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思想汇报 > 拨动学生思想琴弦(全文)

拨动学生思想琴弦(全文)

时间:2022-05-26 09:20:04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拨动学生思想琴弦(全文),供大家参考。

拨动学生思想琴弦(全文)

 

 拨动学生思想的琴弦 —————堂好历史课的观察视角 作

 者:

 朱可

 作者简介:

 朱可,男,1963 年生,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副主任,浙江省特级教师,中学历史(含社会)教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课堂教学艺术、教师专业发展、高考研究(杭州 310003)。

 原发信息:

 《历史教学》(津)2014 年第 3 上期 第 21-27 页

 期刊名称:

 《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4 年 05 期

 什么样的历史课是一堂好课,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事求是地说,现今历史优质课的评价过于拘泥,一些所谓的评价标准只会机械地套用知识是否落实、目标是否到位、重难点是否突出等指标体系,甚至还有关注一堂课教师问了几个问题、学生的活动有几分钟、教师的讲述控制在多少时间等,却忽视了对历史教学真谛的探寻,使本应生动有趣、启智明理的历史课堂沦落为死记硬背、知识灌输的场所,这实在是历史教学的悲哀。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课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知识梳理,更不是纯粹的机械记忆。一堂好的历史课应该能够拨动学生思想的琴弦——帮助学生把僵化的学科知识转化为灵动的学科认识。德国教育思想家斯普朗格说过:如果教育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有悟

 性,却没有灵魂;有知识,却没有精神;有活动,却没有道德欲望”。①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思也指出:“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精神,必须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从历史中汲取养分。”②

  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传授必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是历史教学的前提。但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历史学科还应承担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熏陶任务。因此,一堂好的历史课应该教学主线清晰、方法引领得当、学生思维深邃、情感渗透到位,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学有所得、心有所悟,才能使历史课摆脱知识的碎片,展现人文的风采,帮助学生走出高分低能的阴霾,真正起到“读史明智”的作用。

  一、思想因线索而清晰——教学主线是否明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③教材知识是平面且多元的,如何把僵化、繁杂的历史知识,转化为明了、灵动的学科认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高潮的激动情绪”,这是课堂教学应该关注的重点——只有保持高潮的激动的情绪,才能充分打开学生的思维,形成严谨、科学的思想。同时,学生在学习时需要保持一种新鲜感,如果教师只能按照教材设计按部就班,学生是不会有新鲜感,更不可能保持高潮激动的情绪。

  因此,按照教学目标、寻找一条能体现历史脉络、凸显教学逻辑、贯穿教学始终的主线是非常必要的。清晰的教学主线,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的漏洞、解答心中的困惑、形成严谨的思维、提高学习的效率,这应该是一堂好课的观察视角之一。人民版必修一《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一课涉及“光荣革命”“限制王权的法案”“小密室的演变”“议会选举规则的制定”以及“英国议会中的‘第三院’”等子目,虽然其中部分子目为选学内容,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光看这些子目我们还是能够发现学生学习的困惑与障碍:这些子目是怎么使英国代议制确立与完善的?这些子目之间有何逻辑关系?代议制、权利法案、内阁、议会这么多的概念怎么理解?这么多的内容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某教师在处理这课内容时,进行了精当的教学设计:她以英文“right(权利)和 power(权力)”两个英文单词切入,以“right and power——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立意,进行了有效的设计:

  (一)革命前的权利与权力,通过史料分析与问题设计,让学生归纳出“革命前国王的权力高于议会,民众无权利”的结论。

  (二)资产阶级革命后权力的逐步转移。同样用史论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明了“处死国王并不等于权力的转移;国王的权力来源于议会而不是神”。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对上述两个英文单词作了进一步的理解与分析:English Bill of Rights 中文译为《权利法案》,教师据此发问:

  (1)法案以 right 命名,为何在以下材料中(选自该法案)却多次出现 power 这个词?By assuming and exercising a power of dispensing with and suspending of laws and the execution of laws

 without consent of Parliament(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By committing and prosecuting divers worthy prelates for humbly petitioning to be excused from concurring to the said assumed power(近来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2)根据所给材料并结合教材,国王的哪些权力受到限制?议员的哪些权利得到保障?(凡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止法律;凡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侵犯议会征税权;凡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为伸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必须时常集会;)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学生能概括出国王的司法权、立法权、军事权和征税权受到了限制;议员的选举权、言论自由权以及集会权得到保障。而 1701 年的《王位继承法》则进一步明确议会有权利决定王位的继承;司法权独立于王权,说明国王的权力进一步被限制,扩大了议会的权利,这就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但要注意,此时,国王仍保有行政权力;国王在内阁(cabinet)行使行政权。

  (三)18 世纪中期权力转移的完成。这个时期的典型特征是行政权力从国王转移到首相内阁手中,国王权力被彻底转移,“统而不治”。责任内阁制确立,英国成为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在这个时期,基本的发展趋势是:权利基础不断扩大,权力不断完善:19 世纪后半期,成年男子获得了普选权;20 世纪初,非贵族出身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半数;

 1918 年,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30 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次获得选举权;1928 年,法律赋予成年女子和男子拥有一样的选举权;1969年,《人民代表权法》把选民年龄资格从 21 岁降为 18 岁。虽然,在权力与权利的角逐中,权力一度失衡。如 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但经过多方努力,还是逐步走向恢复与平衡。

  通过上述教学主线的梳理,使学生最终得出一个答案:Power is based on rights——权力基于权利。这样的认识,其思维价值远远大于简单的灌输,真正让学生保持“高潮的激动的情绪”,拨动了学生思想的琴弦。

  二、思想因方法而灵动——学习方法能否活用

  英国教育家乔伊·帕尔默认为:“皮亚杰把教育定义为连接双方的关系,‘一方是成长中的个人,另一方是社会的、智慧的和道德的价值,教师要负责把由他启蒙的那个个体带进这些价值中’。……一代教师应用他们的(智慧的、道德的)价值去教育下一代的学生……这就是说,教育是负有价值的成就的交换,而成就要取决于传递的转换。”④按照笔者的理解,教学不仅仅是传授一些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智慧的、道德的)价值”,这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多年以来,历史学科已被贴上“死记硬背”的标签,似乎历史的学习与方法无关。实际上我们应该纠正一个误区:记忆也是一种能力,也需要讲究方法。当然,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学习的方法众多,不仅仅只靠记忆。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

 渗透这些方法,才能真正拨动学生思想的琴弦。一堂好的历史课,不能只局限于知识点的落实程度,而应该贯彻学习的方法有没有体现。

  1.相互联系的方法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有很多事件都是互为因果的:没有牛顿的科学成就,启蒙思想家们不会认识到人类社会像自然界一样都是可以认识的,都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用科学、民主的眼光看世界,这就是理性主义产生的重要原因。同样,没有工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就不会出现以资本原始积累为最终目的的“地理大发现”;没有新航路的开辟,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就不可能提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启蒙运动;没有上述的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也不可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西方资本主义的上升、发展及对原料、市场、劳动力的渴求,就不会衬托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社会的腐朽、落后。因此,历史的许多知识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历史学习的真谛就在于让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把握基本的规律,从中总结出经验。一堂好的历史课应该破除机械记忆的误区,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找到历史学习的乐趣。

  人民版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以“神农”的传说、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沉重的赋税和徭役以及大禹和他的继承人等组织学习内容,主要讲述农耕文化的产生、劳动工具和农耕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以及基本的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等一些常识

 性的内容,如果就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知识会显得比较松散和浅显。一位教师在处理这一课内容时,进行如下设计:

  (一)大国出小农:何时出小农、何以出小农、何处出小农——中国是个疆域辽阔的大国,为何会出现小农经济?

  (二)大国保小农:为何保?(国家的经济基础和财政来源、战争时期士兵和农业劳动力的来源等)如何保?(选修水利、鼓励人口生育、抑制土地兼并等)

  (三)小农叛大国:何以叛大国?(土地兼并严重,繁重的徭役和赋税等)如何叛大国?(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四)小农成大国: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否是我国今后农业发展的根本道路?中国要成为农业大国应该怎么办?

  这样的处理,不仅有效串联了教材中各个子目的内容,还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的,历史的知识是可以前后延伸的。

  2.归纳概括的意识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中要求:“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人文学科,抓住问题的本质,精当地表述观点是历史学科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师的教学设计一定要解决以下问题:如何让学生从纷繁的史料中提炼出有效的信息?如何让学生从

 抽象的历史表述中总结出基本的史学观点?如何让学生从不同的历史观点中形成自己的认识?

  我们知道,教材中的知识都是经过作者归纳、概括过的学科核心与主干知识,许多教师因此产生一个思维误区:既然已经经过概括与提炼,那么,只要熟读教材,概括能力自然而然就能提高,这恰恰陷入了死记硬背的泥潭。正因为教材已经过编写者的概括与提炼,对于理性思维能力相对欠缺的中学生而言,这些知识就显得抽象与枯燥。教师要上好一堂历史课,就必须选定丰富、有趣、充实的学材,通过问题的引领与思维的激发,随时渗透归纳与概括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人民版必修三《人性的复苏》,论述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要上好这堂课就必须处理好以下关键点:

  (1)如何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成为一个统一的知识整体?

  (2)如何运用归纳、概括等认知能力让学生明确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是自希腊的智者运动以来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这些抽象、枯燥的结论?

  (3)如何让学生真正领会人文主义的内涵并能在学习中加以运用?

  某教师在设计该课时,以“人性光辉的美丽绽放”为主题进行梳理,把教学统整为四个篇章:人性蛰伏于中世纪——交代背景;人性复苏于意大利——展示“初期三杰”对人性的讴歌;人性升华于英格兰——体现文艺复兴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人性发展与德意志——在人文主义的主

 题下整合宗教改革的内容。这就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归纳与概括能力,把看似分散的知识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呈现了这样一张幻灯片(见下图),不仅理清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启蒙运动三者的关系,也很好地诠释了归纳与概括的真谛。

 当然,这样的概括是宏观的,体现较高的智力因素。在教学细节的处理中,归纳与概括也可以无处不在。《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一课要求让学生明确商人、商品、交通、市场等基本要素,我们可以采用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如要了解中国古代商人的特点,可用以下三则材料,让学生归纳、概括:

  材料一: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欲发移船近江口,船头祭神各浇酒。停杯共说远行期,入蜀经蛮远别离。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唐)张籍《贾客乐》

  材料二:估客无住着,有利身则行。……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唐)元稹《估客乐》

  材料三: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宋)王安石

  学生通过归纳、概括,可以得出“逐利奔波,敢于冒险”的特点。再如,“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以及“夜

 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从史料中学生能提炼出“市场形式,多姿多彩”的表现。某教师在讲述这一内容时,将所学的核心知识归纳为以下一些基本框架:

 商人、商品、市场与交通都是构成商业经济的基本要素,通过教师的概括、引领,学生对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状况有了比较清晰的印象。而且,教材中很少涉及商业税的内容,但考虑到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历代所推崇的重农抑商政策,教师补充史料,讲述了“商业税”的...

推荐访问:拨动 琴弦 思想 拨动学生思想的琴弦 拨动学生的心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