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公文范文 > 读后感 > 谈美读后感2000字高中12篇

谈美读后感2000字高中12篇

时间:2022-02-17 02:24:42 浏览次数:

谈美读后感2000字高中12篇

谈美读后感2000字高中篇1

《谈美书简》是作者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书中,朱光潜先生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是初涉美学者学习美学知识的重要参考书籍。

《谈美书简》不是一般的高头讲章,它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

八十二岁的高龄仍然著书立说,对美学思想回顾和整理,给青年朋友们回复,关心美学教育,这是何等的学者风范和社会责任感!

工夫在诗外

朱光潜早年学过中文,读过教育学、心理学,当过中学教员,然后在多所大学任教。在《谈美书简》的第一篇中写道:解放前几十年中我一直在东奔西窜,学了一些对美学用处不大的学科。……学过英、意、德、法几个流派的符号逻辑,……费过不少精力研究过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治疗,……读过不少佛典,认真研读过“成唯识论”,还看了一些医学和谈碑帖的书,可谓够“杂”了。……认真地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陆游说:“功夫在诗外”,我想朱光潜的美学成就与他学得“杂”,学贯中西是分不开的,应该对我们做其他的学问有所启发。

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

“一位老朋友的来信,写过一篇为《美的定义及其解说》的近万言长文,承他不弃,来信要我提意见。”朱先生看过之后说道:“这种玩弄积木式的拼凑也煞费苦心,可是解决了什么问题呢?难道根据这样拼凑起来的楼阁,就可以进行创作,欣赏和批评吗?”“‘定义’之后还附了十三条‘解说’,仍旧是玩弄一些抽象概念,并没有把‘定义’解说清楚。作者始终一本正经,丝毫不流露一点情感。”……

从行文中可以看出朱光潜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非分明,态度坚决,措辞严厉,即使是老朋友为了科学也毫不讲情面。

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节奏是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也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所同具的一个要素。节奏不仅见于艺术作品,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

文艺作品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原来是相统一的。

本人的感受还有很多,限于篇幅限于水平就说这些吧。

谈美读后感2000字高中篇2

《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文学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见出必然性,是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分不开的。

再比如,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多年来把心血倾注在美学史研究上的学者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门派以及其历史和影响向读者娓娓道来,无论是对于想要扩展知识的读者还是对于有志于美学研究或者文学创作的读者都有非常的益处。

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对于怎样开展学术工作,他教导说:“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地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习,做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内容不谋而合。所也说: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谈美读后感2000字高中篇3

读了朱先生的《谈美》,对于其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为欣赏.其中最能领略到的是作者非常经典的对美的分析论证: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但是人类历史生生不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但是要靠人们细心发现

一个人在咖啡厅,从书架上看到了朱光潜的《谈美》.心境好像回归到了自然.坐在靠窗的位子.静静的看着外面的世界.路灯很亮,望不到空中的星.夜已经和这泛黄的光融为一体. 一棵树挡住了我视线前方的路灯.树干不粗但很长.张牙

《谈美书简》读后感《谈美书简》是一部系统的美学著作,书中的13封信对怎样学习美学、马列主义美学体系,以及美感、典型、形象思维、创作方法等等美学范畴,作了生动而详细的阐释.第一封《代前言:怎样学习美学?》朱光潜先生首

《谈美》读后感朱光潜把自己写于1932年的《谈美》称为“通俗叙述”《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文艺心理学》我是还没有读过,但是这本小书的确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著作,在我曾经读过的书库当中很难有一本可以与她相媲美,

一、这是一本著名的美学理论著作,简介如下:《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以"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

主人公堂吉诃德因沉迷于骑士小说,决定外出历险,做一名行侠仗义的骑士.他找来同村的农民桑丘潘沙作他的侍从,把邻村的一位农家女儿杜尔希尼亚作为他的意中人.他三次外出历险,作了许多可笑之事.

读《谈美》有感 卡桑 美,何谓美?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不由得感叹某些事物或者人“美”.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也许我们所想的并不是真正对的呢?读了朱光潜的《谈美》之后,才对“美”有了真正的认识。

谈美读后感2000字高中篇4

在接触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之前,我曾一直认为,“美”正如其字一般,像一个戴着头饰的美人,让人一眼方知,这就是美。

爱美之心,不仅人皆有之,而且自古有之:“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是美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美景;“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是美食……可见,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从未放弃过对“美”的追求。

《谈美》一书,让我开始重新思考,究竟什么是“美”?人们常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然而,我们忘记了,美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的,但我们可以在生活中通过不断训练,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这也让我忽然意识到,人们对“美”的认识也是可以不断地成长的。

大语文之魅力

想到这里,我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位温柔的女子——著名主持人董卿。她的美,不止于姣好的容颜,更源于她渊博的学识和涵养。“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她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每每,她那摄人心魂的谈吐,令我一次又一次臣服于大语文的魔力。

有人说,语文之美,是对大江东去的向往;是对唐诗宋词的热爱;是怒发冲冠的激情;是大漠孤烟的雄浑;是小桥流水的婉约.....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美育”是值得学习消化并渗入语文课堂的。正如高尔太说:“美,只是人感受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显然,“美”是一种主观意识,却也离不开客观事物。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就可以从教会学生欣赏语文的魅力开始。

品味语言之美

语文有这样的魔力,会让你沉沦在她的柔波,忘情享受字里行间的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品味语言之美是最先要做的。在这一环节,我们常常做的就是带领学生美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例如我在教学统编教材《伯牙鼓琴》时,通过配乐读、生生互读、师生合作读、接龙读等各种形式,让学生沉浸在语言文字中,感受小古文语言简练之美、骈俪对仗之美、音律工整之美.....带领学生从语言美中走来,再向语文美中走去。

感受意境之美

朱光潜先生说:“所谓美感经验,起事不过数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父王回流而已。”这就是移情和意境的体验。在语文课堂中,探寻美的旅程中,我们也该带领学生感受意境之美,从中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例如在《伯牙鼓琴》中,我通过不断提供课外资料,让学生对这个流传千古的佳话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学生更好的体会意境做好铺垫。课中,学生情不自禁地融入了这个故事,化身为伯牙和子期,深情流露。这样挖掘文本的意境之美,移情人物,产生情感共鸣,是语文教学的要求,更是学生学习的需求,提升审美的过程。

体悟情感之美

朱先生告诉我们,真、善、美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语文的学习就是体悟情感之美的过程。语文的学习就如同在孩子心灵播撒一颗美的种子。不同的文章蕴藏着不同的灵魂,饱含着不同的养分。每一次情感体验的过程,都在不断地浇灌这颗美的种子,不断地熏陶,终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破土而出,丰盈他们的人生。

生活中,我们很难成为一个创造美的艺术家,但我们却可以成为传递美的教育者......

谈美读后感2000字高中篇5

开场白中写道“我坚信情感比理智更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这不仅于当时那个“危机存亡的年头”十分必要,于经济高速疯长、心灵雾迷津渡的现代也迫切而有益。

唯有“无所为而为”才有可能成就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朱光潜也正是用此情怀才成就了这样一本虽薄、却厚重,娓娓道来、耐人寻味的美文。

《谈美》首先告诉我们对于同样一件事物,存在实用的、科学的和美感的三种态度。唯美感的态度是物我两忘、非功利的目的,且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才可。其中,美感中常有移情的作用,“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之后,文章又说明了美感与快感、与联想,与考证、批评与欣赏,与自然的联系与差别;说明了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对美的差别与一致;说明了艺术与游戏,创造与情感,格律、模仿对于艺术的意义;说明了天才与灵感、汗水与努力对于艺术的作用。

最后,朱光潜强调,尽管处于正名析理期间,开篇便区别了三种对事物的态度,但其实“完美的人生见于这(实用、科学、美感)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每一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让我们知道,艺术人生其实也可以很近、很亲切,与你我息息相关。

他警醒我们,“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掩盖本色。——他们都是‘生命的机械化’”。

“情趣逾丰富,生活也逾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是否能欣赏。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借用阿尔卑斯山谷间路上的一个标语牌“慢慢走,欣赏啊”劝告游人莫错过眼前美景,朱光潜提醒“赢得了职场,却输了人生”的我们,不要成为“这丰富华丽世界中一个了无生趣的.囚徒”。我以为,美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心情,一种选择,其次才是一种原理和方法。

谈美读后感2000字高中篇6

最近遇到一些美学上的问题不得解,于是翻开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来看,虽然这只是一本给青年学生入门的美学著作,但却是老先生毕生学术和治学态度的结晶。

朱光潜先生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和研究美学,他学贯中西,著译宏富,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教育家,学界亲切的称他为“美学一代宗师”和“美学老人”。

一、踏踏实实

先生在学生时代时就出版过《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主要著作,并且成为代表作,在我们今天看来,已经是非常值得自豪的。可是先生直到暮年还常说他有一个坏习惯,学到点什么,马上就想拿来贩卖,比较急功近利。所以先生希望青年朋友不要重蹈他的覆辙,轻易动手就写什么美学史,应该踏踏实实的把基础抓好,多思考一些问题。急于功利的边买边卖的做法就难免道听途说,养成武断和不老实的习惯,不但对美学无补,而且对文风和学风都要起败坏作用。

二、实事求是

在《谈美书简》的第二节“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抽象概念出发?”中,先生严厉的批评了某些学者教条式的研究方法。他们玩弄积木似的把一大堆抽象概念拼凑在一起,而且始终不谈一点亲身经验,不举一点艺术实践方面的例证。

先生还曾经说过:“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一切不老实的人做任何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都不会走上正路的。”这是先生一以贯之的为学之道,在建国以后面对教条主义者对其美学理论的反对时,先生坚持自己的主见,并且在思索中还修正了自己的美学理论,为此在“十年动乱”中先生受到了压制与迫害。

三、博采众长

先生在告诫后人时常说“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大的欠缺。”而且还要求青年学生学好外语,只有学好外语,才能够获得更多、更准确的资料,汲取外国人的研究成果。在这两点上,先生是做得非常好的。先生早年留学欧洲多个国家,前后在几个大学里做过十四年的大学生,学过许多不相干的功课,解剖过鲨鱼,制造过染色切片,读过艺术史,学过符号逻辑,用过薰烟鼓和电气反应仪器测验过心理反应。先生说他的兴趣第一是文学,其次是心理学,第三是哲学,而正是这些,让先生走上了美学的道路,并且在研究上给了他很大的帮助。

谈美读后感2000字高中篇7

说起美学,这次看完《谈美书简》才会刻意地梳理一下以前看过的书中哪些是和“美学”有关的。其实是从来没有把美学单独列为一种研究对象的,现在觉得自己以前很明智。说实话,所谓美学,本身就带有一定主观性。虽然说在“美”这个问题上,主观与客观是统一的,但是,既然定做美学,便有一定的,而且是相当一定分量的主观性,说客观是美的人都是扯淡。。

什么是美,很多人在研究美学的体系,我倒觉得这样的研究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主要是因为在个体存在的情况下审美的个体性和多元化,不同的审美观点必然会有不一样对于美的见解。可能有一些共同点,但是仅仅去拿共同点做文章,进行创作,也不一定是会有何效果的,所以说美,是不应该脱离具体的,不应该脱离个人的。

与其为这个世界定一个狗屁的美的规则,我倒觉得不如每个人自己找自己觉得美的东西。我想追求什么就追求什么,只要不违反法律就可以,我觉得美,你不觉得美,就跟萝卜白菜,爱谁爱谁爱一个道理。我找美,你偏说我的东西不美,这就不对了。凭什么我觉得美的东西不美呢?我就是没原因的喜欢,想要,我就是没有原因的觉得美,就是因为他的某个特点对上了我的胃口,不也是主客观统一吗?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去制定什么美的标准,主流审美观,制定了也是白费力气,而且费力不讨好。

人要做的,就是为了自己找一些自己觉得美的东西。对于别人追求美,别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制止人家有什么用,那份时间自己享受享受多好。有时候和你审美一致的人出现了就一块去,没有就单干,这都无所谓。要是看到别人不和你同路,非要把人拉上马,巧舌如簧花言巧语一大通,不是真心的就不会长久,到时候人家下马扬鞭而去,你再骂人家不讲情义,其实就你最蠢。

当然你上哪儿去找和你有相同美感的人啊,所以你就要表露自己对于美的看法,这也就是我对这本书感到有价值的地方。你认为什么是美,或者怎么追求美,说出来,大伙儿看看,一样的,交流交流,不一样的,看看哪不一样,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想交流也可以说说,可别动不动就说人家这不对那不对,哪有什么对错啊,都是自己那套皇天老子法则作祟。

其实朱光潜先生一生挺悲剧的,所以写这么一本书有政治意义能看出来,我们说美的时候就别带那么多政治色彩了,不要动不动就把、毛先生、马列扯出来,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是有的,他和你想的一样吗?不一样就别往一块扯,本来也不是什么沾光的事,沾上他们你也没美多少。

还是好好找自己喜欢美的去吧,陈绮贞有句歌词我挺喜欢:你看过了许多美景,你看过了许多美女。不错,美女美景就够美的了,要是能有“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的原则贯彻得再深一点就能把自己变美了。找美这件事,别人帮不上你,就看自己了。

看,美男美女一出现,我又无地自容了。

谈美读后感2000字高中篇8

什么是美,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个极为简单的问题,无非就是“好看”与“不好看”罢了。但是,直到我利用假期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之后,才对美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谈美》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继《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后的“第十三封信”,也是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在写这封信时,先生就是“和平时一样,面前一张纸,手里一管笔,想到什么便写什么,什么书也不去翻看,我所说的话都是你所能了解的。”就是这样一段话,拉近了我和先生的距离。

读了这本书,我发现美不仅在物,亦不在习,它在人与物的关系上面。先生在第一章“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中就说明了这一问题。同样面对公园里的一棵古松,不同的人所“知觉”到的是不同的东西。木商会盘算这木料值多少钱,而植物学家只会觉得它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而画家便会什么都不管,就静静地欣赏它苍翠的颜色。这正如先生所言“古松的形象一半是人为的,一半是天生的。极平常的知觉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间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这大概和人们常说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接着在第二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中,先生阐述了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艺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正如北方人总会惊叹西湖的美景,平原人也会赞叹峨眉的奇观,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也会觉得面前新奇的事物值得玩味。就如有人觉得树的倒影才容易给人虚无缥缈的"感觉,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是幻境,就好比看一幅画,自然会觉得回味无穷,艺术总要与现实保持一种“适应”的距离,大概这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吧。

谈美读后感2000字高中篇9

朱老说过,美学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更小的说便是唯物主义。也就是说一切的艺术品与美都是从现实中出发而高于现实,引领人类进步的。唯物主义论倾向于一切源自于劳动生产,劳动使人进步,产生理想,从而有经济要求,有美的需求,我想这句话是适用的:经济基础决定上次建筑——美的精神生活。而劳动生产和现实条件又决定着经济情况,而唯心主义恰恰颠覆了劳动生产与理想的位置。

对于美感是一种倾向,还有更精确的解释。人是一个整体,他是有听觉、视觉、嗅觉、意志、思想等感官组成的。从前西方人分割开来看,以黑格尔等为首的美学大家们只注重听、嗅、视三感,认为美是客观的,与人的主观感觉无关。可正如上文所说,没有美感何来美?而美感便是人的意志与思想的一种倾向。可总结为:人是一个整体;美与美感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文中有一处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解释,我颇为喜欢。人是审美过程的主体,自然为客体,当然,主体也属于客体,人也是审美对象之一嘛。主体与客体并不是互相对立的两面,客体产生美,主体应而产生美感,二者为一整体。同时,人类的劳动生产便是不断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自然,让它符合自身的美的规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日益受到人的改造,就日益丰富化,就成了‘人化的自然’;人发挥了他的本质力量,就是肯定了自己,他的本质力量就在改造中自然对象化了,因而也日益加强和提高了。”这便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相互依存,而又相对独立,而自然中有人类,人类中又有自然。马克思说过:“自然中所含的人性本质只对于社会的人才存在;因为在社会里,自然对于人才作为任何人的联系纽带而存在——他为旁人而存在,旁人也为他而存在——这是人类世界的人生活要素。只有这样,自然才作为人的自己的人性存在的基础而存在。只有这样,对人原是自然的存在才变成他的人性的存在,自然对与他就成了人。因此,社会就是人和自然的完善化的统一体——自然的真正复活——人得彻底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彻底的人道主义。”多么好的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人道主义啊!这不正是我们应该追求和向往的么?我想那应该是最高境界的美了吧!——自然与人类的和谐!

谈美读后感2000字高中篇10

第一次见到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是在大三一次写意花鸟课上,课间休息时看到老师的桌上放着这本书,当时由于好奇就翻了翻,谁知道这一翻不要紧,里面通俗易懂的词句很快吸引了我,老师何时站在我旁边的我都不知道。后来经过老师的介绍,我又仔仔细细的把这本书看了两遍。

朱光潜先生开篇就向我们讲了《什么叫做美》。此篇文章中先生就提出了: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这就说明美的产生是物的物理属性和人的人情心理活动对事物产生的一种态度,单独有自然物理属性而没有人的感性心理直觉美也无从产生。并且他还说“美是创造出来的,它是艺术的特质”;“模仿自然,觉不能产生最高的美,只有艺术里面有最高的美,因为艺术纯是心灵的表现。艺术与自然相反,它的目的就在于超脱自然的限制而表现心灵的自由”;“创造是表现情趣于意象,可以说是情趣的意象化;欣赏是因意象而见情趣,可以说是意象的情趣化。美就是情趣意象化或意象情趣化时心中所觉到的‘恰好’的快感”。从中我们看到以下几点:

第一,自然在经过人的心理感觉加工后产生了美感,不同的经验会产生不同的感觉。艺术创作应该有作者自己真实的情感流露,饱满的情绪才能做到有感而发,一挥而促。美的欣赏是自己心灵对自然的一种再加工、再创造。

第二,艺术的任物是在创造意象,个人情趣不同衍生出的结果就不同。作者在表现的同时也在传达其特有的情绪,引发观者的共鸣,作者的喜怒哀乐都会通过其作品隐隐或直接表露出来,或让人痛心或让人高兴等等。

第三,不同人的主观的审美经验再加上理想化即人情化,不同的人对美的理解也会不相同,就会出现“情人眼底出西施”的现象。因此,我们在认识美的时候,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即美的出现是物的物理属性和人的理想化的结果。

朱光潜先生不仅仅只是在探讨纯粹的美,他还将美提升到人生的高层面。在文章最后结束的篇章中,他把人生的艺术化分析的及其透彻。现摘抄几条和大家共同欣赏:

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把这种生命流露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艺术是情趣的互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的生活。

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读完此书就只想说声:“慢慢走,欣赏啊!”生活是可以艺术化的,需要我们有驾驭生活的本领,有情趣的去享受生活。在生活的道路中,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豁达乐观的心境,留意不经意的一个灵感,细细体味心境、宇宙、斗转星移,日月流转的变化,带一颗感激的心去珍惜生活,因为美处处都存在。

谈美读后感2000字高中篇11

作为一个美学家,作为一部谈美的书,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专心谈了美感态度,对美感态度作了深入浅出的阐发。

朱光潜在书中,把人生态度分为三种: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实用态度求的是善,科学态度求的是真,美感态度求的是美。于是,真、善、美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文章层层递进,从人们看待事物的三种不同态度到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中让我们知道美从哪里来,究竟什么是美感,明白了什么是美感之后进而讨论美本身,在“美究竟是什么”的讨论中让我们明白美和自然的关系,让我们明白了欣赏的道理,朱先生于是换一个方向从讨论创造入手,让我们明白创造本身以及与情感、格律、模仿的关系,进而明白美的特点。该书渗透了朱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正如书中文字:“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在当今义务教育阶段,一切学习都应该自美的体会开始,美育的有效途径是培养美感的敏锐度,真正的任务在于激发学生审美能力,形成一种判断力。正如朱光潜的人生观:人生的艺术化。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比较广义的艺术。

学术界有人指出:“朱光潜对美学的理解可以说是非常之深,他对西方美学的介绍,在《谈美》中已经达到了一代大师的化境。下面我们来欣赏一幅西方的美术作品——《向日葵》。

这是荷兰画家凡高的油画作品,作品以饱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画家内心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散发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那一块块灼热的黄色,不仅融集着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画中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实写照,而是画家生命和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热情为生活高唱的赞歌。

我们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谈美读后感2000字高中篇12

从柏拉图开始许多的哲学家、美学家以及文艺理论家都进行了不懈的探讨和研究。但最终的回答仍然莫衷一是;可见美的问题本身有着不可测度的奥秘。这同样也告诉我们:美学是一种概念。美学之路,自然就艰难远久。

朱光潜先生却强调:“美的研究,一定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捕捉美的本源。”即人类对美的追求源于日常生活和经验。

学美学,首先应知道什么,了解什么。或者必备什么认知呢?朱光潜先生回答的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理解起来似乎就是:各人资凛不同,环境不同。学美的性质自然也不相同。美源于一点;自然最终也会归就于一点。在探讨和研究的道路上。尽管途径各不相同。其结果却都一样。

谈美与审美。最直观的就是人。因为无论是对人的批评还是欣赏。都源于美的界定和价值。

对美的判断力并非人类诞生时就存在。而是随着我们人类的进化而逐步完善所成为的一种情感意识,

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各种能力的有机统一体。它会将自然中的一些单一性适当融合。正是由于这种融合,才促使美体现在人类的“认知、情感、意志”中。

马克思主义是现代美学的基本;但也并非学懂了马克思主义就能学通美学。如果一个人学懂了马克思主义,但是他并不具备认真刻苦、勇猛前进的时代精神;那么,他也不会在坎坷的学美之路上创造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来。

个人精神的结合产生了情感。人与人的结合产生了社会。当人们心中具备某些东西后;他们就会开始宣释自己内心的美的感受。这其中自然就会要劳动。用劳动将自己的内心展现在这个社会。

展现的"内容,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繁复的。这其中不禁要包括许多的学术限界。即不要因为不超越学术界限而宣扬单一的美学。这样不禁使美学空洞和抽象了。

艺术体现美,反映了现实中的自然。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加工创造,是一种劳动产物,所以艺术又被称为“第二自然”。

艺术叙述了人们心中的情感,思维和梦想。通过艺术,也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思维高度和精神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通过修辞转化成艺术。艺术也就无形式。尽管在过程中存在着多种“主义思想。”但艺术的终端。我想也会回归于生活。

推荐访问:读后感 高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