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公文范文 > 主题教育 > 亚洲象生活于哪一个自然保护区?7篇

亚洲象生活于哪一个自然保护区?7篇

时间:2023-04-30 13:35:32 浏览次数:

篇一:亚洲象生活于哪一个自然保护区?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勐腊子保护区亚洲象与社区村寨的关系

  作者:匡增强

  许海龙

  朱胜忠

  来源:《绿色科技》2018年第04期

  摘要:采用社区村寨访谈、现场调查、数据收集整理等方法,探究了亚洲象在勐腊子保护区与社区村寨村民的关系,结果表明:社区村寨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社区经济发展对亚洲象的生存和繁衍造成了很大影响。同时,亚洲象的活动也给社区村寨村民造成了很大的人身财产损失,加剧了人象冲突的矛盾。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以及近年来人象冲突造成社区村寨的损失情况。提出了应做好亚洲象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社区村寨调整产业种植结构,减少人身财产损失;建立建全社区村寨亚洲象活动监测预报体系;党委政府提高补偿标准和加强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工作组织领导;加强社区村寨法律法规宣传,加大打击力度,提高社区村寨公众保护意识;建立亚洲象跨国联合保护区、建全巡护管理机制等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勐腊子保护区;亚洲象;社区村寨

  中图分类号:S8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4-0048-021引言

  亚洲象属于长鼻目、象科,是现有中国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之一,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亚洲象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和普洱,约为200~250头左右口]。其中分布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150~200头,占中国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的85%以上[1]。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亚洲象又仅分布在勐养、尚勇和勐腊3个互不相邻的子保护区内及周边区域。据调查,勐养有130~140头,尚勇有40~50头,勐腊有20~30头[3]。

  2研究区概况

  勐腊子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东北部东与老挝相邻,在北纬21°30′~21°50′,东经101°15′~101°45′之间,东临老挝,国境线长120km,周边长210km,它分东片和西片两大片,辖有勐远、勐伴、瑶区、补蚌、勐腊等基层5个管护站(片)。保护区面积9.2683万hmz占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38.2%,森林覆盖率94.7%,属北热带干湿交替的季风气候区。保护区内及边缘是多民族聚居,居住着汉、傣、瑶、哈尼、克木、壮等民族,涉及5个乡(镇)二大国营农场,15个行政村的105个自然村小组,社区人口34810人,主要保护热带季节性雨林,山地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热性竹林等森林生态系统,以及望天树、鸡毛松版、纳青梅等珍稀植物和亚洲象、印度野牛、印支虎等珍稀野生动物。勐

篇二:亚洲象生活于哪一个自然保护区?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勐腊子保护区亚洲象种群数量与分布变迁

  宗建坤;刘生强;许海龙;王兰新;郭贤明

  【摘

  要】采用野外跟踪调查、村寨走访调查、半结构式访问调查等方法,分析了野生亚洲象自2002年以来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子自然保护区种群数量与分布变迁情况。结果表明,如今野生亚洲象数量越来越多,种群数也有所变化,分布范围越来越广,活动区域和栖息地逐渐朝北迁移,并且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频繁区域。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以及亚洲象的生存环境现状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管理建议。%Theinterviewsurveymethodsoffieldfollow-upsurvey,villagesinvestigationsandsoonhavebeenusedtoanalysisthepopulationsizeanddistributionchangesofwildAsianelephantssince2002inMenglaNatureReserve,XishuangbannaNationalNatureReserve.TheresultsshowedthatthenumberofwildAsianelephantswasincreasingmoreandmore,thepopulationsizehavealsochangedanddistribu-tedinwiderange,activitiesareaandhabitatofAsianelephantgraduallymigratedtonorth,whichmainlyclosedtotheareaofhumanactivities.Themainreasonforthisphenomenon,aswellasthestatusofthelivingenvironmentoffavorableandunfavorablefactorsforAsianelephantwasanalyzed.Correspondingprotectionmanagementproposalshavebeenputforward.

  【期刊名称】《林业调查规划》

  【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5页(P89-93)

  【关键词】亚洲象;种群数量;分布变迁;勐腊子保护区

  【作

  者】宗建坤;刘生强;许海龙;王兰新;郭贤明

  【作者单位】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管理所,云南

  勐腊666300;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管理所,云南

  勐腊666300;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管理所,云南

  勐腊666300;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所,云南

  景洪

  666100;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所,云南

  景洪66610【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S759.9;S718.521.1亚洲象(Elephasmaximus)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濒危物种,被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濒危物种(附录Ⅰ),在我国,被列为首批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中国境内,目前仅在云南省南部的西双版纳、普洱市和西部的临沧市有野象遗存分布,种群数量200~250头[1-2]。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洲象仅分布在勐养、尚勇和勐腊3个子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其中勐养130~140头、尚勇40~50头、勐腊20~30头[3]。自20世纪80年代以前,勐腊子保护区有野生亚洲象的活动。但在1988~2002年的14年间勐腊子保护区未发现野生亚洲象活动的痕迹。2002年又开始有了野象的分布,如今野生亚洲象越来越多,种群数量也有所变化,分布范围越来越大,活动范围和栖息地逐渐向北迁移,并产生了一系列的人象冲突[4]。

  针对我国的亚洲象情况,有关专家和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这些研究多数是食性及活动规律研究[5-10],而有关勐腊子保护区的亚洲象研究却很少。通过对勐腊保护区内亚洲象的种群数量及活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可以为管理部门

  更好地开展保护管理提供依据。

  1研究区域概况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子保护区,位于勐腊县境内勐腊盆地以北,101°25"~101°50"E,21°26"~21°50"N。地势两侧高、中部地,最高点雷公崖为2007m,最低处在勐腊盆地北部的出口地带,海拔650m,高差近1400m。年降雨量1516mm,年均温21.1℃,年日照2174h。保护区总面积113881hm2,其中国有面积为92683hm2,村寨集体面积为21198hm2。是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为主的保护区。勐腊子保护区是以保护我国面积最大、保存较完整的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我国大陆热带特征最为典型的热带生物多样性为主要目的,是以保护热带北缘雨林、季雨林生态系统为标志的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及热带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与其生物环境为主要保护对象。

  辖区内社区生产生活用地为20317hm2,保护区内和周边共涉及5个乡(镇),15个行政村,105个自然村小组,2个国营农场,户数4343户,人口3万余人。

  2研究方法

  2.1野外调查方法

  2.1.1走访调查

  在保护区内及其周边有亚洲象活动的区域,走访保护区管理人员、护林员及有经验的村民,具体了解在这一区域内活动的亚洲象数量、活动范围、来去方向等基本情况。到亚洲象活动区域实地调查活动痕迹,并用GPS定位。根据亚洲象在保护区的活动情况,划分为4个片区进行调查,分别是瑶区、勐伴、补蚌和勐腊片,共走访调查了19个村寨,其中瑶区片6个村寨、勐伴片5个村寨、补蚌片4个村寨、勐腊片4个村寨。每个村寨按20%的户数对户主进行访问调查,重点了解亚洲象分布与数量。

  2.1.2半结构式访问调查

  在保护区内及其周边有亚洲象活动的区域村寨,将需要了解亚洲象的问题用问卷方式向有经验的护林员及村民进行调查,具体了解在这一区域内活动亚洲象的数量、活动范围、来去方向等基本情况。

  2.1.3实地调查

  采用跟踪调查方法,安排有经验的护林员、保护区管理人员到亚洲象活动的地点实地调查活动痕迹,并用GPS定位。

  2.2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2.2.1统计法

  将采集到的数据录入Excel表格进行处理,制作出勐腊子保护区亚洲象分布、数量访问调查表。

  2.2.2制图

  将采集到的GPS等情况利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10.0专业软件进行处理,应用ArcMAP绘制出历年来亚洲象在勐腊保护区分布变迁情况图。

  3结果分析

  3.1亚洲象的种群数量

  据调查,2002年7月,分布在尚勇子保护区内1个约13~15头的亚洲象种群,从尚勇子保护区的大龙哈村经曼粉村、曼赛村,向勐腊子保护区的曼旦村、曼朗村一带进行迁移。至2012年,共计有5个种群约38~48头亚洲象进入勐腊子保护区(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勐腊子保护区内亚洲象的种群数量一直呈增长的趋势。最早进入勐腊保护区的象群,在2002~2003年间,多次在勐腊和尚勇2个子保护区间活动,从2004年起,该象群就不再返回尚勇保护区。2004年,有1个3头象的种群从勐养子保护区经勐仑子保护区进入勐腊子保护区的南贡山一带活动,当年又返回到勐养子保护区,此后再也未进入勐腊子保护区。2008年有一群9~11头

  亚洲象从老挝经尚勇西南方向的国有林进入勐腊子保护区的南欠、上南蚌、南浪一带(图1)。除此之外,勐腊子保护区内的象群均是从尚勇保护区迁入。

  表12002~2012年亚洲象种群数量统计Tab.1Asianelephantpopulationstatisticsfrom2002to2012年度

  种群

  数量/头

  合计/头2002种群113~1513~152003种群113~1513~152004种群113~1513~18种群232005种群113~1513~152006种群113~1516~20种群23~52007种群113~1516~20种群23~52008种群115~1727~33种群23~5种群39~112009种群115~1727~33种群23~5种群39~112010种群112~1434~42种群25~8种群317~202011种群112~1434~42种群25~8种群317~202012种群118~2338~48种群213~15种群35~8种群41种群513.2亚洲象活动区域变化

  2002年从尚勇子保护区迁入的13~15头亚洲象主要在曼旦、曼朗至回朗、曼赛的保护区与国有林、集体林之间活动。2006年,亚洲象的种群数量增加到了16~20头,活动范围扩大到了曼庄、勐腊等区域。2008年,南欠、南浪、上南蚌等区域也开始有了亚洲象的活动,活动区域扩大到勐腊保护区1/4区域。从2010年开始,亚洲象在保护区内活动范围迅速扩大,已扩大到保护区1/2左右的区域。详见图2所示[4]。

  图1尚勇保护区至勐腊保护区亚洲象活动线路Fig.1AsianelephantactivityroutefromShangyongprotectionzonetoMenglaprotectionzone4讨论

  4.1土地利用与亚洲象活动的关系

  亚洲象分布区域也是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保护区纵深区域(核心区)人类活动较少,亚洲象活动也较少[4]。在勐腊子保护区范围内,国有面积92683hm2,占82%;集体所有面积20317hm2,占17.7%。在集体的土地内,大量种植了玉米、甘蔗等亚洲象喜食的作物,而种植这些作物的区域多分布在海拔1300m以下,这些区域同时也是亚洲象主要的活动范围[11]。同时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保护区的边缘生长了大量的野芭蕉(Musaacuminata)、马唐(Digitariaciliaris)等植物,这些植物也是亚洲象喜食的植物之一[12]。这些植物的大量生长,对亚洲象起到了很好的吸引作用。

  4.2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所采取的保护管理措施有利于亚洲象的扩散

  为有利于亚洲象的迁移,有关部门在勐腊保护区和尚勇保护区间建立了生物廊道,为亚洲象在2个保护区间的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了减轻亚洲象对当地群众所造成的损失,当地政府和林业部门针对野生动物肇事赔偿向太平洋保险公司进行了投保,将原来的当地政府补偿改为由保险公司赔付,减少了群众的损失,同时也缓解了当地日益严重的人与野生动物的矛盾冲突。

  图2不同年度亚洲象活动范围示意[4]Fig.2ActivityindicationofAsianelephantsindifferentyears4.3亚洲象生存环境现状分析

  4.3.1有利因素

  1)从保护区面积上看,勐腊子保护区面积92683hm2,有足够的空间满足现有亚洲象的生存。

  2)近十几年来,当地政府、林业部门、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对亚洲象采取了强有力的保护措施,人类对亚洲象的生存威胁得到明显改善,并通过大量的宣传,提高了当地居民对亚洲象的保护意识,为亚洲象在保护区的长期生存提供了保障。

  3)勐腊子保护区东与老挝相邻,南与尚勇子保护区相连接,老挝与尚勇子保护区都有亚洲象,从长期监测的数据来看,每年都有从东、南方向迁出和迁入的象群,有利于不同种群象群交流。

  4.3.2不利因素

  1)经过多年严格的保护,保护区内很多草场和灌丛变成了森林,造成了林下食物的减少,对亚洲象的生存具有一定的影响。据实地调查发现,多年来大部分亚洲象活动在保护区实验区与周边社区的土地上,这些区域由于受到了较大的人为活动影响,有较多的亚洲象食物。

  2)人类种植的水稻、玉米、甘蔗等作物,既营养又采食方便,避免了为取食而进行的大范围的迁移,对人类种植的粮食作物的依赖性导致了亚洲象采食习性的改变[2]。

  3)随着勐腊子保护区及周边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当地居民对保护区外的集体林进行大面积的垦殖,对热带雨林造成了直接破坏,使得保护区的岛屿化、破碎化现象日趋严重。由于人为的干扰活动使得亚洲象生存空间越来越受到压缩,阻碍了亚洲象种群数量的发展,也阻碍了不同基因种群交流的机会。

  5建议

  5.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公众保护意识

  在调查访问时发现,大多数当地居民对亚洲象的保护意识非常强,但是部分重灾区的群众对亚洲象不断肇事的行为意见很大,这对亚洲象的长期生存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因此,有必要对社区群众加强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大社区发展的扶持力度,提高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的社会生产力,建立社区共管机制。

  5.2做好保护区纵深区域的亚洲象栖息地改造工作

  首先是针对亚洲象适宜生存的地域有计划地开展计划烧除工作,利用林火改良林下生境,促进林下各种草本植物的生长[13];其次,在保护区深处根据亚洲象数量,建立长期的一定面积亚洲象食物基地,把亚洲象从人类活动频繁的耕作区域引向保护区深处,并长期留驻在食物基地上,可有效缓解人象冲突矛盾。

  5.3调整社区种植业和产业结构

  针对亚洲象对当地居民耕作区域的不断肇事,从当地居民的种植业上可以看出,损失较严重的区域当地居民均种植了一定规模的甘蔗、香蕉、玉米等亚洲象喜食的农作物。据调查,亚洲象主要为害的是这部分作物,但另一些其不喜欢食用的作物也同样受到为害,如橡胶、辣椒、豆类等,是受到亚洲象路过时踩蹋而造成损失。根据市场需求适当进行种植结构调整,把部分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产量低的土地改种既高效又不被亚洲象为害的经济作物,如市场需求的热带优质水果、用材树种和各类市场需求大的菜、豆类等热带经济作物,有规模地发展养殖业,为当地市场提供土鸡、土猪及鱼类等产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5.4建立生物廊道

  虽然目前在勐腊保护区和尚勇保护区间建立了生物廊道,但勐腊子保护区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其它子保护区和国有林区仍然无法连接,“孤岛”现象较为严重。因此,针对目前亚洲象不断北移的趋势,为保证亚洲象的生存及减少当地群众的损失,有必要建立新的生物廊道,扩大亚洲象的生存空间,使亚洲象种群数量得到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1]张立.中国亚洲象及研究进展[J].生物学通报,2006,41(11):1-4.[2]陈明勇,吴兆录,董永华,等.中国亚洲象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8-81.[3]林柳,冯利民,赵建伟,等.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用3S技术规划亚洲象生态走廊带初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2(4):405-409.[4]许海龙,何有才,郭贤明.勐腊保护区亚洲象活动变化及保护措施[J].林业调查规划,2011,36(6):84-87.

  [5]冯利民,张立.云南西双版纳尚勇保护区亚洲象对栖息地的选择[J].兽类学报,2005,25(3):229-236.[6]国艳莉,张立,董永华.西双版纳野生亚洲象的觅食行为[J].兽类学报,2006,26(1):54-58.[7]陈进,邓小宝,张玲,等.西双版纳尚勇亚洲象的食物组成与取食生态[J].生态学报,2006,26(2):309-316.[8]袁自强,张立.西双版纳三岔河地区野生亚洲象的个体识别、种群数量的活动特点[J].兽类学报,2006,26(4):259-367.[9]林柳,朱文庆,张龙田,等.云南西双版纳尚勇保护区亚洲象活动廊道的开辟与利用[J].兽类学报,2008,28(4):325-332.[10]张立,王宁,王宇宁,等.云南思茅亚洲象对栖息地的选择与利用[J].兽类学报,2003,(3):185~192.[11]杨正斌,陈明勇,董永华,等.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亚洲象生境现状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3):49-51.[12]许再富.亚洲象与竹/蕉分布隔离的生态效果及其保护对策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4,23(4):131-134.[13]郭贤明,汤忠明,陶庆,等.利用林火对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管理的探讨[J].林业调查规划,2011,36(3):61-64.

篇三:亚洲象生活于哪一个自然保护区?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子保护区亚洲象种群和栖息地评价

  林柳;金延飞;陈德坤;郭贤明;罗爱东;赵建伟;王巧燕;张立

  【摘

  要】通过社区村寨访问、监测网络、痕迹追踪和生态位因子分析(ENFA)等方法对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子保护区内亚洲象的种群和栖息地状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007年勐腊子保护区的亚洲象种群数量约为25-32头,2009年其数量增至35-42头;2006-2007年期间,亚洲象的分布区包含保护区东南部和东部的两片区域,面积共221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9.2%;象群在分布区内开辟了固定的活动路线,总长约65km,它们利用这些路线巡回取食天然植物和农作物并导致严重的人象冲突;栖息地评价研究表明亚洲象对栖息地具有一定的选择偏好性,保护区内亚洲象喜好的栖息地面积为328.5km2,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8.5%,且主要被分为两大斑块1和2,分别位于保护区的东南部和西北部.

  【期刊名称】《生态学报》

  【年(卷),期】2014(034)00【总页数】11页(P1725-1735)

  【关键词】亚洲象;种群;栖息地评价;勐腊子保护区

  【作

  者】林柳;金延飞;陈德坤;郭贤明;罗爱东;赵建伟;王巧燕;张立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海口571158;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育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育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

  学学院,教育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所,景洪666100;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所,景洪666100;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所,景洪666100;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所,景洪666100;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育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国的野生亚洲象曾经广泛分布于国内从北到南的许多地区[1],但目前仅分布在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普洱和西南部的临沧等地区[2-3]。人类活动的干扰,包括森林的砍伐、农田的扩张、公路的修建以及严重的盗猎等,不仅使亚洲象的天然栖息地不断减少和破碎化,人象冲突不断加剧,而且使不同区域间的种群处于相互隔离的状态,遗传多样性显著下降,严重威胁种群的未来发展[2,4-6]。

  在西双版纳,亚洲象主要分布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勐养、勐腊和尚勇3个子保护区。目前活动于勐腊子保护区的亚洲象都是从南部的尚勇子保护区迁移过来的[7],而且由于勐腊子保护区东部与老挝毗邻,亚洲象时常由此区域进入老挝境内活动。对勐养和尚勇子保护区内分布的亚洲象均已开展过专门的种群和栖息地调查[5,8-10],但是对勐腊子保护区内亚洲象的种群和栖息地现状一直缺乏相应的科学信息。作为西双版纳野生亚洲象种群监测和栖息地调查整体研究的一部分,本研究分别自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以及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期间,通过监测网络、村寨调查、痕迹追踪和栖息地评价等方法对勐腊保护区内亚洲象种群进行系统的科学调查并通过研究了解:1)勐腊子保护区内亚洲象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2)亚洲象在保护区内的主要活动路线;3)人象冲突情况;4)亚洲象栖息

  地的现状。以期能为制定合理的栖息地和野生动植物管理政策,有效保护中国的野生亚洲象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保护建议。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域

  勐腊子保护区是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5个子保护区之一,位于勐腊县南部勐腊盆地以北,南邻尚勇子保护区,东侧与老挝风沙里接壤,东经101°25"—101°50",北纬21°26"—21°50"。保护区呈两侧宽、中间狭窄的蝶状,地势两侧高、中部低,高差悬殊、起伏较大,因此地貌类型较复杂,垂直地带性比较典型。植被的垂直变化明显,河谷及盆地周围为热带雨林、季雨林型,山地上大部分为季雨林和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该保护区主要保护热带季节性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热性竹林等森林生态系统,以及云南苏铁(Cycassiamensis)、千果榄仁(Terminaliamyriocarpa)等珍稀植物和亚洲象、印度野牛(Bosfrontalis)、小鼷鹿(Tragulusjavanicus)等珍稀野生动物[11]。两条主要公路即213国道和昆曼高速公路从勐腊子保护区的西侧和南部穿过(图1)。

  1.2研究方法

  1.2.1村寨调查

  访问勐腊子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有亚洲象分布的所有村寨,向当地有经验的保护区管理人员、护林员和村民了解在该地区出现的亚洲象活动情况和人象冲突等信息资料,并到附近有亚洲象活动的位置寻找其足迹、粪便等活动痕迹,用GPS记录其位点,然后将这些GPS点连接得出亚洲象的分布区。调查时间为: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所调查村寨共20个,每个村寨至少访问2次,共记录亚洲象活动位点251个。

  图1亚洲象在勐腊子保护区的分布范围Fig.1RangeofAsianelephantsinMenglaSub-reserve

  1.2.2监测网络

  在村寨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亚洲象活动较为频繁的的曼郎、曼旦、下南蚌等14个村寨作为监测点设立亚洲象监测网络,由当地有经验的护林员或村干部担任监测员,在统一分发的监测表上记录亚洲象在当地出现的时间、地点、象群数量、年龄结构等信息。此外,还给亚洲象出现频繁的监测站点配置数码相机和摄像机,通过拍摄亚洲象的群体和个体照片及视频等资料,参照袁志强[8]的亚洲象个体识别方法,对所拍摄照片中亚洲象的形态特征如耳朵形态、有无门牙、门牙特征、肿块分布等进行大象的个体和家庭鉴别。监测时间为2006年7月—2007年10月和2008年8月—2009年8月,研究期间共收集监测表格120份,拍摄亚洲象照片542张。

  1.2.3痕迹追踪

  在亚洲象活动区内沿着主要象道行进,每隔500m用GPS记录位点,追踪亚洲象活动痕迹直到痕迹消失为止。根据记录的GPS描绘亚洲象在保护区内的主要移动路线,调查时间为:2007年7月至2007年10月,共记录亚洲象路线位点145个。

  1.2.4栖息地评价

  栖息地评价采用Hirzel等[12]和金延飞[13]的生态位因子分析方法(ENFA,EcologicalNicheFactorAnalysis),建立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HabitatSuitabilityIndex)计算的量化模型对研究区域内的亚洲象栖息地适宜性进行分析与评价。

  (1)将2006—2007年野外调查期间在勐腊县勐腊子保护区天然林内记录到的238个亚洲象活动痕迹(足迹、粪便、卧息、觅食等)作为亚洲象的分布点数据。

  (2)用于评价亚洲象栖息地的生态地理变量分为3类,分别为地理环境因素(海拔、坡度、坡向、坡位、河流),植被覆盖因素(森林、竹阔混交林、灌草丛、农田)和人为干扰因素(居民点、主要公路、乡村土路),这些数据分别来源于ASTER

  GDEM,海拔图层,1∶5000地形图,2009年TM(ThematicMapper)影像(分辨率25m×25m),行政图和公路图等。

  (3)利用ArcGIS/ArcView的SpatialAnalysis模块对这些生态地理数据进行量化转换。根据各种生态地理变量的作用方式,可将它们分为三类:资源因素、限制因素和干扰因素[12-13]。分别它们进行转化处理:将资源因素如森林频率等转化为频率变量;限制因素若为定量数据,如海拔、坡度等,则保持原值,若为定性数据,如坡位,则将类别重新排序,转化为序次变量,每个数字代表一个类别;干扰因素如公路、居民点等则转化为距离变量。最后将所有变量数据和亚洲象点的栅格图层都采用Box-Cox变换进行标准化转换,经相关性分析后最终选择的生态地理变量用于ENFA分析。

  (4)在Biomapper4.0中进行ENFA分析,采用中位数(Median)算法提取累计贡献率达到需求的前n个因子生成栖息地适宜度分布图,并采用Jake-Knife交叉检验(Cross-Validation)方法检验栖息地适宜度模型预测的准确程度;根据Bayes指数曲线,将栖息地分成4个等级:非栖息地、边际栖息地、较适栖息地和最适栖息地。

  2研究结果

  2.1勐腊子保护区内亚洲象分布区的历史变迁

  20世纪60—70年代,亚洲象分布于勐腊县的易武、曼旦、勐伴、曼庄等地区[1,14],20世纪80年代初期,亚洲象分布于勐腊的象明、勐腊、瑶区、易武等地区[11,15],因此,在80年代初期以前,勐腊子保护区的大部分地区都曾经有亚洲象的分布。但此后亚洲象逐渐从勐腊子保护区消失,1996—1997年的调查发现勐腊子保护区内已经没有亚洲象活动[16]。然而从1999年开始,陆续有4个象群从南部的尚勇保护区向北进入勐腊子保护区内活动,并开始取食保护区内的农作物。至本研究期间,亚洲象在勐腊子保护区内的活动范围已经向北扩散

  到龙喊田、纳秀一带,主要分为两部分区域,大部分区域位于勐腊子保护区南部的勐腊片区,另有一小部分区域位于保护区东侧的勐伴片区,面积共221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9.2%(图1)。这两个区域相互分隔,中间为老挝的丰沙里地区,但是由于研究人员无法跨越国境线进入老挝境内调查,因此象群在丰沙里的活动范围和路线尚不得而知。

  此外,在勐腊子保护区西侧即南屏、曼班东、龙林等数个村寨周边区域,2002—2003年之间曾有3头亚洲象(一雌一雄一幼)在此区域活动,这3只亚洲象由勐养子保护区而来,途径勐仑子保护区、勐捧农场(尚勇子保护区以北)后进入该区域活动,期间数次跨过公路,但在2003年10月之后便没有关于它们活动的记录,至今去向不明。

  2.2勐腊子保护区亚洲象种群数量

  根据亚洲象社区监测网络所记录,2007年10月3日,勐腊子保护区有18头象组成的象群跨过小磨高速公路、南腊河进入尚勇保护区,10月6日这群象又顺原路返回勐腊子保护区,而10月6日当天只在勐腊子保护区的纳么村寨发现有象群在农田附近的山头活动,数量在7—14头之间,由于这两地的直线距离达21.5km,且途中山峦起伏,两地出现的亚洲象不可能为同一象群,因此估计当时本地区亚洲象种群数量为25—32头。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综合社区监测网络所得到的记录和监测站点拍摄的图片等信息进行个体鉴别分析,进一步估计勐腊子保护区内亚洲象种群数量在35—40头之间。

  2.3勐腊子保护区内亚洲象的主要活动路线及人象冲突现状

  亚洲象在勐腊子保护区内的主要活动路线如图2,在保护区南部的回朗村西侧,象群在此有3条岔路:第一条向南朝尚勇保护区方向前进,这条线路也是当初象群从尚勇子保护区迁入勐腊子保护区的主要通道,但在研究期间,通过监测网络和野外调查并未发现象群有沿此路线返回尚勇子保护区的现象,一般象群只往南活动一段

  距离便返回;第二条路线是往东北顺广帕茵—广南笃山系的山脊和回三岭箐沟到曼旦、曼朗的农田取食作物;第三条路线是沿西侧广帕茵山脉山脊向北前行,途经曼样、回解等村寨周边的农田和橡胶林下到南浪河后顺河而上至尖山。在尖山附近又分出2条岔路,一条是沿山脊分别向东进入南蚌、南浪、下南蚌村寨周边区域或者向西南回到曼旦、曼郎村寨周边区域取食作物;另一条是继续顺河而上来到大团山。在大团山附近再次分3条岔路,第一条向西沿山脊下到纳么村寨的农田取食作物;第二条是向西北沿螃蟹寨以西的山脊行进直至龙喊田处取食作物;第三条是向东到达矿山附近,在矿山及其南侧区域频繁往返于中老国界线。在勐腊子保护区东侧茅草山和纳秀村寨区域,亚洲象偶尔会从老挝方向沿尚郎河进入该区域取食农作物,之后再返回老挝境内。亚洲象主要活动路线总长约65km,其中从最南端到最北端龙喊田的距离约为28km,亚洲象利用这些活动路线在分布区不同区域之间巡回取食野生植物和农作物。

  图2亚洲象在勐腊子保护区内的主要活动路线Fig.2ThemaintransferroutesofAsianelephantsinMenglaSub-reserve亚洲象主要活动路线所经过的村寨共14个。为取食农作物,象群通常会在村寨附近逗留数天,在此期间它们一般会在夜间进入农田活动以避免同人类的接触,白天大部分时间会待在附近的森林中休息并取食野生植物。本研究在亚洲象的迁移路线途中一共发现23个卧息地(即大象休息场所),这些卧息地大部分位于山脊(32%)和中坡位(27%)等山体偏上部的位置,且所处坡度均<15°,卧息地内乔木层高度较高(26.35±2.602m),郁闭度较大(0.4009±0.4399),胸径也较大(34±3.186cm),而灌木盖度则较低(0.1196±0.01625)。

  亚洲象利用这些固定路线在不同区域之间巡回取食并经常入侵农田取食农作物,给活动区内的村寨造成了大量的作物和经济损失(表1),而在整个西双版纳,由亚洲象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由2006年323万元[13]增至2012年的1349万元,其中

  以水稻、玉米、甘蔗、香蕉、橡胶和茶叶等重要粮食作物和经济植物为主,同时亚洲象还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表2)。

  表12012年勐腊子保护区内部分村寨象损情况Table1CroplosecausedbyAsianelephantsinMenglaSub-reservein2012*数据来源于西双版纳州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22村寨Village水稻/hmPaddy甘蔗/hmSugarcane玉米/hmCorn橡胶/棵Rubbertree合计经济损失/元Totalloss曼旦0.4002156050纳么0.700.6222632400下南蚌1.301.5169735990回朗0002902980南浪0.111.110.1924189890表2西双版纳州2011—2012年象损情况Table2DamagecausedbyAsianelephantsinXishuangbannafrom2011to2012*数据来源于西双版纳州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类别Category20112012水稻Paddy/hm290.8115.3玉米Corn/hm2476.4567.7黄豆Soybean/hm28.88.8花生Peanut/hm28.46.4甘蔗Sugarcane/hm226.481.4橡胶Rubbertrees/104株19.618.9茶叶Teatrees/104株3.53.0香蕉Bananatrees/104株12.836.4咖啡Coffeetrees/104株2.313.4人员伤亡Humaninjuryanddeath死亡1人死亡2人合计经济损失/万元Totalloss/(104元)863.71349.02.4勐腊子保护区亚洲象栖息地评价

  栖息地评价共选择19个生态地理变量用于ENFA分析,这些变量的得分矩阵如表3,前5个特征因子即边际因子和特异因子1—4累计解释了84.4%的信息,包括100%的边际性和68.7%的特异性,因此选择这5个特征因子生成栖息地等级图。用交叉检验(cross-validation)评价栖息地适宜度图的预测能力,得到Boyes指数曲线图且节点变异小,BoyesIndex=0.92±0.09798,说明模型预测能力较高。结合Boyes指数曲线将勐腊子保护区内亚洲象栖息地分为4个等级:非栖息地(0<HSI≤12)、边际栖息地(12<HSI≤40)、较适栖息地(40<HSI≤72)和最适栖息地

  (72<HSI≤100)(图3)。

  表3中各生态地理变量对边际因子的贡献率表明,勐腊子保护区内亚洲象主要分布在较低海拔(<平均海拔999m)、坡度较低缓(坡度<平均坡度8°,海拔标准差<均值101)的地区,如山体下部或山谷。水源上更趋向于受大河流的影响(距离边际系数=0.195)且离小河流较近(<平均距离502m)的地区。特别偏好竹林或竹阔混交林(竹阔混交林频率边际系数=0.778,距离边际系数=0.491)和灌草丛(距离边际系数=0.170),选择森林较茂密(>森林频率平均值50%)的植被环境。分布区远离农地(距离边际系数=0.128)、城镇(>平均距离11777m)、村寨(>平均距离2528m),栖息地到高速公路和乡村公路的距离却小于均值,但影响较小(到高速公路距离边际系数=0.008,到乡村公路距离边际系数=0.052)。

  图3勐腊子保护区亚洲象栖息地评价图Fig.3HabitatsuitabilityclassificationmapofAsianelephantinMenglaSub-reserve边际栖息地、较适栖息地和最适栖息地均可作为适宜亚洲象分布的天然栖息地,其余区域为不适宜栖息地。由图4和表4可知,勐腊子保护区内亚洲象的适宜栖息地仅有328.5km2,占该保护区总面积的28.5%,并且主要分散在两个地区,分别为保护区的东南部和西北部。将这两部分亚洲象喜好栖息地分别作为斑块1和斑块2,面积分别为150.5km2和178km2(表5),两斑块间距离约为8.2km。其中斑块1内最适栖息地所占比例更大,但较适和边际栖息地所占比例均小于斑块2。2006—2007年亚洲象的分布区只包含适宜栖息地斑块1的部分区域,而斑块2仍未被亚洲象所利用,并且分布区内适宜栖息地仅占分布区总面积的52.9%,仍有近一半的分布区为不适宜栖息地,主要为村寨及周边的农作物、橡胶林、茶叶地以及海拔较高的山地等。

  表3ENFA分析中生态地理变量的得分矩阵Table3ScorematrixoftheEco-geographicalvariablesusedinENFA生态地理变量Eco-geographical

  variables(EGV)边际因子(14.2%)Marginalfactor特异因子1(24.4%)Specificfactor1特异因子2(13.0%)Specificfactor2特异因子3(9.8%)Specificfactor3特异因子4(7.3%)Specificfactor4竹阔混交林频率Frequencyofmixedbambooandbroadleaf0.778-0.1280.118-0.026-0.004到竹阔混交林距离Distancetomixedbambooandbroadleaf-0.491-0.3610.338-0.167-0.196到河流干流距离Distancetomainstream-0.1950.054-0.025-0.1890.131到灌草丛距离Distancetoscrub-grassland-0.1700.1190.1980.2570.737海拔Elevation-0.138-0.087-0.514-0.057-0.180坡度Slope-0.135-0.016-0.0530.027-0.043到农地距离Distancetofarmland0.128-0.0110.1170.017-0.088海拔标准差Standarddeviationofelevation-0.1120.360-0.0250.702-0.038到河流支流距离Distancetobranchstream-0.0670.0570.062-0.1680.082坡向Aspect0.064-0.041-0.053-0.116-0.054森林频率Frequencyofforest0.061-0.4350.1140.3780.316到乡村公路距离Distancetocountryroad-0.052-0.023-0.0840.018-0.220到山谷距离Distancetovalley-0.0470.0420.176-0.160-0.078灌草丛频率Frequencyofscrub-grassland0.034-0.1510.055-0.0010.363到山脊距离Distancetoridges0.031-0.028-0.065-0.2240.128到城镇距离Distancetotowns0.0290.6820.492-0.203-0.118到村寨距离Distancetovillages0.0290.0130.0130.029-0.035坡位Slopeposition-0.0260.020-0.0580.0600.145到高速公路距离Distancetohighway-0.008-0.1190.4900.259-0.099表4勐腊子保护区内栖息地状况表Table4HabitatstatusinsideMenglaSub-reserve栖息地种类Habitatcategory整个保护区Thewholereserve面积/km2Area所占比例Percentage2006—2007年亚洲象分布区Rangeof2006—2007面积/km2Area所占比例Percentage最适栖息地Optimal

  habitat46.03.9%25.811.6%较适栖息地Suitablehabitat158.013.7%53.324.1%边际栖息地Marginalhabitat124.510.8%37.817.1%非栖息地Unsuitablehabitat824.871.5%104.347.1%合计Totalarea1153.3100%221.2100%表5勐腊子保护区内亚洲象偏好栖息地斑块比较表Table5HabitatstatusofthetwopatchesofpreferredhabitatbyelephantsinsideMenglaSub-reserve栖息地种类Habitatcategory斑块1Patch1面积/km2Area所占比例/%Percentage斑块2Patch2面积/km2Area所占比例/%Percentage最适栖息地Optimalhabitat31.7521.014.258.0较适栖息地Suitablehabitat65.0043.293.0052.2边际栖息地Marginalhabitat53.7535.870.7539.8合计Totalarea150.50100178.001003讨论

  3.1栖息地丧失和非法盗猎等人为干扰严重影响亚洲象在勐腊子保护区的分布

  森林面积不断减小导致的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是亚洲象在勐腊子保护区外的分布区域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在勐腊县,除勐腊和尚勇子保护区,象明、易武、瑶区等许多保护区外的区域曾经都是亚洲象的重要分布区。但在1975—2005年间,勐腊县的人口数量从13.2万迅速增长到20.3万人,期间当地的橡胶种植面积也急剧增加,从1975年的47.67km2增长到2005年的967.37km2,而与之相反的是森林面积的不断减小,已从1975年的5135km2减少到2005年的4330km2,共减少了15.7%[17-18]。因此,随着勐腊县森林面积的不断减少,亚洲象的适宜栖息地不断地减少和破碎化,它们被迫逐渐从保护区外的区域消失并主要局限于勐腊、尚勇子保护区及周边植被保存较为完好的区域[16]。

  非法盗猎不仅使亚洲象的数量减少、两性性比失衡,而且会使亚洲象远离盗猎多发区,导致一些原本适宜的天然栖息地得不到充分利用[19-20]。勐腊子保护区及周边村寨众多,保护区内共有54个村寨,保护区边缘有51个村寨,并且还是多

  民族聚居区,居住着汉、傣、瑶、哈尼、壮、克木等6个民族[21]。当地的傣族、哈尼族、瑶族等少数民族长期以来都有狩猎的习惯,因此在1998年全面禁枪禁猎以前,包括亚洲象在内的野生动物盗猎案件在当地频繁发生,在1982—1985年间,全县共发生猎杀珍稀动物案件36起,查处猎杀亚洲象、印度野牛、虎(Pantheratigris)、水鹿(Rusaunicolor)案件27起[22]。因此,禁枪禁猎以前频繁发生的盗猎和栖息地的不断丧失使得亚洲象从勐腊子保护区内消失,至1996—1997年调查时亚洲象仅分布于南部的尚勇子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

  然而从1998年开始,西双版纳进行全面的禁枪禁猎,对猎杀亚洲象等濒危野生动物的惩罚也更为严厉,因此国内针对亚洲象的盗猎活动几乎消失,但是南部的尚勇子保护区由于与老挝的南木哈保护区毗邻,而邻国老挝的非法盗猎活动依然猖獗,并且经常有老挝的盗猎分子从南木哈保护区非法跨境进入尚勇保护区南部及核心区猎杀亚洲象,仅在1992—2007年间尚勇子保护区内就有32头亚洲象死亡[23],频繁的盗猎使得亚洲象在该保护区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栖息地不断缩小,最终迫使一些象群向保护区外相对安全的区域扩散,有些向西开辟了新的活动廊道并跨越国境往返于中老之间[24],有些则向北扩散并于1999年开始陆续重返勐腊子保护区。

  而2002—2003年在勐腊子保护区西部活动的3只亚洲象是从西北部勐养保护区扩散过来的,同样也是由于勐养保护区内栖息地的不断减少和人为干扰的加剧导致当地亚洲象种群陆续向北和向南扩散[9]。

  3.2食物资源是决定亚洲象主要活动路线的主要因素

  由于食物的季节性变化,为获得充足的食物资源,大象需要在若干个食物相对丰富的生境斑块间巡回取食[19,25],而且出于对盐分等矿物质的需求,它们也往往要长途跋涉寻找天然硝塘以获取矿物质,因此,它们会开辟固定的迁移路线以便获取食物和矿物质资源。作为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大象作上下垂直运动时,能量消

  耗远大于其他动物[19],因此,为节省体力,它们一般选择在海拔较低,地势较平,坡度较小的区域内活动,在翻越山脉时它们也会偏好选择坡度较缓的山脊和地势平缓的沟谷作为主要行进路线[9-10]。此外,由于保护区内村寨众多,村寨周围种植的玉米、水稻、甘蔗等农作物不仅更可口,而且营养物质也更为丰富,对于大象来说,取食农作物能获得更大的生长和生殖回报,因此,在天然植物和农作物并存的情况下,取食农作物更符合它们的最佳取食策略[19]。自1998年禁枪禁猎之后,亚洲象在中国境内大部分地区不再受到盗猎威胁,当地农民也失去了防御及驱赶亚洲象的最有效方式,而普通的防象方法,如火堆、鸣炮、吹号、电围栏等都无法驱赶大象,导致亚洲象取食农作物的现象越来越频繁,因此,它们开辟的主要路线都延伸到了农田边缘以方便取食农作物。

  3.3勐腊子保护区亚洲象种群和栖息地现状不容乐观,迫于栖息地减少和人为干扰,象群将向保护区的北部和西部进一步扩散

  2009年勐腊子保护区内亚洲象数量为35—40头,相比2007年的25—32头有8—10头的增长,除新生小象外,还可能是这期间有新的象群从南部的尚勇子保护区迁入该地区。但即使是35—40头这个数量也已经低于国际上公认的稀有物种最小可存活种群的大小(MVP=50),而且2008年昆曼高速公路通车后勐腊的象群几乎不再返回尚勇子保护区[26],因此勐腊子保护区内的象群已经成为隔离小种群。对西双版纳亚洲象的遗传分析表明当地亚洲象的种群遗传多样性指数很低,栖息地破碎化阻断了种群间有效的基因交流[6],而隔离小种群其遗传多样性更容易丧失,对种群的长期维持极为不利。

  勐腊子保护区内适宜亚洲象生存的天然栖息地很少,仅有28.5%,而且在本研究期间仅有东南部的斑块1为亚洲象所利用,此外,在亚洲象分布区内仍存在着大量作物田、橡胶林、茶叶地等不适宜栖息地(图3),这些不适宜栖息地与适宜栖息地犬牙交错,也客观加大了亚洲象在迁移途中与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相遇的几率,并

  导致人象冲突的加剧,威胁象群的长期生存。当一个地方环境发生突变,使栖息地恶化,食物减少或干扰增大时,动物通常会被迫扩散到新的空间以获得更大的生存机会[27]。目前在勐腊子保护区内砍伐天然林种植橡胶和茶叶的情况仍时有发生,亚洲象的适宜栖息地仍在不断地减少和破碎化,并伴随人象冲突和人为干扰的不断加剧,因此迫于生存压力,当地的象群很可能会继续向外扩散以寻求更安全的庇护地和更多的食物。根据栖息地评价,勐腊子保护区西北部的适宜栖息地斑块2仍未被亚洲象所利用,而它与斑块1的直线距离仅为8.2km,并且之间没有国道和高速公路等繁忙道路阻隔,因此象群应该会选择向北和向西扩撒并最终进入西北部的斑块2活动,但是在扩散过程中需要途径大量的社区,势必会导致更大范围的人象冲突。在2010年,当地管理人员的调查表明,勐腊子保护区内亚洲象的活动范围已经包含保护区东部的大部分区域,并已进入西北部斑块2的部分地区活动[21],因此也验证了本研究中栖息地模型预测的结果。此外,在云南的普洱地区,用本研究同样的栖息地评价方法预测普洱江城县存在亚洲象的适宜栖息地,而在2011年10月便有一群亚洲象从西双版纳勐养保护区进入该地区活动[28],这说明利用ENFA模型进行亚洲象的栖息地评价和预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际应用性。

  3.4保护建议

  天然森林的不断减少和严重的盗猎是导致亚洲象栖息地不断减少和破碎化的主要原因,由此导致的人象冲突也不断加剧,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对保护亚洲象的认同和参与[29-31],对亚洲象的长期保护非常不利,因此应该加强执法和管理,杜绝天然林的滥砍滥伐,严厉打击境内外非法盗猎,使亚洲象和其他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不再减小,盗猎不再威胁它们的种群和栖息地安全。

  勐腊子保护区内的亚洲象均是从南部的尚勇子保护区迁移而来,然而公路和森林砍伐等人为干扰导致亚洲象无法在这两个保护区之间自由来往和基因交流,种群隔离

  问题在勐养子保护区和普洱地区的象群之间也同样存在并愈发严重[9,28],为保护中国亚洲象种群的长期维持和健康发展,需要尽快在这些隔离种群之间建立生态廊道以恢复种群之间的交流,并扩大亚洲象的栖息地。目前西双版纳当地政府和保护区管理部门也意识到建立生态廊道的重要性,并将廊道建设纳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5—2015)》之中,同时启动了“亚洲象保护廊道设计技术研究”和“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示范”等项目[32],对在西双版纳建立亚洲象生态廊道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但其廊道设计并未使用本研究中所使用的EFNA模型,因此建议能加入ENFA模型使廊道设计更为合理,可行性更强。此外,除西双版纳和普洱之外,在云南西部沧源的南滚河保护区内也有亚洲象的分布,建议对南滚河保护区也应用ENFA模型进行栖息地评价,并建立中国亚洲象适宜栖息地评价系统,以便为中国亚洲象栖息地的整体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的参考和建议。

  为缓解人象冲突,实现人象和谐共处,需要多方面多渠道探讨并尝试缓解人象冲突的办法。为使野象在农作物收获季节仍留在保护区内,减少对保护区外村寨的破坏,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在一些地方尝试建立食物园基地,在基地内种植水稻、玉米、甘蔗、芭蕉、王草等,试验表明虽然食物园基地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亚洲象对周围村寨的危害,但只在短期内有效,而且由于数量和面积较小,对减少保护区周边村民的经济损失并没有产生直接和明显的效果,反而加剧了亚洲象对农作物的依赖性,导致其更频繁地侵扰附近村寨[30-31],因此应该考虑改变种植植物的品种以降低大象对作物的依赖性。对大象所造成的财产损失,调查表明可以通过给予合理补偿让农户满意而支持亚洲象保护工作[29],在西双版纳已经尝试由商业保险代替地方财政进行赔偿,赔付额度比过去提高了不少,对缓解人象冲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3],未来应该在补偿机制方面进一步完善,争取将野生动物肇事补偿纳入国家财政预算。此外,由于象群仍在不断向周边地区扩散,因此当地管理部门应

  在野象新到达的地区如勐腊子保护区内的瑶区、勐远等片区进行及时深入的宣传工作,帮助当地群众了解亚洲象的保护意义和行为习性,通过监测网络建立亚洲象预警网络,并及时对新出现的象损进行补偿,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各国的边境地区往往都是相对偏僻、落后的地区,政府在这些区域的管理相对薄弱,因此成为毁林、盗猎等现象的多发区域,除需要加强各国自身的管理和保护力度之外,国际间的合作交流变得日益重要,建立跨国保护区联盟及开展联合反盗猎活动在各国间已经得到普遍的共识[2,34]。在勐腊子保护区活动的象群频繁往返于中国老挝境内,但是在本研究中,由于条件所限,无法越过国境线进入老挝境内开展野外调查和村寨访问工作,亚洲象在老挝的分布范围、栖息地状况和受到的人为干扰等重要信息都无法知晓,因此迫切需要打破国界限制,尽快在中老之间建立跨境合作,共同开展亚洲象的种群和栖息地保护和研究。2009年12月底西双版纳的尚勇子保护区和老挝北部南木哈保护区建立了总面积10万hm2的跨国界保护区域;2013年1月底,西双版纳和老挝北部南塔、丰沙里和欧度母塞三省合作已在中老边境一线规划建设20万hm2的“中老联合保护区域”,以期共同加强跨边境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今后需尽快开展该区域内以跨边界亚洲象种群为代表的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联合研究,为制定合理的亚洲象保护和栖息地管理策略提供全面科学的依据,同时持续开展跨境反盗猎合作,保护亚洲象的种群和栖息地安全。

  致谢:野外工作期间得到云南省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杨松海、黄建国、刘林云、陶庆、董永华,勐腊子保护区许海龙、宋军平、邓志云、胡定生及勐腊子保护区全体护林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References:[1]SunG,XuQ,JinK,WangZT,LangY.ThehistoricalwithdrawalofwildelephantsElephasmaximusinChinaanditsrelationshipwithhuman

  populationpressure.Journalof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1998,26(4):47-50.[2]ZhangL,MaLC,FengLM.Newchallengesfacingtraditionalnaturereserves:Asianelephant(Elephasmaximus)conservationinChina.IntegrativeZoology,2006,1(4):179-187.[3]ZhangL.CurrentconservationstatusandresearchprogressonAsianelephantsinChina.Gajah,2007,27:35-41.[4]SukumarR.ABriefReviewofTheStatus,DistributionandBiologyofWildAsianElephantsElephasmaximus.InternationalZooYearbook,2006,40(1):1-8.[5]PanWJ,LinL,LuoAD,ZhangL.CorridorusebyAsianelephants.IntegrativeZoology,2009,4(2):220-231.[6]YangF,ZhangL.PopulationgeneticstructureandpopulationgeneticdiversityanalysisbasedonmitochondrialDNAofAsianelephant(Elephasmaximus)inChina.ActaTheriologicaSinica,2012,32(2):90-100.[7]ZhuWQ.APreliminaryStudyonAsianElephant(Elephasmaximus)PopulationEcologyinShangyongNatureReserve,Xishuangbanna,YunnanProvince[D].Beijing:BeijingNormalUniversity,2006.[8]YuanZQ,ZhangL.PopulationandactivitycharacteristicofwildAsianelephantsintheWildElephantValley,XishuangbannaNationalNatureReserve,Yunnan,China.ActaTheriologicaSinica,2006,26(4):359-367.

  [9]LinL,FengLM,PanWJ,GuoXM,ZhaoJW,LuoAD,ZhangL.HabitatselectionandthechangeindistributionofAsianelephantsinMengyangProtectedArea,Yunnan,China.ActaTheriologica,2008,53(4):365-374.[10]FengLM,ZhangL.HabitatselectionbyAsianelephant(Elephasmaximus)inXishuangbanna,Yunnan,China.ActaTheriologicaSinica,2005,25(3):229-236.[11]SurveyGroupofXishuangbannaNatureReserve.ReportsonaComprehensiveSurveyoftheXishuangbannaNatureReserve.Kunming:YunnanScienceandTechnologyPress,1987:1-478.[12]HirzelAH,HausserJ,ChesselD.Ecological-nichefactoranalysis:howtocomputehabitat-suitabilitymapswithoutabsencedata?Ecology,2002,83(7):2027-2036.[13]JinYF.AssessmentofAsianElephantHabitatandDesignofEcologicalCorridorsinXishuangbanna[D].Beijing:BeijingNormalUniversity,2010.[14]ResearchGroup1,InstituteofZoologyofYunnan.ThedistributionandnaturalconservationofwildelephantsinYunnan.ChineseJournalofZoology,1976,(2):38-39.[15]YangDH,ZhangJY,LiC.HabitatandpopulationofwildelephantsinYunnan.Wildlife,1987,7(1):16-17.[16]WuJL,JiangWG,HuJS,LiZQ,LiCH.ChangesofdistributionrangeofAsianelephantinXishuangbannainlast40years.ChineseWildlife,1999,20:8-9.

  [17]StatisticalBureauofMenglaCounty.GreatChangesofMenglafrom1949to1999.Beijing:ChinaStatisticsPress,1999:20-34.[18]StatisticalBureauofMenglaCounty.StatisticalYearbookofMenglaCounty(2005).Beijing:ChinaStatisticsPress,2005:100-102.[19]SukumarR.TheLivingElephants:Ecology,Behavior,andConservation.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3:1-161.[20]NelsonA,BidwellP,Sillero-ZubiriC.AReviewofHuman-ElephantConflictManagementStrategies.Oxford:OxfordUniversity,2003:1-27.[21]XuHL,HeYC,GuoXM.Asianelephants"activitychangesinMenglareserveandprotectionmeasures.ForestInventoryandPlanning,2011,36(6):84-87.[22]CompilationCommitteeforMenglaCountyAnnals.MenglaCountryAnnals.Kunming:YunnanPeople"sPress,1994:65-74,231-235.[23]LinL,ZhangLT,LuoAD,WangLF,ZhangL.Populationdynamics,structureandseasonaldistributionpatternofAsianelephant(Elephasmaximus)inShangyongProtectedArea,Yunnan,China.ActaTheriologicaSinica,2011,31(3):226-234.[24]LinL,ZhuWQ,ZhangLT,FengLM,WangLF,TaoQ,ZhangL.TheopeningupandutilizationofanewmovementcorridorbyAsianelephants(Elephasmaximus)inShangyongNatureReserve,Yunnan.ActaTheriologicaSinica,2008,28(4):325-332.[25]ZhangL,WangN.AninitialstudyonhabitatconservationofAsianelephant(Elephasmaximus),withafocusonhumanelephantconflictin

  Simao,China.BiologicalConservation,2003,112(3):453-459.[26]SunG.TheImpactofXiaomoHighwayinXishuangbannaonAsianElephantsandOtherWildlife[D].Beijing:BeijingNormalUniversity,2009.[27]JiangZG.PrincipleofAnimalBehaviorandMeasuresofSpeciesConservation.Beijing:SciencePress,2004:237-238.[28]DaiJ.EvaluationofAsianElephantHabitatinPu"er[D].Beijing:BeijingNormalUniversity,2012.[29]LiuX,MaJZ.Compensationcriteriabasedonfarmers"willingnesstoacceptfortheregiondamagedbyIndianelephantsinChina.Journalof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2011,39(11):114-116.[30]GuoXM,HeQC,WangLX,YangZB,LiZY,ZhuZY.EffectsofAsianelephantfoodsourcebaseonthemitigationofhuman-elephantconflictinXishuangbannaofYunnanProvince,SouthwestChina.ChineseJournalofEcology,2012,31(12):3133-3137.[31]HeQC,WuZL,ZhouW,DongR.Perceptionandattitudesoflocalcommunitiestowardswildelephant-relatedproblemsandconservationinXishuangbanna,SouthwesternChina.ChineseGeographicalScience,2011,21(5):629-636.[32]ChenMY,LiZL,GuoXM,YangZB,DongYH.ResearchofAsianElephantConservationCorridorsinChina.Kunming:YunnanScienceandTechnologyPress,2010:73-85.[33]GuoXM,YangZB,WangLX,ZhaoJW.CausesandmitigatingstrategiesforHuman-ElephantconflictsinXishuangbanna

  prefecture.ForestInventoryandPlanning,2012,37(2):103-126.[34]SantiapillaiC,SukumarR.AnoverviewofthestatusoftheAsianelephant.Gajah,2006,25:3-8.参考文献:[1]

  孙刚,许青,金昆,王振堂,郎宇.野象在中国的历史性消退及与人口压力关系的初步研究.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8,26(4):47-50.[6]

  杨帆,张立.基于线粒体DNA的中国亚洲象种群遗传多样性及种群遗传结构.兽类学报,2012,32(2):90-100.[7]

  朱文庆.云南西双版纳尚勇保护区亚洲象(Elephasmaximus)种群生态的初步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6.[8]

  袁志强,张立.西双版纳三岔河地区野生亚洲象的个体识别、种群数量和活动特点.兽类学报,2006,26(4):359-367.[10]

  冯利民,张立.云南西双版纳尚勇保护区亚洲象对栖息地的选择.兽类学报,2005,25(3):229-236.[11]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团.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7:1-478.[13]

  金延飞.西双版纳亚洲象栖息地适宜度评价及生态廊道规划[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0.[14]

  云南省动物研究所第一研究室兽类组.云南野象的分布和自然保护.动物学杂志,1976,(2):38-39.[15]

  杨德华,张家银,李纯.云南野象的习性和数量.野生动物,1987,7(1):16-17.[16]

  吴金亮,江望高,胡健生,李宗强,李春红.近40年来亚洲象在西双版纳的分布变迁.野生动物,1999,20(3):8-9.

  [17]

  勐腊县统计局.五十年巨变1949—199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20-34.[18]

  勐腊县统计局.勐腊县统计年鉴2005.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100-102.[21]

  许海龙,何有才,郭贤明.勐腊保护区亚洲象活动变化及保护措施.林业调查规划,2011,36(6):84-87.[22]

  勐腊县志编撰委员会.勐腊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1994:65-74,231-235.[23]

  林柳,张龙田,罗爱东,王利繁,张立.尚勇保护区亚洲象种群数量动态、种群结构及季节分布格局.兽类学报,2011,31(3):226-234.[24]

  林柳,朱文庆,张龙田,冯利民,王利繁,陶庆,张立.云南西双版纳尚勇保护区亚洲象新活动廊道的开辟和利用.兽类学报,2008,28(4):325-332.[26]

  孙戈.西双版纳小磨公路对亚洲象及其它动物的影响[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9.[27]

  蒋志刚.动物行为原理与物种保护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37-238.[28]

  代娟.普洱亚洲象栖息地适宜度评价[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大学,2012.[29]

  刘欣,马建章.中国亚洲象损害地区农户受偿意愿调查.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39(11):114-116.[30]

  郭贤明,何謦成,王兰新,杨正斌,李中员,朱子悦.西双版纳亚洲象食物源基地对缓解人象冲突的效应.生态学杂志,2012,31(12):3133-3137.[32]

  陈明勇,李正玲,郭贤明,杨正斌,董永华.中国亚洲象保护廊道研究.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0:73-85.[33]

  郭贤明,杨正斌,王兰新,赵建伟.西双版纳亚洲象肇事原因分析及缓解对

  策探讨.林业调查规划,2012,37(2):103-126.

篇四:亚洲象生活于哪一个自然保护区?

  

  勐腊自然保护区亚洲象活动的时空规律及保护建议

  许海龙;刀莉;刘生强;余东莉

  【摘

  要】采取野外监测和跟踪调查、资料查阅、村寨访谈、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亚洲象在勐腊保护区的活动区域变化,季节、日的活动规律.结果发现,与2010年相比,亚洲象的活动范围已扩大到勐腊保护区60%的区域以及保护区以外的东北部区域,这些区域主要在人类活动频繁的村落周围;在活动时间上,一年中活动最频繁的时间为4—8月,一天中活动最频繁的时间为下午到夜晚(17—21点),表明亚洲象的活动区域、活动范围与食源密切相关.对亚洲象保护的管理规范、群众保护意识有所增强等有利因素和食源减少、食性改变、栖息地减少等不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引导当地居民调整种植结构、合理安排生产活动时间,开展跨境保护、加强栖息地保护,加强宣传、建立预警预报系统等缓解人象冲突的对策.

  【期刊名称】《林业调查规划》

  【年(卷),期】2019(044)004【总页数】5页(P179-183)

  【关键词】亚洲象;活动规律;活动区域;活动时间;勐腊保护区

  【作

  者】许海龙;刀莉;刘生强;余东莉

  【作者单位】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管护所,云南

  勐腊666300;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管护所,云南

  勐腊666300;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管护所,云南

  勐腊666300;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云南

  景洪66610【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S759.9;Q959.845亚洲象(ElephasmaximusLinnaeus)属于长鼻目象科(Elephantidae),是亚洲现存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为我国一级野生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历史上亚洲象在我国的分布范围曾经非常广泛,后来逐渐南迁,目前仅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和普洱,数量稀少。种群数量约为200~250头[1],其中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150~200头,占中国野生亚洲象数量的95%以上[1-3]。在自然保护区内,亚洲象分布在勐养、尚勇和勐腊3个子保护区及周边区域,据调查勐养有130~140头,尚勇有40~50头,勐腊有20~30头[4]。由于亚洲象的生育周期较长,繁殖率低,不加强保护非常容易灭绝。

  亚洲象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m以下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及林间沟谷地带。喜欢群居,每群数头至数十头不等。亚洲象为草食性动物,但其消化系统的效率不高,只有40%的食物可以被身体吸收利用,使得其食量较大,每天用于觅食的时间较长,主要食物为竹笋、嫩叶、野芭蕉、棕叶芦等,但因为食量大,所以也会经常到人类活动区域觅食香蕉、甘蔗和玉米等农作物。因为亚洲象活动区域与人类生产生活区产生交集,并会对村民的农作物造成毁坏,所以人象冲突时有发生。处理好人象矛盾,既减少亚洲象对人类的伤害和农作物的毁坏,又能有效地保护亚洲象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5-8]。

  勐腊保护区是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面积最大的片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亚洲象在勐腊保护区的瑶区乡、勐腊镇就有分布,在广纳里、景飘一带活动频繁,最多时达40多头[11]。但从1988年开始,勐腊保护区就没有亚洲象的活动痕迹,直到2002年以后才重新发现有亚洲象活动[9]。我们对勐腊保护区亚洲象

  的研究始于2006年,开始时认为亚洲象只要管理得当,就不会对人类造成伤害,但是如何管理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文中通过对勐腊保护区内亚洲象的活动区域和活动时间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这将有助于管理部门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避免和缓解人象冲突,让亚洲象活动区域内的居民有时间采取预防措施,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和出行时间,避免人员伤亡和物资的损失,让亚洲象与人类和谐共处。

  1研究区域概况

  勐腊保护区属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子保护区之一,也是面积较大的片区,约为927km2,占勐腊县国土面积的13%,是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为主的保护区。该保护区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中部(东经101°25′~101°50′、北纬21°26′~21°50′),东面与老挝相连。区内地势两侧高、中部低,最高点为雷公崖,海拔2007m;最低处在勐腊盆地北部的出口地带,海拔约650m。最新统计结果显示,勐腊保护区内的亚洲象数量已达到40多头。

  保护区内及周边区域为多民族聚居区,世居的民族有汉、傣、瑶、哈尼、克木人、壮族等,涉及勐腊镇、勐伴镇、关累镇、尚勇镇、瑶区乡5个乡镇境内的116个村民小组(其中区内54个,周边61个),共计(含流动人口)3万多人。

  2研究方法

  2.1野外监测、实地走访调查

  在亚洲象分布区选择有代表性的10个村寨作为监测点,制作野外监测表,由巡护员或者护林员进行监测和记录,实地走访村寨调查野生亚洲象的活动情况,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测定活动区域的位置,记录亚洲象活动时间、地点及数量等内容。

  2.2查阅资料

  通过查阅西双版纳州林业局、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及保险公司保存的资料,获得了2013年以来勐腊保护区范围内村寨受亚洲象损失的统计数据,经过整理汇总后获得保护区亚洲象的活动情况资料。

  2.3数据处理

  利用Excel软件对勐腊保护区亚洲象的活动区域和活动时间数据进行分析,制作相应的统计图表。

  3结果

  3.1亚洲象的活动区域变化

  2010年和2018年亚洲象活动区域见图1和图2。

  图12010年亚洲象活动区域[9]Fig.1ActivityareaofElephasmaximusin2010图22018年亚洲象活动区域Fig.2ActivityareaofElephasmaximusin2018从图1和图2可知,勐腊保护区内亚洲象的活动范围在2018年比2010年有所扩大。目前,保护区内60%的区域有亚洲象的活动,而且活动区域已扩大到保护区外的东北部区域。据调查,亚洲象主要在保护区周边1000m的范围内活动,活动范围与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严重重叠。在保护区的纵深地带人类活动少的区域,亚洲象活动也少[9]。原因可能有2方面:1)由于勐腊保护区的岛屿化、破碎化现象日趋严重[14],森林斑块间多分布有村庄和农田,亚洲象在森林斑块间的迁移需要经过村庄或农地;2)随着亚洲象种群数量的增加,其取食的压力增加,人类活动区域的农作物为其提供了丰富的食源。

  3.2亚洲象在一年中的活动情况

  从监测记录的情况来看(图3),亚洲象在一年中都有活动,但活动最频繁的时间为4-8月,这也是当地居民大量种植农作物的时间。当地村民通常种植玉米、水稻、香蕉、甘蔗等农作物,这些农作物也是亚洲象喜欢的食物,成片的农作物诱发了亚洲象的采食欲望。

  图32013年以来亚洲象在一年中的活动情况(平均值)Fig.3ActivitiesofElephasmaximusin2013(averagevalue)3.3亚洲象在一天中的活动情况

  图4亚洲象在一天中的活动情况Fig.4ActivitiesofElephasmaximusinaday从图4中可以看出,亚洲象在一天中活动最频繁的时间为下午到夜晚(17—21点)这个时间段,其它时段活动较少,这种活动规律可能与气温的日变化有关。此外,亚洲象一天中70%的时间在保护区天然林中的活动,30%的时间在保护区外的区域活动。到保护区边缘的活动范围主要是种植玉米、稻谷、香蕉等农作物的农地。

  4分析和讨论

  4.1亚洲象的活动环境

  亚洲象大多生活于海拔1000m以下的热带森林中,对森林类型的选择与其食物偏好密切相关,活动最频繁的植被类型是有竹丛的雨林和季雨林,同时也偏好以壳斗科的栲和栎为主的季风常绿阔叶林。由于体形大、食量大,亚洲象也经常到人类活动较频繁的林缘区域觅食,如野芭蕉林、马塘草等喜食植物的生长区域。庄稼成熟时,在丢荒的农田和山地也有大象活动踪迹[10]。因此,亚洲象的活动区域受食物供应情况的影响较大。

  4.2亚洲象活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据当地村寨里的老人回忆,过去亚洲象基本不吃或者很少吃农作物,而现在对农作物的依赖性很大。可能有2方面的原因:1)亚洲象逐渐适应了农作物这类食物;2)随着国家保护政策实施,亚洲象的种群密度增加,在原始森林中的觅食难度增加。但是,亚洲象种群经常进入村民的生产生活区域,对当地村民的生产活动和人身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9],人象冲突发生频率增加。

  从调查结果看,一年中,亚洲象活动最频繁的时间为4—8月,这也是当地村民大量种植农作物的时间,水稻、玉米、甘蔗等农作物进入成熟期。村民在农地生产活

  动与亚洲象频繁地进入农地采食农作物交织,加剧了人象冲突,这个时期成为亚洲象肇事最频繁的时期(图5)。

  图52013年以来亚洲象在1年中4个季度的肇事情况/%(平均值)Fig.5AccidentscausedbyElephasmaximusinfourquartersof2013(averagevalue)在一天中,亚洲象活动主要在晨昏,有时亦活动到深夜。据调查统计,亚洲象伤人的事件有80%集中在这个时间段。白天天气炎热时到附近森林中休憩,睡眠时群卧一处,行路时常为一行前进,留下明显象脚踏成的深坑,野象活动范围宽,跋涉远达几公里至几十公里,在一地采食后,经过月余,又重回旧地,这时被采食过的植物又重新发育[11]。亚洲象频繁在保护区与庄稼地之间来往迁徙,没有固定的活动和迁徙路线,有些经济作物如橡胶树、茶叶树等基本不采食,但在迁徙和休息的过程中会造成损害,人类也不可避免的与亚洲象相遇,造成了人员的伤亡。掌握亚洲象这些生活习性,可为管理部门和当地村民制定防范亚洲象的方法提供依据,减少人象冲突的发生。

  4.3现阶段的管理对亚洲象及人类的影响

  4.3.1有利因素

  1)勐腊保护区面积约为927km2,管理规范,生态系统得到了良好的保护,东临老挝的跨境联合保护区面积约554km2,南经过生物廊道与尚勇子保护区相连,为现有亚洲象提供了充足的生存和活动空间。

  2)自保护区建立以来,各级管理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对亚洲象进行了保护,其生存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种群量不断扩大。通过大量的宣传,当地居民对亚洲象的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为其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4.3.2不利因素

  1)经过保护区管理部门的严格保护,区内的森林植被得到了很好的恢复。1998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3.3%,灌木林覆盖率为2.9%,分别比1983年增加35.5%和1.3%。相反,区内的草地仅占总面积的2.4%,比1983年减少了8.3%[12]。由于大量的稀疏灌丛和草丛逐渐被森林所取代,亚洲象食物逐渐减少。此外,砂仁种植导致林下70%~90%的草本和灌木种类受到损失[13-14],这些因素使得亚洲象的觅食压力进一步增大。因此,亚洲象到保护区外觅食,活动范围从茂密的森林渐向农地扩展,引发了大量的人象冲突。

  2)连片种植的香蕉、甘蔗、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对亚洲象来说,适口性好,而且采食方便。逐渐地,对人类种植的粮食作物的依赖导致了亚洲象采食习性的改变[2]。

  3)当地居民在保护区周边大量开垦种植香蕉、甘蔗、玉米、稻谷等农作物,使保护区外围天然林大面积减少,生境岛屿化、破碎化现象日趋严重,亚洲象的栖息地大幅度缩减,人与亚洲象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越来越激烈,矛盾便日益加剧,经常出现亚洲象采食农作物、伤害人畜等情况[15]。

  5保护对策及建议

  5.1引导当地居民调整种植结构,合理安排生产活动时间

  可以根据亚洲象在一年中和一天中的活动规律,帮助和引导当地居民调整种植类型和区域,规划生产活动和出行时间。如在保护区实验区或者天然林周边种植亚洲象不喜欢采食的橡胶树和茶叶树、水果等经济林树种,在离保护区较远的区域种植农作物,避免吸引亚洲象。谨慎出行,在黄昏前就结束生产活动,尽量避免人象冲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雇当地村民在亚洲象集中区域种植农作物,为亚洲象提供丰富的食物,避免亚洲象进入村寨。

  5.2开展中老跨境联合保护工作,加强栖息地保护

  加强保护区内亚洲象栖息地的保护,开展中老跨境联合保护工作,建立与中老跨境联合保护区及尚勇保护区相连的生物廊道,保护区内的林下禁止种植并逐步铲除已

  种植的砂仁,扩大亚洲象的栖息地和活动范围,增加食物来源,为亚洲象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5.3积极开展保护宣传,建立预警预报系统

  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普及野生动物的法律常识,提高当地村民的保护意识,让当地村民充分了解亚洲象的活动规律和习性,在亚洲象经常迁徙的路线设置警告牌,告诫村民不要近距离围观野生亚洲象,更不要激怒亚洲象,在村寨之间建立预警系统,及时报告亚洲象在村寨附近活动的情况,做好象灾预防,将人象冲突减少到最低程度[16]。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张立.中国亚洲象现状及研究进展[J].生物学通报,2006,41(11):1-4.[2]陈明勇,吴兆录,董永华,等.中国亚洲象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8-81.[3]冯利民,张立.云南西双版纳尚勇保护区亚洲象对栖息地的选择[J].兽类学报,2005,25(3):229-236.[4]林柳,冯利民,赵建伟,等.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用3S技术规划亚洲象生态廊带初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2(4):405-409.[5]郭贤明,杨正斌,王兰新,等.西双版纳亚洲象肇事原因分析及缓解对策探讨[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S):33-34.[6]郭贤明,何謦成,王兰新,等.西双版纳亚洲象食物源基地对缓解人象冲突的效应[J].生态学杂志,2012,31(12):3133-3137.[7]靳莉.中国亚洲象肇事原因和对策研究[J].野生动物杂志,2008,29(4):220-223.[8]刘林云,杨仕剑,陈明勇,等.西双版纳野生动物对农作物的危害及防范措施[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S):33-34.[9]许海龙,何有才,郭贤明.勐腊保护区亚洲象活动变化及保护措施[J].林业调查规划,2011,36(6):84-86.[10]张立,王宁,王宇宁,等.云南思茅亚洲象对栖息地的选择与利用[J].兽类学报,2003(3):185-192.[11]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考察团.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集[R].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7:313-314.[12]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西南林学院,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5-2015)[R].2005.[13]苏文华,王宝荣.砂仁种植对热带沟谷雨林群落影响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7,8(S):71-74.[14]郭贤明,赵新坤,付双福,等.砂仁种植对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林业调查规划,2007,32(3):63-67.[15]陈明勇,杨仕剑,刘林云,等.中国亚洲象与人类关系[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4):115-116.[16]吴兆录.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效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55.

篇五:亚洲象生活于哪一个自然保护区?

  

  云南亚洲象

  6月30日,亚洲象监测团队的无人机在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缓缓起飞,升高、盘旋……只见满屏的绿,没发现去年12月9日回到这里的北移亚洲象群。

  监测团队已经习惯这样的状况。北移象群“回家”后,一直在勐养片区活动,偶尔会到保护区边缘觅食。见不到它们,说明保护区内食源充足。

  在此之前,6月4日监测团队在勐养片区边缘的大渡岗关坪村监测并拍摄到象群活动的影像和图片,象群整体情况良好,北移途中出生的象宝宝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

  保护现状:

  亚洲象是云南的旗舰物种和明星物种,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一物种,被列入“十四五”需要抢救性保护的48种极度濒危物种,是亚洲体型最大、最具代表性的陆生脊椎动物。全球现存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估计在4万—5万头,目前分布于亚洲的印度、缅甸、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中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边境地区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临沧市。

  为了保护亚洲象,1958年和1980年,云南省先后建立了西双版纳和南滚河两个自然保护区。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实施。经过30多年的保护,云南亚洲象分布区从2个州市、3个县市区、14个乡镇扩展到现在的3个州市、11个县市区、61个乡镇,国内亚洲象种群数量也从150头左右增加到300头左右,并呈不断增长态势。

  云南亚洲象分布区是北半球高纬度大陆型热带雨林,分布有7600余种濒危野生动植物。亚洲象作为伞护种,对于维护这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次“旅行”:

  20xx年3月之前,北移象群生活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

  20xx年3月,16头亚洲象离开保护区,开启了说走就走的旅行。象群一路向北,途经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县、墨江县,玉溪市元江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玉溪市峨山县、红塔区。

  20xx年6月2日,象群抵达昆明市晋宁区。

  从20xx年离开勐养片区,北移象群表现活跃,途中诞下2头象宝宝。3头雄象中途离开象群返回普洱,还有1头离群的亚成体雄象在20xx年7月7日被送回勐养片区并成功野放。

  20xx年8月8日,北移象群在柔性引导下,安全渡过元江干流返回元江南岸适宜栖息地。此后持续南返,终于在20xx年12月9日,平安回到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

  截至20xx年8月8日,为了科学引导北移象群南返,确保“人象平安”,云南共出动警力和工作人员2.5万多人次、无人机973架次,布控应急车辆1.5万多台次,疏散转移群众15万多人次,投放

  象食近xx0吨,野生动物公众责任险承保公司受理亚洲象肇事损失申报案件1501件,评估定损512.52万元。

  亚洲象群北移南归,迂回行进1500公里。一路上,科学的防范处置以及沿途各级政府及人民群众对亚洲象的关爱,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成为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范例。

  亚洲象群北移南归,成为一次赢得全球广泛赞誉的科学之旅、探索之旅、保护之旅。

  面对困难:

  北移象群只是300多头云南野生亚洲象中的一个家族,对北移象群的柔性引导,只是云南亚洲象保护的动人插曲,云南亚洲象保护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多年来,云南林草部门持续开展亚洲象栖息地保护与修复;建设亚洲象种源繁育基地和救护中心,持续开展野外救护、救助;制定安全防范应急预案,开展种群监测预警、防象设施建设、推进中老跨境联合保护、逐步增加亚洲象肇事补偿标准。“十四五”以来,云南已投入亚洲象保护资金近2亿元。

  保护力度大,亚洲象种群数量增长快,但随之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亚洲象迁移和活动区域不断扩大,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形成时间和空间高度重叠。

  对此,专家们总体倾向于三方面原因:一是由于生态保护力度加大,以亚洲象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森林郁闭度提高,亚洲象原有栖息地适宜性下降,亚洲象逐渐向外部扩散。二是认为亚洲象属

  于迁徙物种,必然会不断向周边扩散。三是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实施,亚洲象猎捕被严格禁止,亚洲象频繁进入农地觅食,对农作物等高糖食物源产生了一定的依赖,亚洲象取食行为和取食植物种类改变,逐渐适应农地类型的栖息地。

  亚洲象“伴人”而居,随之而来的是不可避免的人象冲突,肇事危害不断加重。

  6月16日,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到西双版纳调研重点办理的“提高亚洲象肇事补偿标准”建议案,希望通过提高补偿标准更加有效缓解人象冲突,保障群众利益,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解决问题:

  20xx年到20xx年云南亚洲象的北移,让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部门和学界聚焦单一物种,直面“人象如何真正和谐相处”问题。这既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人象冲突”问题,强化亚洲象重要栖息地和种群集中分布区保护,亚洲象国家公园提速创建。

  5月31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召开国家公园创建专题会议,省长王予波强调,要紧盯工作目标,推动亚洲象国家公园尽快创建成功。

  早在20xx年7月9日,北移亚洲象安全防范及应急处置工作正受到全球关注,国家林草局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在昆明组织召开了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座谈会。会议认为,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是当下切实解决亚洲象种群及其栖息地全面保护问题的重要举措。

  一年来,以“保护热带雨林、保护亚洲象种群及其栖息地、缓解人象冲突矛盾”为创建目标,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紧锣密鼓开展。

  创建工作方案、设立方案、矛盾冲突处置方案、管理机构设置方案等一系列方案编制完成;综合科考报告、范围和分区论证报告、符合性认定报告、社会影响评价报告等一系列创建材料通过专家评审……至此,亚洲象国家公园的四梁八柱已初步搭建完成。

  6月xx日,国家林草局在北京组织专家,以视频方式对亚洲象国家公园空间范围开展论证,对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开展评估。云南省林草局在汇报中表示,亚洲象国家公园具备了国家公园设立的3项准入条件和9项认定指标,符合国家公园设立标准。“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支持配合推进亚洲象国家公园成功创建。”国家林草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陈飞表示。

  除了积极推进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6月2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保护专家委员会”成立,12名中方委员和7名外方委员将充分发挥专家智库作用,科学推进亚洲象保护工作。

  还有好消息传来,近期调取的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数据显示,20xx年3月至2022年4月南滚河有3头亚洲象出生。

  亚洲象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但在各方积极努力下,一切都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篇六:亚洲象生活于哪一个自然保护区?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亚洲象肇事特点及损失情况分析

  王斌;李雯雯;许利剑;陆英杰;郭敏

  【摘

  要】近年来,亚洲象肇事越来越频繁,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通过对2011-2015年亚洲象在勐养子保护区周边肇事赔损数据分类、统计和分析发现:在损害类型上,亚洲象肇事对农作物、经济作物的赔损金额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44.11%和52.44%;在受损空间分布上,仅发生在大渡岗乡、勐养镇、普文镇和基诺乡,其中大渡岗乡的关坪村委会、大干坝村委会和勐养镇的跳坝河村委会赔损次数累积达到1000次以上;在肇事时间上,主要是第三、四季度,其中11月和12月份赔损金额最大;在作物选择上,玉米核损金额最高,其次是橡胶和稻谷.为缓解人象冲突,提出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与管理,建设食物源基地及生物廊道等建议.%Inrecentyears,theconflictofhuman-elephanthasbeenmoreandmoresevere,andcausedhugeeconomiclosses.Basedonclassification,statisticsandanalysisthelossesdatainMengyangnaturalreservebetween2011and2015,resultsshowedthelossesoffoodcropsandeconomiccropswerehigherthanothers,whichaccountedfor44.11%and52.44%

  respectively.ThedamagedspatialdistributiononlyoccurredatthetownofDadugang,Mengyang,PuwenandJinuo,especiallytheGuanpingvillagecommittee,DaganbaofDadugangtownandTiaobaheofMengyangtown,whichcumulatedover1000timesoflosses.Theaccidents"occurringtimemainlyoccurredatthethirdandfourthquarterandbiggestlosseshappenedinNovemberandDecember.Onthechoiceofcrops,cornbroughtthemaximumamountoflosses,followedbyrubberand

  rice.Therefore,thepapercarriedoutscientificsuggestionsforrelievinghuman-elephantconflictse.g.strengthenmanagementofwildlifehabitat,setupfoodsourcebase,andwildlifecorridors.

  【期刊名称】《林业调查规划》

  【年(卷),期】2017(042)001【总页数】7页(P118-123,129)

  【关键词】亚洲象;肇事特点;人象冲突;损失情况;损失赔偿;勐养子保护区

  【作

  者】王斌;李雯雯;许利剑;陆英杰;郭敏

  【作者单位】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管理所,云南景洪666100;云南财经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云南昆明650221;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管理所,云南景洪666100;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管理所,云南景洪666100;云南财经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云南昆明650221【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S759.93;Q959.845亚洲象(Elephasmaximus)属于我国Ⅰ级保护动物,已经被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1-2]。目前,中国野生亚洲象种群总数量约200~250头,仅分布在相互隔离的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部的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思茅地区[3]。近年来,由于砍伐森林、扩张农田、修建公路及盗猎等人为干扰,不仅使亚洲象天然栖息地不断减少和破碎化,也引发了人类与亚洲象间日益激烈的冲突,野象伤害人畜,损害农作物、经济林木时有发生,人象冲突进一步加剧[4-6]。人象冲突不仅给当地居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

  还给他们的生产、生活乃至人身安全带来严重影响,人象冲突已经成为我国亚洲象分布区保护管理中日益突出的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缓解人象冲突,妥善解决亚洲象肇事补偿问题,各部门不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当地居民的作物不被亚洲象糟蹋,同时在云南省林业厅和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由太平洋保险公司西双版纳分公司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签订了亚洲象肇事赔偿的公众责任险,尝试运用市场手段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对在亚洲象肇事中遭受损失的当地居民进行适当的经济补偿,这是缓解人象冲突工作的一个有益尝试,逐渐实现由政府直接补偿向商业保险赔偿的转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7]。本研究以2011—2015年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保险公司赔损数据为依据,分析5年间勐养子保护区亚洲象肇事的损害类型、肇事地理分布、肇事时间等特点,同时分析亚洲象肇事的损失现状,为缓解人象冲突提供科学依据。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位于景洪市辖区(图1),地处北纬22°06′~22°14′,东经100°36′~101°18′,总面积9.984万hm2,占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41.17%,其中分布着中国最大的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超过100头,约占我国亚洲象总数的1/2[1,8]。海拔550~1600m,地形主要为山地类型,植被类型主要有季节性雨林、山地雨林、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热性竹林等。

  辖区内社区土地总面积2.1316万hm2,涉及8个乡镇,2个农场,81个村民小组和农场连队;保护区内部村寨53个,共1857户,7876人;周边村寨28个,共1173户,5628人,土地面积7147hm2。

  根据太平洋保险公司西双版纳分公司调查记录的2011—2015年亚洲象肇事赔损数据,整体分析勐养保护区亚洲象肇事造成的损失情况。抽取2015年的赔损数据,分析受到亚洲象肇事的村民户数在不同作物所占的比例及每种作物的赔损金额情况;

  同时分析亚洲象肇事的时间分布特点。赔损数据记录了亚洲象肇事时间的现场勘查情况,包括案发地点、案发时间、案发情况(受损农作物、经济作物、其他作物,牲畜、人员伤亡等)及赔损情况。

  按照受损作物类型将肇事划分为粮食作物损失(稻谷、玉米、黄豆、花生)、经济作物损失(茶叶、橡胶、咖啡、橡胶、果树、松树、甘蔗和香蕉)、人员伤亡损失(受伤、死亡)及财产损失(水管、车辆、瓦片等),按照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不同受损类型对亚洲象造成的各项损失金额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了解亚洲象肇事特点,其中赔损金额为损失数量乘以补偿标准(单价),单位为元或万元。

  3.1总体损失金额赔损情况

  根据2011—2015年保险公司赔损数据,勐养子保护区5年来由于亚洲象肇事造成的总经济赔损金额达1130.24万元(表1)。其中:粮食作物合计赔损金额为498.50万元,占总经济赔损金额的44.11%;经济作物合计赔损金额为592.66万元,占52.44%;财产合计赔损金额为6.28万元,占0.56%;牲畜合计赔损金额为1050元,占0.01%;人员伤亡合计赔损金额为32.68万元,占2.89%。四项赔损金额中粮食作物赔损金额和经济作物赔损金额最高,达总经济赔损金额的96.53%,其他仅占总额的3.47%。

  3.2作物损失情况3.2.1粮食作物损失情况

  图2表示不同粮食作物赔损金额比例及每年不同粮食作物赔损情况。2011—2015年间,粮食作物赔损金额非常大,其中赔损金额最大的是玉米,占粮食作物赔损总金额的69.73%,其次是稻谷,占24.70%。这些农作物都是亚洲象喜爱采食的作物,尤其是玉米和稻谷,其中玉米损失最严重,并且损失量逐年增加。

  3.2.2经济作物损失情况

  近年来,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西双版纳地区普遍种植橡胶和茶叶,对于不能作为食物的橡胶、茶叶、咖啡、果树及松树,也受到亚洲象的严重损害,主要是对其幼

  苗进行践踏。根据图3可以看出,橡胶损失最严重,占经济作物总赔损金额的67.47%,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该区域种植橡胶面积大,并且适宜种植橡胶的区域也正好是亚洲象生活的最佳生境[7],大面积的橡胶种植侵占了亚洲象大量生境,亚洲象的活动自然也会造成部分橡胶的毁坏。此外,橡胶损失逐年减少,可能是因为橡胶树不断壮大,亚洲象不能轻易折断,对橡胶幼苗的损害可能性比成体橡胶树大,但橡胶幼苗的赔偿标准远远低于成体橡胶树,因此赔损金额逐年减少。其次是香蕉和甘蔗,占总经济损失的14.41%,主要是因为它们都是亚洲象爱吃的经济作物,因此损失也相对严重。亚洲象也不会采食松树和果树,但会折断树干或树枝作为玩耍,数量每年不同,表现出一定的偶然性。茶叶赔损金额相对较少,主要是因为一株茶叶赔损2~3元,但茶叶密集种植,只要亚洲象出现在茶园,必会造成巨大的损失,5年间,大约有86899株茶树

  遭亚洲象损害。

  3.3其他损失情况分析

  财产赔偿主要对亚洲象造成车辆、水管、石瓦片、水桶的损害进行赔损。其中水管赔损金额最大,约33484元,占财产总赔损金额的53.32%。

  在亚洲象分布区,亚洲象几乎每年都要造成当地居民的伤亡。2011年,亚洲象肇事导致1死2伤;2012年,1死1伤;2013年,1伤。2014—2015年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这可能是近年来国家、政府、自然保护区人员对当地居民的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地居民逐渐了解亚洲象的习性,自卫能力增强。

  3.4亚洲象肇事居民户数情况

  亚洲象肇事涉及乡镇及村委会数据表明,赔损主要涉及4个乡/镇,分别为大渡岗乡、勐养镇、普文镇和基诺乡,共计9个村委会(表4)。2011—2015年累计共计

  6085户获得亚洲象肇事的赔损,平均每年受损户数达1217户,受损范围逐渐扩大。其中:2011年受损户数最少,为861户,2013年受损户数最多,为1562户。9个村委会中,受损最严重的是关坪村委会,其次是大干坝村委会、跳坝河村委会,5年间被赔损次数累积达1000次以上。勐养镇的曼景坎村委会从2013年开始由保险公司赔损,2013—2015年累计赔损53次。

  3.52015年亚洲象肇事损失情况3.5.1农户主要作物受损情况

  2015年,受损户居民均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作物受到亚洲象不同程度的损害(图4),玉米、稻谷和橡胶损失尤为严重,其中玉米损失最严重,保险公司赔损金额高达89.65万元,有80%的居民由于亚洲象损害玉米而获得赔损;其次是橡胶,有46.64%居民的橡胶遭到亚洲象不同程度的损害;排第三位的是稻谷;其他经济作物、咖啡、其他农作物等次之;甘蔗、松树获赔损最少。通过2015年的赔损数据统计,与2011—2015年总体情况大致相同,农作物中玉米损失最严重,经济作物中橡胶损失最严重,与前4年相比,2015年茶叶损失最少。

  3.5.2亚洲象肇事月变化及季度性变化特点

  图5(左)是2015年1—12月亚洲象肇事赔损金额折线变化图,从中可以看出,每月赔损金额不同,月赔损金额数量出现波动,含4个核损金额高峰和3个核损金额低谷。每个季度月底出现高峰,如3月,6月,9月,12月。主要原因可能是保险公司每个季度末才综合核查兑现的情况。

  图5(右)是亚洲象肇事季度性变化,其中第二个季度核损金额最少,第三个季度和第四个季度的核损金额最多,尤其是第四个季度。主要原因是核查兑现的延迟形成的,由于9—0月亚洲象肇事数量过多,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同时处于雨季,道路状况较差,许多肇事情况核损没有在当月完成,其中一部分是在11—12月份才完成,因此11—12月份表现出最大的峰值。11月至次年5月处于旱季,亚洲象活动随着农作物分布呈现季节性变化。

  4.1亚洲象肇事特点及损失情况

  2011—2015年,共计6085户获得亚洲象肇事赔损,受损范围不断扩大。损害

  的作物主要是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其中经济作物赔损金额最大,占总赔损金额的52.44%,其次是农作物,占44.11%。不同作物类型损失情况不同,其中玉米损失最严重,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可能是因为亚洲象偏好饮食玉米;其次是橡胶,虽然橡胶损失在随后的几年有所回落,但仍维持在较高的赔损数量级。这种现象反映出当地大量的天然林被橡胶等经济作物所取代,增加了亚洲象在生存活动时遇到经济作物的概率。从亚洲象肇事地点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大渡岗乡的关坪和大干坝村委会及勐养镇的跳坝河村委会,均超过1000户受到亚洲象损害。

  4.2讨论

  由于亚洲象和人类生存空间的重叠,相对于野生植物来说,人类种植的稻谷、玉米、甘蔗、大豆等作物的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并且大多是成片种植,取食容易,亚洲象逐渐将其作为主要食物来源。另外,亚洲象在生境之间迁移时会穿越橡胶园和茶园,由于这两类作物都是台地形式种植,顺着台地便于亚洲象行走,成年的亚洲象步距和橡胶树的株距很接近[4],因此常常踩断橡胶幼苗。同时,亚洲象在采食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戏耍行为,常常折断各种树枝(松树、果树等)玩耍,对于人类的房屋,特别是建在野外的简易房、窝棚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它们所到之处,常常主动将房屋、窝棚等拆毁。上述行为都会给当地居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4.3建议

  “人象冲突”有其必然性和长期性,其中人类处于主导地位。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一直在尝试有效缓解“人象冲突”的有效途径。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保护区工作人员认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丧失及退化是导致人象矛盾冲突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要从根本上缓解这一矛盾,就需要切实做好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与管理工作,人工促进自然更新野生动物栖息地,建设食物源基地,逐步改善亚洲象等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为野生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减少野生动物迁徙出保护区的数量和频度,以降低亚洲象等野生动物肇事给当地居民造成的损失,达到缓解人

  象冲突、防灾减灾和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的目的。

  对于政府、林业及保护区管理部门,要实行科学管理方式,全面调查亚洲象分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规划亚洲象与人类共同和谐发展的土地利用,并且严格控制亚洲象分布区毁林开垦,高质量地实行退耕还林以改善亚洲象栖息环境。继续加强生物廊道建设,对当地居民进行安全教育,防止受到亚洲象伤害。对于保险公司,应逐渐完善补偿机制,增加人员及时核损,提高补偿金额,以最大限度地缓解农户对立情绪。对于当地居民,应自觉提高生态平衡和物种多样性的环境保护意识,合理利用土地,加强防范意识,尽量减少人象冲突事件的发生。

  致谢:北京师范大学张立教授的学生刘鹏等及云南财经大学李丽教授的学生李雯雯等对本研究给予指导;勐养自然保护所文世荣副所长等全体工作人员、太平洋保险公司西双版纳分公司岩勇罕经理、刘川等对调查工作提供大力支持,在此一并感谢!

  【相关文献】

  [1]金延飞.西双版纳亚洲象栖息地适宜度评价及生态廊道规划[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0.[2]宗建坤,刘生强,许海龙,等.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勐腊子保护区亚洲象种群数量与分布变迁[J].林业调查规划,2014(1):89-93.[3]林柳,冯利民,赵建伟,等.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用3S技术规划亚洲象生态走廊带初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405-409.[4]陈明勇,杨士剑,刘林云,等.中国亚洲象与人类关系[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4):114-117.[5]郭贤明,何謦成,王兰新,等.西双版纳亚洲象食物源基地对缓解人象冲突的效应[J].生态学杂志,2012,12:3133-3137.[6]冯利民,张立.云南西双版纳尚勇保护区亚洲象对栖息地的选择[J].兽类学报,2005(3):229-236.[7]陈明勇,洪国政,李正玲,等.中国人象冲突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3.[8]杨正斌,陈明勇,董永华,等.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亚洲象生境现状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3):49-52.

篇七:亚洲象生活于哪一个自然保护区?

  

  普洱市亚洲象栖息地适宜度评价

  刘鹏;代娟;曹大藩;李志宏;张立

  【期刊名称】《生态学报》

  【年(卷),期】2016(36)13【摘

  要】亚洲象(Elephasmaximus)属于我国Ⅰ级保护动物,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普洱市的思茅区、澜沧县和江城县,以及临沧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普洱全境作为研究区域,利用野外调查数据,结合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运用生态位因子分析(ENFA)模型对普洱市亚洲象的栖息地适宜度进行了评价,并预测了适宜栖息地的分布.发现:普洱市亚洲象栖息地的边际值为0.991,表明亚洲象在普洱市境内对环境变量的选择不是随机的;耐受值为0.315,表明亚洲象在普洱市境内生态位较窄,受环境条件的制约.根据模型计算得到的栖息地适宜度指数,将普洱市的亚洲象栖息地分为最适栖息地,较适栖息地,边际栖息地和非栖息地4个等级,面积分别为409.32、574.32、2909.48、38722.32km2.最适栖息地仅占全市面积的0.96%,而非栖息地占90.86%.利用GIS和Biomapper4.0生成亚洲象栖息地分布图,发现普洱境内最适栖息地和较适栖息地面积狭小.对最适柄息地、较适栖息地和边际栖息地进行景观格局分析的结果表明,3种类型的栖息地破碎化均十分严重,连通度较低,栖息地内受到较大程度的人类活动的干扰.因此建议在普洱和西双版纳间尽快建立野生动物生态廊道,以加强亚洲象各种群间的交流.

  【总页数】8页(P4163-4170)

  【作

  者】刘鹏;代娟;曹大藩;李志宏;张立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育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育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北京市第五中学,北京100007;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亚洲象保护项目,普洱665000;普洱市林业局,普洱665000;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育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

  文

  【相关文献】

  1.栖息地适宜度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易雨君;程曦;周静

  2.人象冲突记普洱市野生亚洲象考察报告[J],黄程

  3.乌鲁木齐河新疆裸重唇鱼栖息地适宜度初步评价[J],牛建功;刘春池;刘鸿;李红;张涛;王甜;蔡林钢

  4.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子保护区亚洲象种群和栖息地评价[J],林柳;金延飞;陈德坤;郭贤明;罗爱东;赵建伟;王巧燕;张立

  5.乌鲁木齐河新疆裸重唇鱼栖息地适宜度初步评价[J],牛建功;刘春池;刘鸿;李红;张涛;王甜;蔡林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推荐访问:亚洲象生活于哪一个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 亚洲象 生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