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公文范文 > 观后感 > 余华《第七天》观后感.docx(精选文档)

余华《第七天》观后感.docx(精选文档)

时间:2022-06-30 08:45:02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余华《第七天》观后感.docx(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余华《第七天》观后感.docx(精选文档)

 

 余华《第七天》观后感

 脑海里最深刻的,是“死而平等”四个字。如果说高中政治的哲学课上说的“生而平等”,让我看到生命的平等,那这本书的“死而平等”,让我看到生命完毕后一样的荒凉。奇怪的是,尽管虚无、悲凉,我却没有感受到绝望,但“我”应该绝望才对……

 “我”坐在餐馆里,一个家族经营式的餐馆,看着报纸,报纸上有“我”的前妻自杀的消息,“我”愣住了,是突如其来的难以置信和悲伤吗?竟然让“我”没有逃离餐馆的火灾,好似“我”是能逃脱的。

 突然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我”却开始了一段新的路程,一段越走越“白茫茫一片”的路程。

 去殡仪馆前,“我”收拾了一下自己,但“我”明明孤身一人,连寿衣都没来得及准备,只能随遇而安了,毕竟生前的生活好似也是这样的。

 “我”走在熟悉的街道上,回忆着肉体丢失前 1 天发生的种种,也许是因为这些都是发生的,印象更深刻些吧。

 让我心疼的,是坐在废墟前的穿着红色衣服的小女孩,那个原本是“我”做家教的学生,但不巧的是,她家已经被夷为平地了,因为拆迁。之所以她,是因为她很懂事地,要坐在“家门口”,等着父母回家。可是,后来“我”再继续走着的时候,却遇见了她父母的“灵魂”,而他们的躯体,在废墟之下。

 如果说“生而平等”,为什么一个可爱懂事的小女孩的

 家能够被瞬间强行拆掉?可见,这也许不是一个真命题。

 是的,因为没有墓地,“我”去到了殡仪馆,可最后却没有火化(是的,死了之后,有墓地,才能被火化,像“我”一样的灵魂才会有归宿)。这么说来,也不奇怪“我”为什么会和小女孩的父母相遇了,因为他们也没有墓地,甚至,可能还活着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根本不会知道他们已经死亡的事实,因为他们被埋在了废墟里,被掩盖在某些人坦荡的仕途之下。

 “生而平等”看似被否决了,但别着急丢掉生的希望和时机,因为“死而平等”也似乎是不太现实的。比方,像“我”的这些人,不,这些鬼去到殡仪馆的时候,等待区也是分等级的,所以“我”也只能坐在普通的凳子上等着被叫号,顺便再听着旁边的还有隔壁豪华区的“人”们说着自己的墓地有多奢华。

 不过,我是没搞懂,都死了,还有什么好炫耀的。后来我想,可能是因为刚死不久,始终还是带点“人”的攀比心理吧。

 最终,“我”因为没有墓地,被“跳号”了,只好继续走着,要去哪儿?“我”不知道,我更不知道……

 跟着“我”虚浮的脚步,我见到了“我”的前妻,那个疑似成为了政商利益链牺牲品的人。“我”和她共度良宵,之后,她却走了,因为她是一个有墓地的“人”,或者说,在阳间有人为她准备墓地。可能她匆匆赶来,是因为当初的“离开”感觉到一丝愧疚?又或者,她从来没忘记“我”。看来,“死”可能会是后悔药,起码能够再次短暂拥有曾经

 失去的。

 人间会不会也有人为“我”准备墓地?我想会有的吧,可是,“我”这一路上,几乎遇见了生前认识的、有可能为“我”准备墓地的所有人。

 可是,“我”很久都没有找到“我”父亲。有人说见过他,这说明他确实比“我”先来到这个世界。寻寻觅觅,后来才知道,“我”走进殡仪馆,见到的第一个“人”,不,第一副骨架,原来是“我”的父亲。

 “我”以为父亲只是失踪,虽然怀疑过他因为知道自己要死,为了不拖累自己而走到某个角落,但一直没有确切消息,“我”自然是没有给父亲准备墓地的,所以父亲一番游荡之后,成为了殡仪馆尽忠职守的“志愿者”。可惜了,父子俩,相见不相识:父亲死去太久,只剩骨架;“我”死后没得修容,面目全非……但没关系,在之后很长很长的时间里,父子俩有大把时间“叙旧”。因为,在阳间,好似已经没有什么人会为他们俩准备墓地了吧。

 这或许就是所谓的“死而平等”:

 有墓地的,得到了安息;

 没墓地的,得到了永生……

 在阅读之前,我小小地纳闷了一下,为什么是“第七天”?开始我以为,是因为造物者造物花了七天,而亡者留恋人间,也仅有七天。但似乎并不止七天。只是,第七天,“我”不再漂浮在某个熟悉又陌生的白茫茫的地方,而有了安定之处——父亲在的殡仪馆。某种程度上,一个可以被称之为“家”

 的地方。

 《第七天》并未“揭露”死亡的真相,相反,它其实说着的,还是人间的事儿,但看完之后,会发现,竟然也不那么害怕死亡,并且对“好不了也不会更坏”的世界,多了几分,关于 生的 希望或者是敬畏。

 随意回忆,随手一写,迎喷~但我更希望,你去看《第七天》。

推荐访问:观后感 第七天 精选 读余华《第七天》有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