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公文范文 > 疫情防控 > 关于疫情期间感人事迹的7篇

关于疫情期间感人事迹的7篇

时间:2022-02-22 01:03:58 浏览次数:

关于疫情期间感人事迹的7篇

关于疫情期间感人事迹的篇1

春节,这个阖家欢乐的节日,本是让大家团圆的日子,却因为“新型冠状病毒”变得让人紧张。可在这个特殊的疫情时期,总会有人让我们热泪盈眶。

“我年纪小,如果不幸被感染了,恢复肯定会比年长的护士老师快。”这是成都某医院的护士在向护士长请战时说的一句话。面对严峻的疫情,这些白衣天使们丝毫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义无反顾的奔往那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他们在生死时速的生命通道上,毅然决然地担起了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社会重任。可是,他们在与死神抢人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有爱人、亲人,他们也有家庭?不,他们没有。他们早就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再苦再累也要为国家做贡献,为民族做贡献!

84岁的钟南山院士,本来可以避开“新冠病毒”的危险,回家安度晚年,但是他在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站了出来,就跟十七年前SARS病毒爆发的时候一样。十七年前,他的一句“把病人全都送到我这里来!”这斩钉截铁的话语,带给了人们多少希望!十七年来,钟南山院士的这种“舍己为民”的精神一直都没有变。

在疫情横行的时期,我们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了我们的团结一心。只用十天时间就崛地而起的雷神山医院,背后是一群默默无闻的工人。那些女工人们,因为长时间的工作而大汗淋漓,最终狠心剪下自己的长发,无怨无悔的继续她们的工作。一位26岁的人民教师骑着电瓶车免费将自己屯的口罩、药物送给需要的人,在那穿着厚厚外套身影的背后,是民族的团结和人性的善良。

在这个非常时期,还有很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他们虽然可能并不是医生、护士,但他们都在国家有难的时候伸出援手。虽然我们不能去武汉支援,但是我认为,只要我们自觉在家隔离,就是对国家最大的帮助。

这个春节,家庭的团圆、平安喜乐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在这背后有千千万万的人默默付出着。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有过恐慌,有过绝望,但是,我和千千万万的人们一并热泪盈眶着。在这里,我想对所有为疫情做出贡献的人道一声真挚的感谢。

关于疫情期间感人事迹的篇2

2020年的春节,本该是举家团圆,全民欢庆的时刻,一场不见硝烟、不闻炮声的战争却骤然打响。“新型冠状病毒”这个令人谈虎色变的字眼,从千里之外的武汉跳跃到了我们的眼前。而我的生活在不经意间,渐渐地被这股可怕的力量牵扯着:休闲时,手机屏幕上原本是抖音的搞笑视频,当时全都是关于疫情的一线报道;吃饭时,原本谈论的家长里短,当时都变成惊心动魄的感染率;与远方的亲人通话时,原本传达浓浓乡愁,当时都成了防疫的千叮咛万嘱咐。

而现在一例例恢复的病例,一条条向好的消息,一个个不再增长的确诊数字,让身处在安全之中的我渐渐明白:所有的岁月静好,都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有人负重前行!

他们,是手术台上汗流浃背的前线医生。当我看到孝感抗疫医生黄文军殉职的消息,眼眶瞬间湿润。年仅42岁的他,背后是一家老小,然而他勇敢地担起了医生的责任,自告奋勇奔赴前线抗争病魔。由于在与病例接触之时不慎感染,再加上几十个小时的连轴转,病毒最终侵袭了他的免疫系统。这位英雄倒在病床之前留下了七个字:岂因祸福避趋之!简单的一句话,却透出了黄医生无所畏惧的精神。在这个无硝烟的战场,他就是堵抢眼的烈士!

他们,更是实验室里投入全身心研究治疗方案的科学家。电视机里,一个熟悉的脸庞出现了,他就是——钟南山院士。看着已经84岁的钟南山院士如同一个战士一样冲锋在一线。妈妈告诉我:“钟爷爷和那些医护人员们的灵魂,是闪闪发光的,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崇拜的明星”。我点点头,心里想着:长大也做守护这个世界的人。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我们相信,大地回春、疫情消散、隔离解除,就在不远的明天。阴霾总会被阳光驱散,困难总会被努力打败!但是,天亮之后,我们一定不能忘记那些在漫长的冬夜里为我们披霜冒雪的守夜人——他们纷纷义无反顾纷纷请战,哪里有危险,他们就会用身躯挡在危险的前线。他们是天使,更是我们的守护者。他们用全力、用身躯、用他们宽阔的手臂保护我们。疫情面前,他们虽然默默无闻,可他们才是我们真正该敬佩的英雄们!

所谓伟大,就是在平凡人本可以保持沉默的时候,拼劲全力燃烧自己,为世界发出微光。雪一般的衣裳,有着雪一般的温柔内心,比云朵更圣洁,比火焰更炽热!在寒风中飞翔,在黑夜中燃烧!致敬,每一位坚守岗位、奋战一线的“白衣天使”们!

我感恩——那些真正的英雄们。疫中见真情,温暖我们每个人的心。抗击疫情的路上,我们每个人因此愿意一起砥砺前行!

关于疫情期间感人事迹的篇3

3月7日下午,山东省援助湖北护理专业医疗队护士长唐晓培(上图。记者张远晴摄)在武汉市东西湖方舱医院挥手送别最后一批病人。随着这家方舱医院休舱,唐晓培和同事们开始原地休整待命。

从2月初接到支援方舱医院的命令起,39岁的唐晓培在东西湖方舱医院整整工作了一个月。

“每天都得绷着一根弦。”虽然唐晓培在急诊科和ICU工作多年,但方舱医院的工作环境还是第一次碰到。“我们一个护士得照顾五六十个病人,测体温、发餐食、发药品,还得谈心,6小时的工作时间里就是不断走,不断说。”唐晓培说,“说实话,方舱医院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心理疏导,让病人有安全感。”

病人刚住进来,情绪都不太稳定,她是护士长,很多病人就会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找她解决。唐晓培还记得有一家人,丈夫在定点医院治疗,妻子在方舱医院,孩子在社区隔离点,音讯不通。“我也是孩子的妈妈,一听情况,心都软了。”唐晓培说。她赶紧联系了舱外的指挥部,辗转联系上了孩子。听到孩子的声音,病人心里就踏实了。

这些事情虽小,但唐晓培觉得很重要。“病人如果觉得你确实是真心帮他们解决问题,心情就会平静,会配合治疗。”她还记得一开始进舱的时候,温度低,一些病人提出要买秋衣秋裤,唐晓培和同事们就把自己带来的秋衣秋裤和保暖用品送给了他们。

她们的付出,病人们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有一次,唐晓培忙着工作,没意识到防护服的领子开了,露了脖子。一位病人立马提醒她赶紧去加戴一个口罩,他还特意去拿了一个牛奶盒子上的塑料提手,让唐晓培扣在后脑勺上,这样可以把口罩挂在防护服外边。

“当时他对我说,如果你们被感染了,我们会很难受的。”这句关心的话让唐晓培特别感动。

出舱时,很多病人依依不舍。一名大妈动情地对唐晓培说:姑娘,我看不到你的脸,让我好好看看你的眼睛。更多的病人会为医护人员写下祝福,医疗队队员们把心愿卡细心地贴在墙上,做成一株“许愿树”。

“我们进来的时候有个心愿,就是尽快让方舱医院关门!”唐晓培说,“现在方舱休舱,我如愿了。”

关于疫情期间感人事迹的篇4

周敏:职责所在 累也坚持

“虽然很累很辛苦,但只要工作需要,我还会继续干下去。”2月28日晚,刚回到驻地休息的黄冈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医生周敏表示,疲惫的声音里,透着坚定。

为了集中收治新冠肺炎确诊和疑似病人,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区自2月18日投入使用,急需大量医务人员值守,周敏第一时间请战。而当时,他刚刚结束19天的县市疫情防控督导工作。

从2月22日开始,周敏和同事两人承担起新院区4——11楼的医疗废物转运工作。每天早上7点多准时上岗,9点进入各楼层,对电梯通道前的医疗废物进行整理、搬运,送到楼下污物出口,再转运到暂存间……因为医疗废物大多是患者的治疗和生活垃圾,为了保障所有人的安全,必须及时进行清运,最多时,仅一层医疗废物就达20多桶。尽管接触医疗废物很危险,需要两个小时进行一次修整,但他和同事在工作时几乎没有时间概念,只想着全力加快进度,连续工作6、7个小时是常事。有时等同事招呼吃晚饭时,才发现自己的中饭都忘了吃。

“前几天天气闷热,不到半个小时,口罩和身上的防护衣就全部湿透了。”周敏告诉记者,防护衣穿脱不便,加上密闭的防护镜和口罩,本就行动困难,呼吸不畅,每次搬运一桶桶重达几十公斤的医疗废物时,他们更会面临体力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稍有不慎还会受伤。“好几次,我坐着就睡着了。”周敏每天完成工作任务回到驻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快休息,好积蓄力量迎接第二天的高强度工作。

周敏的妻子余灿是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副护士长,每天早出晚归,一直在老院区负责产科病人的收治及护理工作。两岁的儿子年前被送回浠水外婆家看护,夫妻俩已有一个多月没看到儿子。

“我们都不敢和儿子视频,怕他哭,也怕自己难受。”周敏低声说,自己很想儿子,也知道妻子的辛苦,但是,身为医务工作者,站在抗疫一线,这是职责也是使命,他愿意付出,选择坚守。

关于疫情期间感人事迹的篇5

春节,一个万众瞩目的好日子,全国上下喜气洋洋、热闹非凡。孩子们快乐地放着鞭炮、收着压岁钱,人们走亲访友、相互拜年。然而,这一切憧憬却被一位不速之客——“新型冠状病毒”给毁灭了。

它借着春运的高峰期,从武汉肆无忌惮的溜向各地。短短数日,武汉就沦为重灾区,令人们闻风丧胆。然而,在这次危难中有一群可敬的医务工作者,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整装待发、逆向而行,冒着生命危险誓死与病菌做斗争。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物资的捐物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就是中国力量。

最让人敬佩的是钟南山老爷爷,他是著名的呼吸科专家、工程院院士,84岁高龄的他本应在家享清福,但他仍站在一线,带领团队一同与病菌做斗争。十七年前,他是抗击非典的英雄,今天,他再次挺身而出。他还说:“武汉是个英雄城市,全国人民都在支持武汉,都在为抗击疫情做贡献,他相信武汉一定能渡过难关,一定能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疫情战争的胜利。”他是一位真正了不起的大英雄,我又对这位老爷爷多了一份敬意和感动。我们又有什么资格抱怨生活无聊、学习辛苦呢?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成为像这位老爷爷一样,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同时,祝愿所有逆行者凯旋归来。

我坚信,有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白衣天使们的共同努力,待到春暖花开之时,定能拨开乌云见彩虹!

关于疫情期间感人事迹的篇6

医务人员是人民健康的守护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冲上疫情防控第一线,他们夜以继日、连续奋战,全力以赴救治患者,不少医务人员不幸被病毒感染,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付出换来了一个个患者的康复,换来了疫情防控形势的持续向好,他们是新时代最可敬、最值得关爱的人。

在大屏播放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的照片,既是向广大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表达敬意,也是在宣传医务人员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宣传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的事迹,不仅能起到激发医务人员战斗力的作用,而且也能激发更多人抗击疫情的信心,还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浓厚氛围。

宣传医务人员要找准宣传对象。疫情肆虐,全国数万名医务人员不惧危险、奋战在抗疫一线,他们有的主动请战,写下“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请战书;他们有的推迟婚期,立下“疫情不结束,我们不结婚”的承诺;他们有的亲人去世也没能看最后一眼、送最后一程,诠释了忠孝难两全的古语……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体现着他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和临危不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舍己救人的责任担当。宣传医务人员,我们就要深入挖掘这样的典型人物。

宣传医务人员还要找准宣传载体。不同的宣传载体背后有着不同的受众群体,不同宣传载体也有着不同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我们要精准研究载体的特点和受众喜好,让典型医务人员事迹既走进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也要走进微信、抖音等新媒体,还要走上讲台、舞台,走进影视剧……只有采取立体化的多载体多形式的宣传,医务人员的感人事迹才能走进千家万户,使之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通过对典型医务人员事迹的宣传,就会发挥出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鼓舞和激励广大医务人员更加英勇地奋战在抗疫一线,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同时,也一定能鼓舞和激发更多的人投入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推动这场战“疫”尽快全胜。

关于疫情期间感人事迹的篇7

“40床患者呼吸微弱……”

晚7时许,武汉火神山医院感染七科一病区护理组长高锐(上图。资料照片)正在查看患者情况准备交班,突然发现有一名患者呼吸微弱、口唇发紫,立即通过对讲机呼叫值班医生。

“紧急加推一组呼吸兴奋剂!”

收到医嘱,高锐抓紧配药准备静脉注射。不一会儿,高锐已忙得汗流浃背,护目镜里有雾气,透视效果较差。戴着3层手套,看不清,能不能一针扎准?

高锐迟疑了几秒后,坚定了信心,完全按照“微光输液”考核标准进行“实战操作”,一针到位!随着呼吸兴奋剂缓缓推进静脉血管,患者的呼吸缓慢提速。随后,高锐又挤压患者胸廓10多分钟,患者才恢复了自主呼吸。

高锐在急诊医学科工作了10多年。2019年她参加联保部队护理技能大比武,勇夺3项第一,是名副其实的“救护冠军”!“只有平时技能练得过硬,遇到特殊情况才不慌神儿!”这正是高锐请战参加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底气所在。

入驻火神山医院没几天,感染七科一病区39床就收治了一名危重症患者,心率快、血压低、血氧饱和度低,经过医生用药、加强镇静补液等措施,患者的生命体征终于有了改善。高锐刚接班,就发现患者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呼吸急促、口唇发紫,心电监护仪上出现室颤波形。高锐一边呼叫:“快拿抱球准备通气”,一边准备除颤。高锐熟练地开机、定位、选择除颤模式……所有的动作一气呵成。几秒钟后,监护仪上显示出了正常心率。

病区曾收治了一名85岁高龄的女性患者。她不便自行吞食,也不愿选择留置胃管。为了让患者尽快服用降温药,高锐将药片碾碎溶解,小心翼翼地抽入注射器管内,一边安慰患者一边给患者喂药。如果病人咳嗽喷出飞沫,高锐极易被感染。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高锐成功化解了这一难题。1小时后患者的体温降到了38.5度,心率渐渐正常了,血氧饱和度也升高了。

病区遇到重症、危重症患者或是情绪波动大的患者,高锐总是冲锋在前。这名“救护冠军”,在战疫实战中频频显身手。

推荐访问:疫情 感人事迹 疫情期间感人的事迹材料 在疫情期间有哪些感人的事迹 疫情中感人的事迹 疫情期间感动的事迹 疫情期间的感动事迹 疫情期间感动事迹 在疫情期间身边有哪些感人的事迹 疫情中最感人的事迹 疫情期间那些感人的事例 疫情感人的事迹简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