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事迹材料 > 爱国人士及其事迹15篇

爱国人士及其事迹15篇

时间:2022-02-18 03:37:12 浏览次数:

爱国人士及其事迹15篇

爱国人士及其事迹篇1

爱国故事:溥儒不为名利所动

溥儒,字心畲,书画家,清宫宗室。为人清室。为人清正,不慕权势,富有民族气节。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并企图吞并整个中国,扶植亲日势力,溥伟贪图荣华富贵投入日本帝国主义怀抱。溥仪做了满洲国皇帝,成了日本_下的傀儡。溥仪为了显示"皇恩浩荡",下诏书召见宗室,封爵,溥儒当然也在被召之列。可他断然加以拒绝,隐居于西山为家,连字画也不卖,周围的人竟不知道他就是鼎鼎大名的溥心畲,都把他看做普通家夫。抗战胜利后,他辞去国民党的国大代表,拒绝参加政治活动,以卖书画为生。一生保持清白的人品。

#481591

爱国人士及其事迹篇2

爱国故事:向警予改名的故事

向警予是中国_的第一个女中央委员,是党中央的第一任妇女部长。1928年,不幸被国民党_杀害,年仅33岁。她原名向俊贤,为什么后改名为向警予呢?一年夏天,学校开运动会。在400米决赛中,一位运动员奋力猛冲,后来居上,夺得第一名后突然晕倒在地,向俊贤和同学们将她扶起送到医院救护。

当晚,向俊贤对同学们说,今天400米赛跑获第一名的同学,他的拼命精神多么可贵啊!国家光明灿烂的前途,全靠我们齐心协力去创造。现在,外有列强欺凌,内有军阀割据,政府_,社会黑暗,如果我们把赛跑运动员那种拼命的精神用来拯救国家和民族,我们的国家就有希望了。为了国家自强,为了民族自强,我们为人做事求学问,都要有这种拼命精神。我已想好了,从今日起,我改名叫“向警予”,就是要时时敲响警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用拼命的精神去求学问、救国家。

#481593

爱国人士及其事迹篇3

爱迪至12岁时开始他艰苦的闯荡生涯,他作过火车上的报童,学会了发报技术,到过波士顿、纽约,一直到24岁时才有了自己的工厂和美满幸福的家庭,爱迪生在1878年时宣布要发明一种光线柔和、价格便宜的安全电灯。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爱迪生试验过硼、钌、铬、碳精以及各种金属合金,共1500多种材料,历时13个月,但是都没有成功。一些人吹起了冷风,说爱迪生这次是“吃进了自己啃不动的东西”。

一个曾经在爱迪生那里工作过的物理学家称这个试验是“大海捞针”。但是,爱迪生不怕失败,坚持试验,下决心要从大海中捞起针来。功夫不负有心人。1879年10月10日星期天下午5时,爱迪生点亮了用碳化棉丝作灯丝的灯泡,他亲自观察和做记录。

这一次,灯泡明亮、稳定,1小时、2小时、3小时、……灯泡一直亮着。从19日、20日到21日,没有一个人去休息。直到21日下午2时,当点燃到第45个钟头的时候,爱迪生叫助手把电压加高一点,灯泡更亮了。又过了几分钟,灯丝终于烧断了。12月21日,纽约先驱论坛报用整版篇幅详细报道了灯泡试验成功的消息。爱迪生获得了全部专利,人们公认白炽灯是由他发明的。1879年除夕,爱迪生把60个灯泡点亮了挂在门罗公园里,当时下着大雪,竟有2500多人顶着大雪来参观。

爱迪生是一个讲究实际的人。他的座右铭是:“我探求人类需要什么,然后我就迈步向前,努力去把它发明出来。”有人说,发明是命运的产物,爱迪生是天才。爱迪生却感叹地说:“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血汗!”

当有人问他在发明灯泡的1万次失败期间是怎样坚持下去的时候,他说,在这个过程中他从未失败过;相反,他找到了1万种无效的方法。他一生中写下的3350本详细记录发明设想、实验情况的笔记,就是这段话的有力佐证。爱迪生77岁那年有人问他:“您什么时候退休?”

他脱口而出说:“在我出殡前的那一天!”有一次,有人半开玩笑地问爱迪生:“您是否同意给科学十年休假?”爱迪生严肃地回答说:“科学是一天也不会休息的,在已经过去的亿万年间,它每分钟都在工作,并且还要这样继续工作下去。”的确,爱迪生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他已经80多岁了,为了“做出更多的发明”,仍在勤奋地工作,致力于从本国的杂草中提取胶乳。

爱国人士及其事迹篇4

爱国故事:从小就有爱国的勇气

1910年,瞿秋白进常州中学读书这所中学的校长和一些老师,经常对学生讲述清朝政府_的事实,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少年瞿秋白在校长、老师的教育下,非常关心国事,常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来勉励自己。

他取了一个名字叫“雄魄”,表达他救国的抱负。他曾指着脑后那条长辫子对同学说:“这尾巴似的东西,我们非把它剪掉不可!”第二年爆发辛亥革命,他马上把自己的辫子剪掉。

1912年,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当上临时大总统,残酷_革命力量,中国人民依旧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年10月10日,常州城内家家要挂红灯笼庆祝“双十国庆节”,瞿秋白却把用黑墨写有“国丧”两个字的白灯笼挂在门口。他说:“这个‘民国’就要名存实亡了,哪有什么国庆,明明是国丧!”一直挂到第二天天亮。

#481592

爱国人士及其事迹篇5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在20年代,他首先发现了我国存在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李四光是湖北黄冈人,原名李仲揆。14岁那年,因他学业优秀,被保送去日本学习。在填写出国护照时,他把年龄“十四”误填入姓名栏里。怎么办?李仲揆灵机一动,把“十”加几笔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气了;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光”字。从此,他开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人,爷爷又卧床不起。父亲是教书先生,收入微薄,妈妈一人种田,日子很艰难。李四光排行老二,年岁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时看到妈妈一人干活,心里难过,就千方百计帮助妈妈干活。天刚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装得满满的;上山砍柴,总要挑得满满的才回家。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他帮妈妈舂米,用脚踩踏板,人小踩不动,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当脚往下踩时,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这样石杵就动起来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伙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闹取乐,半天只能采几节断藕带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干,他先顺叶踩到藕,再用脚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后依着它生长的方向一点点把泥踩去,收获一根根完整的鲜藕。

后来,李四光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官办小学堂。考试发榜,李四光名列第一,在小学堂,他勤奋攻读,刻苦钻研,成为小学堂一位优等生。14岁那年,他被学校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学期间,他对地质学发生了兴趣,立志探索地质构造的奥秘。

几十年来,他在地质构造上悉心研究,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并用这个理论去寻找石油天然气资源、矿产,预测地震,开发地热,在中国地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爱国人士及其事迹篇6

爱国故事:向警予改名的故事

向警予是中国_的第一个女中央委员,是党中央的第一任妇女部长。1928年,不幸被国民党_杀害,年仅33岁。她原名向俊贤,为什么后改名为向警予呢?一年夏天,学校开运动会。在400米决赛中,一位运动员奋力猛冲,后来居上,夺得第一名后突然晕倒在地,向俊贤和同学们将她扶起送到医院救护。

当晚,向俊贤对同学们说,今天400米赛跑获第一名的同学,他的拼命精神多么可贵啊!国家光明灿烂的前途,全靠我们齐心协力去创造。现在,外有列强欺凌,内有军阀割据,政府_,社会黑暗,如果我们把赛跑运动员那种拼命的精神用来拯救国家和民族,我们的国家就有希望了。为了国家自强,为了民族自强,我们为人做事求学问,都要有这种拼命精神。我已想好了,从今日起,我改名叫“向警予”,就是要时时敲响警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用拼命的精神去求学问、救国家。

#481593

爱国人士及其事迹篇7

毕加索小时候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绘画艺术大师,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早期画注重于表现派的主题;后转入原始艺术,简化形象。1915——1920年间,画风又一度转入写实,1930年又改变风格明显地向超现实主义风格靠拢。毕加索小时候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和陶器等,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毕加索小时候是划时代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派产生可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史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被人称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

美国教育家克劳蒂娅说:“一个儿童的艺术细胞,除去天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人去‘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现时最最重要的。生活中很多极有艺术天赋的儿童被埋没了,这的确是一种悲哀。但遗憾的是,许多做父母的,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只是浅显地以为还是个孩子,他不会懂得太多,或者他现在还不到学的时候。”

克劳蒂娅说的这段话就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也就是千里马还需要伯乐来发现。堂。何塞就是一位伯乐,因为他发现了毕加索小时候这匹千里马。堂。何塞是西班牙一个小镇上的画家,在所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他就发现了儿子能够用画画表达自己的意思了。

一天,刚刚学步的毕加索小时候画了一个螺旋状的东西,家人都不知道他画的是什么,堂。何塞却看出小家伙画的是热食摊上卖的油炸馅饼,这令他惊讶不已。

堂。何塞认为儿子身上具有绘画的天赋,他决定把儿子培养成画家。他给儿子专门腾出了一间房子,墙壁周围贴满了他画的儿童画,这些画的内容都是日常用品,线条虽然过于简单,但是他都做了合理的变形,以此来诱发毕加索小时候的想象力和空间变形能力。堂。何塞经常把儿子带到房间里看这些画,告诉儿子这些画是怎样画成的。

到毕加索小时候四岁时,何塞就开始教他剪纸。随着剪刀的一开一合,毕加索小时候完全被迷住了,他把一张张平展展的纸,剪成了无数的公鸡和小狗……在何塞的刻意培养下,毕加索小时候迷上了绘画。他常常能够以自己的理解将周围的事物给表现出来。渐渐的,有一些邻居也称他为“小天才”了。

毕加索小时候虽是绘画天才却不是好学生,在学校里上课对于他来讲简直就是受折磨,听课时他不是漫无边际地幻想,就是全神贯注地观赏窗外的景色。而且他似乎对枯燥无味的算数永远都不感兴趣。

毕加索小时候无奈地对父亲说:“我只知道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一等于几,我根本就没去想。不是我不用功,我努力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可我还是办不到。”他为此成了同学们戏弄的对象,那些无聊的小伙伴们喜欢跑到毕加索小时候面前,逗他玩:“毕加索小时候,二加一等于几呀?”然后看着索呆呆发愣的样子哈哈大笑。

如此一来,毕加索小时候在老师眼里也是一个智力低下,无可救药的孩子,他经常在毕加索小时候父亲面前,有声有色地描绘毕加索小时候的“痴呆”症状,毕加索小时候的母亲听了羞恼交加,觉得毕加索小时候给她丢了脸,让她无脸见人。

左邻右舍也不再夸奖毕加索小时候的绘画天赋了,而私下议论说:“瞧那呆头呆脑的样,只会画几幅画还能当饭吃。”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毕加索小时候是一个傻瓜。面对风言风语的议论和嘲笑,毕加索小时候的父亲仍然坚定不移地相信:儿子虽然读书不行,但是在绘画方面是极有天赋的。

堂.何塞能真正的理解和赏识自己的孩子。他对毕加索小时候说:“不会算数并不代表你毫无能力,你是个绘画天才,你可以去绘画。”小毕加索小时候看着父亲坚毅地面孔,找回了一些自信。果然,毕加索小时候总是似乎毫不费力就能画出各种各样的东西。

1890年11月,年仅六岁的毕加索小时候,画出了《手握大棒的赫克勒斯》,画布上大力神赫克勒斯英姿神武,形象非凡。人们非常惊叹,惊叹于毕加索小时候的绘画天赋。

赏识、信任自己的孩子,并不是容忍孩子的缺点和错误,更不是盲目地溺爱,而是指导和鼓励。如果孩子有着几乎与生俱来的缺点,而做家长的又一味不顾实际情况,大有恨铁不成钢之态,以恶言恶语、冷嘲热讽对待孩子,这无疑会给孩子心灵上造成难以愈合的伤口,成为孩子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

一个学习不好的孩子,也许全世界都可以嘲笑他,讥讽他,然而作为父母的你却万万不能这样,以为只有父母才能给孩子信心和勇气,鼓励孩子,让他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挥自己的优点,积极健康地对待自己,充满信心地学习、生活。

爱国人士及其事迹篇8

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从小就喜欢动手动脑。有一次上手工课,他想做一只小木凳。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争先恐后拿出自己的作品,交给了漂亮又严厉的女教师。爱因斯坦没有拿出自己的作品,急得满头大汗。女教师宽厚地望着这个男孩,相信他能交上一件好作品。

第二天,爱因斯坦交给女教师的是一个制作得很粗糙的小板凳,一条凳腿还钉偏了。满怀期望的女教师十分不满地对全班同学说:“你们有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凳子?”同学们窃笑着纷纷摇头。老师又看了爱因斯坦一眼,生气地说:“我想,世界上不会再有比这更坏的凳子了。”教室里一阵哄笑。

爱因斯坦脸上红红的,他走到老师面前,肯定地对老师说:“有,老师,还有比这更坏的凳子。”教室里一下子静下来,大家都迷惑不解地望着爱因斯坦。他走回自己的座位,从书桌下拿出两个更为粗糙的木板凳,说:“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刚才交给老师的是第三个木板凳。虽然它并不使人满意,可是比起前两个总要强一些。”

这回大家都不笑了,女教师向爱因斯坦亲切又深思地点着头,同学们也向他投去敬佩和赞许的目光。

这个小故事让我们看到爱因斯坦的韧性,在他不满意自己的小板凳的时候,他又再次投入制作。他一共制作了三个小板凳,最后的一个比前两个要好一些。在制作小板凳的过程中,爱因斯坦表现了他对自己的态度,那就是无论做任何事,他都要力求做好,完全释放自己的能量,不满足已有的成绩,让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

爱国人士及其事迹篇9

电话的发明者叫贝尔。他原是苏格兰人,生于1847年。24岁时移居美国,不久加入美国籍。1873年他已是波士顿大学语言生理学的教授。一次,他企图通过一根电报线来同时传递几个信息。他的设想得到了妻子梅布尔.哈伯德与岳父的支持。梅布尔是聋子,以前是贝尔的学生。她父亲较富有,为女婿的科学试验慷慨解囊,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

贝尔的不少朋友却希望他钻研电报术。但发明家不以为然。他心里唯一惦记的事,就是要完成传递人声的工作。他先试制成“谐和电报”——在一根导线上连接由带电芦苇组成的两个竖琴模样的集合。每根芦苇在导线的那一头都有同频率的对应者。贝尔把两个“竖琴”挂在磁性薄膜上。这薄膜是模仿人耳的一种装置。

有一天,贝尔的助手托马斯.沃森摆弄夹住了的芦苇,而贝尔却从导线上听到了邻室传来的拨动的弦音。他记下了事实,从而导致进一步试验。试验过程中,贝尔遇到不少困难。但他是个虚心好学的人,因而在向别人求教时,得到过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指导与帮助,其中有著名的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约瑟夫.亨利、爱迪生等。

1876年3月10日,贝尔通过送话机喊道:“沃森先生,请过来!我有事找你!”在实验室里的沃森助手听到召唤,像发疯一样,跃出实验室,奔向贝尔喊话的寝室去。他一路大叫着:“我听到了贝尔在叫我!我听到了贝尔在叫我!”……

这样,人类有了最初的电话,揭开了一页崭新的交往史。1877年,第一份用电话发出的新闻电讯稿被发送到波士顿《世界报》,标志着电话为公众所采用。1878年,贝尔电话公司正式成立。

爱国人士及其事迹篇10

鲁迅小时候非常淘气。一天,镇里的戏台正在排戏,鲁迅听到外面的锣鼓声,便在家里坐不住了,趁着父亲不注意,他一溜烟儿地跑到戏台前看热闹。这时,戏台周围已经挤满了人。突然,热闹的锣鼓声停了,从后台走出一个人,对台下一拱手说:“哪位小兄弟愿意上台?我们让他客串阎王殿里的小鬼。”那些平时非常调皮的孩子这会儿却你推我、我推你地谦让起来。

“我来!”小鲁迅走上台去,让戏班的人画了个花脸,然后拿起一把钢叉就舞起来,戏台下马上响起叫好声。他得意极了,舞得更得劲儿了,小伙伴们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气。

鲁迅12岁那年,被父亲送进了一所叫“三味书屋”的私塾就读。初入学时,鲁迅对百草园中的那些小精灵非常感兴趣。他在园中想起古人东方朔说过有一种虫叫“怪哉”,用酒一浇,便会消失不见。鲁迅非常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便悄悄地问私塾的先生:“先生,这‘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生却板着脸,很不高兴地回答:“不知道!”

后来,鲁迅慢慢体会到学生应该读书,先生不喜欢学生问各种古怪的问题。于是,鲁迅开始刻苦读书。起初十分严厉的先生也开始喜欢鲁迅的聪明刻苦,态度渐渐和蔼起来。鲁迅为了勉励自己学习,制作了一张小书签,书签上有10个正楷小字:“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时,他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一遍就从上往下盖掉一个字,读过几遍之后,就用默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用不了多久,他就能熟练地把课文背出来了。后来,同学们也都向鲁迅学习,纷纷制作“读书三到”的书签。

学习要讲究方法,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真正会学习的人,要善于取舍,要选择正确的,精通专业的,熟悉相关的,了解必需的。同时,学习需要思考。有些人虽勤于学习,但不过只是泛泛的阅读,任何理论观点都只在脑海里一晃而过,是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读书三到”是鲁迅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我们也要像他那样不断地总结学习方法,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去攻读,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爱国人士及其事迹篇11

1915年9月,作为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权力虽已达到了顶峰,但他并不满足,又开始觊觎皇帝宝座。他唆使幕僚美国人古德诺抛出了《共和与君主论》,污蔑共和体制是政治乱局的根源,鼓吹只有君主制才能救中国,胡诌什么中国人需要一个皇帝。

梁启超早就看出了袁世凯的野心,他直截了当地指出:“如果复辟,就是叛国”。为了驳斥袁世凯的复辟图谋,梁启超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文章《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毫不留情地揭穿了袁世凯的复辟野心。袁世凯获知消息,十分恐慌,急忙派人以给梁的父亲做寿礼名义送给梁启超二十万大洋,恳请梁启超高抬贵手,不要在报上发表这篇文章。结果,梁启超严词拒绝了这一请求。

袁世凯见拉拢不成,就采取恐吓的伎俩,逼其就范。他派人告诉梁启超:“你流亡国外十几年,那种艰苦的滋味想必早已尝够了,现在好不容易过上好日子,何必自找苦吃呢?”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袁世凯亮出了底牌。面对威胁,梁启超毫不畏惧,从容笑答:“我已经是流亡的经验家了,再流亡一次简直轻车熟路。”梁启超毫不留情面,他把《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这篇文章发表在《大中华》月刊上,其余各报迅速转载,读者争相购买,一时间洛阳纸贵。

1916年1月1日,袁世凯不顾国人的反对,恢复帝制,上演复辟闹剧。梁启超联合蔡锷将军,发起了讨袁护国战争,其余各省迅速响应,纷纷宣布独立,反对帝制。袁世凯仅做了83天皇帝,就被迫宣布“退位”,不久一命呜呼。

对袁世凯来说,梁启超是有点不够哥们“义气”;对国家来讲,梁启超敢于不讲情面,坚决反对袁世凯称帝,这是值得尊敬和赞扬的。梁启超一生只忠于真理,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鼓与呼,这种民族大义之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足以成为后世的楷模。

爱国人士及其事迹篇12

瓦特出生于英国,由于家境贫穷没机会上学,先是到一家钟表店当学徒,后又到格拉斯哥大学去当仪器修理工,瓦特聪明好学,他常抽空旁听教授们讲课,再加上他整日亲手摆弄那些仪器,学识也就积累的不浅了。

1764年,格拉斯哥大学收到一台要求修理的纽可门蒸汽机,任务交给了瓦特。瓦特将它修好后,看看他工作那么吃力,就象一个老人在喘气,颠颠颤颤地负重行走,觉得实在应该将它改进一下。他注意到毛病主要是缸体随着蒸汽每次热了又冷,冷了又热,白白浪费了许多热量。能不能让它一直保持不冷而活塞又照常工作呢?于是他自己出钱租了一个地窖,收集了几台报废的蒸汽机,决心要造出一台新式机器来。

从此,瓦特整日摆弄这些机器,两年后,总算弄出个新机样子。可是点火一试,那汽缸到处漏气,瓦特想尽办法,用毡子包,用油布裹,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治不了这个毛病。瓦特没有放弃,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设计了一个和汽缸分开的冷凝器,这下热效率提高了三倍,用的煤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这关键的地方一突破,瓦特顿然觉得前程光明。他又到大学里向布莱克教授请教了一些理论问题,教授又介绍他认识了发明镗床的威尔金技师,这位技师立即用镗炮筒的方法制了汽缸和活塞,解决了那个最头疼的漏气问题。

1784年,瓦特的蒸汽机已装上曲轴、飞轮,活塞可以靠从两边进来的蒸汽连续推动,再不用人力去调节活门,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蒸汽机诞生了。

爱国人士及其事迹篇13

林肇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却在不断创造“神话”:他45岁开始自学绘画,无师自通,短短几年时间,其炭精画作品在国内外“走红”;他到过100多所大专院校,开办讲座;如今虽年逾古稀,但壮志不减,立誓把自己创作的励志歌曲在全国唱响。

林肇泽今年已经73岁。1957年,年仅17岁的他因为家庭原因,不得不放弃了升学的机会,在家务农。他曾拉过船、抬过石头,还干过两年灶匠、8年木工、5年机修工……一次偶然的出差机会,林肇泽接触到了绘画。

1985年,林肇泽出差路过自贡,看见街边画摊上有人画炭精像,被深深吸引。回到南充后,他买了大量专业书籍,潜心研究。刚开始学画时,因为市面上买不到专门绘制炭精画的画笔,林肇泽就琢磨着做画笔。把毛笔涂上胶水,等自然风干后,用剪刀剪出大大小小的笔尖。没有大面积涂抹阴影的材料,他就在空笔杆里面塞上棉花,做成涂抹工具,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改进自己的绘画工具。

他无师自通,却很快创造出奇迹:1989年,林肇泽带着他的作品《肖像》参加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个体劳动者“光彩杯”书画摄影展,并获得了省级三等奖,中央电视台还播放了《肖像》的特写。2000年,四川民间艺术协会授予他“一级民间艺术家(炭精画)”证书。随后,他在南充市街头摆起了画摊,专为别人画像,这一画就是8年。

林肇泽在巡回讲学和演讲中,从来不收讲义费。他和家人花费的车旅费、资料费、房租费等,将近20万元,全部是自费。他不仅把摆摊画画挣的钱全部用光了,而且连子女给他的生活费也几乎耗尽。如今,他和老伴依然生活在祖辈留下的小青瓦房里,几间小青瓦房又破又潮湿,与周边村民的“小洋楼”形成巨大反差。在他家里,简单的几样家具还是二三十年前的“老古董”,他的书桌也是两口木箱重叠而成,他的当家衣服还是在10多年前别人送给他的。

爱国人士及其事迹篇14

一个伟大倒霉的作家,他出生在一个穷医生家里。小时候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参军后被俘身负重伤,左手致残,并屡立战功,得到元帅的嘉奖。可是当他拿着元帅的保荐书,做着即将成为将军的美梦时,在归国途中,被俘后卖到阿尔及利亚,在那里做了5年苦工。

当他回到祖国的时候,很不幸,他的国家已经忘记了这位英雄,他连一个普通的工作都找不到,好不容易在无敌舰队找到一个军需的职位。一次也下乡催征,因不肯为乡绅通融减税,被乡绅诬陷入狱。从监狱出来以后,他改作税吏。一次他把税款交给一家银行保管,偏偏银行倒闭,他第二次入狱。第二次出狱,他贫困贫,而且家里妻子、妹妹、女儿一帮人都靠他一个人养着。他住的地方,环境如此恶劣;楼下是酒馆,楼上是妓院。一天,酒馆里有人斗殴,一人倒在地上奄奄一息。他出于同情把那人背到家里,谁知人未救活,他涉嫌谋杀再次入狱。在此之后,他妻子死去,他又因为女儿的事情被法庭传讯。

就这么一个两次被俘三次入狱的人,命运从来不肯眷顾他。但恶劣的环境没有淹没他,倒霉的境遇没有打倒他,反而丰富了他。他的智慧是把倒霉当作生命的一个必然结果加以接受,而化为生命的财富。凭着他对生活的反思和那个国家斗牛士的精神,他写出了名震世界的巨着——《堂·吉诃德》。

这个伟大的倒霉蛋就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而作品的主人公仿佛是作者的一个自我嘲讽。他证明了承受倒霉时的痛苦和顺风时的欢乐都是人生的收入,他的账本上没有支出。

爱国人士及其事迹篇15

最早的电池是伏打电池,而伏打电池又是世界上最早的发电器。1786年,意大利生物解剖学家吕吉·伽伐尼在切掉青蛙脑袋、剥去青蛙皮后,发现了一种极为奇特的现象:他两只手分别拿着两极不同的金属棒,无意之中两根金属棒同时碰在死青蛙的大腿上,这时,青蛙大腿的肌肉便抽搐了一下。这和大腿肌肉受到电流刺激而发生的抽搐几乎同出一辙。

在1796年出版的一本著作中,他用动物电对此进行了解释。这一意外的发现,引起了物理学家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因为多少年来,物理学家们一直在寻找一种产生电流的方法。他们认为,青蛙的肌肉之所以会产生电流,也许是肌肉中某种液体在发挥作用。于是,他们把两种不同的金属片浸透在各种溶液里进行试验。通过研究和试验,最先获得成功的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他从1793年起就对这一收缩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把原因归结于两种金属的接触,这使他产生了制造第一个电池柱式电池的想法。伏打当众做了一个著名实验:用一银币和一块与它一般大小的锌板,中间夹着一张潮湿的纸片,做成一组最原始的电池。伏打用20组、30组、60组这样的电池连接在一起,流出来的电流就更多了。这时,如果用手指去接触一下这一大串电池的两端,会明显地产生麻酥酥的感觉。如果用一根导线连着一端去触及另一端,可以看见闪闪的电火花。经过不断研究,他发现用盐水代替普通水,会产生更多的电火花。经过换用不同的金属试验,他发现用锌片和铜片效果最佳。1800年,伏打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电池,后被人称为伏打电池。此后,电池经过不断改进,诞生了电池家庭中的新成员,如热电池,太阳能电池等等。

推荐访问:爱国人士 事迹 爱国的人士事迹 爱国人士的爱国事迹简介 你还知道哪些爱国人士的事迹呢 爱国人物及其爱国事迹 关于爱国人物的事迹 爱国名人及事迹 爱国人士以及他们的事迹 爱国人士的事迹简介 爱国人士有哪些及事迹 哪些爱国人士的事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