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公文范文 > 主题教育 >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毕腊英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毕腊英

时间:2022-02-14 01:42:05 浏览次数:

女承父志润大爱 春风化雨耀党徽

——记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毕腊英

毕腊英在我市乃至山西省都是家喻户晓的先进人物,她先后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十九次党代表、全国劳动模范,捐资助教楷模。30多年来,她靠着养猪、种庄稼,无偿资助一个又一个贫困学生上学读书,用自己的坚守与付出,践行着一个基层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和初心信仰。

薪火相传

这一份坚守来之何易

毕腊英出生在高平市寺庄镇伯方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父亲毕生才磨粉养猪先富起来后,毅然走上捐资助学之路。1992年,毕生才不幸因车祸罹难,倾其一生无偿资助了25名家庭贫困大学生。

父亲突然离世,他毕生倾注心血的助学之路是停止还是继续?毕腊英陷入了苦苦的沉思,她知道,退一步一身轻松,进一步千辛万苦,但父亲的善德善举已深深烙在毕腊英的心里,她默默继承遗志,将家中全部积蓄和刚刚卖猪的资金共11250元捐赠给山西省经济管理学院,设立了“毕生才教育基金会”,继续帮助那些未完成学业的贫困大学生。就这样,她接过父亲开创的公益事业,让爱心薪火相传。

选择这份坚守,就意味着付出生活的艰辛、他人的不解、一生的负担,但她无怨无悔、不离不弃、矢志不渝。1992年,毕腊英在高平市教育局设立了“毕腊英教育基金会”,每年从自己的血汗钱中抽出5000元作为奖励基金;1993年,毕腊英把父亲遇难的事故补偿费1万元捐赠给了伯方村小学,设立了“毕腊英奖励基金会”,扶持贫困学生,奖励“三好学生”和优秀教师;1997年,她与8名失学儿童结成对子,帮助他们完成了学业;2003年,在市妇联“护苗成才”活动中,她帮助10名失学儿童;2007年注入基金会16000元,在寺庄镇中学设立“助学基金会”,每年帮助8名学生;2013年注入高平市“腊英教育奖励基金”6000元……还有许许多多个别资助和上门求助的,她都慷慨解囊,倾心相助。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毕腊英从她抉择捐资助学起,不知遇到多少经济困难和闲言碎语,但她无怨无悔,负重前行,倾其微薄的收入捐资助学。从1986年至今,她累计捐款40多万元,奖励优秀教师800多名,资助贫困生、奖励三好生1000多名。

舍家纾困

只为托起明天的希望

毕腊英是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一直干着磨粉喂猪的行当,没有其他挣钱门路。磨粉养猪非常繁琐,每天早晨四点钟起床,出圈、磨粉、拌食、喂猪、搓粉,直到夜深人静才能躺在床上喘口气。一年365天,无论是臭气熏天的夏日,还是寒风刺骨的隆冬,没有一日停歇。其间要出多少力、流多少汗?非常人所能坚持。

2000年,毕腊英决定将原先的半封闭式猪舍进行改建。但因所有积蓄用在了捐资助学上,她便动员全家以工代薪:新年刚过,她就和家人起早贪黑到河滩挖沙,拉着小平车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坎坷的河滩上奔忙;滤石灰时,为了省钱连副手套也舍不得买,双手皴裂得到处是血口子,疼得都握不住铁锹;之后又跑旧货市场,低价买来废旧的大梁、门窗和钢筋,加工焊接继续使用;施工时全家人白天和泥搬砖,晚上抽空备料。面对资金紧张屡次停工,她舍小家为大家、再苦再难也初心不改。

近年来,毕腊英的主要精力放在家里的6亩玉米地上,除去成本,每年能收入五六千元。再加上丈夫每月打工收入的1000多元,这就是老两口的全部收入。硬是从这些微薄收入中,毕腊英“抠”出了孩子们的学费。

感天动地

善行远播弘扬新风尚

毕腊英的助学义举,也在影响着自己的家人和身边的人。2016年,野川镇的一对年轻夫妇在车祸中丧生,家中只剩下一位老人和6岁的孩子。得到这个消息后,没等毕腊英开口,她的小女儿毕欢立即拿出了一千元钱,“妈,你看孩子多可怜啊!这些钱,你给人家送去吧。”女儿们的做法让毕腊英很是欣慰。像这样的事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每每遇到困难家庭,她的两个女儿总会出手相助。

伯方小学校长冯泰山说:“除了给学校捐赠书屋,毕大姐还提出希望到学校做义工。她说,虽然挣不到什么钱了,但自己还有力气,还能照顾学生。而对自己,平时连件像样的衣服都舍不得买。她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受毕腊英资助的大学生陆续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单位骨干和社会有用之才;受资助的教师不仅把知识教授给学生们,更把助人为乐不图回报的新风尚传授给莘莘学子,温暖着千家万户。

2021年3月,山西省公示10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推荐对象,她便是其中之一。来源:太行日报

推荐访问:九大 代表 十八大 毕腊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