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公文范文 > 党史学习 > 《插秧歌》,学习案(2022年)

《插秧歌》,学习案(2022年)

时间:2022-06-30 09:05:03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插秧歌》,学习案(2022年),供大家参考。

《插秧歌》,学习案(2022年)

 

 《插秧歌》学习 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

 2.理解杨万里的主要文学成就和语言风格 3.理解诗歌传承下来的劳动之美。

  常识读记

 1 1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学者称他为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人。绍兴(宋高宗年号,1131-1162)进士,曾任秘书监,主张抗金。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并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精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号为“诚斋体”。

 2 2 、 写作背景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基础检测

 1 1 、读准下面加点字音

 兜鍪.(

 )

 歇半霎.(

 )

 莳未匝(

 )

 蓑(

 )

  胛(

 )

  朝(

  )

  莳(

  )

  2 2 、 诵读诗歌 并正确 翻译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文本研读

 (一)

 整体把握

 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二)

 问题探究

 1 .诗的前两句运用了哪些动词?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2 2. . 诗人在诗歌中描绘了这些场景,第一句“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一句在内容上很好理解,但请大家关注这一句中的四个字:“抛”“接”“拔”“插”,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 析。

 3 3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是怎样凸显劳动的繁忙的?

 4 4 .你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最后两句的?

 5 5. . “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明确】

 6 6. . 第四联是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

 7.本诗鲜明的反映了“诚斋体”的特点,再读本诗,尝试归纳“诚斋体”的主要特点。可以从诗的内容、形式、语言特点等角度入手。

  8.中华民族有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读了这首诗歌,谈谈你对劳动有怎样的认

 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又该树立怎样的劳动观呢?

 参考答案

 基础检测

 1 1 、读准下面加点字音

 兜鍪.(móu)

 歇半霎.(shà)

 莳未匝(shì)

 蓑(suō)

  胛(jiǎ)

  朝(zhāo)

  莳(shì)

  2 2 、诵读诗歌并正确翻译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翻译诗歌

 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文本研读

 (一)整体把握

 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明确】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明确: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明确:雨中插秧图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明确:呼唤早餐图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明确:农夫应答图

 (二)问题探究

 1 1 .诗的前两句运用了哪些动词?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

 【明确】“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尤以“抛”字最妙,

 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只两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

 2. 诗人在诗歌中描绘了这些场景,第一句“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一句在内容上很好理 解,但请大家关注这一句中的四个字:“抛”“接”“拔”“插”,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

 】

 【明确】“抛”“接”“拔”“插”等字均为插秧时的一系列动作。(解释含义)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描述景象)“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表现劳动人民忙碌而充实的生活。(点明效果)

 3 3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是怎样凸显劳动的繁忙的? 】

 【明确】“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于一场紧张的战斗。

 4 4 .你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最后两句的?

 【明确】诗的最后两句写,农夫嘱咐家人,秧苗刚种下,尚未挺拔,要管好小鹅小鸭,免得它们到田里糟蹋庄稼。农家吃苦耐劳之品格,全凝聚于这朴实的答话里。

 5. “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明确】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化静为动,造成一种紧张的,似乎生命攸关的气势,从而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6 6. . 第四联是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

 【明确】这里“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农妇“歇”或者不“歇”。事实上,他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不能“歇半霎”的原因:秧苗刚栽下去,根还不牢固,再说还没有栽完,怎么能“歇半霎”呢?他手里的活不能停下,而且还叮嘱农妇:你先去回家提防一下家鹅和雏鸡,不要让他们来破坏秧苗。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顺手拈来,实则精当自然,妙不可言。它使全诗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到深化。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

 7. 本诗鲜明的反映了“诚斋体”的特点,再读本诗,尝试归纳“诚斋体”的主要特点。可以从诗的内容、形式、语言特点等角度入手。

 【明确】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

 从语言形式来说,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生动活泼。

 从感情来看,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

 8. 中华民族有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读了这首诗歌,谈谈你对劳动有怎样的认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又该树立怎样的劳动观呢 ?

 【明确】

 在新的时代,劳动的领域愈发宽广。袁隆平辛勤育种,张秉贵热心服务群众,钟扬探求生命的边界,这些都是劳动者杰出的代表。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有无数的大国工匠在精磨手艺,有无数的科研工作者在深度探索,有无数的小人物在敬业奉献。所有这些劳动者,支撑起了我们这个时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推荐访问:学习案 秧歌 学习 插秧歌导学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