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事迹材料 > 科学家勇于探索的事迹材5篇

科学家勇于探索的事迹材5篇

时间:2022-02-18 03:15:41 浏览次数:

科学家勇于探索的事迹材5篇

科学家勇于探索的事迹材篇1

血红素是血液里的一种重要成分,它常作为血红蛋白和某些氧化还原酶的辅基,参与生物体内的传递和氧化还原作用。人造血红素是德国生物化学家汉斯·费歇尔发明的歇尔出生在德国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因家庭经济困难,小时候没有上学读书,但小费歇尔非常聪明,又特别逗人喜爱。他生活的那个村子的主人见他十分乖巧,特别喜欢他,并愿意拿钱资助他上学读书。经过刻苦努力,他以超人的才华考上马尔堡大学,23岁时就获取化学博士学位。27岁时,费歇尔全身心地投入到血红素的研究之中。

从1921年到1928年,费歇尔整整花了8年多的时间对它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血红素是一种含铁的卟啉化合物;还发现,当把胆汗中的胆红素分子碎裂一半时,在胆汗色素里就有血红素的成分出现。在实验中,他还发现血红素的结构同吡咯类似,这一情形证明了一切结构与吡咯类似的有机物质都可以用来制得人造血红素,并证明这种化合物的性质同从血红蛋白得到的分解物完全一样。费歇尔的这一突出贡献,使他获取了193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科学家勇于探索的事迹材篇2

1924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了最原始的电视机,用电传输了图像。

美国RCA1939 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到1953 年设定全美彩电标准以及 1954 年推出 RCA 彩色电视机。

电视机的工作原理:

由于射频信号在空中传输的过程中要混入一些干扰信号并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大而衰减,电视机从有线或天线(RF-IN)接收到微弱的射频电视信号后,首先要通过调谐器对它进行解调,经过放大、混频和检波,滤掉高频载波分量,得到PAL、NTSC或SECAM制式的复合全电视信号。

从全电视信号中分离伴音信号和视频信号。音频信号经音频电路处理后送扬声器输出。

视频信号经视频放大,并把亮度、色度信号分离开,得到YC分量信号。最后,把YC分量信号转换成YUV、进而转换成RGB分量信号并送显象管显示。

在全电视信号中,由于色度信号占用了2.6MHz的带宽,电视机的电子电路在亮度、色度信号分离处理时有的直接截取亮度低端约3MHz的信号。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电视机的荧光屏可以达到水平约500线的分解率,实际从天线输入的电视信号其水平分解率只有约260线。另外,不同频道的信号强弱不同,最终反映到荧光屏上的图像分解率也不同。

科学家勇于探索的事迹材篇3

CT 是一种功能齐全的病情探测仪器,它是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技术简称。CT的工作程序是这样的:它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应用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对人体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反获取的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就可摄下人体被检查部位的断面或立体的图像,发现体内任何部位的细小病变。自从X射线发现后,医学上就开始用它来探测人体疾病。但是,由于人体内有些器官对X线的吸收差别极小,因此X射线对那些前后重叠的组织的病变就难以发现。于是,美国与英国的科学家开始了寻找一种新的东西来弥补用X线技术检查人体病变的不足。

1963年,美国物理学家科马克发现人体不同的组织对X线的透过率有所不同,在研究中还得出了一些有关的计算公式,这些公式为后来CT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1967年,英国电子工种师亨斯费尔德在并不知道科马克研究成果的情况下,也开始了研制一种新技术的工作。他首先研究了模式的识别,然后制作了一台能加强X射线放射源的简单的扫描装置,即后来的 CT,用于对人的头部进行实验性扫描测量。后来,他又用这种装置去测量全身,获得了同样的效果。

1971年9月,亨斯费尔德又与一位神经放射学家合作,在伦敦郊外一家医院安装了他设计制造的这种装置,开始了头部检查。10月4日,医院用它检查了第一个病人。患者在完全清醒的情况下朝天仰卧,X线管装在患者的上方,绕检查部位转动,同时在患者下方装一计数器,使人体各部位对X线吸收的多少反映在计数器上,再经过电子计算机的处理,使人体各部位的图像从荧屏上显示出来。这次试验非常成功。1972年4月,亨斯费尔德在英国放射学年会上首次公布了这一结果,正式宣告了CT的诞生。这一消息引起科技界的极大震动, CT的研制成功被誉为自论琴发现X射线以后,放射诊断学上最重要的成就。因此,亨斯费尔德和科马克共同获取1979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而今,CT已广泛运用于医疗诊断上。

科学家勇于探索的事迹材篇4

逢年过节,中国的小孩子们喜欢玩一种“二踢脚”的焰火,点燃引线后,“二踢脚”就会“呼”的一声飞到天上,在半空中“啪”的一响,炸得粉啐。又有谁能想到,这种叫“二踢脚”的小玩艺就是火箭的远祖之一。最古老的火箭是有炸药圆筒火箭,圆筒是用木材或纸板做成,一端封闭,另一端是排气孔。点燃引线后,火药燃烧产生大量热气,从排气孔排出,产生推力,能将火箭送得很远。火箭伴随着火药首先传到了印度。13世纪,蒙箭带到了欧洲。有这样一个故事:中国古代有个官员,他认为既燃火箭能把弓箭送得又高又远,那么多装些火箭,它不是可以把更重的东西送上天?于是他做了个大风筝,在风筝上装上很多火箭,然后人坐在风筝上,纪想能乘着风筝飞上天去。然而随着轰然一声巨响,试验失败。尽管失败了,但却是有史以来最早一次火箭载人飞行,它给人们许多启示。火箭传到欧洲后一直被当作武器使用。到17世纪,火箭的样式已有了很大变化,人们把它制成金属圆筒,前面装满炸药,后面是锥形的喷管。

1850年以后,人们用铝来做箭身。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弋达德在燃料成份里加入了助燃剂,提高了喷气速度,从那以后,人们就开始研究怎样把火箭送到更高更远的天空。

科学家勇于探索的事迹材篇5

960年5月16日,世界上第一个激光器——红宝石激光器发出了一束神奇的光,它的名字叫“激光”。最初中文的名称叫做“镭射”、“莱塞”,是它的英文名称LASER的音译。LASER是英文“受激辐射的光放大”的缩写。

什么叫做“受激辐射”?它基于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1916年提出了的一套全新的理论。这一理论是说在组成物质的原子中,有不同数量的粒子(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在高能级上的粒子受到某种光子的激发,会从高能级跳到(跃迁)到低能级上,这时将会辐射出与激发它的光相同性质的光,而且在某种状态下,能出现一个弱光激发出一个强光的现象。这就叫做“受激辐射的光放大”,简称激光。

个科学的理论从提出到实现,往往要经过一段艰难的道路。爱因斯坦提出的这个理论也是如此。它很长一段时间被搁置在抽屉里无人问津。一直到195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教授查尔斯.汤斯(Townes)对微波的放大进行了研究,经过三年的努力,他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微波激射器”,即“受激辐射的微波放大”的理论。汤斯在这项研究中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因此他的这项成果被人们起了个绰号叫做“钱泵”,说他的这项研究花了很多的钱。后来汤斯教授和他的学生阿瑟.肖洛(Schawlow,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想,既然我们已经成功地研究了微波的放大,就有可能把微波放大的技术应用于光波。1958年,汤斯的肖洛在《物理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发明”——关于“受激辐射的光放大”(即LASER)的论文。但是他们没有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研究和实验,结果这项研究的成果被第三者利用了。这位第三者的名字叫西奥多.梅曼(Maiman)。

梅曼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休斯航空公司实验室的研究员。他花了两年时间,终于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激光器——红宝石激光器,发出了与古往今来人类所见到的和所利用的光都不相同的特殊的光——激光。激光的发现大大鼓舞了光通信的研究工作,没有激光的发明就不会有今天的光通信或光纤通信。

人类很早就利用光来传递信息了。烽火台,就是古代人进行光通信的设施。利用光波传递信息,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目标。一百多年前,著名的电话发明家贝尔在发明电话之后,在1880年又发明了利用太阳光进行电话通信的“光电话”,最远的通话距离达到了213米。后来,人们又利用弧光灯的光来代替太阳光,使通话的距离延长,但是最多也只能传几公里。原因是这些光通过大气传播时会受到雨、雾、烟尘等的吸收;从而造成较大的消耗;还因为这些光在传播时会逐渐扩散,即使是天气晴朗时也会逐渐扩散而消失。从技术上来说,无论是太阳光还是各种火花、灯光都是“不纯”的光、它们的频率、相位等光的特性是“杂乱”的,不可能用来传送大量的信息,也不能用作远距离通信。而激光是由物质原子结构的本质决定的,这种光与人们已经广泛应用的电磁波有类似的特性。激光的光束具有很强的功率、很直的直射性,光质很“纯”,也就是光波的频率、相位等都很稳定,因此可以用来载送信息,通信的容量很大,比微波通信还要大一万倍!

推荐访问:事迹 勇于 科学家 科学家勇于探索的事例 科学家不断探索的事例 科学探索的事例 有关探索科学的事例 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事例 科学家的事迹简短(中国) 现代科学家的事迹素材 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科学家不断探索的事例150字 有关科学发现探索的事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