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公文范文 > 范文大全 >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6篇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6篇

时间:2022-10-23 09:10:09 浏览次数:

篇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课前设置预习方案,让学生搜集春节习俗,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 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时重在通过对主人公八儿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描写,体会八儿 迫不及待地想喝腊八粥的馋样。运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读书, 谈读书感悟,充分唤起学生的认知体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1.课前布置了搜集与古诗相关的资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古诗的 学习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2.朗读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经过充分地朗读,能体会诗文的意思,理解诗 人的情感。

  1.由于戏曲离学生的生活相对较远,教学时采用了“听戏曲、看视频、设 悬念”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2.以“藏戏的特色、藏戏的形成及表达上的特点”作为本课的重点,采用 自主学习、小组研读、合作交流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效地 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由于戏曲离学生的生活相对较远,教学时采用了“听戏曲、看视频、设 悬念”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2.以“藏戏的特色、藏戏的形成及表达上的特点”作为本课的重点,采用 自主学习、小组研读、合作交流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效地 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家乡的风俗

  1.本次习作,鉴于学生对家乡的风俗知之甚少,没有生活基础,课前可先让 学生充分搜集材料,有助于课堂上对于习作内容深入讨论,也有助于拓展 学生习作思路。

  2.对于家乡的风俗的介绍,学生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对于一些场景的叙述 过于简略,学生对于习俗的来历、一些节日的象征意义缺乏了解,缺乏实际 体验。

  一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习得抓住特点描写、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通过词语比较,了解了不同词语表达同一意思的表达方法。

  3.结合生活体验,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丰富了生活体验。

  1.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关注主人公遭遇到了哪些艰难和挫折,这对 他的人生造成了什么影响,以此来体会主人公在逆境中奋起的崇高品质。

  2.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抓住关键的中心问题探讨交流,读懂片段的内容, 在对主人公特点的逐步认识中完成学习任务,升华情感,在畅谈个人见解 的过程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既形成独到的认识,又达成集体的共识。

   1.从培养学生的情感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想象能力、表 达能力和朗读能力,让学生从这篇文章中体会到主人公尼尔斯的特点。

  2.教学时借助直观画面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利用孩子的丰富想象力, 带领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悟人物形象。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时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快地融入文章,深入 阅读。

  2.以问题为导向,采用自主阅读、交流体会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人物语 言、动作、神态及侧面描写,感悟人物形象。

  同读一本书

  1.本次口语交际主要以学生的表达为主,重视学生之间的互评,让学生在 评价中改进表达,使表达更流畅、更有条理。

  2.教师列举各类话题,拓展学生思路,让学生有章可循,发散思维,丰富了 学生口语交际的内容。

  1.教学时提醒学生要想做到知理,就要多读书。

  2.教学时将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题的新课程理念,激发 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1.本次习作,学生对“梗概”的认识不多,所以教学难度较大。借助《鲁滨 逊漂流记》进行例文分析,让学生掌握概括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概括能 力。

  2.教学时不仅要强调理清文章脉络,更要重视语言的锤炼和语意的连贯。

   二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习得阅读名著的方法。

  2.通过词语比较,了解通过夸张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人物心情的方法,并尝 试运用。

  3.了解我国古代对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并积累背诵。

  1.初读环节,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朗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 差异,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

  2.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针对感情表达方法进行有效交流, 重视有效交流,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1.教学时注重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心情。让学生通过充分阅读, 谈感受,唤起学生的感知体验。

  2.教学中,对比《匆匆》,就两课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展开讨论,明确表达 情感的不同方法。

  让真情自然流露

  1.本次习作讲评课,注意把习作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 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习得方法并迁移运用。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交流、互帮互助,培养了习作表达能力,学会了表 达情感的方法。

   1.在“交流平台”的教学中,通过具体的片段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发现规 律,指导学生了解表达情感的方法。

  2.在“初试身手”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充分交流后,根据情境进行练习,使 学生在练习与评价中提升了情感表达能力。

  3.在“习作例文”的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自己体验情感,让学生在自读自悟 中习得方法

  1.本课包含三首古诗,三首诗皆托物言志,所以教学时我都是先让学生从 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表层意思,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所言的“志”,并激 发学生自己探索诗的深层含义。

  2.由于本课内容较多,所以朗读环节所用时间较少,仍有所不足。

  1.课前设置预习方案,让学生搜集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的幸福, 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 的理解。

  2.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并交流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法,同时结合实 际,激发学生树立努力学习,报效国家的理想

  1.课前设置预习方案,让学生搜集其他“为人民服务”的人物,如雷锋、焦 裕禄等,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教学时联系生活实际,探讨“为人民服务”这个主题在今天的意义,引导 学生自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本课由于篇幅比较长,为了节约时间,所以教学过程过于紧凑,读的形式不 多,讲解还不够深入。学生体会人物内心思想感情不深刻,读得欠缺感情, 以后还要加强朗读训练。

  即兴发言 1.本节课大家热情参与,在演练中学生的表现很精彩。

  2.通过即兴发言锻炼了学生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心愿 1.通过这次习作,让学生懂得了:生活中不是没有写作的材料,而是大家很 少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作文时要善于运用表达的方法。通过这节课的点 评,同学们受益匪浅。

  2.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对修辞运用、词语积累不够重视,学生的文章缺 乏文采,语言不够丰富多彩。

  1.“词句段运用”中,学生关于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体会不够 深刻,应多举事例,让学生加以体会。

  2.学生对“日积月累”中的名句体会较深刻,能快速组织背诵。

  1.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使学生理解透彻。

  2.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后,复述故事,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时,重视学生自读自悟,在交流中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同时重视联系 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得到真理。

  1.课前设置预习方案,让学生搜集关于生物声音的相关情况,进而激发学 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教学时,重视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在交流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和 表达方法,同时重视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回忆,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 力。

  1.文章写的是玛琪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学校”极度憎恶,流露出她内心 的孤独;因为没有同伴在“笑啊、喊啊”,没有同伴“一块儿回家”,没有 同伴“互相帮助”“互相讨论”,以至于她在孤独无趣中学习。孩子需要同 伴,需要交流。

  2.文章在反思人类教育中的一些不良的倾向:过分依赖科技手段,忽视孩 子的集体生活和情感交流,最终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小说深刻流露出作 者对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人文关怀缺失的担忧。

  辩论

  本次口语交际,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辩证 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1.通过这次习作,让学生懂得了:生活中不是没有写作的材料,而是同学们 缺少想象力,缺少观察生活中值得记录的小细节,缺少善于发现的眼睛和 创造性思维。通过这节课的点评,同学们受益匪浅。

  2.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注意词句积累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方面不够重视,学生的文章缺乏文采,语言不够丰富多彩。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习得了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但要想在实际阅读 中做到眼睛看得快,脑子想得快,还需要持之以恒地训练。

  学完本课,孩子们都能回忆起从小到大与老师的点点滴滴,都饱含深情地 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对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这些都是孩子们真实 的情感流露。

  我让学生自读自悟,感受阅读材料中的师生情、同学情,学会用自己的语言 表达个性化的解读,课堂中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多媒体播放歌曲《关关雎鸠》,引出《诗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营造活泼欢快的学习氛围。

  本次课程中,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 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 面将去往安西的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我通过让学生想象他

   们二人分别时说的话,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对真挚友情的向往。

  本课教学中,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以读为主,根据情况采 取了诵读、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等形式,注重了学生主动性与探究能力的培 养。例如,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小组成员之间认真、仔细地 交流。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一首写景诗,赞美了当时京城长安的早春微雨 时的优美景色。指导学生学此诗的关键在于领悟“早春”二字。而早春景 象,是由诗的前两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来体现的,应将 此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理解古诗含义,了解写作背景,感悟诗人的 思想感情,体会劳动人民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 并积淀一定的语文素养。

  我想让学生从“绿”这个字中感受江南满眼新绿,一派生机的景色。我也 感觉学生对于作者多次换字的典故熟悉万分,没必要再进行换字练习。然 而我的想法错了,学生的体会不深刻,只有进行换字练习,他们才能体会作 者用字的巧妙之处。

   要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一 点在本课教学中做的还不到位。

  反思本节课,有以下两点还是做得比较好的:第一,朗读到位,一开始我就 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自由读,范读,指名读,齐读;第二,展现学生的自 主性,在初读本词之后,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讨论学习。

  在讲授这首词时,我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去感受词中的意趣,用自主、合 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为主,自读自悟相结 合的教学方法也提高了教学效果。课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受 到的启示和感悟,真正去理解词人的思想,从而更好地感受其积极向上的 精神境界

  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 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词的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 学习。如抓住这首词“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 行教学。

  

篇二: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学校姓名任教班级201至至202学年度第学期1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北京的春节是部编版新课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加见识语言简洁而生动文质兼美是学生培养语感进行思维训练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平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教 学 反 思

  学校 姓名 任教班级

  201 至 202 学年度第 学期

   1 北京的春节

  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是部编版新课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 课文,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 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字里行间透出人 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 人读后增加见识,语言简洁而生动,文质兼美,是学生培养语感,进 行思维训练,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平台。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在教学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 生活体验。因为在讲授本节课时,我们的新年刚刚结束不久,学生对 自己及家乡新年的习俗还记忆犹新,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结 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 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 氛比较热烈、浓厚。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的兴 趣,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 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

  2.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列图表的形式合理流畅,能全面把握教材。

  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顺序,还一目了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写作方 法。

  3.注重课本和阅读衔接的联系。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梁实 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作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区域不 同的年文化、年习俗及不同阶段的人物心理。

  4.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在本节 课上。我放开手引导学生去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达到 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对于重点段的教学, 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这个环节,我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 来体会老舍写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过关键词的理解,让学生去比较 读,在朗读中细细体会这些词背后的含义。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三、不足之处 教学的节奏把握还应该明快一些,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还应该确 切些。

  在语言训练点的选择上,选择面较窄,达不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只针对多数学生,而对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 生来讲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应该对这些学生多点关注,设计合 适、让他们乐于进行语言表达的句式训练。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对于课文要着眼于 整篇课文,除夕重在一个“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 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 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 月初一也忙,但相对除夕却是无法比的。所以在教学“元宵”这一部 分时,还可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 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是“灯”,如果让 学生先体会灯,再来体会观灯时人山人海的情形,就不会在课堂中那 么淡而无味了。

  2 腊八粥

  教学反思 本文是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

  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异,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

   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 恋。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 情,使课文犹如一张腊八风俗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一、教学效果

  通过心理、语言、动作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为了把八儿的嘴馋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 了本课的线索入手,从八儿:“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一个人出 出进进灶房……”“出出进进”I 一词把八儿对腊八粥的惦记形象地 写了出来。

  “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和“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 可急红了,体现了八儿的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感受八儿的“苦苦等 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

  “八儿要哭的样子”“他惊讶得喊起来了”都真实地将八儿的心 理展现给大家。

  心理变化的描写将一个嘴馋的小孩子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八儿 等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也将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展现给了大家! 孩子们轻松地感受出一个孩子那天真嘴馋的情形。进而能感受到八儿 一家的其乐融融。

  二、成功之处 感受拟人写法妙处。

  文章中在写锅中的腊八粥熬煮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孩子们在 体会中了解作者运用想象将句子表达得如此生动形象,透过文字表达 人们对八宝粥的喜爱,从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不同年龄段 的人都喜欢腊八粥,还有具体的动作,如“看”、“闻”“吃”等来 体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让孩子们采用不同的方式品读,从而学习 这种表达方法,达到积累的目的! 三、不足之处 文章中有关腊八粥熬煮的描写有些忽视。如第一自然段写的:

  “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 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 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

   里塞灌呢!” 四、改进措施

  在这里不应该只交学生语文的表达方法的知识,还要交给学生腊 宝粥的来历,熬煮的方法以及它的寓意,让学生受到更多的传统教育。

  3 古诗三首《寒食》

  教学反思

  《寒食》这首诗描写了暮春时候长安城白天满城飞花,皇家花园 柳枝随风轻摇的曼妙春色,傍晚皇宫分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 戚家的情景,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独特迷人风光。

  本课的鉴赏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对诗情的多元解读。对《寒食》 一诗,自古以来就有两种看法。有的认为这是首讽刺诗,揭露了封建 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有的认为这是首摹景诗, 选点典型,写出了唐朝寒食节市井民情,赞颂皇恩浩荡。既然诗的主 题没有定论,教者在教学中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自己的主观理解强加 给学生。只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解读诗文,学习多元解读的方法 即可鉴赏关注的第二个方面是感受诗文中的形象。优秀的文学作品往 往“形象大于思想”,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 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因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教学中指导学 生抓住诗中典型形象,可以使学生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鉴赏关 注的第三点是佳词妙句,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对佳词妙句的品评中 提升对语言的感受力和鉴赏力。通过课堂展示后学生的表现,我认为

   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课后慢慢想来,这节课成功主要得益于课堂教 学中把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 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具体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课件方式。

  以学“答”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学“悟”为主的教学方式, 虽只有一字之差,但表现出来的观念不同,课堂效率也不同。以往课 堂多体现教师、学生一问一答,学生围着教师转,这种方式束缚了学 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堂课虽然有令人欣喜的成功,但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因 材施教的原则不明显。主要表现在研读课文时自学提示的难易程度适 于中上等学生,对于学困生,学习困难较大。虽然说在研读过程中自 己也俯下身子为部分学生点拨,但仍有个别学生学得吃力。

  针对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在教学中首先增强时控掌握能力。

  教学设计中明确时控,在课堂中,教师精讲、少讲,把大量的时间留 给学生去思考、去质疑、去解疑,并时时注意学生解疑后方法的总结

  其次,多研究每一个学生认识接受能力,并在教学设计时依据 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能力,设计分层要求、训练,使各类学生都能“吃 得了、吃得饱”。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不断完善每堂课的设计,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使学生学得轻松,学 得高兴。

   3 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

  教学反思

  《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故事,寄托织女的相思之苦,形象

  的抒发了现实生活中男女情人咫尺天涯的哀怨,表达了渴望夫妻团圆

  的强烈愿望。

  (1)搜集民间故事,激趣导入。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民间故事,然后让 学生简单地跟大家汇报一下,要求是一分钟演讲,把语言组织好,让 别人听明白。然后导入课文,这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习效率就会 很高。

  (2)写民间故事,拓展提高。

  上完课,学生基本了解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这两个民间故事, 我让学生试着写一写,也可以写一写本地的听到的、看到的优秀民间 故事,这样的写作训练,减低难度,深化课文主题,内化所学的知识, 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有趣,效果好。

  (3)学习炼字,感悟诗情。

  古诗中很多字都是诗人“千锤百炼”而成,《迢迢牵牛星》原句 是“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我问学生:

  “迢迢”和“皎皎”互 换行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找资料,悟诗情,明白了:“迢 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牵牛郎,既是“河汉 女”眼中的牛郎,也是“河汉女”心中的牛郎。“皎皎河汉女”是写 景也是写人。“皎皎”不仅写出了银河的清亮,也写出了织女整体形 象的娇美姿态。“迢迢”“皎皎”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音节和谐,质 朴清丽,情趣盎然,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

  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情态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 的想像表现出来的。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布机上却织不出布匹, 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上机呢?恐 怕是为了转移、排遣苦闷。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

   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隔 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

  抒写了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之苦,突出表现了中下层士子的 不满不平,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东汉时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 面貌。

  不足之处 本课教学中,在指导朗读上,由于时间问题,再加上课前备课准

  备也不够充分,我害怕学生理解不到位,只是让学生泛泛而读,没有

  关注学生的个体感受。

  改进措施 教学设计中明确时控,在课堂中,教师精讲、少讲,把大量的时

  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质疑、去解疑,并时时注意学生解疑后方法的 总结。其次,多研究每一个学生认识接受能力,并在教学设计时依据 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能力,设计分层要求、训练,使各类学生都能吃 得了、吃得饱。

  3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

  教学反思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唐诗,描绘了月朗风清的景色,渲染了中 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 寞的思想感情。

  诵读感知先有情,第二个环节我重点放在了指导朗读上,由浅 入深,先断句停顿,标出重读的字词;再注意语气和语调;由于正好 多媒体设备坏了,给我带来了大困难。不能出示配乐怎么办?我先有 感情的朗诵,之后学生个读,小组读,然后小组里推荐最好的在班里 读。在过程中我们对一些词的读法做了讨论。特别是在读熟练了之后

   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又开 始七嘴八舌的说,洒满庭院的月光、寂寞的乌鸦、被露水打湿了的桂 树.....我欣喜的听到孩子们给这些物象都带了修饰词。于是我顺势 引导,展开联想,从你学过的古诗中找一句和“地白”有异曲同工之 妙的句子吧。不少人举手了“疑似地上霜”“桂树”会让你想到什么? 有人说嫦娥,也在想家想念亲人。

  本节课,我始终以学“悟”为主。通过学生自学、质疑、生生合 作、师生合作的学“悟”为主的方法,完成了学习任务。建立了民主、 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和谐共进的互动氛围。本节课中,我改变过 去自己高高在上,统帅课堂的作风,走下讲台和学生共同学习、交流, 成为学生的朋友、伙伴。如在研读的过程中,我俯下身子,走近学生, 和他们一块读,一块讨论,帮助他们,使他们在教师的半扶半放中顺 利达标。课堂上尊重学生、赏识学生。

  俗话说“十个人中,有九个爱听好的”,作为孩子,那就更不例 外。本节课中,我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性语言。如学生在质疑中提出 的问题有价值,我立刻说:“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学生朗读表 现出色,我赞赏她:“读得真好!老师仿佛置身于诗中,心中无比轻 松愉悦。”通过这一句句发自发腑的赏识、激励,学生们在课堂的表 现更自信,并不断地追求成功,学得更主动了。虽然有令人欣喜的成 功,但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因材施教的原则不明显。主要表现 在研读课文时自学提示的难易程度适于中上等学生,对于学困生,学 习困难较大。虽然说在研读过程中自己也俯下身子为部分学生点拨, 但仍有个别学生学得吃力。

  不足之处

  学生不能感受到那种清冷、寂静的氛围,体会不到诗人明月之夜 不能与家人团圆的孤单。在课堂对各环节的时间把控得不太完美。

  改进措施

  这是一首意境很美,却很含蓄的诗,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在学 生熟读的基础上,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 了什么。让学生再现洒满庭院的月光、寂寞的乌鸦、被露水打湿了的

   桂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从学过的古诗中找一句和“地白”有异 曲同工之妙的句子,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说出“疑似地上霜”等诗句。

  4 藏戏

  教学反思

  《藏戏》这篇课文主要为我们介绍了藏戏的来历以及藏戏的三个 特点,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形式, 体会其在表达上的特点。

  这篇课文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以介绍民风民俗为主题的单元 中的其中一篇,是一篇民俗散文,语言丰富多彩、生动传神,颇具文 学色彩。因为本文在语言上的这一特点,而且,藏戏对我们师生而言 是一种很“新”的文章,堪比精读课文。

  预习环节上,在处理生字词时,除了将带有拼音的生字出示外, 还将一些藏族特有的称谓出示,并教学生读准理解,为他们读通课文 打下基础。此外,我还引导学生理解“鼻祖”“不一而足”等词语,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对课文有了大体的印象。我觉得这样 做的效果还是不错的,特别是中下等的学生,不至于课文学完了,却 读不准生字,读不通课文。

  研读课文环节上,通过独学、对学、群学,让学生明白:课文是 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的顺序来写,内容清楚,分“藏戏的形成”和“藏 戏的艺术特色”两方面来介绍的。从文采上来看,“藏戏的形成”这 一块内容是比较突出的,我将体验的重点放在这一部分,引导学生重

   点学习这部分,体会唐东杰布为民造福开创藏戏的艰苦经历。学生从 课文的第 4—7 自然段读懂了藏戏是怎样形成的,完成了本课时的教 学任务。

  首先,是备课环节上考虑得不够成熟,预设的课堂程序和实际的 教学过程存在差距。再者是课堂语言缺少一步到位感。静心自对,思 过学贤,学以致用。我在深深思索、反思我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也感受到我在教学高年级略读课文时要把握住几个点:一是整体把握 课文的体系,以文章前面的导学思考题入手,将问题简化突破重难点 即可,不能放不下学生,扶的过多,放的太少,尤其是二类课文的字 词关应一带而过,不可过细,将精力放在理清条理上,感悟语言,体 悟表达方法上。二是要学会及时舍得,把多余的教学语言、教学环节 舍去,去粗留精,为回归课文整体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节省教学时间, 以利于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语言特色,学习写作方法并运用到习作实 践中去。其三,学会尽快从线状教学过渡到块状教学,从繁琐的阅读 指导分析中解脱出来,以帮扶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锻炼学生 学文能力而服务,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其四,课前精心备课,深入 钻研教材,既备文本,又要备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控课堂,提高 课堂效果。

  习作:家乡的风俗

  教学反思

  民风民俗类作文是一种比较好写的话题作文,我们生活的每一个

   地方都有各自延续传承的独特的民俗。但民俗文化涵盖的内容太广泛, 很多人只知其中一二,如窥冰山一角,对丰富的民俗文化的真正内涵 知之甚少。因此,家乡的风俗这一习作课题看似好教,实则有很多在 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我还是紧扣单元课文,总结详略得当的手法。然后,采用 与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同学们了解不同家乡风俗的魅力, 提升习作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我让学生在课前就搜集丰富的相关资料, 挖掘民俗文化的内涵。我们要写有关春节风俗的文章,就要搜集其相 关的资料,如:贴春联、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守岁、拜年,等 等。只有了解了这些风俗,我们才能全面了解春节。另一方面就是引 导学生们筛选素材,学生们搜集的相关资料是很多的,但是不可能全 部都用到作文里,这就要让学生们写作主题进行取舍。这个环节通过 学生们的交流讨论还是能够完成的。再就是,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材料。

  这里我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材料的详略问题。对表现主题有利 的素材要详写,和主题关系不大的可略写,没有关系的就不写。只有 材料详略得当,才能凸显文章的主旨。第二,材料安排的先后顺序。

  选择好的材料不可随意堆砌,要有统筹全文的能力,在总体构建好文 章后,能够合理安排所用材料的顺序。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有很多方面的学习并没有细致化,导致有些 内容理解不清,之后也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争取做到理解清晰,便 于观察。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忽视了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文体。一般来

   说,小学生写记叙文会比较好,也容易写得生动形象。说明文也是比 较适用的一种文体,但是要注意详略得当和运用生动的语言,以增强 文章的可读性。

  总的来说,在此堂客的教学过程中有“获”也有“惑”,路漫漫 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语文园地一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的教学学模块都是平行展开的,由“交流平台”“词句 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部分组成,相互之间几乎没 有什么联系,学生学习起来相对会觉得枯燥。

  基于此特点,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进行教学,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安全 的情境。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选择了前两个部分的内容展开教 学,重在结合课本知识进行拓展训练。通过回顾《北京的春节》让学 生交流领悟到详略得当的好处,在词句段运用中让学生体会到用不同 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的妙处,并做了拓展练习。在第二课时的教学 中,我选择了活动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达到提高书写速度和 领悟诗歌的能力。在这堂课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学 习形式,我采用了大情景教学的方法,设计了书写比赛和剧目表演两 个活动,让同学对于书写和《长歌行》有一个深刻的感悟,能够明白

   其中的含义。如此寓教于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授课 过程中,绝大部分写作例文来自课内,用学生学过的熟悉的课文作例 子,教学生认识了解知识和学习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是本课的最 大特色。学生活动有了兴趣和积极性,很多知识和技巧显得简单容易, 学生掌握起来也异常轻松,但明显的不足是材料例文的选用太过“丰 富”,尺度的把握不过恰当。同时,对写作练笔的引导还不够。在“练 一练”环节,有些学生无从下手,这时应该让学生说说他们要写的的内 容,然后针对趣和积极性,很多知识和技巧显得简单容易,学生掌握起 来也异常轻松,但明显的不足是材料例文的选用太过“丰富”,尺度 的把握不过恰当。同时,对写作练笔的引导还不够。在“练一练”环 节,有些学生无从下手,这时应该让学生说说他们要写的的内容,然后 针对选择写的事件内容,对其中的详略安排进行点拨,让学生明确该 怎样写, 他们动笔的时候才会有明确的思路和方向。由于课堂上这个 环节没有做,所以学生就出现了写作意图不明确的问题,详略的安排 还是没有体现出来。

  5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教学反思

  《鲁滨逊漂流记》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按鲁滨逊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鲁滨逊“遇险上岛”“建房 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这些故事情节,处 处紧扣“险”,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主人公。

   文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名著大意,体会人物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阅读 整本书的欲望。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以导读课上的学习计划展开教学过程。围绕学习计划把握主要内 容,体会人物情感,关注人物命运开展学习。在课快结束时引导学生 关注学习计划中的学习策略展开活动。同时,教学过程总注意提醒学 生积累学习方法,为《汤姆·索亚历险记》《口语交际》和《习作》 积累经验,以体现教材内容和学习方法的整合。

  用读“整本书”的要求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全貌的基 础上读其中的精彩片段,由感知部分到深入整体,读精彩片段后更想 读整部的作品,驱动学生读“整本的书”。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 学习梗概把握作品主要内容,通过学习精彩片段体会人物情感,并学 会寻找梗概和精彩片段的连接点。

  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切入教学重点。精彩片段中“好处”“坏处” 对照表,是本课最具特色的表达方式。通过这一内容和形式,既体现 了鲁滨孙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又能帮助学生今 后用这样的方法克服困难。通过自读自悟—对照比较—对读感悟,落 实知识、方法、态度三维目标的整体达成。这个教学重点的突破,也 为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学会生存”的话题交流打下了基础。

  二、成功之处 课堂是活生生的,有灵性的,教学中我认真钻研教材,既做到备 教材,更做到备学生,从而精心设计教案,巧妙地设计过渡语,过渡 自然。整节课既做到突破重点,又巧妙地冲破了难点,使教学环节环 环相扣,步步紧凑,突出教学重点,避开平均用力,教学思路十分清 晰,有条理。

  三、不足之处 美中不足的是时间分配不够恰当,前松后紧,而导致后面的问题 给学生讨论思考的时间不够充足,提问的面还不够广,达不到自己预

   想的效果;对于学生的回答有所偏离的时候,引导得还不够好。

  四、改进措施 如果在让我重新来上本节课,我会这样调整教学思路。教学过程

  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先让学生阅读梗概,整体把握梗概内容,简单 讲述一些梗概中鲁滨逊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 浏览精彩片段,交流精彩片段的精彩之处,以及自己对鲁滨孙的评价 或读后的感受。要使学生感悟鲁滨逊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 从他在荒岛上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要达到这一目标, 关键在于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熟悉鲁滨孙战胜各种困难的经历,尤 其是应该让学生读精彩片段中的后半部分,体会他内心斗争中传递出 来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6《骑鹅旅行记》(节选)

  教学反思

  《骑鹅旅行记》(节选)刻画了一个不爱学习、喜欢恶作剧的顽 皮小男孩尼尔斯历险的故事:一天,父母上教堂去了,尼尔斯一个人 在家里,他闲着无聊,开始捉弄一个小精灵,结果反被小精灵施了魔 法,变成了一个拇指大的小人儿。正在这时,一群大雁从空中飞过, 家里的一只雄鹅想展翅跟随一起飞翔,尼尔斯为了不让它飞走,紧紧 抱住它的脖子,不料被鹅带上高空,开始了这次奇异的旅行。

  一、教学效果

  1.仿编故事,大胆想象。

  我让同桌合作把自已当成尼尔斯讲一个旅途中可能会发生的故 事,孩子们在编的过程中都能按照作者的思路把尼尔斯描写成“勇敢” 和“正义”的化身,续编的故事缤彩纷呈,仿编比较成功。

  2.培养兴趣,好书大家读。

  学完此文,让学生向身边的其他朋友排荐这本《尼尔斯骑鹅旅行 记》,第二部分是推荐好书、好电影给孩子们看,推荐了同样是游记

   类的《绿野仙踪》《格列夫游记》等,还给孩子们观看了电影片段《爱 丽丝梦游仙境》。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从书本廷伸到影视作品。经 过这样的安排,课堂内容比之前饱满很多。但是上课时总觉的还是缺 少些什么,质的引领作用没有体现出来。

  二、成功之处

  1.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打通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

  我紧扣主线,展开了如下教学活动:

  (1)心心相印(人物)。用竞猜的方式,让学生猜猜看是哪个人物, 然后交流自已最喜欢那个人物,为什么?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原型、 看看自己身上有没有他的影子,或者朋友有没有与他相似的地方。

  (2)精彩回放(朗读、讲述)。朗读书中的精彩片段或讲述书中的 动人故事。

  (3)模仿创编(创作)。看了这本书、结合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或 者自己想象的事,进行合理的续编、仿编、续写、仿写等。

  (4)真情告白(感受) 谈谈自己读了这本书后对自己的一些启示, 并将自己的感悟浓缩成一句话写下来。

  (5)推而广之(推荐),向同伴或者朋友推荐自己所读的这本书。

  也可以由老师或这位同学向大家推荐同一类型的书,同一作家的书, 能给人们带来正面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

  2.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欣赏水平,培养阅读经典的兴趣。

  在课堂上,我鼓励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课文,可以写续 集,可以做摘记,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用画画出来, 可以讲一讲,演一演。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忙得不亦乐乎。

  三、不足之处 比如课堂形式的多样化,虽然增加了趣味性,但参与的面不够, 缺少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和高度,教师的引领作用没有体现出来,还是 就内容讲内容,没有把书的内涵讲出来。

  四、改进措施 改进的方法可以是抓住其中的一点来训练,比如赏析和习作相结 合,引导学生由读到写,学习如何进行童话习作。再比如就文章中精 彩篇章具体指导阅读,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欣

   赏能力。也就是把童话阅读的指导再细化一些,相信一定会收到不一 样的效果

  7《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教学反思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的一篇 课文,节选自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 1876 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其语 言的最大特点就是风趣幽默略带夸张讽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通 过阅读梗概和精彩片段,把握名著的内容,激发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 的兴趣。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两种方法帮助学生把握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一个主要学习任务是“了解作品的梗概,把握名著的主 要内容”,《汤姆·索亚历险记》篇幅较长,情节曲折,学生很喜欢 阅读,但是学生把握主要内容难度较大,怎么办呢?教学中,我告诉 学生许多名著前面都有梗概部分,如果先了解梗概,就可以一下子就 把握住书中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其次,针对小说主人公是固定的 这一特点,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是汤姆·索亚,关键词是“历险”,因 此在阅读中,我要求学生紧抓题目“历险”,标清地点,弄清在什么 地方发生的事情,试着用小标题来概括,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中涉及到的地点分别有:墓地、荒岛、鬼屋、山洞,学生分别概 括出:墓地验胆、荒岛海盗、鬼屋寻宝、山洞迷路、找到金币,通过 这样的方法,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都可以这样快速抓住小说的主要内 容。

  2.教学收获(思得) (1)评析人物,读出感受

   学生阅读名著时更要关注人物、评析人物,将人物作为名著阅读 的突破口。因为人物是构成情节的重要因素,小说中的情节是以人物 为中心开展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构成了名著的主体。抓住了 人物,就抓住了名著的关键。课文节选的内容是汤姆山洞历险返回家 后的故事。阅读中,我提出问题:在这段历险中,结合具体的内容, 说说你对汤姆又有了怎样的认识?此问题已提出,学生纷纷说出自己 的评价:有的说汤姆是个乐观勇敢的孩子,当山洞中迷路,贝琪绝望 时,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有的说汤姆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在 已经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有的说汤姆是个顽皮的孩子,讲 精彩历险过程,还不忘夸张地吹嘘一番……学生根据阅读,说出自己 的评价,说出自己阅读的感受。

  (2)展开想象,读写结合 汤姆从山洞历险返回家后,在众人面前夸张地吹嘘这次历险过程 其中提到自己怎样探路,怎样找到通道等,在这里,汤姆一共用了六 个“怎样”,五个“如何”,其中的小故事惊险动人,学生很有兴趣, 我想:这不正是读写的很好的结合点吗?于是,我请同学们发挥想象, 把自己喜欢的一个小故事的具体内容写出来呢?在写作中注意把“汤 姆”改成“我”,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写汤姆的洞中奇遇记,写好后读 一读,并评出最优秀的小练笔。

  3.不足之处(思失) 《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全书幽默风趣,却表现出了一个人 生道理,那就是珍爱生命。汤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充满冒险的生 活,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诱惑力,小学生爱模仿,在教学中,没有考 虑到汤姆这一人物形象对学生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在赞扬汤姆的无忧 无虑的生活的同时,应该提醒不要盲目模仿,要学习其精神。

  4.改进措施(思改) 在汤姆、哈克失踪和回来之后,课文中萨契尔太太和波莉阿姨前后的

  动作、神态前后形成对比,可以说是大喜大悲,在教学中,应该让学

  生找她们的动作,做成表格,对比教学,体会作家马克·吐温的精彩

  描写,并在自己写作中运用。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本课的教学设计紧扣“一个目标”, 突出“双边活动”,围绕“三条主线”。

  “一个目标”是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读一本书”;在此基础上, 学会倾听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双边活动”是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 节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作了明确的设计和指导。“三条线”是:

  一、以关注学生成长为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目标,以促进他们的发展为主旨,每一项活动的目的直接指向学生 的成长。

  二、以问题为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注重引导学生自 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自问”和“自探”中实现教学目标。

  三、以语文训练为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注重进行听说读的训练,教 学的过程就是听说读的训练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三条线”平行展 开,“三线并举”,有机结合。

  所以,我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适当拓展故事内容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汤姆•索亚 历险记》这本书为例,从课本涉及故事内容出发,引导学生质疑,围 绕以下话题交流读书心得与感受。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你 怎样评价主人公?你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有没有什么地 方让你觉得困惑,或是感到奇怪?有没有完全出乎意料、令人感到不 可思议的情节?读这本书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相似的书,或是想到 了生活中的哪些人?故事的结局你喜欢吗?如果你来写这个故事,你

   会怎么写? (2)整个课堂重点交由小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上面选择

  一两个大家感兴趣的的,值得讨论的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如:在汤姆 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你? 说说这个片段中你感觉精彩的地方。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 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有了怎样的认识。

  请正在阅读或已经阅读本书的同学相机介绍。所以,很多学生都跃跃 欲试,介绍得眉飞色舞,眉开眼笑。其他同学听得也津津有味。我从 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的无比羡慕。相信他们课后也一定会去主动 阅读这本书。

  教学本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全班学生都能津津有味地思考、讨 论与表达,真正地跟着我走进了作品,走进了汤姆,使他们能在快乐 的课堂氛围中迸生了浓浓的阅读兴趣,也收获了阅读的方法。

  不足:最大的遗憾是在学完本文之后的一个阶段,没有及时和学 生开展《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读书交流会,没有及时结合生活谈体 会。我如果把问题设计成“你遇到过哪些不幸或困难?你是怎么做的? 认识了本文中的汤姆,你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又会怎样做呢?” 这样学生的导向性会更强,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也能形成自己的 价值观。

   习作:写作品梗概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写出作品的梗概。需 课前准备阅读完整本书及相关资料。首先让学生读懂作品,梳理情节 发展,了解剧本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训练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整体把握 和基本概括能力,提高写作能力。

  一、教学效果:读懂原作,先列提纲,理清起因、经过、结果, 了解人物性格。

  二、指导写作:首先了解什么是梗概。然后指导具体的写作方法:

  1.读懂内容,把握脉络。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2. 筛选概括,合并成段。保留“主干”,去除“枝叶”。用简明的叙述性 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3.锤炼语言,表达连贯。适当补充内容, 自然过渡,使语意清楚连贯。4.学会对书的内容进行概括,以梗概的 形式,与同学交流讨论,并进行修改。最后,学生自由习作,多种形 式进行评议。通过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发挥学生的概括力、创造力, 培养文字表达能力。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观察对人物 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不足之处:有些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整体把握不够,有些情 节梳理不够清晰。同时,语言不够简练,过于啰嗦冗长。正是年级低 练笔缺乏的原因,影响成文效果。

  四、改进措施:

   1.阅读教学不能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唯一的目标,应与习作教学

  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使阅

  读与写作不脱节,激发学生的阅读主动性。

  2.多注意引导学生锤炼语言,简化语言,平时强加训练。

  3.学生在阅读作品的同时,多思考,多交流,整体把握作品的文学性,

  人文性。

  语文园地二

  ▶教学反思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中始终注重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通过“自学提示”

  提出自学的要求,重在学生自主阅读,自主表达。做到“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锻炼他们的思维和表达 能力。

  2.重视“语用”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节课注重“语用” 的训练,关注语言表达形式,努力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 一。

  3.渗透学法的指导。

  学法的指导贯穿教学始终,如:教学词句段运用时,通过朗读交 流,引导学生想象句子描绘的场景,感悟人物情感,学习这种语言表 达方法。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有利于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实现“授人以渔”的目标。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走进外国名著”,语文园地二由“交流平 台”和“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部分学习内容组成。“交流平台”

   重在交流人物的评价方法,“词句段运用”由夸张修辞手法的学习和 语言的锤炼两部分组成,“日积月累”重在谚语的积累。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交流平台”部分。在上课伊始,我先利用多 媒体手段给孩子们出示人物的图片,了解名著作品的阅读方法,在课 堂上孩子们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寻找人物的评价方法,各小组 代表发言,全班共同总结阅读方法。

  第二课时主要学习了“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两部分。主 要是学习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同过大量的举例与学生实践,孩子们大 体上掌握了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接下来学习了如何锤炼语言,为孩 子们平时的习作和语言运用打下了基础。对于谚语,孩子们的兴趣比 较大,积极性比较高。

  不足之处:这节课开始就营造出了氛围,所以孩子们参与率高, 也能积极参与,但是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因为我过分理论化, 忽视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我发现有的孩子在作为倾 听者时表现出一种心不在焉的状态。所以在以后的教学活动,应围绕 “倾听”“表达”“应对”三个维度设计,比如这次活动的教学目标可 以修改为;通过口语交际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认真倾听,对别人的看法给予热烈的回应。在学习修辞手法的时候, 可以多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习惯用语,才不会显得如此枯燥。

  快乐读书吧:漫步世界名著花园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快乐读书吧的主题是《漫步世界名著花园》,在阅读本

  版块三篇外国作品之后的安排上,既是一次综合学习活动的递进和延

  续,也是一次课内阅读的升华和拓展,交流自身的阅读好方法,体现

  了综合性学习与阅读之间的整合推进。

   首先要求学生课前准备,收集自己读过的外国文学作品。阅读教 材,了解教材里推荐阅读的书目。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外国名著,拓宽 阅读视野,感受外国文学的语言魅力。

  在本次阅读学习活动中积累和巩固精读、浏览等阅读方法,提高 自主策划和组织阅读活动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自主学 习之后在活动中使学生喜欢与人交流与合作,彼此沟通学习成果,感 受综合性学习的快乐。

  这是一次阅读学习方法的交流,重点是引导学生交流对课文中给 自己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名著的认识,以及对于长篇外国名著阅读方法 的总结与归纳。自主选择书目,确定研究主题。可以围绕一个主题开 展活动,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读一本书,然后开展阅读活动。制定阅 读计划,开展阅读活动。包括读书的时间安排,什么时候读,每天读 多少页,多少天读完等等。小组活动要强调合作精神,注意策划、组 织和协调。

  《漫步世界名著花园》学习活动既是一次综合学习活动的递进和 延续,也是一次课内阅读的升华和拓展,体现了综合性学习与阅读之 间的整合推进。教学中可以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活动中 学语文,增强学生学习和运用成语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名著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正视个别差异,倡导自由表达。在教学过程中,也有 些不足之处,如因为时间关系,让学生进行批阅自己的读书收获这个 环节也没有充分展开。另外,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做为课堂的

   主导者,我有必要总结提升出更深层次的情感。“被爱是一种幸福, 施爱更是一种快乐”,这节课才会更立体,更丰满。

  改进措施: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引发求知 欲、好奇心,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阅读活动。教师要正视这种差 别,针对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及时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依据自 己的表达能力遣词造句,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自由地表情达意,学会 分享自己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读世界文学名著,了解作品内容,感 知人物形象,通过交流学习阅读文学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 趣,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8 匆匆

  教学反思

  《匆匆》是部编版新课标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课文范围围绕“匆 匆”二字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 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 后发出内心的感叹,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感到的无奈和惋惜。课文 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表达的 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为了 扩展学生的读书深度和广度,我扩展了读书领域。上课时,课件播放 有关朱自清的图片简介,配画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提前进入如诗如画的 散文境界中,为新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课后,收集有关时

   间的名言警句,进一步感悟时间的珍贵。

  此篇散文最为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语言的优美,二是其情感的浓

  厚,引导学生深入的读,富有个性的悟,结合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去 读,去倾听,倾听作者的彷徨,倾听作者的无奈,倾听作者的伤感…… 及对人生的思索。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在阅读中体会,在阅读中领 悟,在交流和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这节课上 也有较好的体现。

  二、成功之处 首先,能较好地引入课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 情。其次,我特别注重让学生学会体会,在体会优美句子上狠下功夫。

  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又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给人留 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作者不仅是为了写美景,也是为了与时间一去 不复返形成鲜明的对比,还要体会到,世上好多事物都能再来,唯独 时间不会再回来,继而让学生学会珍惜时间。另外,在精读课文第三 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语句,启发学生联系 自己的生活,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学生兴 趣盎然,有的说:“跑步的时候,日子从跑道上飞过;喝水时,日子 从水杯里流过。”有的说:“看电视时,日子从眼前晃过;睡觉的时候, 日子从梦中溜过;抽烟时,日子从轻烟中飘过。……”诗一般的语言 从孩子们的嘴里流淌出来。再让学生将自己写的内容放进课文中读一 读,学生的积极性更高。在这一说写读的实践中,我感觉到学生的练 笔兴趣激发起来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更重要的是学生深刻地认识 到了时间来去匆匆,我们要珍惜时间,获得了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最后,注重读背结合,再次攀升了强化次数。

  三、不足之处 这篇课文的含义应该说很抽象,对于小学生阅读是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的交流虽然还算成功,但不够深入,停留在部分成绩好的同学发 言,学困生还没能体会到文章的主旨。对于重点句子的体会还不够深 刻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学机智,是动态生成,为了不使每一节课匆匆而 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充实自己,让自己的教学更加成

   功。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学习完课文以后,

  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短小的文章,把自己对珍惜时间的 新认识写下来。将本课由一课时改为两课时,重点训练学生“读”和 “说”让学生充分的读,充分的说,在读中感悟、理解、领会,领会 后再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拓展练习。

  9 那个星期天

  教学反思

  《那个星期天》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史 铁生写的回忆性的散文。课文记叙了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 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文章从孩子的角度,刻画了母亲的形象, 让我们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爱。课文大量运用心理活动的写法,很好 地刻画了孩子的内心的变化,是学生学习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的好教材。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聚焦插图,体会人物内心。

  插图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语文书上的插图非常丰富, 是课文重要段落或者难理解段落的一个形象解释。教学中借助插图可 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语言、想象等诸多能力,使课堂活力四射,达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课书中两幅插图聚焦课文第四段和第六段即无 聊的活动、以景衬情。教学中我让学生仔细看图,图文对照,第一幅 插图上为什么有四个“我”?用笔在图中标出“我”分别在干什么? 课文段落中,为什么一连写了五个“我”?能省略吗?学生明白“我” 跳房子、看着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是我焦急、无聊的表现。第二 幅插图重点关注“我”的表情,朗读课文,理解“我”的失望,忽然

   明白了时光已经过去了,不再回来了。通过聚焦插图,学生观察插图, 说说插图,注释插图,阅读能力、理解能力逐渐增强。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住关键词,品味句子。

  抓住关键词句细读文本,紧扣上下文内容和文章思想情感是进行 文本解读的一种重要方法。文中有一些句子含义较深,需要学生细细 咀嚼。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那是一个礼拜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 到天色昏暗下去”时,我问学生:“昏暗下去仅仅是说傍晚来临,天 色暗下去吗?”学生通过阅读下文,可以知道是母亲答应带她出去, 而爽约,孩子的心理由期待到失望委屈。接着我告诉学生作者是运用 环境描写的方法来写孩子的心理变化的。这样抓住“昏暗”这个关键 词,体会人物内心的变化,学习习作方法,效果明显。

  (2)找出心理变化的词语,把握课文脉络。

  这篇课文点睛之处是心理活动的描写。“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 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 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 和理解。”因此,在上课开始,我就让学生独立默读课文,找出“我” 心理活动的词语:“盼(激动)——焦急兴奋——失望”,这样既从 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又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解读的时间。

  3.不足之处(思失) 教学结束后,回顾头来,看看自己的课堂教学,还是有一些遗憾:

  教学快要结束的时候,有的孩子提出:那位母亲由于忙碌,而没 有带孩子出去,疏忽了孩子的“正当要求”,这位母亲是不合格的。

  此时由于时间关系,我只是模糊地说了,大家课下讨论讨论。其实我 可以让学生讨论,写一写。进行探究。让学生明白:这位母亲对孩子 有疏忽,也有发自内心的爱,文中母亲看到孩子伤心难过的惊惶并且 道歉的表现就是很好的证明。母亲为生活操劳而忽略了孩子的要求, 也是很无奈。她对孩子的爱令人感动。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对文中 的母亲有了更深、更全面的理解。

  4.改进措施(思改)

   在后期教学中,要加强本课的朗读指导。本课的心理活动描写较 多,通过环境描写、人物动作描写、心理独白等写出人物心理活动的 变化,在朗读的时候,和平时的课文略有不同,朗读的时候,语速缓 慢,语气平缓,在第一二自然段中语速稍快,声调上扬,要读出激动、 兴奋;在第四、五、六自然段中,作者比较烦闷,焦急,无聊,在朗 读的时候,声调低沉。

  交流平台·初试身手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我考虑到了以下两点:

  1.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地方,成为学生个性释放、自主学习、

  主动探究的地方。让学生自由讨论并发言,在教学“交流平台”的过 程中,让学生去读、去思考,从而学习借助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 的写作方法及其作用。

  2.注重学生“说”与“写”能力的训练。

  在实际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回顾已学的写作方法,然后小组合作,引 导他们由“想象”到“说”再到“写”。学生在说的时候增加了学习 的兴趣和信心,让“写”自然而然地完成。

   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

  ▶教学反思 1.自读自悟很重要。

  这两篇习作例文是为学生写作文提供的范文,所以重在让学生自

  读自悟,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他们自己体会例文的写作方法。

  我主要引导学生阅读,点拨学生思考和总结。

  2.抓住教学重难点。

  在这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重让学生做到:通过阅读, 懂得如何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学习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并写 出情感变化,通过描写具体事物、人物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在学生交流讨论之后,再来对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行梳理,并用课件进 行展示。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知识,还可以加强学生对写作方法 的掌握。

  习作 让真情自然流露

  教学反思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 文综合素养的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对写作提出要求: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时要注重以下

   几点:

  一、注重激发情感,突出主体体验是诱发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前提。

  在《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 真情实感。”在课堂中以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再让他们 联系生活去回味或期待、或沮丧、或欣喜等情感体验,学生的写作兴 趣就浓厚了很多。

  二、真情交流,感悟自我是燃起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火花。

  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都很强,正处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 的时期,教师要合理引导,把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采用小组 合作、交流的方法,给每一个学生在他觉得安全的范围内进行自由地 表达,使各种水平的学生都体验到被倾听的乐趣,这样才能让每一个 学生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三、借助习作例文,融会贯通是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保障。

  教师在指导作文教学时,应当巧妙地运用好习作例文教给学生的方法, 可以结合“交流平台与初显身手”的内容,引领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 写作素材,从而有利于学生在习作中写出真情实感。

  10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

  《马诗》(大漠沙如雪)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在这首诗中,

   作者以骏马自喻,抒发若遇知己定当一展雄才的远大抱负。同时,表 达自己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石灰吟》是爱国诗人于谦的一首诗,本诗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

  《竹石》是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 挠的精神。

  一、教学效果

  整体感知诗意,不做逐字逐句的诗句对译,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 法。本课三首诗的学习我遵循了这一规律,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引导学生积极诵读,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 的情感,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提高了审 美修养。另外在学习中,我还为三首诗配以优美的古筝曲,使学生置 于古雅沉静的文化氛围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综合素养。

  二、成功之处

  《石灰吟》采用了六步教学法:解诗题——诵诗文——明诗意— —知诗人——悟诗情——链诗篇。六环节中,解诗题紧抓了“吟”一 字,由吟入手,引入诗文,不仅复习了旧有的《游子吟》,又学习了 一种新的古诗形式,学生学习轻松愉快。解释诗意过程中,先让学生 用自己的话说石灰的炼制过程,再让学生用诗中的话说石灰的经历, 继续思考,再用四字词概括石灰由石到灰的过程。这种思路,由粗到 细,由宽到窄,让学生三次走进石灰、了解石灰,从而理解了诗文的 意思。领悟诗情,需要有一个步步深入的过程。我让诗人的背景资料 成为学生感情升华的根本,由石灰迁移到了于谦,由物及人,借物喻 人,分两个层次领悟了诗情。让学生懂得了于谦的粉身碎骨与永留清 白。

  在教学《竹石》,我抓住“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 上,如同咬住一般。“破岩”山岩的裂缝处。“千磨万击”“坚劲” 等词把握理解。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 引向深入。最后再体会作者的思路:前两句状物、后两句抒情。对诗 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 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

   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三、不足之处

  《马诗》的教学在拓展性方面做的不够充分。

  四、改进措施

  《马诗》描绘了一幅相当生动的画卷,正所谓“诗中有画”。如 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诗中的画面,用手中的笔把自己 的情感表达出来,学生的能力会进一步提高。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介绍 一下自己所搜集到的有关写马的诗篇,在交流中开拓思维,增加积累。

  第二套《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都是托物言志诗,包括《马诗》《石灰吟》《竹石》这三首 诗。《马诗》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以骏马自喻,抒发若遇 知己定当一展雄才的远大抱负。同时,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对自己怀才 不遇的愤懑。《石灰吟》是明朝于谦的一篇托物言志诗,表达了诗人崇高的志向。

  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 争到底的思想感情。《竹石》是清朝郑燮的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 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本诗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回顾整堂课的教学, 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练字悟品。

  教学《竹石》一课时,一个学生说:“咬定青山不放松”中“咬” 字用的不恰当。此时,我想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练字过程, 我引导学生:首先理解“咬”的意思。“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 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 一般。然后拓展,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 字,想象竹 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用“咬定”二字,把竹 石拟人化,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传达自己像竹石一样的品质。

  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来形容吗?用“抓、攀”等可以吗?最后让学生朗读诗句, 同时拿出画笔,把山、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画出来,品一品。这样通过“读 ——议——画——品”,学生充分感悟到郑燮的品质。

  2.教学收获(思得)

   (1)借助插图,恰当补叙。

  图文并茂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 图画,以适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需要,这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是教材的重要部分。在学习《石灰吟》时,我借助课文 插图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从而引导学生想象意境,体会感情,可总是觉得学 生很茫然。原来学生对石灰的产生过程不熟悉,因此对“千锤万击”“粉身碎骨” 的顺序都搞不明白,怎么能说得清楚呢?面对此景,我让学生观看插图,学生仔 细看图,说石灰是经过“千锤万击”从深山开采出来的。我问:那“烈火焚烧、 粉身碎骨”又是什么情景?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是一片空白,于是我及时播放石灰 的生命历程的视频。我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概括:千锤万击(石块出山)——烈火 焚烧(成为生石灰)——(水中浸泡),粉身碎骨(成为熟石灰)——(粉刷墙 面),留下清白。学生理解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从而感悟诗人的 崇高的志向。

  (2)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读好读美古诗是古诗诵读教学的重要内容。针对《马诗》,必须提供一定的 直观形象。诗中“大漠、月似钩”,必须借助图片表现出来,可是要理解“何当 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还是有一点难度,此时我播放岳飞的《满江红》,同时 配上展示策马冲杀的画面,让学生理解诗人李贺立志为国,建功立业的志向。创 设情境,如场景的创设,音乐的渲染、烘托,能帮助学生读好古诗,理解诗意, 理解诗人。

  3.不足之处(思失) 教学中时间没有把握好。教学中,在学生听了录音朗读后,我让学生比较自 己和朗读录音不同,接着进入“背诵竞赛”这个环节,但是没能及时的引导学生 在字词方面的比较,而只是注重在情感方面的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拖延了一些时 间,造成“背诵竞赛”这个环节的时间过紧。

  4.改进措施(思改) 朗读指导,教师的范读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对古诗的节奏、韵律都不是很清 楚,老师的范读能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另外,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比 如比赛读、轮读、齐读、配乐读等,可以使读书活动丰富而不枯燥。这样,在老 师的帮助下,学生就能逐渐读好诗,从而达到熟读成诵,水到渠成。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 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 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 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结合导 读的要求以及所选的课文可以看出,这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综合 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来阅读、理解课文,学习作者有条理地 叙事和表达感情的方法,并在提高理解、表达和观察能力的同时,受 到革命传统的教育。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教学本课我从引导学生品析人物语言描写,体味人物神态的描写 入手,采用学导式教学法,重在一个“学”字,贵在一个“导”字, 以发展学生的自学和探索能力,全面发展学生智力。全文教学分为初 探性引读,深究性引读,内化性引读三个阶段,安排自学、讨论、精 讲、演练四个环节。如精讲环节,我着重让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 话。1.“小孩家知道什么!”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 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抓住“坚决”“常”“轻易”“什 么时候”展开教学,体会人物神态描写时,我着重抓住描写李大钊面 对敌人沉着、冷静的两句话,品析“惯有”“严峻”这两个词说明了 什么? 二、成功之处 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而是读者(教师、学生)与文 本以及作者进行反复地、深层次地“对话”,在这“对话”的过程中, 体验和领悟、探究与发现,把握与发展文本的内核之所在。如“李大 钊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学生在第一课时初读后留下的一个凸显课 文主旨的问题,如何解决?只有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 再次的磨合,通过“阅读—品析—议论—整理”的系列阅读活动,从 中领悟到李大钊是一个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人。这样文本中的

   具体文字恢复了生命,从而使学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这是教学中 的一大亮点。

  三、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候,因为课上时间有限留给学生阅读 的时间不够,在指导阅读中未能抓住文本的“热点”与“难点”。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平等、互动地引导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抓住文本“热点”与“难点”,打造课堂的热源 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平等对话互动化,将 探究体验情感化。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撞出 的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积淀。如“从什么地方 可以看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呢?”这个问题的引出教师应 服从学生的需求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抓住本 文重点,即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品味分析,入情入境。

  12 为人民服务

  教学反思

  《为人民服务》是一篇讲演稿。讲演,是一种强调阐明观点和宣 传效果,并注重感情感染的论说方式。《为人民服务》这篇讲演稿对 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要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朗读和默读的过 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应该从“深文浅教”中教会学生。通过课堂 上的实践,证明了这节课的安排是合理的,学生学到了知识,老师教 的轻松,收到了实效。从学生的发言中可看出,他们对此理解还是比 较透彻的。学生为何能对文章作出如此透彻的理解呢?简单地说,他 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比如“因为我们是为 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 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 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几句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 难点。首先要让学生懂得这几句话分别说的是什么意思,其次还要让 学生知道句与句之间是怎么样连起来的。教学的时候,我先让学生一 句一句地读,自己领悟每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 并不难。我把每句话的意思都简要板书在黑板上。句与句之间是如何 连起来的对学生来说就难了。于是我让学生看看板书,说说从每句话 的意思中看出了什么?一句比一句深,句与句之间就是递进的关系, 每个句子之间就是这样连起来的!这样,学生就理解了“递进”。最 后,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再读四句话,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 出来。

  经过对教材、学生等反复的思考与沉淀,把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为 一节演讲课:让学生感知演讲词针对性、启发性、感染性的三个特点, 从而能够进行简短的即兴演讲。针对教学目标,我预设了这样的教学 过程:通过分析演讲词的结构、语言,紧紧抓住严密、准确、有表现 力这几个词语来体会演讲词的特点,从而掌握演讲的基本技巧。在上 课过程中,学生们热情的反应超出了我的想象。我想,这更多应该源 于他们对于演讲的喜爱,这篇课文完全成为学生们学习演讲词的一个 载体,因此,他们乐于朗读、品味、分析、总结,并把学到的知识在 即兴演讲中加以运用。

   不足之处:由于这篇课文产生的年代特殊性,离学生生活实际很 远;由于这篇课文题材的特殊性,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议论文,给我 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我会这样做:引入了六年级上学期学 过的《有的人》这首诗,让学生感受到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虽死犹生, 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教学“对待批评”这一部分时,我又让学生联系 名言警句:“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并要学生列举受到老师或同学批评的实例,说说自我当时的感受。当 这些孩子们平时熟知的语言和事例和课文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思 维也活跃起来,语文即生活,尤其是这样一篇经典的文章,如果不把 它的根深植在生活的土地里,它就会枯萎在学生的心灵里。

  13* 金色的鱼钩

  ▶教学反思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略读课文,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

  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 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 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本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 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教育,学习作者抓住 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了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训练简要复 述故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文 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难点是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 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一、给学生足够时间自主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实 际情况,精心设计了四道题,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

   程中,小组中的成员可以互相讨论,时间是 8 分钟。这 4 道题是这样 的:(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这个 鱼钩是金色的吗?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 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3)本文的哪些内容让你深受感动,找出来, 并说一说让你感动的原因。(4)把描写老班长神态的语句找出来,并 说说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学习兴致很高,讨论的也很热烈,与平常 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合作展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派一名代 表上台来展示本组自主学习的成果,老师给予适当的评价。这个环节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这 样在课堂上,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欲望,迸发出了创造的火花,树立 了学习的自信心。事实证明,学生的表现出奇地好,他们的发言简直 可以用“妙语连珠”来形容。

  三、提升小结。这个环节既是老师对课堂情况的总评,也是课堂 的延伸。当学生谈了自己在这堂课中的收获时,我适时地总结了一下, 并提了一个要求。我是这样说的:在长征途中,还有许许多多感人的 故事,请同学们课后去搜集,我们准备组织一次长征故事会。几天后, 这个故事会开得很成功,同学们都踊跃上台,争着讲述自己搜集到的 故事。

  教学中,我们不仅把课堂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还提高了课堂教学 效率。在以前我上这类课文时,要么叫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解决课后 习题,要么直接将课后习题的答案告诉学生。这两种做法都存在许多 弊端,前者是一味的放,让学生在读课文和做习题时增加了难度,对 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到位,往往不能准确地回答问题,一遍,两遍…… 老是不对,结果搓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后者则没有充分地给学生 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只是被动地接受答案,并不知道课文里讲了些什 么,问题的意思是什么?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依靠老师说答案的懒 惰思想,不再主动地朗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而运用“自主式五步” 教学模式避免了这个弊端。

  另外,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那就是在课

   堂上,没有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去质疑。这样,就使得学生对知识的学 习还不是那么主动。记得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如果学生无所疑,无 所惑、无所求,那么,老师的启发是不会生效的。所以,我觉得要让 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作为主导的老师还应该给他们质疑的机会。

  口语交际:即兴发言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即兴发言》后,经反思获得的启示主要有:

  1.探究“即兴发言”式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师生共同

  探究出“即兴发言”式口语交际的 5 条基本要求:

  ①有共同的交谈 话题;

  ②兴致高、表达快、感染人;③体态自然大方,用姿势辅助 说话;④倾听耐心、专注,应答及时、切题;

  ⑤相互促进话题的继 续。

  这较好地把“口语交际”的形式和“即兴讲话”的内容有机地 结合起来,并整合为一体。这既是本课特定教学内容的客观要求,也 是对本课教学实践的创新性探索。

  2.发挥了学生口语交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由于学生在新课开始 后经充分探讨,清楚地明确了“即兴发言”式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 在“即兴发言”前又安排了分小组讨论演讲的话题、内容、方法等, 所以在举行班级“小小即兴演讲会”的口语交际时,学生表现出了很 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较好地处理了“训”和“练”的关系。

  本课教学做到了先

   “训”后“练”,“训”“练”结合,“训”中有“练”,“练”中 有“训”,以“练”为主。在学生明确了“即兴发言”式口语交际的 基本要求后,即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每两人自选一个话题进行自主独 立构思并练说,然后先在小组交流、评议、修改,最后每组推荐一个 即兴演讲得最好的学生到台上进行口语交际。在台上进行口语交际后, 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评议、修改,并对修改好的部分进行再次展示、 评议、演说。这样以“练”为主,“训”“练”结合的口语交际尊重 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教学反思

  习作:心愿

  在上课之前,我们在备课时把此次习作内容归为以下四个问题:

  1.我的愿望是什么? 2.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愿望? 3.为了这个愿望,我努力做过什么? 4.如果愿望实现了,我会怎样做? 开课伊始,我抛出习作要求问孩子,你知道本次习作的主题是什 么吗?他们说,是我的愿望。那什么是愿望呢?他们说是心愿、想法, 我以参考书里的解释作为结论:对一件事情的美好想法和期待。根据 期初备课,为了区分开理想,我武断地下结论说,愿望通常是通过短

   期的努力可以实现的,而理想必须是付出长期艰辛的努力达成的目标。

  那么,要写我们的愿望,首先要明确什么呢?孩子说,得知道愿

  望是什么?我请孩子轮流说出自己的愿望,我现在很庆幸我强硬地请 每一个孩子说出了那时那刻他们自己的愿望,尽管有的孩子也是在因 为听了他人的表达后受的启发,有雷同。因为这正是孩子的一次口语 表达。但是我现在觉得如果这个问题提前布置的话,给他们更长时间 去思索,或许孩子的思维会放得更加发散,想得更加开阔。

  知道了愿望是什么?接下来该告诉别人什么呢?孩子说,得让别 人知道为什么有这个愿望。一切看起来水到渠成啊。当我再请孩子我 愿望和原因连在一起做完整的表达时,这次多数孩子们陷入了思考。

  接着,一部分孩子纷纷举起了手,我很感谢孩子们是在认真思考后说 出的心里话。我们认真听着,即使愿望一样的孩子,但是他们的原因 也是不同的。我以养小动物为例,肯定了孩子的独立思考:同样是想 养小动物,他们养的一样吗?同样是养小狗,他们的原因一样吗?真 好,我说我喜欢这样个性化的表达。

  我想,习作,正是因为它具有个性化的体验,具有个性化的见解 和具有个性化的表达才更耐人寻味。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把前两个问题细说了一下,但第三个问题 和第四个问题,我们是以想养小动物为例进行的展开,先请那几个孩 子说,再请其他孩子帮忙。我很后悔为了避免有的孩子不会说,不会 写,我竟然根据孩子的回答和我的想法归纳了一下从哪几方面努力实 现和实现了愿望要从哪几方面去做。要知道我的这种自做聪明和一厢

   情愿,有可能换来的是孩子的众口一词,这对他们的思维来说或许是 一种难以摆脱的桎梏。

  我追求在习作上让孩子们个性化的表达。这在第一,二方面,我 做到了。但是在反思整个习作指导课时,我觉得如果在孩子口语表达 完一和二之后,我如果能在表达方法上再给孩子以启发,他们的开头 也许会更加丰富多彩。这也是书面表达的要求。这个问题在一稿交上 来已经暴露无遗。经过再指导后,二稿交上来有明显改善。

  总之,在习作指导课上,全体孩子的口语练习和书面表达指导是 必要的。要达成孩子们富有个性的表达,对于教师,说多还是说少, 哪里说多,哪里说少,还真是一门学问,值得再进一步细细斟酌,慢 慢敲打。

  语文园地四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涉及的内容较多,本次教学设计,教师充分考 虑到了以下两点:

  1.注重学生的阅读。

  本课有很多重要片段以及诗句和名言,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步骤, 只有通过读才能有所体会,有所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2.查找利用资料帮助学习。

  语文园地的教学中有许多古诗及古文名言,涉及到许多课外知识,

   那么,学生通过自主查找资料来了解学习内容,不仅可以更好地完成

  课堂教学,还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在“交流平台”的教学中,以学生交流为主,让学生意识到好的

  开头和好的结尾对一篇文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词句段运用”中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交流去观察发现写法,从而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去, 学生关于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体会还不够深刻,应多

  举事例,让学生加以体会。“日积月累”一方面让学生学会积累,另

  一方面要理解这些古训,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第二套:

  学生的作文写的好不好,开头和结尾很重要。有的学生写了几年作文,还不 会开头。甚至有的教师都不知道作文常用的一些开头结尾的方式方法。

  一、在教学实践中自己摸索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法 我们整合网络资源,发现作文常见的开头和结尾方式方法。进行整理分析, 发现大致有如下几种方式:点题式、引用式、设问式、描写式等,这些简单易懂 的名称,学生记起来容易,运用起来方便。我们以课本为据,总结作文的开头方 法。细心的老师从课文中寻找出切合学生实际的写作方法,作为科学依据,文本 结合让学生效仿训练。出示的“下水”范文,进一步印证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让 学生明白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并不难,很容易掌握。而且进行当堂作文,强调学生 实际运用新的写作方法,即:“简、新、美。” 二、针对不同作文学会选取适当开头和结尾 通过本次研讨课,学生对作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了深刻的认识,在以后的作文 中会自觉运用那是最好。如果理解不够深刻。在今后的每次作文教学中,我们都 会选取适当的开头和结尾,对学生进行逐渐渗透,直至熟练运用和理解。相信每 位学生都会有所得。作文教学是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 程改革中必须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加强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须引起每个执 教者的高度重视。我坚信,只要我们主动地去探究,不断地去实践,认真地去反 思,总结出好的方式方法为我所用。就像我们常说的,写文章虽有章法,但并无 定法,相信我们开动脑筋多积累、多学习,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写出更好的文章。

  随后,我们又讲到了外貌描写读人物刻画的作用,在教学中,我根据文本提 供的句子,注意到了讲与练结合。从这堂课的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课堂反应 还不错。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都被调动起来,讨论、交流、回答问题都比较 热烈,练习的准确率也比较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然,如果我能在讲课 过程中,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和练习再多加以评析,给学生质疑和交流讨论再 多的机会,再多放手给学生总结归纳写作规律,我想学生会有更大的收获。

   其实每一个学生就像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只要我们充分尊重学生个性, 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智慧的火花,创造的火花,正确适当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我想学生们一定会对生活有更深刻的感悟,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文来。

  14.文言文两则 《学弈》

  教学反思

  《学弈》是部编版新课标第十二册的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 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 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 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 较,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 课教学的重点。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只有 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的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的教学思路主要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重点词语由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让学生自 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到困难教师再给与帮助。

  2.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思援弓缴而射之”,这一句是写 后一个人学弈时的表现,他虽然看上去在听弈秋教导,心里却在想拉 弓箭射天鹅。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叙述,使结论水到渠成,具有说服力。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我抓住前面一句“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让学生读懂“弗若之”的原因,明白专心致志地做事和 三心二意地做事,结果是完全不相同的。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完成 重点句子的理解。

  二、成功之处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合理的指导学生文言文 的学习,合理的处理了朗读和理解的关系。对于文言文,我将朗读放

   在第一位,我先范读课文,读的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学 生诵读兴趣。指导学生读通顺,把朗读的速度放慢,停顿要得当,读 出不同句式的不同语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

  三、不足之处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 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我在本课的教学中虽 然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对于文本的朗读和朗读的指导做的还不 够好,这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预习本 课,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对本课内容整体感知;然后在课堂上教师有感 情地诵读课文,在读的时候停顿得当,给学生扫清读的障碍。课堂上 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并进行具体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更深入体味人 物的心理和情感,理解文章主旨及写作意图。

  14.文言文两则 《两小儿辩日》

  教学反思

  《两小儿辩日》是部编版新课标第十二册的第五单元的第一篇精 读课文,也是教材中的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文章讲述了孔 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人认为太 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执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 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个小儿善于观察、 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小学六年级的文言文阅读是为 初一正式实现文言文阅读教学目标做好辅垫,激发兴趣,打下基础。

  因此在导读中明确指出:“本组课文将引导你初步接触一下文言文”, “第一次学习文言文,要对照注释,一字一句地读,争取通过自己的 努力,把课文读通,读懂。”。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的教学思路主要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重点词语由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让学生自 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到困难教师再给予帮助。

  2.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这一 句是写一小孩在争辩时的观点,他是凭自己所观察到不同时间太阳大 小的变化所做出的判断。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完成重点句子的理解。

  3.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提供合作学习交流的机 会,自主探究的空间。例如让学生结合学习方法循序渐进,首先把句 子中难懂的字词对照注释进行解释,然后把句子连起来解释,还有不 懂之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这样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习 惯,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落实了学生主体地位,同时培养 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我还有意识地进行留白,如反问句在这里的 作用;“为”出现三次,为什么读法不同;“探汤”的“汤”和现在的“汤” 有什么不同……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学目标中“读懂意思” 得到实现。

  二、成功之处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合理的指导学生文言文 的学习,合理的处理了朗读和理解的关系。“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活 动,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也是诵读,这节课的重点在读,难点也 在读。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读”贯穿始终。本课朗读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读通:通过生试读,个人练读,小组自学合作读等多种形式,将 文言文读通。

  第二读懂:生对照注释,在自己的努力下在互助的学习中能将每一句 话读懂,理解全文。

  第三读好:创设情境,激发读的兴趣。重点处我适时地点拨,如:两 个小儿争辩时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强调他各持己见、胸有成竹的心态;

  有“车盖”的车古时候是给什么人坐的,在这里“车盖”象征着什么,怎 么读;“盘盂”与“车盖”相比天壤之别,怎么读……这样学生带着感受 读出对比的语调,一轻一重,情到深处自然流!同时这样的训练充分 达成了教学目标读出韵味。

   三、不足之处 1.对本课中讲解时间不能合理利用,对“读”的训练突出时间不 够,不能让学生在“课本剧”表演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2.教学中未能把重点把握到位,只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收获更多 的知识,未能突出“读”中“读懂意思”“读出韵味”的重点。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我会把本文重 点放在“读”上,不是只完成形式上的“读”,而是让学生“读懂意 思”“读出韵味”。其次,合理安排授课时间,以完成“读”的每个环 节。让学生充分发挥“读”的表演才能完成课本剧。(表演《新编两 小儿辩日》剧情:一现代少年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恰遇两小 儿辩日,孔子不能决也。现代少年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解答了两小 儿的问题并表达了对两小儿和孔子的敬佩之情。)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反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下

  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它属于一篇议论文,课文的题目也就

  是本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读写结合。深入学习课文时,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将三个

  事例放到一起,让学生发现事例中的相同点,学生通过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法完成表格,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要找到真理

  就要“善于观察、善于发问”,同时让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抓住“敏

  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等重点词品悟其中的科学精神。拓展延

   伸时是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列举了许多科学家通过 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经过锲而不舍、追根求源,最后把一个 个“?”拉直变成“!”,最终获取真理的事例,进一步了解了更多为 科学、为真理而献身的科学家,同时,在训练学生根据课文模式仿写 一段话的小练笔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引导细节。“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 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 每学习一个事例就朗读第二自然段,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和领悟 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悟“见微知著、独 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自读、默读、合作 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自 己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感受?透过“!”还能感受到什么? 感悟“!”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在此基础上读出自己的感受,此时, 学生对课题、对课文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学生在阅读分享中真正体 会了课文的含义。

  不足之处:注重了学生的拓展训练,搜集了很多类似的事例,进 行了仿写练习,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了议论文这种体裁。但对议论文这 种题材渗透得不够。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我会这样做:不要急躁地进入课文内 容的学习,而是让学生熟读课文,以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读,带着问题 读: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如何论证的呢?在学生的熟读下, 文章的脉络显而易见。接着拓展,让学生对三个事例产生比较大的学

   习兴趣。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自学,自己归纳三个故事中科学家发现

  和发明创作的过程。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就被激发,他们对中

  心论点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16 表里的生物

  教学反思 《表里的生物》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是 20 世纪 20 年代我国著名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主要写了小时候 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 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的话。从而表现了童年的我 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本文不仅 语言生动有趣,而且内容前后衔接自然,一步一步地把“我”对父亲 的表的“认识”展示出来。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本课的一大特点是运用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课文第九自然段作 者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 好奇心和兴趣。心理描写是小说、戏剧、散文和记叙文中常用的方法。

  以前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有提示语,易发现,本课的不少心理描写夹 杂在叙事之中,没有提示语,难分辨,如何辨别呢?教学时,我让学 生尝试着在句子前面能加上“我想”的就是心理描写。如句子:里边 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们就可以在前面尝试着加上“我想”,那么 这句话就是心理描写。

  文章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文字,学生运用这种方法仔细阅读,辨别, 很快地找出文中其他心理描写的句子,准确地感受到了小作者的内心 世界,感受到作者童年的天真无邪,效果明显。

  2.教学收获(思得) (1)细读对话,体会情感。

   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来描写人 物。人物之间生动有趣、形式灵活的对话,会使平淡的文章变得生动 活泼起来。教学中师生共同研讨课文,发现课文共有三次对话,对话 中有四次“不许动”,表明父亲严禁“我”碰表,教学中我问学生:

  父亲不许“我”动表,甚至谎称表里有一只蝎子,体会“我”什么情 感?通过研读,学生理解了“我”强烈的好奇心。

  (2)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 学时我采用了游戏导入,激发兴趣。一开始上课,先进行小组竞赛, 教师出示书中词语“机器、小鸟、狗、蝉、钟楼、盲人、三弦、表、 蝎子”,要求学生按照生物和非生物两类写在纸上,看哪组准确率最 高,然后排列名次。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抓住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 理,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合作 的学习能力。

  3.不足之处(思失) 回顾本课教学,还是有一些遗憾:

  朗读教学指导不到位。文中有“我”和父亲的三次对话,在指导 朗读对话的时候,句子的语速、语调指导不到位。如第一次对话中“我 爱听这表的声音。”此处是“我”第一次要碰父亲的表,语速可以稍 快,语调可以上扬,体现“我”急切、强烈好奇的心情。

  4.改进措施(思改)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抓住三次对话的朗读指导,抓住“我”的 天真、好奇的特点,通过小组互动,同位互读,加强朗读指导,让小 组之间赛读的方式,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17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教学反思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是阿西莫夫的一篇科幻小说,这篇科幻 小说,叙述几百年以后,两个在“机器学校”读书的孩子,发现了一

   本纸张印刷的书,从中了解到曾有过的有教师有学生的学校。他们在 惊奇之余,留下许多神往和惘然。通过幻想未来社会的学校教育和生 活,表达了对学校教育的模式的假想。文章新颖生动,引人深思。

  一、教学效果

  1.分析教材,准确把握课堂目标。

  小说中写的是玛琪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学校”极度憎恶,流露 出她内心的孤独;没有同伴在“笑呀,喊呀”,没有同伴“一块儿回家”, 没有同伴“互相帮助”、“互相讨论”,她在孤独无趣中学习,她需要 同伴,需要交流。

  小说在反思人类教育中的一些不良的倾向;过分的依赖科技手段, 忽视了孩子的集体生活和情感交流,最终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小说 流露出作者对科技发展带来的人文关怀缺失的担忧。

  2.带领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

  (1)本文构思新颖。立意巧妙。想象奇特生动有趣, (2)故事情节通过人物对话巧妙展开。

  (3)情节推进巧妙面严谨。

  (4)情节发展中运用插叙。

  二、成功之处 畅所欲言论感想。

  1.如在最后一个环节:展开你的想象,说说现在的教育方式和未 来的学习方式哪种好?你认为人类理想的学校应该是怎样的?学生 们展示不一样结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快捷,同时也越来 越现代化,人工智能化。甚至可能到了 100 多年后,我们的老师会是 一个机器人,上课在家仅靠一台机器就能完成。纸质书本不复存在, 随之代替的是在荧光屏上放映的电子书…… 有很多人对这种学习方式非常向往,而我却不一样。相比未来的 高科技学习方式,我还是比较喜欢现在的学校。虽然时代是不断进步、 发展的,但我还是认为,只有这种有真情实感,最纯粹的课堂,才能 真正体现学习之美,学习之乐。

  文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化五千多年文明智慧的结晶。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未来学习时可能就很少使用手写了,而代替汉 字的则是那些打孔编程文字。久而久之,汉字可能就会被忘却,成为 历史。而作为一个华夏子孙,我们绝不能忘记汉字,我们应当将汉字 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将中华民族的精神发扬光大。

  我认为人类理想的学校应该是适合每个学生的。学校对每个新入 学的学生进行各种测试,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如积累了哪些知识, 有什么兴趣爱好,有什么特长,将来适合做什么工作等。根据这些特 点制定出具体计划,用机器老师和真人老师相结合的方式教育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成为优秀人才。

  三、不足之处

  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尤其在把握课堂方面, 课堂随机性强,时间掌握不好。

  四、改进措施

  通过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师要想把一篇文章教好,拓宽自 己的知识面,必须深入解读文本。教师解读文本的程度越深,领悟文 本的涵义就越透彻,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就越强。

  口语交际 辩论

  ▶教学反思

  本次口语交际课,安排的是辩论。对比以前“口语交际”安排的

  内容,“辩论”是首次出现。本次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1.恰当指导。

  在执教的时候注意指导的层次和有效性。首先,播放辩论视频,

  让学生直观感受,形成感性认识。接着,结合教材整理出辩论要点,

  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实践。最后,师生总结评议,积累经验。

  2.以生为本。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关键是要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多些实践 机会。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辩题,而不是规定辩题;

  抽签决定做正方还是反方,而不是硬性规定谁做正方或反方;让学生 推荐辩手,而不是指定辩手。

  3.注重实践。

  让学生自己搜集、整理资料,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培养动 手实践能力。在小组辩论时,要求每个同学都参与发言,做到把更多 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在教学的时候,教学思路就是想充分调动学生“说”的欲望,让 学生乐于动口,并且在相互交流中,以达到训练学生口语的表达能力。

  于是,可以布置学生课后预习: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各分担一个话题。

  小组内,两小组长分配任务,成员听其安排,下节课进行辩论。

  教师可以专门拿出一节课让学生来表演。学生的积极性,真的很 高。但是同学们准备的还是不够充分,还有说的时候也是断断续续的, 辩手们不能够很好地针对对方的回答而展开辩驳,找不到正确的要害, 抓住进行反驳。但在说的过程中,也有表现得好的,这时教师可以表 扬他们的亮点之处,他们在辩论时,如果感受到同学们的那种精彩, 最后可以选择一些论题,让学生准备,也充分地表演!,学生积极性 会非常高,会给教师带来惊喜。所以,口语交际确实应该好好地来上, 这样对孩子的口语交际是大有益处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慢慢 地提高。

  习作 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教学反思

  第一,简化指导头绪。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节课就应当是借助想象作文的训练,培 养学生思维的丰富性、敏捷性、严密性和创造性。另外,在小学生的 心灵世界里,都蕴藏着一个个美好的愿望。他们都有使愿望实现的心 理需求。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美好的愿望在作文中得到实现,正好满 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教师不束缚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只是启发 学生谈谈、议议、说说、写写、改改、评评,既唤醒了学生记忆的表 象,又为学生的习作营造了“乐学”的氛围。

  第二,自主合作实践 新《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这节课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能交给学生的时间就交给学生, 能让学生做的就让学生去做。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活动时间去 写作、讨论、评点、修改。让学生的思维活动高度紧张,学生变被动 接受为主动探索感悟,真正让学生成为习作的主人,可达到“易于动 笔、乐于表达”的效果,正如巴金所说:“只有写,才会写”。

  第三、提升思维品位 研究表明:成功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是维持学习兴趣的 支柱。学生都希望能以自己的行动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只有获得欢乐, 才能激励他们再行动的动力。教师在教学流程中,要不断激励学生从 不同的角色、时间、地点、原因、经过等角度完善自己的故事,努力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探究怎样使自己的故事曲折动人,表达 自己美好的愿望。从主题选择、表达方式到修改完善等一系列追求“不 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 敏捷性和广阔性,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智力与能力的发 展。

  通过这次习作,让学生懂得了:生活中不是没有写作的材料,而是 同学们缺少想象力,缺少观察生活中值得记录的小细节,缺少善于发 现的眼睛和创造性思维。通过这节课的点评,同学们受益匪浅。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注意词句积累和开发学生的 想象力方面不够重视,学生的文章缺乏文采,语言不够丰富多彩。

  语文园地五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语文的核心素养。本次语文园地教 学,注意到了以下三个方面:

  1.巧妙导入。

  成功的课堂导入,会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更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 兴趣和欲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次“语文园地”设计了设问导入、谈话导 入、图片导入等,效果不错。

  2.方法指导。

  千金在手不如掌握“点金之术”。例如,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词语中加点字的 意思,而是以此为例教给学生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即借助文言文中学过的生字, 理解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并解释成语。后面的“书法欣赏”也是从鉴赏方法的 角度设计教学环节的。

  3.培养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侧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比如,培 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培养学生在习作中运用名人名言的能力,培 养学生书法鉴赏和书写的能力。

  通过交流平台,学生分享并且学习了很多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回 顾了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中学会学习,热爱学习。在字词句段运用中学生感受到了名言名句在 文章中的作用,明白了名人名言可以让文章大放异彩,相信学生的习 作水平一定能有所提高。在书写提示部分中,学生感受到了中华汉字 的魅力,明白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瑰宝,今天仍生机勃勃。书 法精品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蕴自然的性灵、溢美的芬芳、凝智的妙 趣。学生在欣赏中可以得到审美的享受、哲思的启迪、心灵的美化。

  练习书法能丰富自己的头脑,提高整体修养,养浩然之气,积渊博之才, 得天地灵性,纳万物精华,妙发灵机,创物我同心的大境。日积月累中 学生通过日常学习积累和教师点拨,能自主交流讨论出句子的大致含 义,能自主学习、学法迁移那便是最好的学有所得了。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回忆往事)

  制定计划教学反思:

  本课为此次综合性学习的第一节课,教学理念凸显“综合”特色,

  敢于综合,敢于整合,语文教学才会在综合性学习活动呈现出别具活 力的、精彩的面貌,语文才能呈现出更鲜活的模样。本节课教师播放

   学校视频、学生照片、朗诵诗歌,在激情引导下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 探究兴趣。在教学中敢于放手,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他 们的才能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活力得到 更多的释放和张扬,当然教学就会更加精彩。

  阅读交流与指导阶段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本次综合性学习的铺垫性环节,侧重对学生学习“阅读 材料”的交流与指导,目的主要有三点:

  1.了解学情,督促学习。通过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督促他们深 入学习“阅读材料”。

  2.学生交流阅读收获,老师适当指导阅读。

  3.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发回忆。学生通过阅读, 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唤醒了沉睡的记忆,为后面的综合性学习 打下了基础。

  中期交流与指导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 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 教学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

   文实践的机会。”在这次活动中,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 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做到了以下几点:

  1.突出交流。

  学生已经按照制订的计划开展了综合性学习活动,且持续了一段 时间。让各小组汇报活动的收获,展示阶段性成果,体验自主实践活 动的快乐,同时为下一阶段的实践活动提供帮助。

  2.突出反馈。

  在教学本课时,请学生反馈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并协 助学生找到解决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与修正方案,进一步明确 活动方案,确定下一阶段的活动目标。

  3.突出指导。

  一方面以合作方法的指导为重点,要把目标放在提高每个小组合 作的实效性上,尽可能通过合作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从 而尽量缩小组与组之间的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另 一方面指导学生对各项资料,包括“阅读材料”,合理利用,从众多 的资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注意是指导而不是包办,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体作用。

  成果展示阶段 ▶教学反思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小学语文综合性 学习是以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和生

   活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 推进和协调发展的实践活动。根据综合性学习的基本要求,本次“难 忘小学生活”综合性学习分为四个阶段:制订活动计划阶段、阅读交 流与指导阶段、中期交流阶段、成果展示阶段。本次课是这次综合性 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这次设计在制订本节课的目标和重难点时,扣 住了综合性学习课程的要求,以及成果展示阶段的特点,突出了综合 性、实践性,实现了学生由听众变成主持人与主角,老师由指挥者变 成聆听者与欣赏者的角色转变。

  1.本课的综合性学习中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每一位学生提供 一个展示自己长处的机会,保证学生获得实在的发展,获得整体发展。

  2.本课侧重“大家评”。教师不是具体评价的完成者,实现学生 自评、学生互评和家长、师生互评的多元化评价。增强评价的民主性, 评价中注重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使被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 评价结果,而不是把评价结果“强加给”学生。

  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切实掌握了如何在众多的资料中分类整理、 筛选的方法。

  依依惜别

  教学反思

  本学期最后一个单元——语文综合性学习:难忘的小学生活(依 依惜别话题)。六年的小学生活,给同学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当阅读完《给老师的一封信》这篇阅读材料后,学生们联系自己的六

   年学习生活,心中似乎也涌动着无限感动。当让大家说说心里话时, 学生又不知从何说起。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教学中,将活动分为 “师恩难忘——书信传情”“告别母校—— 激情演讲”“情感表达——激情歌唱”“真诚祝福——临别书情”“毕 业联欢会”五个环节。

  “师恩难忘——书信传情”可以是写给母校,也可以写给老师, 通过回忆这六年的小学生活,自由朗读《给老师一封信》,按提示自 主学习,小组交流领悟,老师总结文本内容及思想情感。布置习作作 业让学生倾诉心声,表达情意。

  “告别母校——激情演讲”,课前组织学生自读《聪明在于学习, 天才在于积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明确课文讲了什么。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领会作者思想情感。明确以情感人,激发共鸣是演讲稿的基 本特点。指导演讲稿的撰写方法,小组交流后完成演讲稿。

  “情感表达——激情歌唱”朗读诗歌《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明确诗歌表达的情感。教师示范读,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读出作者渴 望年轻的心情,以及对新生力量由衷的赞美。

  “真诚祝福——临别书情”明确板块任务,通过布置学生制作班 级《同学录》激发兴趣,小组诵读《毕业赠言》,初步了解写法,体 会文本中情感。小组交流赠言写法,赠言分两组,一组是学生写给老 师的,一组是学生写给学生的。酝酿构思,撰写赠言。

  “毕业联欢会”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汇报,做好联欢会活动策划, 写好策划书。根据分工认真准备,创编节目,通过文艺表演的形式, 表达对师友、对母校的惜别之情。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写赠言环节最后, 为全班同学送上我的临别赠言“愿大家友谊长存”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三、不足之处 这次综合性学习,虽收获满满,但也有不足:这个单元是综合性 学习,有很多的实践内容,绝大多数同学都做了班级纪念册,有的做

   的很精致,但有的还需要更加完善,比如说照片部分,许多同学没有;

  奖励部分,有些同学的奖状已经丢失,无法收集,是遗憾。写毕业赠 言的同学不太多,大家要写下发自内心的毕业赠言,给朝夕相处的同 学和无私奉献的老师留下最珍贵的留念。

  四、改进措施 如果在让我重新来上这节课,我设想课前先让学生收集做纪念册 的相关资料,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再以实践活动,强化认识,深化 感情。然后我展示了一些学生赠言进行探讨,让学生明白赠言应选取 合适的内容,组织学生当堂写作,要求学生以生动、得体的语言,写 一赠言、赠诗或赠文,送给母校、老师或最要好的同学。最后是学生 互赠留言的活动。

  真希望能给孩子们一辈子的东西——一种积极的 生活状态、一种积极的生存心境、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依依惜别》教学反思第二套:

  成功之处:

  一、情谊升华。《依依惜别》这是本学期的一组综合性学习的文 章,孩子在离校之际与同学、老师、母校都有说不完的话以及六年级 语言积累的一次综合应用,效果鲜明。

  孩子们即将离开母校,尤其是跟随他们六个多年头的 班主任老 师,课堂上孩子都能回忆起从小到大与老师的点点滴滴。其中饱含着 深情,充满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他们将心里的话读出来的时候,有 的同学激昂、有的同学悲伤,这些都体现了孩子们真实的一面。

  二、手法应用。孩子们在作文时,将平时积累的语言,学过的写 作方法都运用到写话练习中,有的同学排比反问句的运用将情感推向 另一个高潮,拟人比喻的运用恰到好处。因此,在最真实体验后才是

   孩子最有话可说的。这也是最真实的一节课。

  设想先以相关资料,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再以实践活动,强化

  认识,深化感情。然后展示了一些学生赠言进行探讨,让学生明白赠 言应选取合适的内容,组织学生当堂写作,要求学生以生动、得体的 语言,写一赠言、赠诗或赠文,送给母校、老师或最要好的同学。最 后是学生互赠留言的活动。希望能给孩子们能受用一辈子的东西—— 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一种积极的生存心境、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不足之处:虽情感真挚,但学生写作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语言 质朴单调。个性化不够突出。

  改进措施:在课前应有大量的时间收集素材做好准备,活动开始 之初进行情境铺垫,给予较长的时间来组织和参与活动效果更好。尤 其,可以进行分组合作、扬长避短,可以事半功倍。

  《依依惜别》教学反思第三套:

  教学效果:这是本学期的一组综合性学习的文章,孩子在离校之 际与同学、老师、母校都有说不完的话以及六年级语言积累的一次综 合应用,效果鲜明。孩子们即将离开母校,尤其是跟随他们六个多年 头的班主任老师,都能回忆起从小到大与老师的点点滴滴。其中饱含 着深情,充满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他们将心里读出来的时候,有的 同学激昂、有的同学悲伤,这些都体现孩子们真实的一面。孩子们在 作文时,将平时积累的语言,学过的写作方法都运用到写话练习中,

   有的同学排比反问句的运用将情感推向另一个高潮,拟人比喻的运用 恰到好处。因此,在最真实体验后才是孩子最有话可说的。

  成功之处:

  一、情感认识。设想先以相关资料,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再以 实践活动,强化认识,深化感情。然后展示了一些学生赠言进行探讨, 让学生明白赠言应选取合适的内容,组织学生当堂写作,要求学生以 生动、得体的语言,写一赠言、赠诗或赠文,送给母校、老师或最要 好的同学。小升初是学生人生中经历的第一次毕业和离别,从经历中 增加了情感体验,对今后的文学作品的精神可以更接近自己的精神共 鸣。学生临近毕业,有许多话要对同学、老师、母校说,“毕业赠言” 为他们提供了一次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机会,一个展示个性、展现 才情的平台。虽然毕业赠言人人都能写,但是由于其特殊的纪念意义, 毕业赠言应尽量写得精练、形象、富有时代感、饱含感情,能给人以 启迪。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真挚的情感,指导 学生能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用比较生动、得体而简练的语言表达自 己的祝愿。

  二.写作手法。“毕业赠言”是小学生成长发展的记录和证明, 更是儿童生命的一部分。习作,表达的是儿童生活、情感、思维、语 言的整体,不是可以无限分割的句子、段落的表达训练。只有引导孩 子们把习作当作自己的一种学习生活,一种情感抒发,一种思想与语 言的倾吐,全身心地、自然地投入习作中去,习作教学才能成功,习 作才能够说是生本习作,才会从根本上具有勃勃的生机。那么,如何

   呈现“一个情感的、生活的、语言的整体”,一是辨析赠言,学生需 要明确两点,一是要理解赠言的情感、内容和形式,二是需要明白赠 言的意义和作用。有了对赠言的初步感知,和对作用、意义的认识, 习作便有了依托。

  不足之处:预设时间较短,在写作手法方面指导不到位。

  改进措施:如何让“理解、运用、思维、初步审美”在教学中得 以体现呢?打通习作方法和情感体验的通道,实现习作课堂的内外共 鸣。通过辨析、发现赠言的写作特点,辅以生活情境的营造,关注学 生校园生活的真实细节,从“情感”“内容”“表达”三个层面写下毕 业分别之际的依依惜别之情。

  1.采薇(节选)

  教学反思 多媒体播放歌曲《关关雎鸠》,引出《诗经》,可以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营造活泼欢快的学习氛围。

  2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反思 本次课程中,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初读古

  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 城的景色,与后面将去往安西的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

   我通过让学生想象他们二人分别时说的话,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 对真挚友情的向往。

  3 春夜喜雨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以读为主,根 据情况采取了诵读、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等形式,注重了学生主动性与 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小组成员 之间认真、仔细地交流。

  4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教学反思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一首写景诗,赞美了当时京城长安 的早春微雨时的优美景色。指导学生学此诗的关键在于领悟“早春” 二字。而早春景象,是由诗的前两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 却无”来体现的,应将此作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反思

  5 江上渔者

   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理解古诗含义,了解写作背景,感悟诗 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劳动人民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使其受到感染和 教育,并积淀一定的语文素养。

  6 泊船瓜洲

  教学反思

  我想让学生从“绿”这个字中感受江南满眼新绿,一派生机的景 色。我也感觉学生对于作者多次换字的典故熟悉万分,没必要再进行 换字练习。然而我的想法错了,学生的体会不深刻,只有进行换字练习, 他们才能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之处。

  7 游园不值

  教学反思

  要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 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合作交流的空间 与时间,这一点在本课教学中做的还不到位。

  8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有以下两点还是做得比较好的:第一,朗读到位,一 开始我就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自由读,范读,指名读,齐读;第二, 展现学生的自主性,在初读本词之后,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讨论学习。

  9 浣溪沙

  教学反思

  在讲授这首词时,我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去感受词中的意趣,用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为主, 自读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也提高了教学效果。课后让学生结合自己 的学习和生活写受到的启示和感悟,真正去理解词人的思想,从而更 好地感受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

  10 清平乐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 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词的特点 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如抓住这首词“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 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篇三: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利通二小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培养计划

  学科(学段):六年级

  时间: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

  序号

  内容

  培养目标及要求

  (1)用普通话表达,语句通顺流畅,语气语调恰当。

  (2)上课积极发言,发言时,站得直,口齿清,声音洪亮。

  交流表达

  (3)与人交流时,要目光看着对方,尊重别人的意见和观点。

  (4)表达要有条理,运用好词好句,思路清晰,意思准确。

  (1)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

  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

  (2)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

  见,特别是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了再用适

  当的方式指出;

  倾听习惯

  (3)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

  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

  (4)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 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

  (5)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 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

  (1)独立完成作业,独立思考,认真书写,对作业中出现的问

  题,认真寻找解决的方法。

  (2)保证作业的质量、数量和完成作业的时间,做作业要有效

  完成课内

  外作业习 率。

  惯

  (3)完成作业要及时,当日事当日毕。

  (4)作业写完后,要主动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更正。

   (1)读写姿势端正,会正确执笔,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

  认真书写 尺,胸离桌子一拳头,执笔处离笔尖一寸。

  文字的习 (2)书写端正大方,保持卷面洁净,不乱用涂改液和修正纸。

  惯

  文字和符号都要规范,格式要美观。

  (3)选择合适的书写工具,不用自动铅笔。不用油笔及中性笔。

  等 (学1)习培用养品广。泛阅读的的兴趣和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 惯,读书要有所思、有所记,有所用,做好读书笔记。

  (2)学习多种阅读方法,如精读时将重点内容圈出来,疑点标

  养成课外 出来,有选择地记诵某些内容,略读时一目十行等。

  阅读的习

  惯

  (3)乐于读书,愿意和书交朋友,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4)每天课外阅读时间累计不少于 1 小时,每周背诵一首古诗

  文。

  (5)五六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 100 万字。

  (51)不学阅会读审不题健方康法书。籍,不看不健康光盘,不浏览不健康网站。

  仔细审题 的习惯

  (2)能弄清题目的具体要求,确立解题的重点。

  (3)有错题收集本,对平时错题进行记录分析。

  (1)对学习用品要珍惜、保护,小心使用,不乱扔、不故意损

  坏。

  课本保护 (2)不在作业本上乱涂乱画,养成写字垫纸的好习惯。不随便 习惯

  撕作业纸。

  (3)爱护书籍,不在公用书籍上乱写乱画。

   (1)课前预习课程,每天晚上和上课前,都要将要学习的课程

  做简要预习,了解课程的知识点、重点、难点,为课堂学习做好

  准备。

  预习习惯 (2)预习时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通过查字典、查资料等方法寻找

  答案,也可以向同学问询,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要标记,以便在

  课堂上有重点地学习。

  (3)预习要有方法,要学会用笔在书上做不同的标记。

  (1)要学会边读书边思考,边做批注。

  听课记笔 (2)读书要有自己的见解,要有质疑的精神。

  记的习惯 (3)课堂上要边听讲边做笔记,记下重点难点以及不懂的问题。

  (1)阅读教科书,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

  11

  自学的习 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

  惯

  (2)按自学提纲主动自学的能力。

  (3)主动查阅工具书和资料。

  (1)学过的知识,要及时复习。

  (2)主动询问,补上没有学好的内容。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要注

  意进行交替复习。

  12

  复习习惯 (3)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

  知识网络。

  (4)要有单元复习意识。

  

篇四: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1《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 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 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 京味儿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 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有机会可以研究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并且可以和老师们探讨怎样能更好 地教学本课。在设计本课时,我首先要定位自己教学本课的教学目标。课文很长, 但是文章每一节都很精妙,越品越有味道,因此不知如何取舍,最后还是决定将 本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而我要教学的为第二课时,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准备过年 的忙碌、喜悦。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谈年”的方式,主要运用交流、体会的 方法,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及联系自己的过年感受,体会出人们盼望新年,准备过 年的忙碌,喜悦的心情,及我们中国传统新年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特有地位。

  整节课,我努力地调动学生对新年的美好回忆,利用了一些图片及喜洋洋的乐曲 给学生创设情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很快地进入角色,沉浸在了喜庆的 气氛中。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老北京人是如何过年 的,使之与文本产生共鸣。

  针对本课的教学实际,结合老师们的评课,感觉教学中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

  纵观《北京的春节》这堂课,感觉教师的引导过多,课文的每个方面都想要学生 掌握到,重点句子、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开,结果却适得其反。

  一堂课下来,重点没突出,难点更不能突破。可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要抓住 文章的详略,运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实而有效。此外,在感悟 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 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 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如果教学中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 际畅谈过年的感受,课堂气氛可能比较热烈、浓厚。

  2《腊八粥》教学反思

  《腊八粥》是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里的一篇文章。学习了这篇文章,真 正让我们走近了“民俗”,感受了“民俗”。那浓郁的民间文化和民间气息映入的 孩子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置在其中。

  文章重在通过主人公八儿的语言、行为及心理描写体现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吃 腊八粥,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文的线索。于是,课堂上我便抓住这一线索来展 开教学。一方面,我抓住语言描写来帮助学生洞察心理。文章中共有七处描写八 儿与母亲的对话,虽然语言并不是很多,但却能充分表达出八儿急于吃到腊八粥 的心理。于是,我便让孩子们找出描写八儿语言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从读中你 体会到了八儿的什么心理。孩子在动笔、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八儿 的心理变化。从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的猜想”,一直 到最后的“亲见时的惊讶”,将八儿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将一 个可爱的、天真的孩童形象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让人不得不喜,不得不爱!

  另一方面,我抓住行为、表情来向学生展现心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不

   但通过八儿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作者还注重的是八儿行为和表情的描写。“从哪 里还能看出八儿特别急于吃到腊八粥?”一个问题将孩子们再次带到课文之中, “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进进出出”一词把八 儿对腊八粥的惦记形象地写了出来。“八儿要哭的样子”“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都 真实地将八儿的心理展现给大家。八儿心理变化的描写将一个嘴馋的小孩子形象 刻画得栩栩如生;八儿等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也将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展 现给了大家!文章内容较浅显,在抓住八儿心理变化的同时更抓住了孩子们对八 儿的喜爱之情,运用了最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文字,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孩童深深 地注入孩子们的心中!也激起了孩子们对腊八粥的爱恋之情!可见,抓住孩子的 心是最重要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的机会较少,如果课堂上充分组织 学生朗读,互动,效果会更好。

  另外,对于开头讲腊八粥的做法及人们对其的喜爱的处理,总觉得有着不小 的欠缺,因为对这一段文字的表达妙处,处理得太简略了。没有透过文字表达人 们对其的喜爱,从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这是对不同年龄段人都喜欢 腊八粥的具体描绘处理不当。又从“看”“闻"“吃”来一点点的体现人们对腊八 粥的喜爱体会不深刻。如果此时让孩子们用不同的形式去品读一下,那会在品读 的过程中学会这样的写作方法,这样才在遗漏中补回一点缺失。可见自己的备课 不够深入,文本剖析不够精当所致,今后的教学应予以警示。

  3《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寒食》这首诗描写了暮春时候长安城白天满城飞花,皇家花园柳枝随风轻

  摇的曼妙春色,傍晚皇宫分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的情景,展示出寒

  食节长安的独特迷人风光。

  《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故事,寄托织女的相思之苦,形象的抒发了现

  实生活中男女情人咫尺天涯的哀怨,表达了渴望夫妻团圆的强烈愿望。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唐诗,描写诗人在中秋佳节的晚上,站在院子里望着

  圆月,思念家乡的亲人。

  一、教学效果

  1.抓叠词,知其意,悟诗理。

  首先师生合作探究。

  迢迢: 写星空的距离,远

  皎皎: 写星的光辉,亮

  纤纤: 写手的形状,秀美

  札札: 写织机的声音,(织布繁忙)

  盈盈: 写水的形态,清且浅

  脉脉: 写人的神情,含情

   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情态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 现出来的。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布机上却织不出布匹,说明她被思念折磨 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上机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排遣苦闷。

  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 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 不可忍受了。

  抒写了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之苦,突出表现了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 平,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东汉时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寒食》一诗时,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答” 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学生“悟”为主的教学方式,虽只有一字之差,但表现出来 的观念不同,课堂效率也不同。以往课堂多体现教师、学生一问一答,学生围着 教师转,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始终 以学生“悟”为主。通过学生自学、质疑、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学“悟”为主 的方法,完成了学习任务。

  

篇五: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汇总

  1、北京的春节

  这篇课文写得很有感染力而且很细致,和学生的生活能够紧密联 系起来,所以在教学中我多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 感受。在教学中,从整体入手,抓大放小,在学生理清课文顺序、分 清详略重点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学最感兴趣的部分,充分发挥他们主 动性的同时。也不忘教师的引导作用。本课不足在于感悟老舍淳朴风 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学生们的阅 读面不够多,不够深,没有对文人们的风格形成一个印象,不能达到 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会推荐一些短的风格明显的 小说或小小说给学生,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看,拓宽知识面。

  2、腊八粥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分析人物的语言描写作为一个重点带领学 生重点品析。为了让学生体会更准确,我也采用了分角色朗读对话的 形式,以读促悟。课文的一个特点是详略得当,在教学时我也按照这 个结构进行讲解,比如“等粥”这一部分是详写,为了让学生感受到 “等粥”时人物的急迫心情,我将这一部分分为四个小部分进行讲解, 这样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本课的主要内容。不足的是本课没有更多的调 动学生的白主性,在讲解生字书写方面不充分,这在以后要改进。

  3、古诗三首

  本课是三首古诗,分别描绘了三个节日。在教学时,针对诗歌不 同的内涵,采取的教学方式也不同。比如像《寒食》这首诗,学生自 行理解诗人的不满和委婉的讽刺就比较难,因此这里我是先带领学生 理解诗意,然后补充诗歌背景,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讽刺。

  像《道超牵牛星》的情感则相对比较直白,我采取提问的方法启发学 生在诗中找出答案。总体上学生比较配合,课堂效果还不错。但是如 果对诗歌中蕴含的传统习俗讲解得更充分一些会更好,更契合单元主 题。

   4、藏戏

  这是一篇民俗散文,语言丰富多彩、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

  因为本文在语言上的这一特点,而且,藏戏对我们师生而言是一 种很“新”的文章,所以我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法。这是一篇略读课 文,但是具有很高的可读性。让学生采取多种方法读,再一起了解课 文的内容、写作顺序、语言风格等。本文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顺序来 写,内容清晰,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的艺术特色”两方面来介 绍的。在教学时,比较详细的讲了“藏戏的艺术特色”。

  对于藏戏的形成则只是让学生了解藏戏形成的过程。这样的详略 处理,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重难点,师生一起合作探究,学生 的课堂参与率有极大的提高。

  5、鲁滨逊漂流记

  要使学生感悟鲁滨逊面对厄运的积极人生态度,并从其荒岛独立 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关键在于掌握课文的主要内 容,熟悉鲁滨逊战胜困难的经历。为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朗读贯穿教 学始终。多种形式的朗读阅读,从读中感悟,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阅 读兴趣。课后,学生不满足这些只字片话,找来原著进行阅读。

  6、骑鹅旅行记(节选)

  本课是略读课文,因此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导入本课的时候我放映了《骑鹅旅行记》的动画片片段,这一下就吸 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按照课文脉络,了解尼尔斯变小之后寻找 小狐仙的逾遇,在这个过程中分析课文语言,体会童话故事的有趣。

  学完了本课,学生们对《狗鹅旅行记》产生了很大兴趣,课外都有阅 读,这也达到了教学目标。

  7、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在本课教学中,我抓住关键的中心问题进行讲解,先让学生默读 课文,读懂课文内容,逐步体会主人的角色形象。学生们在读完课文 后都对汤姆有如此有趣的经历表示兴趣,对原著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致, 纷纷表现出阅读的热情,对主人公的经历有了各种猜想。本课的教学

   中还是有几点值得夸赞的,紧抓提议历险对教材的梗概部分进行梳理, 配合板书一目了然。抓住文中的精彩词语,让学生感受马克·吐温文 学大师的写作技巧。

  8、匆匆

  《匆匆》创作于二十年代,在表达上与现代文章有所不同,学生 理解起来有一定难读。但文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而且大多数句子 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因为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 悟、理解,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本课,我主要以读为主线, 和学生一起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及探究它的表现美:使阅读中领 悟到的语言表现形式迁移到了写作。用“在…的时候,……从……过 去”,练习说话,创新运用,以表达学生读文后的独特感受。我认为 做得不够好的是交流不够。

  9、那个星期天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我”的心情的变化,在朗读课文时,让 学生采取小组接龙的方式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本课 细节描写很多,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细节描写的作用。

  我按照划分的课文层次,重点分析了第2-6自然段中的词句,既有提问, 也有讨论交流,多种方式并举,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10、古诗三首

  授课时注意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按知诗人、解诗题、看注 释、解诗意、悟诗情的步骤,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让学生搜集诗人 生平和事迹,融入到自主学习古诗之中,更好地学习古诗,借助多媒 体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诗人的高洁和坚守,更好 地理解诗中包含的情感。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这篇课文流畅质朴,课文中凝聚的情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激发。

  在讲解课文时,我指导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感受文中让他们印象 深刻的地方。学生参与文本后,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被李大钊同志 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震撼。这篇课文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

   明白这种革命精神,所以我并没有将课文割裂开,而是整体感知,再 重点讲解李大钊同志面对敌人的表现,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李大钊同 志的革命精神。

  12、为人民服务

  这篇课文篇幅不长,但是一直以来学生读起来都比较费劲。课文 中的时代背景离现在的学生生活比较远,所以在教学时我先仔细讲张 思德同志牺牲的事,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再让学生自主侧读,选 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谈体会和感受,使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主动分享 自己喜欢的段落,大方讲述自己的感悟。我还采用了对比教学方法, 列举学生熟悉的人物。让学生判断生死是否有意义,引导学生去谈和 感受生死的意义。在课上我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革命先烈的 故事,深刻体会为人民服务,这样,学生对文章的中心印象更加深入。

  13、金色的鱼钩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但故事性抢。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找出感受 最深的部分进行朗读,在学生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后,撤开枯燥的分 析,直接抓住最动情的文字指导朗读。在教学中有两个做法很有效果。

  一个是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强。让学生分享自己感受最深的片段,说出 自己感动的理由,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表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 果:另一个是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整堂课学生能自由地默读、感 受、思考和表达。

  14、文言文二则

  在教《学弈》时,我重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把握学习 文言文的方法。通过朗读训练、互动学习,享受文言文的乐趣。文言 文与现代汉语有部分区别,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激 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学生不仅对文言文 产生兴趣,还自主总结了朗读方法,学习时主动性更强。我给学生充 分的学习探究时间,字斟句酌弄清意思,对一词多义的字比较归钠, 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发现。有了《学弈》的基础,学生在学习《两 小儿辩日》轻松了很多,能积极参与课堂。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本课我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达到因学文而心有所动,对于科学 家们从“疑问”到求得“真理”的过程的复杂性,在教学中,我重在 引 导 学 生 关 注 “ 敏 感 地 意 识 到 ”“ 阅 读 了 大 量 的 相 关 文 献 ” 以 及 “反复的观察实验”等句子,回扣课文第二自然段,使学生在学习了 具体事例后自然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 感受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突破了教学难点。

  积累词语、有启发的句子,学生也非常自然地接受参与了。

  16、表里的生物

  这篇课文叙事生动简单,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易于学生 理解和学习。我让学生白主在课文中寻找描写的句子、总结课文运用 的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比赛朗读更是让学生 自主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在探讨人物形象时,不少学生因为了解, 对人物形象总结的很全面、客观。在深入了解了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 作用后,在练笔时学生都运用了心理描写,达到了学习目的。

  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这是一篇科幻小说,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内容虽然好诵,但是 并不受学生喜欢,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井不强。我设计了一个畅想 未来的环节,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时,让学生来当小老师,轮 流给同学讲解课文,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让喜欢科幻文的学生 分享他们喜欢的科幻故事。勾起了学生兴趣,产生对科幻文的好奇。

  在通过语言了解人物性格时,学生的积极性高了很多。部分学生感受 到人物对话使他想到了他的朋友,从而领悟到了对话描写的魅力。

  

篇六: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部编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全集 1 北京的春节

  这篇课文写得很有感染力而且很细致,和学生的生活能够紧密联 系起来,所以在教学中我多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 感受。在教学中,从整体入手,抓大放小,在学生理清课文顺序、分 清详略重点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学最感兴趣的部分,充分发挥他们主 动性的同时,也不忘教师的引导作用。本课不足在于感悟老舍淳朴风 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学生们的阅 读面不够多,不够深,没有对文人们的风格形成一个印象,不能达到 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会推荐一些短的风格明显的 小说或小小说给学生,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看,拓宽知识面。

  2 腊八粥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分析人物的语言描写作为一个重点带领学

  生重点品析。为了让学生体会更准确,我也采用了分角色朗读对话的 形式,以读促悟。课文的一个特点是详略得当,在教学时我也按照这 个结构进行讲解,比如“等粥”这一部分是详写,为了让学生感受到 “等粥”时人物的急迫心情,我将这一部分分为四个小部分进行讲解, 这样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本课的主要内容。不足的是本课没有更多的调 动学生的自主性,在讲解生字书写方面不充分,这在以后要改进。

   3 古诗三首 本课是三首古诗,分别描绘了三个节日。在教学时,针对诗歌不

  同的内涵,采取的教学方式也不同。比如像《寒食》这首诗,学生自 行理解诗人的不满和委婉的讽刺就比较难,因此这里我是先带领学生 理解诗意,然后补充诗歌背景,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讽刺。

  像《迢迢牵牛星》的情感则相对比较直白,我采取提问的方法启发学 生在诗中找出答案。总体上学生比较配合,课堂效果还不错,但是如 果对诗歌中蕴含的传统习俗讲解得更充分一些会更好,更契合单元主 题。

  4* 藏戏 这是一篇民俗散文,语言丰富多彩、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

  因为本文在语言上的这一特点,而且,藏戏对我们师生而言是一种很 “新”的文章,所以我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法。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但是具有很高的可读性。让学生采取多种方法读,再一起了解课文的 内容、写作顺序、语言风格等。本文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顺序来写, 内容清晰,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的艺术特色”两方面来介绍的。

  在教学时,比较详细的讲了“藏戏的艺术特色”

  对于藏戏的形成则只是让学生了解藏戏形成的过程。这样的详略 处理,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重难点,师生一起合作探究,学生 的课堂参与率有极大的提高。

   5 鲁滨逊漂流记 要使学生感悟鲁滨逊面对厄运的积极人生态度,并从其荒岛独立

  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关键在于掌握课文的主要内 容,熟悉鲁滨逊战胜困难的经历。为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朗读贯穿教 学始终。多种形式的朗读阅读,从读中感悟,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阅 读兴趣。课后,学生不满足这些只字片语,找来原著进行阅读。

  6* 骑鹅旅行记(节选) 本课是略读课文,因此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导入本课的时候我放映了《骑鹅旅行记》的动画片片段,这一下就吸 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按照课文脉络,了解尼尔斯变小之后寻找 小狐仙的遭遇,在这个过程中分析课文语言,体会童话故事的有趣。

  学完了本课,学生们对《骑鹅旅行记》产生了很大兴趣,课外都有阅 读,这也达到了教学目标。

  7*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在本课教学中,我抓住关键的中心问题进行讲解,先让学生默读

  课文,读懂课文内容,逐步体会主人的角色形象。学生们在读完课文 后都对汤姆有如此有趣的经历表示兴趣,对原著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致, 纷纷表现出阅读的热情,对主人公的经历有了各种猜想。本课的教学 中还是有几点值得夸赞的,紧抓提议历险对教材的梗概部分进行梳理, 配合板书一目了然。抓住文中的精彩词语,让学生感受马克·吐温文

   学大师的写作技巧。

  8 匆匆 《匆匆》创作于二十年代,在表达上与现代文章有所不同,学生

  理解起来有一定难读。但文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而且大多数句子 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因为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 悟、理解,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本课,我主要以读为主 线,和学生一起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及探究它的表现美;使阅读 中领悟到的语言表现形式迁移到了写作。用“在……的时候,…… 从……过去”,练习说话,创新运用,以表达学生读文后的独特感受。

  我认为做得不够好的是交流不够。

  9 那个星期天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我”的心情的变化,在朗读课文时,让

  学生采取小组接龙的方式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本课 细节描写很多,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细节描写的作用。

  我按照划分的课文层次,重点分析了第 2-6 自然段中的词句,既有提 问,也有讨论交流,多种方式并举,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10 古诗三首 授课时注意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按知诗人、解诗题、看注

  释、解诗意、悟诗情的步骤,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让学生搜集诗人

   生平和事迹,融入到自主学习古诗之中,更好地学习古诗,借助多媒 体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诗人的高洁和坚守,更好 地理解诗中包含的情感。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这篇课文流畅质朴,课文中凝聚的情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激发。

  在讲解课文时,我指导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感受文中让他们印象深刻 的地方。学生参与文本后,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被李大钊同志坚贞 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震撼。这篇课文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明白 这种革命精神,所以我并没有将课文割裂开,而是整体感知,再重点 讲解李大钊同志面对敌人的表现,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李大钊同志的 革命精神。

  12 为人民服务 这篇课文篇幅不长,但是一直以来学生读起来都比较费劲。课文

  中的时代背景离现在的学生生活比较远,所以在教学时我先仔细讲张 思德同志牺牲的事,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再让学生自主阅读,选 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谈体会和感受,使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主动分享 自己喜欢的段落,大方讲述自己的感悟。我还采用了对比教学方法, 列举学生熟悉的人物,让学生判断生死是否有意义,引导学生去谈和 感受生死的意义。在课上我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革命先烈的 故事,深刻体会为人民服务,这样,学生对文章的中心印象更加深入。

   13* 金色的鱼钩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但故事性抢。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找出感受

  最深的部分进行朗读,在学生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后,撇开枯燥的分 析,直接抓住最动情的文字指导朗读。在教学中有两个做法很有效果。

  一个是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强,让学生分享自己感受最深的片段,说出 自己感动的理由,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表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 果;另一个是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整堂课学生能自由地默读、感 受、思考和表达。

  14 文言文二则 在教《学弈》时,我重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把握学习

  文言文的方法。通过朗读训练、互动学习,享受文言文的乐趣。文言 文与现代汉语有部分区别,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激 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学生不仅对文言文 产生兴趣,还自主总结了朗读方法,学习时主动性更强。我给学生充 分的学习探究时间,字斟句酌弄清意思,对一词多义的字比较归纳, 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发现。有了《学弈》的基础,学生在学习《两 小儿辩日》轻松了很多,能积极参与课堂。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本课我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达到因学文而心有所动,对于科学

  家们从“疑问”到求得“真理”的过程的复杂性,在教学中,我重在

   引导学生关注“敏感地意识到”“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以及“反 复的观察实验”等句子,回扣课文第二自然段,使学生在学习了具体 事例后自然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受 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突破了教学难点。积 累词语、有启发的句子,学生也非常自然地接受参与了。

  16 表里的生物 这篇课文叙事生动简单,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易于学生

  理解和学习。我让学生自主在课文中寻找描写的句子、总结课文运用 的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比赛朗读更是让学生 自主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在探讨人物形象时,不少学生因为了解, 对人物形象总结的很全面、客观。在深入了解了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 作用后,在练笔时学生都运用了心理描写,达到了学习目的。

  17*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这是一篇科幻小说,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内容虽然好懂,但是

  并不受学生喜欢,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并不强。我设计了一个畅想 未来的环节,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时,让学生来当小老师,轮 流给同学讲解课文,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让喜欢科幻文的学生 分享他们喜欢的科幻故事,勾起了学生兴趣,产生对科幻文的好奇。

  在通过语言了解人物性格时,学生的积极性高了很多。部分学生感受 到人物对话使他想到了他的朋友,从而领悟到了对话描写的魅力。

  

推荐访问:下册 语文教学 反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