自于教师心灵的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帕克·帕默尔指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纺织生活时,那么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伸展。毫不奇怪,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研究型教师比非研究型教师的积极面有:

  ①情感上1.从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角度看待教师职业,追求自我的实现。2.有强烈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3.信赖同事,注重合作。

  ②认知上1.具有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的意识。2.具有开放而又合理的知识结构,有教育科研的意识和能力。3.能对自己教育科研的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

  ③意志上:意志坚强,能够应对教育科研中的困难和挑战。④行动上1.反思、创新的行为模式。2.互动的师生关系。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说到教育,就不得不说文化,何为文化:曹延华教授认为,文化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内在的情怀和外在的表现相一致,且能够完美融合的状态,“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它的含义:文,指理乱为序,以文求化(文字教化)。如果说儒家典籍中“文”之含义与教育的联系尚不明晰的话,那么关于“化”与教育之联系则是显而易见的。荀子的“化性起伪”,使“涂之人能为禹”,以及“在化而不在性”“化性起伪”,其中的“化”都是讲环境及教育的影响的。这一点在《学记》中也有体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有学乎,”“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此处的“化”,也更多地是指教育、教化而言的。另外,《老子》记载:“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化”便是教化迁善,引伸为化育。“文化”的基本含义是:远离梦寐,走向开化,远离野蛮,走向文明,远离落后,走向进步,并成为一个创造社会财富的人。即改变人的自然属性,变成社会人。“文”与“化”的这种辞源含义,也体现于“文”“化”对举及“文化”的含义之中。文与化对举,最早出现在《易·贲·传》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干宝注:“圣人之化,成乎文章。观日月而要其会通,观文明而化成天下”。“文”指礼乐法则或制度,“化”指教育化成。“文化”含义大概最早出现于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物相杂(错综有序)曰文,化,过程(变化)。“文化”与“文德”相近,是指文治教化,并与“武力”相对。晋束在《文选·补亡诗》中说:“文化内缉,武功外悠。”也是此意南宋王融《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泽普汜而无私,法含弘而不杀。”“文化”同样是指礼乐制度的文治和迁善的教化。

  3

  “文化”含义的追根溯源,给我们至今为什么仍把文化当作受过教育或有教养作了词源学及语义学上的揭示,实际上,在西语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据考证,英语中的culture一词中,源于古罗马拉丁语colere,其义是培养、种植。17世纪出现的形容词cultive,已完全摆脱了“种植”的本义,其含义是受过教育的、有教养的。受其影响,直至19世纪,一些人仍把文化看作是教育的同义词。利特雷在1878年编篡的《法语词典》就曾提到了这一点。在德语中,为了表达文化概念,使用了两个词,kultur和bildung,其中bildung的意思即为“教育”、“教化”。虽然在东西方语言中,文化在其词源上有着盘根错节的联系,但文化并不等于就是教育。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这在下文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

  文化是本质性的,教育是文化的形式,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一)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教育可以传播外来文化,蕴育、创造新文化,促进文化变迁。庄子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人类文化也是如此,风俗递相交变,礼义周始屡迁。“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文化何以变迁呢?本世纪初,曾有地理环境说、种族生物说、心理偶然模仿说(thepsychie-accidenttheory)、习惯说、特殊本能说、心理社会说之辨。现在,人类学家观察文化及其变迁方式,倾向于从两个基本过程着眼,一个过程是新文化因素的产生,也就是文化创造、文化更新问题;另一个过程是新因素从一个群体到另一个群体的传播(diffussion)。传播在文化变迁中古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指文化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个区域传到另一个区域的流动现象。文化传播离不开一定的传播关系、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教育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文化传播大开了方便之门:(1)教育可以对传播内容加以选择整理;(2)教育过程中可随时接受反馈,修正传播内容、渠道,避免所传文化的失真;(3)传播者大多是“闻道在先”的,值得信赖,易于为受传者接受;(4)传者与受传者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可建立起稳定、亲密的联系;(5)可利用远距离教育、班级授课等组织形式,大范围地进行文化传播。创新是文化变迁的另一重要维度。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过程就是创造文化的过程。教育在传递、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从来就不是简单地复制文化,它或因社会变革、受教育者不同的身心状况以及教育者自身价值观的差异,赋予已有文化椽以新的文化意义;或因融合、汇综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使原有文化发生性质、功能等方面的变化,衍生出新的文化要素。这些新的文化意义或文化要素往往会成为文化创造和革新的萌芽。此外,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还表现在它所培养的人才上。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的结晶,没有人就没有文化可言,同样,没有创造性的人才,人类文化也就不能创新、变革和发展。人是在创造活动中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善自己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创造才能的主要力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人机体内的各种

  4

  潜能,促使其成为创造性人才,从而为文化创造提供原动力。是啊!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人,我们常常忽略了这个问题。有很长一段时期,我

  都把物理教学的目标锁定在知识层面上,认为教物理就是要把物理知识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学生,以供他们今后一生的受用。因为我信奉“知识就是力量”。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我们授予学生那么多的物理知识,但在他们往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却很少显示出直接的功用,以致过了几年,学生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几乎忘得一干二净,“全都还给老师了”。我曾为此深感失落;但每当我向他们提出“高中三年岂不白读了”的反诘时,这些离开学校几年的学生,却又都会异口同声地作出否定的回答,一致认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他们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然而又说不清究竟是哪些具体知识所起的作用。──这犹如谁都不否认吃饭对于生存的意义,然而谁也说不清楚,吃了这顿饭究竟是在身上的什么地方长了块肉。

  经过上述曲折的认识历程,使我逐渐理解了物理教学的目标聚焦点,既不在知识本位上,也不在学科本位上,而应该落实到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本位上。

  四、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众所周知,生物基因对于生物进化有着非同小可的作用,极其细微的基因差异,往往会导致生物之间的巨大差别。受此启发,有不少社会学者正致力于寻求在人类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有着哪些最为核心的要素,从而提出了“文化基因”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人类文化系统中的“遗传密码”。文化基因的核心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人类的进化比一般的生物进化更为复杂,它具有双重进化机制,除了生物基因进化机制外,还有文化基因进化机制。教育正是推动文化基因机制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的要义,不只是文化现象的展示与诠释,而在于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发展。物理教育当然也不例外。那么,蕴含在物理教学中的“文化基因”究竟有些什么呢?笔者以为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因为这三者是构成科学素养最基本的要素。如果将科学素养比拟为一座金字塔,那么科学知识犹如塔基,科学方法就是塔身,科学精神则是塔尖。物理教学的最高宗旨,就是为了构建这座宏伟的科学素养之塔而添砖加瓦。换言之,物理教学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促进学生实现三个转化:一是把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知识,使他们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客观的人;二是把前人从事智力活动的思想方法转化为学生认识能力,使他们明白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理性的人;三是把蕴含在知识中的观念、态度等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使他们懂得怎样使世界更美好,成为一个创造的人。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三维因素(教材、学生和教师),相应地有着三种结构形态(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和教学结构),它们之间的规律反映为三条基本序线,即:与教材内容相对应的知识序,与学生学习相对应的认知序,以及与教学过程相对应的教学序。正如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说的:“尽管科学家和教师都掌握学科知识,但二者的学科知

  5

  识是不一样的,教师必须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以便让学生能够理解。”说到对认得教育,我又想到一个大家都熟知的故事:有个老和尚叫小和尚去云游,

  给了他一把雨伞遮蔽风雨,给了他一个包袱存放物品,嘱咐他:“你不要弄丢了!”.那个小和尚有点痴呆,老和尚就教他念口诀:“雨伞、包袱、我”,“雨伞、包袱、我”…….

  后来小和尚跌了一跤,爬起来,看看手中雨伞还在,摸摸背上包袱也在,就是找不到“我”!于是他大哭,一个路人问他为何哭?小和尚说他把“我”丢了!那人摸摸他的光头说:“这不就是你吗?”他恍然大悟,破涕为笑。

  许多人在眼花缭乱的“新理念”中迷失了自我,我们新一轮课改的核心是什么,不就是以人为本,发展个性么?发展个性的关键是有和谐的课堂。即优化教育环境的问题。一定的环境是一个人成长的外部因素,它起着极大的制约作用,所谓“时世造英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优化教育环境就是创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外部条件,使他们在适合他们个性发展的天地里自由飞翔,使他们如鱼得水。如果说个性发展是一台发动机,那么在这台发动机的驱动下,学生的个性将会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和谐的课堂的关键则是改善师生关系。如何改善呢?我认为一切贵在交流、对话。

  五、交流——师生双赢的前提对话,是今天我们这个时代的关键词。从国际事务到人际关系,从政治领域到学术领域,对话业已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态,同时也成为人们达到目标的一种有效策略。百家讲坛的“易中天”这三字为何能家喻户晓,它的“易中天品三国”销量出现“井喷”现象,靠的是什么?当然是易教授的语言艺术。他的语言与人沟通起来一点不费力,哪怕是小学文化水平也能听懂。能被大多数人接受就是最好的语言嘛,他主要是用现代人的观点来分析古事,交流起来更“白话”,更简洁直白。无独有偶,于丹教授的现代版“论语”内容吸引人的地方又在哪,在将古事与现代事在“意境”上一致,在意识形态过度阶段的今天,人们在努力寻找信仰的时候,很多人更愿意接受“孔孟之道”,而于教授用古观点论今事,使现代人产生了思想的回归和“共鸣”。这样的交流与对话自然而然。应该说交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人与人的交往,离不开交流;人的生活离不开从社会环境中获取物质、信息等,离不开交流;人与自然之间就更离不开交流,人类在不断地认识自然和适应自然,“人定顺天”不是“人定胜天”。成年男女在情感交流中结为夫妇,通过性的交流产生下一代,基因信息的交流(组合)成就下一代的基本信息——遗传素质(内在环境)。父母给小孩营造的家庭环境,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今后的成长。“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个体与外在环境的交流(口头、书面、信息),决定成长的结果(外在环境)。“孟母三迁”就源于此吧。说到旅游,大家都熟。旅游是人与自然的交流方式之一,工作一段时间后,几家知心朋友去旅游,旅游为了放松与享受,是一种亲身的体验:体验离家出门的每一步路,

  6

  感悟大千世界的种种不同。旅游所追求的是一种有价值的体验呢?在一段时间的繁忙工作后,让自己疲惫的身心得以放松,眼光得以开阔,见闻得以增长,人生得以丰富。在迷人的山水和朋友般的友情中去体会生命力、创造力的迸发,体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真、善、美。这种体验,将造就健康、完美的人格。同时旅游本身也是注重生活品质的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看看风景,吃吃美事,购购物,几天时间下来,早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渐渐淡忘了工作的压力,忘了工作中的不愉快,想到的更多的是亲情、友情,有很想回到学校工作的欲望。

  再如:校园文化建设体现的不正是用伟人、名人的思想、精神去激励学生吗?同时电视台、报纸等煤体也很重视“对话”栏目的开设。对话,不仅仅是消除误会那么简单,还是实现双赢的前提。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师生互动正好体现了交流的思想。“交流——双赢的前提”。事实上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学生更喜欢的老师排序如下:

  1.漂亮大方有风度(良好的仪表);2.不断接受新事物,给学生新奇感(有方法、兴趣广泛);3.和蔼可亲,视学生为朋友,对学生负责任(对个人的关注、宽容);4.每天都能注意到学生细节,尊重学生人格(尊重课堂里的每一个人、公正);5.能听取学生意见,不乱发脾气(耐性、良好的品行);6.教学有方、知识渊博,课上能面带笑容,讲课妙趣横生(幽默感)。7.能给学生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友善的态度);8.教学生如何做人、有一些“题外话”(伸缩性)。

  在这八条中,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能主动配合你的教学或者说你能配合学生的学习,那就是第7条,教师有友善的态度,和学生相处。不管你的年龄多大,只要能和学生沟通,减少“代沟”,定能实现师生的“双赢”,让老师实现专业化成长,让学生成为有创造力的人。

  应该说在这之前,我对教育工作的理解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高考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如果谁把书教的好,谁就是优秀教师。现在想来,我的教育工作只能算是有教无育,几乎所有时间都是在教,时常思考的是我作为教师层面的工作做得如何,至于学生,我更关心的是他们的学习成绩,考试分数,缺少了对教的主体——学生的关注,教的本质不是教,贵是育。教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变“教”为“不教”。

  通过这次培训,我最大的体会是通过自己今后的努力去逐步实现幸福教学,教育并重,学生成材(充满个性地创造性人才)。

  2008.7.20

  7

  

篇七:素质教育失真

  快乐体育是一种体育教育思想

  快乐体育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育思想。

  精品文档

  一、快乐体育的目标和内容快乐体育是指从情感教学入手,对学生进行以健全的身体教育和人格教育为目标的体育教育思想,它重视爱的教育、美的教育与各项运动所独具的乐趣,强调学习兴趣与创造学习。它不仅把运动和情感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而且视为直接目的。因此,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有利于培养自我体育能力与完美的人格,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矗快乐体育以研究学生的情感需要、体育需要、人格需要为出发点,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建立在自身愿望的需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上;把身体锻把身体锻炼中的乐趣和学习中的成功体验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以浓厚的兴趣、顽强的意志、适宜的方法来调节自己的体育学习和锻炼行为,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愉悦、和谐的情感与气氛。既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又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自觉主动地发展体育能力和个性,增强体力和智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快乐体育简而言之就是寓教于乐。这是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成功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快乐体育教学实践的特点1、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主张以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体育,从情感教学入手,强调乐学、勤学,育体和育心相结合。2、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二者相结合。3、在教学结构上,主张教学活动是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强调体育教学应是融知识、情感与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结构。4、在教法上,主张启发式的创造教学,强调教法的多样性和学法的实效性。5、在教学组织上,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信息的多向交流与教学环境的优化。

  三、快乐体育的依据和实践意义快乐体育在教育论上,是以情感教学理论为基础,认为情感是知识向智力转化的动力,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是人格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是满足人类个体及社会的物质需

  .

  精品文档

  要和精神需要的一种实践活动”。(马克思语)因此,体育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自觉、主动为前提才可能取得成效。快乐体育的提出和实践引起了下列一些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1、改变了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倡导从情感入手,在发展体力的同时进行知情意并重的人格教育。2、改变了体育教学中教师强制灌输,学生机械再现的教学方法,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启发式的教法与发现式的学法。3、改变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学的局面,倡导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习。

  强调将肉体上的苦转化为情感上的乐,这就是“以苦为乐,乐在其中”。在意志上主张勤学,反对怠学。

  阳光体育理念学校体育是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的关键环节。广泛深入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口和主要工作方面,是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战略举措。阳光体育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主张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阳光体育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方法与活动形式,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努力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提高运动能力,达到体质健康标准。这种新的运动理念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新的运动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对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即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这种新的运动理念更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体现了在教学中区别对待原则的运用,对每个学生个性及能力的发挥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更加重视学生不同个体潜能的挖掘。总而言之,阳光体育理念完全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

  精品文档

  素质教育理念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体育基本能力素质等五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思想、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修养情操等方面,如何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力度与效果是值得高职体育教学深入思考的问题。科学文化素质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指的是体育科学文化知识,虽然高职学生掌握了一些体育方面的基本技术和基本知识,但仍缺乏必要的、较系统的体育科学文化知识。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内容,目前已建立了二十多个分支学科,其内容非常丰富。身体素质包括体能、技能、体质和对外界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这方面的素质需要从多方面培养。心理素质包括以下几方面:(1)自尊、自信、自立、自强;(2)意志坚强,沉着果敢;(3)有较强的竞争、创新意识和能力;(4)富有团结协作和开拓进取的精神;(5)有较强的自我控制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适应环境、获得工作和生活成功的必要条件。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结合体育课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体育基本能力素质是指从事体育锻炼、课外体育活动、运动竞赛等活动的能力,包括运动能力、组织能力、计划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审美能力、体育教育能力、体育卫生工作能力等等。高职学生的体育能力应是一种职业的专门能力,因此,高职体育教学应根据各专业的特点,从高职学生未来从事的具体工作需要出发,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加强其体育基本能力素质的培养。

  新的课程理念以人为本、以素质教育为中心是确立新课程目标的根本依据,它是建立在充分考虑学科体系、社会发展需求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的基础上的。新的课程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主张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新的课程理念强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

  精品文档

  实施“三位一体化”(体育课、课外活动、学生体育社团活动融为一体),将体育课程教学的“第一课堂”与课外活动锻炼、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纳入课程内容,并建立相关的体育课程成绩评价实施细则,规定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两次课外体育锻炼,并对参与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的同学在考核过程中给予奖励,同时鼓励学生参加高层次比赛,如校际间交流比赛、大学生运动会等,并给予他们合理加分,进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健康的具体要求,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于个体体质健康的要求.

  孔子教学理念。他的“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诲人不倦”等教学理念至今仍闪耀着睿智的光芒,而他与学生之间互爱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是今天的教育者着力追求的目标。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孔子将“六艺”列入教学内容,十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张“君子不器”孔子要求弟子做到“仁、义、礼、智、信”,并且说:“得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我忧也.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不仅指出了他自己的成长过程及在各个年龄阶段达到的水平,而且还说明了,只有通过终身不断地学习和修养,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学以致用的教学效能.孔子本身就是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的典范。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快乐体育的教学模式

  .

  精品文档

  快乐体育教学是以运动为基本手段,在发展学生身体的前提下,采用适宜的教法,使学生得到理性的快乐体验。快乐体育教学是从情感教学入手,重视爱的教育、美的教育与各项运动独具的乐趣,对学生进行以健全的身教和人格教育.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是主要对应某一类教材或某一个年龄阶段的。快乐体育强调学生自助自律学习、锻炼,其中包括自定目标,自订计划,自定步骤等.。它强调的是学生的选择权,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快乐体育固然讲求愉快的学习气氛,但是,以“乐”激趣也并非放之唯一良方和途径.同时,快乐体育对于教学班的人数及场地条件要求较高,对体育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要充分的理解快乐体育的内涵,不能盲目的追求“学生的快乐与放纵”,导致体育教学效率的低下.

  体育教育理念简述体育教育理念可分为宏观理念、中观理念、微观理念三个层次。本文特指宏观理念。体育教育理念宏观理念的重要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1)是快乐体育与健康第一。有学者认为快乐体育是“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能力进行自主的学习,充分理解运动和自己的关系,充分理解运动中内在的本质,体验体育中的乐趣,从而热爱运动,养成习惯以至终生。”可见,快乐体育所追求的是由学生自觉自愿地进行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的体育教学情境。快乐体育的产生是对传统的师生观、教学观、理性观的变革。2)是终身体育。终身体育是指坚持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是整体而长远的体育思想。由此可见,终身体育就是人生各时期所接受的体育教育、所参加的体育活动及所坚持的体育锻炼的总和。3)是大众体育。我国大众体育通常是指除竞技体育之外的包括学校体育在内的整个体育运动。可以说,大众体育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具体表现。目前我国学校体育主要以“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健康第一”三种教育理念为指导原则,但这三种教育理念在整个学校体育架构中的实施有很大程度上的“失真”是我们急待追问和加以认识的课题。

  .

  精品文档

  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来自于我国终身学习的教育政策,我国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民法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体育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内容之一,因此我们应当在体育教学中贯彻终身体育的理念。终身教育是法国的成人教育家保罗·格朗格的最先提出的,后来经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欧洲联盟等重要组织的推动下在国际引起了认同及潮流。此后,终身教育理念席卷了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甚至有些国家为此颁布了相关的法律,例如,1990年日本颁布了《生涯振兴法》,1999年韩国颁布了《终身教育法》。这种教育原则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服务于各个年龄阶段,以各种形式为人们服务,尤其着眼于连续不断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教育不再是单纯的获得知识而在于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帮助人在一生中保持学习的连续性。

  .

  

篇八:素质教育失真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研究》专项课题

  “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操作研究”

  课题中期成果报告

  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戴直楷

  “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操作研究”课题是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研究》专项课题,于2015年12月立项(课题批准号:SZPJ1550),现就课题研究中期成果作如下汇报:

  一、解决的问题本课题于2015年12月立项为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研究》专项课题(课题批准号:SZPJ1550),自2016年2月开题至今已具体实施了一年有余的时间。课题组在研究中,借助网络查阅大量资料,了解分析了当前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现状,明确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组织实施不公、可操作性不强、区分度不高、结果使用不力等,课题组结合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有关政策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及本校实际,从学生综合素质的成因、培养和评价要素等方面,积极探索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规范而有效的操作模式;以“家校共育、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从学生的家庭、学校及社会,探索学生综合素质的成长(或培养),考虑其评价的公平公正及有效的基本要素,制定了《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及其一系列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设计了制定方案制度——确定评价目标——强化宣传引领——落实素质培育——遴选证据样本——录入审核公示——流程监督管理——结果申报运用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本流程,基本建立学生的自我培育及评价——同学互助影响及监督记载——班主任(任课教师)引导培育及监督调研走访记录——证据录入与审核公示——年级组、教导处、德育处多部门(纸质文档与电子文档)共同保管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二、解决问题的措施1.成立课题组,建立制度,为课题研究提供保障。

  1

  课题组严格遵循国务院《关于加强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市教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教基二【2014】11号),深入思考,结合本校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有关经验,选择“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操作研究”课题,组织申报了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研究》专项课题。课题获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立项后,学校再次召开课题研究人员会议,确定课题组研究人员资格,认真分析课题研究背景及其现状,拟定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基本途径,制定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制定了《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农村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操作研究”课题管理办法》,确保课题研究真实有效,并在聘请原县教育科熊远国科长、县教研室主任教育学会会长邝尔安主任、教研室副主任赵良繁主任等领导和专家指导下,于2016年2月正式开题。

  开题后,成立由学校校长亲自负责,学校骨干教师为主要研究成员的课题研究管理小组。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给于大力支持,保障此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要求在研究过程中,每阶段都有具体的研究计划,课题组成员两周一见面,交流研究现状;一月一总结,对研究结果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汇总,提出下一步研究目标。

  2.研制课题研究活动计划课题组严格按照《课题管理办法》,仔细斟酌并拟定本课题研究计划,确立阶段研究目标,各研究成员明确分工,细化目标,责任到人。本课题从2015年12月立项开始,2017年12月结束,周期为二年,研究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5年10月至2015年11月);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5年12月到2016年11月);第三阶段,研究结题阶段(2016年12月到2017年12月)。3.加强理论学习,助推课题研究实践。综合素质评价是新课程改革及招生考试改革的重要内容,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学生潜移默化的自我培养和家庭及学校规范引领培养。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学生成长规律及新课程观学习,便于规范有效提炼学生正确的综合素质,落实学生培养及人才选拔。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并非经验的提炼,而是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困惑通

  2

  过反复探究实践,寻求解决办法的一个过程。解决问题务必要有理论作支撑,对搞课题研究的人来说,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尤其像农村这种条件不是特别优裕的学校,就更是要加强理论学习。在这种道理指引下,我们把与课题有关的理论书籍尽数收集,然后集体学习、相互传阅,而且,学习活动一如既往、永不停止。丰富理论知识,提高研究能力。

  4.研读政策制定相关制度,开展行动研究。学生综合素质受家庭、学校及社会影响,学生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接受家庭、学校及社会潜移默化的自我培养和家庭、学校的规范引领培养,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健康科学发展。在新课程改革及招生考试改革之中,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务必遵循社会发展需要,结合“以人为本”理念,研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量标,同时,高度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成长过程,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本质意义和价值,为此,课题组在学校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完善了《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和《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试行)》,设计了《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学期表)》和《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了《大昌中学学生素质培养制度》、《大昌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证据采集制度》、《大昌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证据录入制度》、《大昌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与结果监督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学生在综合素质操作实施制度,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基本形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操作流程和管理体系,这是下一步研究的重要保证。5.大量的材料收集与整理通过网络大量收集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现状,结合学校实际对比分析,借鉴因地域差异、学校环境、社会关注等因素,出现评价观测、证据采集的畏难情绪和人为因素,也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马由缰、不讲原则、不讲规矩等诸多乱象,致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严重失真的现象,建立可量化、可收集到明显证据材料的评价项目样本选项,探索切实可行的政策,统一评价口径和标准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确保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有序进行,初步形成《以事实为依据,以证据为准绳》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篇九:素质教育失真

  小学生矫正案例

  篇一:用代币制矫正小学生行为习惯的个案(一位心理医师的成功案例)用代币制矫正小学生行为习惯的个案(一位心理医师的成功案例)一、引言当今社会,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一般拥有比较富裕的生活条件。在家中都是小皇帝,在长辈的溺爱中长大,做任何事情随心所裕,缺乏生活的磨练,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行为习惯差。对这些行为的娇正,无论对他们的现在,还是对他们的将来,都有积极的影响。随着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蓬勃发展,行为的辅导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和运用。代币法,也称奖券法,它是行为矫正的技术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在小学低年级中较为有效。二、来访者情况小李,某小学三年级学生,男性,十岁,独生子。在这里我们暂时称他为冬冬。据他父母介绍,他是晚年得子。在幼儿园时,老师反应上课特别好动,不能坐端正听讲,还经常惹事生非,是出名的皮大王。进入小学不到二星期,任课的所有老师对他意见很大,表现在上课坐不住,一会趴在桌子上,一会儿回头玩同学桌子上的学习用品,一天学习结束,他座位四周像垃圾箱,同学看到他都头疼,谁也不愿意和他一起坐。学习上,书写马马虎虎,字迹潦草,写出来的字大小不均匀,笔顺没有规则。每次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在课堂上他都不能完成,哪怕老师坐在他身边不断提醒他,他还是写几个字就停笔。但是,第二天他还是能把作业交出来,只是字迹潦草,马马虎虎。有时为了提高他的兴趣,只要他在某一点上有小小的进步,就及时表扬。有一次春游前的一天,班主任老师说:“谁不完成作业不能去春游。”这一天,冬冬做作业特别快,他连课间休息也不放过,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还主动问老师今天还有什么作业。这一天的作业字迹也比以前认真多了。可见激烈性的刺激对冬冬是有效的,可以激发他自觉完成作业,引起的良好行为,最后变成被试的一种习惯,因此,我选用了代币法对冬冬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

  三、矫正方案设计

  针对冬冬的情况,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四点:1.冬冬能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做到上课不迟到,认真做广播操、眼保健操。课间文明休息不奔跑,不和同学打闹。2.冬冬能做到上课坐端正听讲,不做小动作,不插嘴。3.冬冬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书写端正,作业比以前有进步。4.冬冬的自由散慢和学习马虎的不良习惯,通过矫正有所改观,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

  (1)代币的确定代币是用红蜡光纸剪成的五角星,剪成大中小三个不同尺寸,在各种大小的五角星反面编上序号。这样保证代币方便地发放,又能在实验者引入的交换系统中使用。1(2)强化物的选择奖券强化是约定并实行这样的办法,每天根据冬冬的语文、数学等作业情况及行为规范遵守情况打分,换取不同等级的五角星,然后用奖券获得实质性的报酬。如:放学后可以玩半小时,晚上可以看一会儿电视,星期天带冬冬去公园玩或同意买一些冬冬喜欢的东西。(3)代币交换的拟定在确定了目标行为代币强化物后,就要制定一个合理的代币交换系统,使代币成为目标和强化物之间的桥梁。表一:冬冬的行为价值表:学习与守纪情况获代币1.按时完成作业,书写端正。小五角星一颗2.语文作业批改得良。小五角星一颗

  3.上课坐端正听讲,不做小动作,不插嘴。小五角星一颗4.课间文明休息,不奔跑,不打闹。小五角星一颗5.保持坐位四周和台板内的干净。小五角星一颗6.做好广播操和眼保健操。小五角星一颗7.数学作业批改没有错误。中五角星一颗8.语文作业批改得优。大五角星一颗2表二:冬冬的报酬表(代币价值表)1.选择我喜欢的食物。5颗小五角星2.放学后玩半小时。5颗小五角星3.晚上看一会儿小朋友爱看的电视。10颗小五角星4.星期天上公园玩。15颗小五角星5.到同学家玩一次。15颗小五角星6.买一样自己喜爱的东西。20颗小五角星7.当一次班级小队长。30颗小五角星

  8.远途旅行一次。100颗小五角星注:五个小五角星换一个中五角星,两个中五角星换一个大五角星。3、行为矫正中用到的技巧(1)考虑平时行为习惯差,只要有进步,就奖一个五角星,使被试能即时强化。(2)多口头鼓励表扬。(3)与好同学结对。(4)提高兴趣。4、矫治时间整个实施过程为八周左右,每周两次,每次二十分钟。四、实施过程3第一阶段:(二周)与冬冬建立良好的共融关系,让冬冬了解大家关心他,帮助他的,并取得冬冬对我的信任。第一天,冬冬来到心理咨询室,左看右看,觉得很好奇。我告诉他,这是心理咨询室,是专门帮助小朋友解决问题的。你在学习上生活上有什么困难,老师会帮助你解决的。我问他最喜爱什么?他说:“我最爱玩和看电视。”我说好,老师能帮助你,但你要配合老师。他点点头。先向冬冬讲了实验的目的,规则和具体内容,并强调将严格按规定办事。在我的指导下,完成了当天的作业。第二天,冬冬高兴地来到心理咨询室,说,陈老师,王老师都说我作业有进步。我看了一下,奖励他两颗小五角星,他很高兴。一星期下来,他得了18颗小五角星,回家玩了半小时用去五颗,看一小时电视用去十颗,还剩三颗小五角星。第二周,冬冬的积极性更高,原先经常迟到的他星期一却第一个来到学校。他告诉同学这星期他很高兴,爸爸让他玩和看电视了。我问他有没有信心得更多的五角星,他很高兴地说:“我要拿15颗五角星去公园玩一次。”一星期结束,冬冬得到了26颗五角星,用去15颗去公园玩一次,还剩11颗五角星。第二阶段:(三周)

  首先帮助总结前两周的情况。问:“最近你觉得得自己怎么样,有没有觉得自己有进步?你觉得自己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老师帮忙?”他很坦率地说:“老师,有时我也想好一些,但是为什么很难控制自己。”我说:“你要有信心,老师都说你有进步了,再说你已经长大。现在你打算怎样使自己更好呢。”冬冬在我的启发引导下,知道应该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他也制定了目标,说:“我一定要争取拿到100颗五角星。”但要得到100颗五角星不是那么容易,他时常要犯老毛病。如,作业完成了,字迹不够端正,上课比以前专心了,也能举手发言,但常常老师还没有请到他,他已经叫出口。为了使强化后取得的良好行为在自然情景下得到保持,从第四周起,我又和他商定,一天内给老师批评两次,退还一颗五角星。他把五角星藏得好好的,根本不愿退出来。因此,他平时很注意自己的行为,生怕好不容易得到的五角星退还。第三周得了15颗,他不舍得用。第四周得了17颗,但因迟到退还一颗,还剩16颗。二周共得31颗五角星,用去20颗买他喜爱的车模一套,还剩11颗。第五周共得21颗,因下课在走廓上奔跑,上课插嘴,扣掉2颗五角星。这样,第五周得了19颗五角星,加上前二周乘下的11颗,一共30颗。他说,我不用掉,暑假里,叫爸爸带我去海边玩一次。

  

篇十:素质教育失真

  中国教育改革和开展纲要中所提出的教育是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的人才它需要有一支千百万具有一定素质且有专长的劳动大军而不是少数的英才这样素质教育中教育评价的功能由选拔性转向开展性功能使它成为促使绝大多数学习者得到充分开展具有现代社会职业所必需的品德科学文化素质

  现代教育评价观

  为了使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就必须在完全把握教育评价的真正内涵的同时,还要赋予其现实意义,即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评价观。树立现代教育评价观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呈现出来的知识化、全球化和人本化的特点应运而生的,它可以在现代教育的实施、运作过程中对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进行恰当的督导和监督,以便提高和增强我们的教育质量意识和教育的效益观念,使我们的教育事业能尽快的发展和进步。一、教育评价概述1.教育评价的概念评价是指评价者依据一定的或客观的尺度,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被评价的事物的价值高低的判断,包括对事物的质与量做出的描述和在此基础上做出的价值判断。它是各行各业普遍运用的一种管理手段。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它是被评价事物的外部形象、内涵、容量以及功效在评价者的头脑中形成的主观价值判教育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育活动进行的价值判断并进而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教育评价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社会评价基本原理在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具体应用。2、教育评价的功能教育评价主要有五个功能:(1)诊断功能。教育评价的诊断功能通常是在教育过程开始前表现出来的。为了保证教育过程顺利、有效地进行,教师或其他评价者往往在教育过程开始之前就对教育过程进行诊断性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或修改教育计划、方案、选择适当的教材、教法、教学手段和技术等。(2)反馈调节功能。这种功能主要是运用反馈原理,通过评价及时获得教育结果和教育过程中的有关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教育活动,确保教育活动取得预定结果。正如泰勒所指出的,教育目标与教育计划的制定和修改,教育的评价过程是不断循环着的,教育评价会使教育者不断修改其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而教育目标的修改又会反过来使教育评价发生相应的变化,二者互为循环,互相促进。(3)鉴定总结功能。在某一教育过程结束之际,通常要对这一教育过程所取得的教育成就和教育结果作出总结,进行价值判断。也可以说是对这一教育过程工作的得失和达到的水平作出鉴定。通过比较,区分和评定等级,为确定、筛选和分类指导、管理服务。

  (4)科学管理功能。教育评价是教育管理科学化的重要环节,没有教育评价的教育管理是不健全的、不科学的。教育评价有助于加强对学校的科学管理,提高各级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的管理水平,改进管理思想和方法,加强管理效果和管理的科学性。(5)激励导向功能。教育评价能够对被评价者起到激励督促作用,促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成就和不足,找到或发现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激发学习或工作的动机,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工作、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最终保证教育过程顺利有效地进行。同时,还可以引导被评价对象按评价活动的体现、提倡的方向发展,对整个教育工作起到定向指导的作用。二、现代教育评价观的基本主张1.现代教育评价的思想体系:强调价值研究的基础性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以促进教育整体的优化和协调发展。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而教育价值观则是教育评价的思想基础,对教育评价起着决定作用。在现代教育评价的思想体系构建过程中,多角度的价值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使评价的思想体系建立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门科学的基础上,转变旧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人才观,以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为取向,这是教育评价发展的积极趋势,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2.现代教育评价的目标体系:突出发展的动态性目标是根据某种需要规定的行为目的,它是人们争取达到的某种预想结果的规格状态。目标体系是目标的细化和具体化,教育的目标体系是衡量教育工作成效的依据与标准。在我国,总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这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总的目标是一致的,并不意味着在具体的评价方案中目标体系应相同。在具体的评价方案中,构建评价目标体系时,在反映总目标精神本质的前提下,要反映评价对象的特点,要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反映人们认识的进步的成果,这就要求构建评价的目标体系应有动态性。3.现代教育评价的对象范围:超越单因性的整体性现在我们理解的素质教育是内涵扩大了的素质教育,它不仅贯穿于基础教育,还贯穿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不仅贯穿于学校教育,还贯穿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因而评价对象范围大大地拓展了,不仅要评价学校工作,还要评价政府抓素质教育工作的情况;不仅要评价学生,而且要评价教师、管理人员和领导干部,甚至学生家长。就是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总之,教育评价的对象范围由对象的单元性、因素性向对象的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方向转化,从而保证教育的整体优化和素质教育全面推进。4.现代教育评价的方法论体系:强调模式选择对条件的依存性在教育评价的方法论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体系:一种是实证评价体系,一种是人文评价体系。与此相对应,也存在着两种操作模式:一种是“指标——量化”模式,一种是“观察——理解”模式。对于这两种评价的方法论体系,当前教育界都给予了充分重视和关注,这说明两种体系各有其优点,亦各有其局限性。实证评价方法体系优点是:(1)准确高效,它可以用严密的数学方法精确地分析资料,同时可以用较少的人力和时间对评价对象进行准确的描述;(2)广泛的适应性,它有较固定的评价程序和步骤,对评价人员培训也要求不高,易于推广实行;(3)可移植性强,实证化的评价方法有较强的通用性,一次性的评价结

  论可以推广到同类的评价对象上去;(4)说服力强,实证评价方法所得结果多为数据,有很强的说服力。实证化评价体系缺点是:(1)重结果,轻过程;(2)忽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流;(3)易造成评价信息的失真;(4)缺乏灵活性。人文化评价方法的优点是:(1)重视过程评价;(2)强调评价过程中人与人的交流;(3)方法灵活,针对性强;(4)重视评价中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人文化评价方法的缺点是:(1)总体效益较低;(2)主观性强;(3)对评价者个体依赖性较大;(4)易受干扰。从两种方法论体系的比较来看,实证化评价方法论体系和人文化评价方法论体系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相应地,两种评价的方法模式也各有长短,两种模式各有自己不同的适应范围。在具体评价方案中,究竟采用哪一种模式,取决于评价对象的条件。现在的发展趋势是两种方法论体系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彼此在对方中吸取合理的成分。5.现代教育评价功能的拓展: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性在传统教育中,考试与评价是一种选拔手段,强调的是评价的分等功能,其目的是鉴别、选择适宜于更高一阶段学习的人。评价的分等功能的强化,使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变得更加困难,在淘汰、挑选的过程中,“学习困难学生”一再失败,无法发现自己的潜能,无法激励自己,从而进一步使他们失去了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部动力,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教育评价要改变其单一的分等功能,而应强化其发展性功能。现代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和根本要义,既不在于鉴别和选择,也不在于对学生进行警戒,而在于检查教育目标的达成水平,取得反馈信息,以便调整教育教学过程,及时针对缺陷和问题进行补救和矫正。强调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为了帮助学生,促进其发展;它不是着眼于过去,而是着眼于未来。弱化评价的分等功能,强化评价的发展功能,是素质教育评价功能拓展的具体体现,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评价功能的拓展有利于学校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利于学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6.现代教育评价的主体构成:主张广泛的参与性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中,教育者是评价的主体,受教育者是评价的客体。在素质教育评价中,评价主体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既包括教师、学校领导、教育行政机构,也包括学生及其家长。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直接责任者,在整体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能从多方面把握学生的发展状况,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学校领导是教育活动的领导者、管理者,理所当然地要对学校教育和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做出及时评价,以调整教育措施或对策。教育行政机构应该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调控、监督,也需要参与教育评价。学生家长自觉与不自觉在评价自己的子女,家长作为评价主体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应成为评价的主体,这种观念的确立,反映了人们认识上的新发展。学生参与评价,可以消除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的紧张关系,可以提高他们自我完善、自我改进的积极性;学生参与评价,内化教师(或其他评价者)的评价标准,促使他们主动地发现自己,主动地发展自己;学生参与评价发展了他们的评价能力,使之在未来社会中能不断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对他终身发展产生积极影响。7.现代教育评价结果的显示:突破封闭的开放性评价发挥作用的方式,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为被评价者提供反馈信息,如果评价结果未向被评价者开放,评价就不能对被评价者起着调节、导向和激励作用。评价结果不仅要向被评价者开放,有的还需向上级组织开放。这为上级组织发挥调控、监督职能和改进工作提供信息资源。评价结果,有的还应向社会开放,使之成为引导社会投资、消费的重要信息。评价结果的显示实际上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所以结果的显示应该为信息接收者理解和愿意接收,这是评价结果显示的开放性的又一层涵义。我们说,鼓励性评语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对这种评价结果有一个开放的态度,愿意接受这种评价。三、如何在素质教育中实现向现代教育评价观的转变

  1.教育评价功能的转变——从选择到发展我国从科举时代以来存在着一千多年的应试教育,培养的目标是使统治者得以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官员(人才),少数人就够了。它把广大的劳动人民拒之于教育的门外。所以说那时的教育评价强调了一种选择性功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所提出的教育是素质教育,是培养2l世纪的人才,它需要有一支千百万具有一定素质且有专长的劳动大军,而不是少数的“英才”,这样素质教育中教育评价的功能由选拔性转向发展性功能,使它成为促使绝大多数学习者得到充分发展,具有现代社会职业所必需的品德、科学文化素质。在现代社会里,教育评价的选拔性功能仍不能一下子抹煞。因为,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根据一定标准选出一部分适合于接受某种教育或从事某种职业的人是完全必要的,以往的考试和教育测验,以及现在的招生、招工考试,都是应用教育评价的选拔性功能进行人才选拔的。择优,既可以保证人才的质量水平,又可以激励广大青年奋发向上。我们强调教育评价的发展功能,是就其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言的,并不排斥在一个教育阶段结束时所进行的选择性的教育评价。2.教育评价目的转变——从分等到改善由于教育的竞争性和教育评价的选拔性,在人们观念中,考查的结果与教师的判断已变成一种划分等级的制度。它被用来区分好、中、差三等学生。这样,好的学生有可能高傲自大,沾沾自喜,不求上进。差的学生灰心丧气,甘败下风。这种评价给学生心理上、情感上带来了不良的影响。现代的素质教育是承认个性差异,并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所发展的教育。所以在现代的素质教育中的教育评价不能只是用来分等,更主要的是用它来改进教与学,实现教育评价的目的由“分等到改善”的转变。3.教育评价机制的转变——从终结性评价到形成性评价布卢姆从教学过程需要的角度出发,把教育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大类。我们过去的教学评价只注重终结性评价。即以总结一个段落的教育活动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评价(如学期,学年等)。现在我们除了抓好终结性评价外,还应抓好形成性评价(即在工作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种评价),它及时评价、及时反馈、及时矫正,使整个教学活动处于完全可控、可调的状态之中。所以,布卢姆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比作恒温器与寒暑表。寒暑表可能是十分精确的,然而除了记录或显示室温之外,它对室温起不了任何作用,对比之下,恒温器根据与既定标准温度的关系来记录室温,其后随即制定各种改正程序(即打开或关闭火炉或空调机)。直到室温达到既定的标准温度为止。因此,寒暑表只能提供信息,而恒温器却能提供反馈与各种改正方法,直到室温达到所需要的温度为止,所以形成性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成为促进学习的积极有力手段。4.教育评价范围、方法的转变——从一张试卷定终身到全面考评过去教育评价的手段是考试。它主要是通过口试或笔试来判断教育效果,检查受试者的知识和能力、由于口试和笔试的命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及教学指导思想的倾向,多考查主科(语文、数学等)忽视副科。多考查知识,忽视能力。多考查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使学校形成了只重视智育的畸型教育,现代意义下的素质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开放型、创造型,所以单靠一张试卷,几道题片面地考查学生的文化成绩是不行的。必须按国家教育方针,教学目的要求,全面考查学生。通过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实行考试方法、考试内容的科学转化。

  

篇十一:素质教育失真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制度环境分析

  作者:张爱阳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01期

  [摘要]素质教育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着素质教育政策制定的成败。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政策执行失真的现象屡有发生,文章从制度环境分析的角度对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探究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的制度环境因素。[关键词]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制度环境分析[作者简介]张爱阳(1973-),女,河北唐山人,上海理工大学学生处,硕士,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上海200438)[中图分类号]G640-01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2-0042-02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形成了我国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体系。然而,在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素质教育的实验活动基本上没有摆脱原有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自发性的素质教育改革实践缺乏前瞻性的理论研究和方案设计的指导,基层执行层面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大程度的困惑和盲目性,从而导致了素质教育政策一定程度的执行失真,增加了教育改革的成本和代价。本文从制度环境分析的角度对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论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探究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的制度环境因素。一、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表现形式(一)政策架空执行政策架空执行是指政策执行机关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仅仅宣传政策内容,并没有制定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从而造成公共政策无法落到实处。素质教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只是进行宣传,做表面文章,未被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一方面,有关素质教育的宣传轰轰烈烈,有关部门领导发言必谈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学校却以素质教育的名义实施新的应试教育,出现了所谓的“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象。(二)政策替换执行政策替换执行是指行政机关在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偷梁换柱”,使政策执行从表面上看与原政策相一致,而事实上却背离了原政策的精神内容。即在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用地方的教育政策取代国家的素质教育政策,使执行的内容完全背离了原政策的要求。例如,用素质教育的名义简单更换传统教育措施的行为;将素质教育理解为简单的技术教育、简单的生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教育和简单的社会适应教育。这些从自身利益出发,将素质教育单纯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提高等,都是为了满足地方利益的需要。(三)政策截留执行政策截留执行是指公共政策在自上而下的传递过程中,执行主体将政策中途截留,使政策的精神和内容不能传达到目标群体和利益相关人的一种政策执行失真行为。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执行部门无视政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现象,执行部门断章取义,为我所用,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或与自己利益价值相矛盾的就放弃执行,只强调政策赋予的权利,而放弃义务,无视政策责任,使政策成为自己谋取权力或利益的工具。(四)政策附加执行政策附加执行,即执行者在原政策目标的基础上,自行增添若干个新目标,附加不恰当的内容,盲目扩大政策外延,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力度、目标超越政策原定的要求。例如,将改善教育工作的物质条件说成是实施素质教育,这种现象导致素质教育外延无限扩大,实质上淡化了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借着素质教育的由头,超越收费的范围和力度,出现乱收费、多收费的现象。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必然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党和国家政策的正确贯彻和有效实施,极大地损害公共政策的严肃性,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首先,将直接导致政策执行成本扩大。决策机构可能会误认为政策制定得不科学,进而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重新对政策问题进行论证和调查研究,以期制定出更科学的政策。其次,将造成行为和价值导向偏离。政策失真很容易使人们对公共政策产生错觉,以为政策可以随意更改、任意取舍,从而转变对公共政策应有的态度。二、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制度环境分析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离不开特定的制度环境,每一项政策都植根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一定的制度环境可以为政策执行提供机会,同样也会为政策执行提供障碍。(一)政治环境公共政策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政治行为,其执行子系统的输入与输出都离不开政治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决策制度。政策的有效执行以高质量的决策为前提,高质量的决策是以高质量的决策制度为保障的。目前,我国教育决策体制仍然是一种“单中心主体”的决策体制,决策组织与执行组织合一,信息咨询、反馈、评估和监督等组织很不健全,信息子系统与咨询参谋子系统的制度化、科学化程度不高,影响政策的合理制定与有效执行。同时,决策过程还存在非民主化、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非程序化倾向。一些部门制定教育政策没有严格遵守决策的基本规则和基本程序,最终影响政策的有效执行。2.环节不明确。在纵向上,教育的决策权由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转移,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既可以是教育政策的制定主体,也可以是教育政策的执行机构;在横向上,教育的决策权由体制内部向体制外部转移。一项政策出台以后往往是通过政府指令性行为贯彻实施的,但由于实际情况的不确定性、多样性与复杂性和执行操作中的各种因素的多重影响,政策的某种规定性可能会变成抑制地方行为的强制性,统一性变为指令性,由此出现淡化政策的基本要求、扭曲政策的基本方向的政策失真现象。政策失真直接导致政策性疲软,最终产生“领导实行素质教育,教师实行应试教育”的怪圈。3.政策评估机制缺位。根据控制论的原理,良好的控制应是包括计划、执行、控制、反馈的一个封闭的链环。因此,有效的政策过程应是包括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调整与终结等环节的一个封闭的回路。但目前教育政策没有评估机制或机制还不健全,对政策执行结果缺乏有效的评定,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敷衍政策的行为。4.监督机制不健全。不少政策设立的政策执行监督主体较多,形成“多头”监督,结果谁也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导致责任追究制度不明确。而正确执行教育政策的前提是政策本身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否则政策执行权力无法受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政策执行权就可能被执行主体滥用,出现政策执行异化现象。(二)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教育政策执行最深层次的环境,是教育政策执行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了政策执行的性质和功能发挥,影响了政策执行的效率和运行模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传统的成才机制和就业机制。造成执行机构对素质教育政策扭曲、架空现象是有其深刻社会原因的。目前,在我国劳动人才市场上,学历依然是进入理想职业最主要的指标。而获取文凭又只能通过高考这传统而又唯一的教育评价手段。这种评价手段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重视终极性评价。这就直接促使学生及家长奋力拼搏去挤这座“独木桥”,而学校领导者和教师出于自身利益的追求,实施一种冠以“素质教育”名义下的新的“应试教育”,从而导致了这种政策弱化、政策扭曲的现象。因此,传统的劳动就业制度是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的关键因素。2.有限的资源分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利益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有时甚至相互矛盾,影响政策的执行。就教育政策而言,这种矛盾首先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之间的利益矛盾。教育政策和其他公共政策一样,执行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利益再分配的过程。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是国家或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官员,执行者是各级基层的执行部门以及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尽管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都是政策的主体,但在很多情况下,他们的利益是有差别的。教育政策执行者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的利益追求是有差别的。例如,教育政策的执行者、学校领导和管理层关注的是权力的最大化和对下属的控制,而普通教师更关

  

篇十二:素质教育失真

 论会计人员素质教育

  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会计作为一门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与此同时,也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现状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人员在从事自己的工作和履行职业职责的过程中,在思想和行为上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标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会计人员以忠于职守、诚实守法为主流,树立了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风尚,涌现了一大批热爱会计工作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

  1.职业道德观念淡薄。在现实中,一些会计人员在国家、社会公众利益与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不能坚持准则,甚至串通作弊,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直接参与伪造、变造虚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如某股份有限公司为骗取上市资格,在公司领导人的授意下,财务部部长具体组织实施,把上市前已处于破产边缘的公司,通过采取违反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政策变更、虚开增值税发票等手段,虚报利润10805万元,使得公司股票得以上市。

  2.追求私利和偷窃。会计人员已经失去了挪用公款和挪用公款的概念,至少一些会计人员已经失去了道德。贵州省某单位会计许某在担任会计、出纳10年期间,以各种方式挪用公款7272万元。这一严重违法犯罪行为虽然是少数会计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但也反映了当前形势下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紧迫性。

  3.违背准则,弄虚作假。一些注册会计师在执行独立审计业务时,没有严格执行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准则,出具了不恰当的审计报告,客观上认同了会计作假行为,充当了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患失真的保护伞。海南省某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在承接对某公司的验资业务中,收取好处,与公司串通作弊,为1000元的资金出具了1000万元的验资报告。

  (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市场经济应有赖于运行的游戏规则,但仅有法律制度约束是不够的。当巨大的经济利益与严肃的道德规范发生碰撞时,只有诚信教育才能使天平倾向道德规范。会计是诚信行业。如果会计失之诚信,弄虚作假,欺诈舞弊,会计关系得以存在的基础就会随之崩塌,会计业的生命力也就随之完结。近年来暴露的一系列会计舞弊欺诈案件以及与之相关的审计失败的案例,如中国的“银广厦”,美国的

  

篇十三:素质教育失真

 浅谈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文意识的发展,人才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而在素质教育改革大潮中,对中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对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开展综合素质发展评价工作在这十年探索中取得的初步成果、以及在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不足等三方面详细的阐述了综合素质评价。希望早日把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素质教育综合评价初步成果困难不足素质教育的不断加强,新课程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新课程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人对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学校的实际开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一、对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的认识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评价主要是看学习成绩的好坏,成绩决定一切.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具备的发展性和多元性,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严重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根本目的,把综合素质作为评价内容。这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因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2.开展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目的在于构建和完善学校德育目标体系。并为全面了解和检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更好地组织开展德育序列化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科学的管理方法.

  3.开展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具有诊断功能。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诊断功能表现在它可以鉴别学生思想、行为的优劣,让学生及时

  1/5

  了解自身的优缺点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二、开展综合素质发展评价工作在这十年探索中取得的初步成果1.评价的内容更加丰富、科学。以目前使用的《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报告册》为例,其重点突出了学生的特点、特长和创新。它的基本结构和分值是这样的:基础性发展素质评价(200分)专门性发展素质考查(50分)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评价(50分)(以上三项内容均为A。B.C。D四个等级)创新实践成果评价(100分)(此项可按不同等级给出分值)其中基础性发展素质评价又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创新与发展、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七个评价维度。以此说明,考试制度做了重大的变革,中考将是千分制,600分来自文化考试,另外400分将来自《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报告册》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全面,最重要的一点是以提高学生的发展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这更有效的为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可见其科学性和重要性.2.评价的方法更加丰富、多元。多元化的社会对人才要求的规格也是多元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只是学业成绩优异,还需要有应对日趋竞争激烈社会挑战的综合素质。《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报告册》引入了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按照评价方式,我们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综合性评价、学校审核等评价方式,初步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予以整体而客观的描述,即使从某一方面来说有一点偏颇,也不影响整体评价结果,这样有利于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客观性,避免了以偏概全,使评价的真实性更加接近被评价主体。3。应对了中考改革实践,为人才的选拔制定了更合理的标准。

  2/5

  《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报告册》配合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特别是综合评价结果在高中招生中的应用,初步改变了“只靠考试成绩定终身"的考试选拔制度。多年的实践证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其发展创新能力不一定强,而所谓的“高分低能"正是在只靠成绩衡量人才的标准下的畸形产物。所以说成绩好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不一定高,但综合评价高的学生成绩肯定好。这样的评价结果给人才的选拔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那些成绩又好创新发展力又强的学生真正走到了考试队伍的前列。

  素质教育改革时至今日,各学校在评价方面的确采取了许多新的举措。如:开始使用学生素质评价手册、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考试方式、建立了学生成长记录册等等.为此对原先的评价机制进行了幅度不小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在肯定成绩和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此项改革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改革的步子迈出去了,但思想依旧在“鞋子”里—---—“流于形式”,是最为普遍的问题。

  三、在素质教育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不足.1、社会、学校、教师的认识有待提高。

  受传统的评价观念的影响,学生、家长和教师参与素质评价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舆论环境还未真正形成。“分分学生的命根儿"在人们头脑中已形成思维定势,根深蒂固,要想改变,难度较大。家长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对学生综合素质关注明显不足.同时教师对学生成绩记录习以为常,而对其它方面的记录或描述不太积极,甚至认为是一种负担,产生了很大的消极情绪。

  笔者就本地的评价方式进行了一下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学校都是走过场,奔着成绩好的学生评定等级高的原则,在学生毕业之前按照一定的等级比例一次性填好,有的学校甚至由老师全盘代填,造成了评价体系形同虚设.所以,如果评价的社会大环境不改变,即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方法、方式、内容、标准不变,家长、学校、教师的思想观念、认识、行为均很难转变,综合素质评价只出现流于形

  3/5

  式的现象。2、教师负担重,操作难度大.新课改不断地对教师提出了各种新的要求,教师既要忙于繁重的

  教学工作,又要不断接受各种学习培训,还要充分了解每一名学生的个性特点,这已经十分忙碌。综合素质评价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观察记录,而且还对学生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创新与发展、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的变化进行观察和记录,进行质性评价,这就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使教师处于教学工作和进行评价的双重压力下,最终导致对教学投入的精力不足,从而造成评价的失真或不全面.

  3。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资料不注重管理。各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资料管理很是不规范,时常造成资

  料混乱,连续性差等现象。首先,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资料通常都是由班主任统一管理,没有及时归档,结果多是上一任交给下一任,代代相传,并且查阅不规范,造成资料的遗失现象时有发生。鉴于这种现象,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资料应当有专人或专门的科室统一管理,定时发放与归档,规范资料的管理.其次,综合素质评价的资料不能像学籍等资料一样装入学生档案,一般到某一个学业阶段就结束,下一个学业阶段又重新评价不具备连续性。

  另外,评价分值与高中录取的松散关系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高中招生制度,这种评价结果形同虚设。笔者就当地的评价结果调查到,除极少数的重点高中招生中要求必须达到A级外,一般的高中对评价结果基本不予考虑,还是由成绩的高低来决定是否录取。这样导致了综合素质评价的形式主义倾向,使人们对综合素质评价乃至对课程改革失去信心。这些问题和不足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和克服,必将影响素质教育进程,使课程改革再度陷入应试教育泥潭.

  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势在必行而又任重道远,特别是在一些关键的认识没有突破、正确的理念没有形成、改革的政策没有被深刻领会之前,很多做法都可能会导致形式化

  4/5

  和表面化现象.因此,我们应克服浮躁情绪和功利主义思想,脚踏实地,认真实践,才能使综合素质评价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使课程改革实现质的飞跃。

  5/5

  

推荐访问:素质教育失真 失真 素质教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