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公文范文 > 主题教育 > 「统编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第七单元优质精品课教案

「统编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第七单元优质精品课教案

时间:2022-03-16 14:17:34 浏览次数:

21 古 诗 三 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2.养成主动诵读课外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大体把握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出塞》。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课前预热:以诗会友《静夜思》。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 1.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这些诗人了解多少?我们今天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2.读诗题《出塞》。“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 (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 3.你想到边塞看看吗? 欣赏图片。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出示课件1—边塞图片)(教师板书:古诗三首) 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出示课件2——王昌龄照片、生平简介) 设计意图:
初步感受诗文内容,扫除学习诗文中的障碍。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示课件3,会认字:塞、秦、征、将。

2.学习会写字。

出示课件4:塞、秦、征。

出示课件5,指导书写:“塞”的中间第三横长;“秦”上大下小;“征”左窄右宽。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

(2)大家跟读,学习“秦”字。

(3)提问“但使、飞将、不教、胡马”等词的意思。

设计意图:
有序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进入诗中,逐层深入地积累知识。

2.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

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范读)(出示课件6) (指名读,齐读,师范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3.出示课件7: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句。

师:在这两句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以提出来。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
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并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

5.反馈交流: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倘若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出示课件8) 6.指导第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互文”。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中省略的词的修辞手法叫“互文”,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教师板书:互文 秦汉) 设计意图:
学习写法,积累经验。

7.同桌互说诗意,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8.指导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的朗读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四、悟诗情。

  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理解了古诗的意思,现在我们来体会诗中的情感。

设计意图:
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展示,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一)感悟画面之悲 1.师范读诗句。

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 (板书:明月 关 人未还)这样的画面给你什么感觉? 2.指导读出感觉。

小结: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明月”“边关”已经成了戍守边关将士们生活的两个典型的景物。

(二)感悟人心之悲 1.从“征人”角度感悟。

“人”指什么人?(板书:同情征人)(唐代镇守边塞的士兵统称“征人”) (1)想一想: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 (家 亲人) (2)补诗句:(出示课件9——李益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师:不知何处传来悠扬的芦笛声,引得征人直往家乡的方向望。他们望到了什么? (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边关)他们是什么心情?体会失望、悲伤。

读出语气。

(3)激情引读: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在心头上的梦啊!却只能化为一句——(引读) 出示课件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从“亲人”的角度感悟。

(1)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呢? (2)出示课件11,想象说话:白发苍苍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      。勤劳善良的妻子,干完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       。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       。  指名反馈。

(3)师: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人未还”。(引读)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悲伤)(板书:悲壮) (4)指导读出感情。

(三)感悟历史之悲 1.师: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翻开历史的长卷,朝代变迁:我们发现从秦代到唐代中间隔着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这是悠悠千年的历史啊。(出示课件12) 师:秦至汉至唐,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多少征人尽望乡啊,依然是——(引读) 出示课件1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悠悠千年,月圆家不能圆,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依然是——(引读) 体会诗人情感: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写下这两句诗,诗人王昌龄流下了眼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反馈并读出语气。

师: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齐读这两句诗。

2.征人们为什么不回家?(出示课件14)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另外还有许多边塞诗,也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据《资治通鉴—唐》记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唐]王昌龄《塞下曲》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设计意图:
了解历史,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3.看到“征人”悲惨的生活,看到这千百万妻离子散的家庭,你们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些什么?所以诗人这样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为什么要写西汉飞将李广呢? (出示课件15:李广能骑善射,力大无比。)“不教”是什么意思? (2)读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从这两句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希望?(板书: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4.激情引读。

(1)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殷切的希望,我们来表达下诗人的希望好吗?(引读) (2)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是啊,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也是千百年来征人们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 5.体会悲壮的感情。

(出示课件16)《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体会战士们的豪情壮志。齐声朗读。

五、布置作业。

  将你今天在课堂上的收获加上你的想象,把《出塞》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个故事。

六、总结

1.“人未还”虽说是悲痛的,但也见证了战士们保家为国的壮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首诗。你从诗中感受到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板书:忧国忧民) 2.写法: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整首诗气势雄壮,既写了征人的哀叹,又写出了诗人渴求良将的愿望和报效国家的志向。真不愧为“七绝诗”的压卷之作。

设计意图:
总结学法,积累学习古诗的经验。

师:同学们,古时战事不断,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世界上的战争从未停止。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这样一首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诗篇。让我们带着体会齐读这首诗。

【板书设计】 21 古 诗 三 首 《出 塞》
秦汉(互文的修辞手法) 明月、关、人未还(悲壮) ↓ 同情征人,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学习李清照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3.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夏日绝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两首诗。

理解课题。

(出示课件17:沙漠图片)西域沙漠,人烟稀少,这就是唐朝的边塞重镇——凉州,当地歌曲中夹杂有少数民族的曲调,别具一格,人们称之为凉州词,许多诗人都喜欢为它填写新词咏唱。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著名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教师板书:凉州词) 设计意图:
根据学古诗的几个步骤学习古诗,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

(出示课件18)注意:葡萄的读音。

2.学习生字。

(出示课件19)“词、催、醉”。

指导书写:“词、催、醉”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催”是左窄右宽;“醉”左右结构匀称。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朗读节奏。

4.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感,借助注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
自学生字,通读全诗,为学诗做准备。

三、学习古诗《凉州词》。

师:刚才大家通过读诗初步了解了古诗的内容,你们刚才说到那场盛宴摆满了葡萄美酒啊,让我们读读这一句。(出示诗句第一行)(出示课件20) 1.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醉人的葡萄酒、那精致的夜光酒杯闪着亮光盛满了香甜的美酒。

师:同学们,这就是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域胡人用白玉精制而成,因“光明夜照”得名;凉州往西就是新疆的吐鲁番,那里是盛产葡萄美酒和夜光杯的地方,(出示课件21)很多同学发出了惊叹声,谁来读出这样惊喜的感觉? 这样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让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场景?你想到些什么? 碰杯声、欢笑声,劝酒声,多么欢快的气氛啊。这情景使人异常兴奋——读:
盛大的酒宴上有很多夜光酒杯盛满了香甜的葡萄酒,酒席上摆满了丰盛的食物,很多将士在举杯欢庆,真是豪华的盛宴啊,真是令人神往啊!谁能把这样盛大的场面读出来。

指名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深刻地理解诗意。

2.将士们刚要举杯豪饮时,你们听,什么声音传来了?(急促的琵琶声。) 边听边读,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什么? (1)(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战士们赶快奔赴战场。) (2)这急促的琵琶声还在催促什么?还有不同的感受吗?西域人有骑在马上弹奏他们特有的琵琶以助兴。

——是不是应该从“催”里读出: (1)快尽兴畅饮;(2)快奔赴战场;(3)快喝,喝完了要奔赴战场。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边读边想,从这个“催” 字中读出了不同的情怀。

3.小结:这场酒宴真是非常隆重,有欢快的琵琶声,有醉人的美酒,酒宴上人声鼎沸、酒杯交错,谁来读出这样盛大的场面。指名读、分组读。

4.激越的琵琶声,让我们在场所有的将士兴致飞扬:诸位老兄,我有点醉了,想告辞了,你们想对我说什么?这样难得的盛宴就应该一醉方休。

展开想象:怕什么,醉就醉吧,醉卧沙场,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吗?(板书:醉) 指名读,从“醉卧沙场”中我听出了你们那份潇洒从容,小组读,醉了躺在沙场上为什么不要笑我呢?因为从古至今没有几个人能从战场上活着回来。

设计意图: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5.是啊,你抓住“几人回”读出了将士的心声,大家再好好读一读这一句,想一想你从“几人回”中读出了什么?小组讨论汇报。

师:自古以来边关烽火难息,多少将士血洒疆场!多少母亲失去了自己的儿子,多悲凉啊!指名读。从你的朗读中让我想到王昌龄《出塞》中的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多少将士就这样去戍边再也没回来啊!我听出了母亲们的心声。

师:伤人一万,自损八千,战争是多么残酷啊。——“古来征战几人回”运用反问的句式说出将士们的心声,也是在质问这场战争的残酷。小组读。

师:尽管有那样多的将士战死沙场,可仍然有无数的热血男儿奔赴戍边、前仆后继,这是为什么?为国戍边死得其所,是无比悲壮的。

师:“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从古至今戍边的战士为了国家领土的完整拼死沙场、寸土不让,他们的死是悲壮的,更是豪迈的。(板书:悲壮 豪迈)
正是因为将士们有这样豪迈的气度,才有醉卧沙场的潇洒从容。全班读。

小结:好一个“几人回”,同学们今天很会学习,通过反复品读,读出了几种不同的感受。

6.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凉州词》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盛大的场面,让我们闻到了醉人的美酒,看到了将士们一醉方休、醉卧沙场的那份潇洒从容。全诗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抒发了戍边将士为国捐躯的悲壮与豪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把整首诗试着读一读。

师:从你们这悲壮豪迈的声音中,我们听到了战士们的心声:为国捐躯、视死如归。

7.指导背诵。

师:下面让我们将这种豪情融化在记忆中,融化在血液里,把这首诗试着背一背。

学生试背,指名背,小组背,全班齐背。

四、学习古诗《夏日绝句》。

(一)(出示课件21)全诗内容 1.用多媒体出示,指导朗读。

师导语: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师富有感情地大声范读) 同学们能听出老师是用怎样的感情读的这首诗吗? (悲愤、激昂) 谁来试着读一读? 2.请三五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出示课件22)(入情入境,将学生带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中,因此学生读得非常有感情) 3.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1)理解第一句。

学生讨论,汇报: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

(板书:生 人杰 死 鬼雄)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讨论,汇报: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板书:有骨气 有气节) 4.思考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
出示课件23: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垓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可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设计意图:
积累诗句,更利于阅读古诗。

(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师小结: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决不屈膝投降。而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在做什么?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

师小结:虽然岳飞被害的事情发生在李清照写这首诗之后,但如果李清照知道了这件事也一定会痛骂当时的统治者。有两句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反映的就是当时中原人民的现状,而另一首诗“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就是当时统治者的状况,面对这样的遗民,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

5.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师过渡:李清照大声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生接着说:“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 (诗句内容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就能理解诗意,后面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李清照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设计意图:
在古诗教学中注重“情境交融”,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诗意,更能帮助他们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诗中的意境,激发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6.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总结:是啊!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应当怎样做人了吗? 师:做人应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7.配乐朗读全诗,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出示课件24,琵琶曲)在激昂的琵琶曲中,大声朗读,让这首诗的字字句句和李清照的精神永远留在同学们的心中。)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抱负,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作业。

1.写一写这首诗的读后感。

2.读一读李清照其他的诗词。

【板书设计】 《凉州词》
醉 悲壮豪迈 《夏日绝句》
生作人杰→有骨气 死为鬼雄→有气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原因。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过程与方法:
初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知道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深入阅读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并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借助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下远大志向的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师:请看这个“志”字,上“士”下“心”。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或是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才能称为“士”。而“志”就是“士”经过用“心”思考立下的志向。

说说你立下的志向吧。(生:我要当医生;我要当航天员……) 师:很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少年周恩来的立志故事。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从志向谈起,轻松入课,且与结尾前后呼应。“志”的文化溯源,让开课不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初步读文,了解课文内容。

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习生字。(出示课件1) 同桌互读——指名读——全班齐读——“开火车”读 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出示课件2,检查“崛、范、魏、晰、效、淮、惑、斥”的读音。

字音难点:淮,读(huái),不要读成(zhǔn);“斥”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出示课件3,读写“肃、晰、振、胸、怀、赞、效、疑、惑、凡、顾、训、斥”。

    字形难点:“怀”的偏旁是竖心旁;“晰”“训”的左半部窄,右半部宽;“赞”上下大小一样。

师:要想读懂文章,扫清障碍是必须的。课文中的生字词你们要能认识,正确地读出来。

(出示课件4)请大家读读课件中的词,看谁的反应快,读得正确。

严肃 清晰 抱负 胸怀 赞叹 疑惑 表情 忘怀 果真 非凡 左顾右盼 指望 训斥 体会 分量 响亮 生读词。

师:这篇课文中有许多四个字的成语,请大家多读几遍,先记住它们,积累起来,在平时的写作中争取用上。

出示课件5:四字词语。(生读) 师:还有些词语,也很值得我们积累,再读读“清晰而坚定”。

(出示课件6)清晰而坚定 请你们联系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

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真好。还有一些词,由于特定的时代,理解起来有困难,需要我们查找一些资料。例如“租界”,谁知道? (不知道) 师:请看这幅图(出示课件7)
这就是清朝末年我们受到列强欺辱的时局图。当时的美国、英国、日本、沙皇俄国等,国力强过中国,于是就抢占我们的领土,说是租用,实际上是霸占,这就形成了列强割据,租界林立的“时局图”。而在租界内就是灯红酒绿,莺歌燕舞,在租界外则是民不聊生,苦难悲情。

师:有一些词,光看字面意思还不行,联系课文才能理解得更透彻。比如“欺凌”,谁来说说这个词的意思?(欺负,欺压,侮辱……) 师:课文中中国人受到怎样的欺凌?谁能读一段课文,帮助大家具体地理解这个词。生读。

师:大家一边读,一边感受当时的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受到怎样的欺凌。

生自由读片段。

三、初读,把握大意。

师:这是一个少年周恩来的立志故事,大故事中又有三个小故事。现在请大家来比赛,看谁读书最快,把三个小故事找出来。

生:快速浏览。

(出示课件8)(我发现第一个故事是周恩来到东北,伯父和他说不要轻易到租界去玩) (还有一个故事是周恩来和同学相约闯租界) (第三个故事是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说得很好。还可以简洁一些。老师也尝试着概括了三个故事的小标题。大家看一看,比一比,和你们概括的有什么不同。

出示课件9:耳闻“中华不振”; 目睹“中华不振”; 立志“振兴中华”。

(小标题中都有“中华”两个字) 师:对啊,“振兴中华”就是本文的关键点。所以,概括的时候要抓关键字。

师:是的,这就叫作概括。就要简简单单。

(好像字数都一样。) 师:尽量把它们概括成一样的,记住两个关键:一是简洁,抓重点;二是认识结构。

设计意图:
教给学生读书概括大意的方法:通过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这三个小故事,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呢?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呢? 出示课件10:先写耳闻“中华不振”;再写目睹“中华不振”;最后写立志“振兴中华”。

师:很好,看,原来这三个故事是这样排列的啊。

设计意图:
从寻找三个小故事,到归纳小故事大意,再到串联全文大意,呈现串联式结构图,变换方式,提高要求,变着法儿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大意。此板块,既是对课文大意的把握,又指向于谋篇布局的剖析,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训练,巧妙融合。

四、参与体验,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听了周恩来的回答后,你们想一想:你们是为什么而读书的呢? 还有许多像周恩来一样的伟人,他们也是为了祖国的崛起而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崛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你想到了谁?(出示课件11) 2.师小结:中华不振深深刺痛了周恩来的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清晰而坚定的声音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希望,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周恩来的资料,多多了解这位伟人。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2.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过程】 一、直入新课。

师: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时候,我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先读通顺,再读出疑问) 师:对,有疑问了,先作好标注,然后尝试解决疑问。请问,解决这些疑问,我们可以怎么办?(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师:还可以询问,查资料,弄明白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文章,就读出滋味来了。还有些实在不理解的地方,课后再去寻找资料。

设计意图:
复习学习方法,学习第二、三个故事,这里简单引入、提问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自读,学习课文。

1.充分自读。

师:接下来我们先尝试自读课文,学习第二个故事和第三个故事。读书要讲方法,请看两个小要求。

出示课件12: (1)读得通顺;(2)读出疑问,并在这些有疑问的地方,画上“?”。

2.尝试质疑,解疑。

(1)出示课件13:为什么伯父会说“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师:找出下文中写到的“麻烦”是指什么。

(2)出示课件14: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师:撑腰与训斥,形成对比。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生1:撑腰就是做主的意思。生2:主持公道。

生3:就好像当法官。

生:训斥就是骂人,很凶地骂。

设计意图:
少讲多读,以读代讲,读中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特点。

(3)师:对比后,你发现了什么? 生1:原本中国巡警应该为中国人撑腰,因为是外国人轧死了中国人,可是巡警不但不为她撑腰,还训斥他。非常不讲道理! 生2:就是因为当时中国太弱,被欺负,所以巡警也不为中国人撑腰。

师:说得好,都是因为中华不振。请大家再看看,还有这样的地方吗? 出示课件15: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原本大家要帮忙,但是又不敢帮忙,只能劝。大家也很无奈,因为中华不振) 师:是啊。抓住“握紧拳头”和“劝慰”这对矛盾的词来读,你可以读出当时中国人的心情,你可以体会到中华不振,国民怒不敢言的无奈。来吧,让我们一起把这个故事读一读,一边读,一边体会。(板书:妇人饱受欺凌 巡警丧失尊严) 设计意图: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

(4)师:这个故事的结尾说:“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你体会到了吗? 出示课件16: (中华不振就是我们总是被帝国主义列强欺负)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受到委屈却没人撑腰)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不敢帮助中国人)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里,生活很困难,而外国人却过得很好,还欺负中国人) 师:体会得真好。(板书: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才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

设计意图:
让学生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他们的思维概括能力和语言综合能力。

四、课堂小测试。

1.出示课件17: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像周恩来、毛泽东、钱学森等这样一大批伟人、名人,他们从小立志读书,才成就了他们的远大理想,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在今天的社会中,面对新的国际竞争,新的世界形式,我们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应该立下怎样的志向呢? (为祖国的科技发达而读书) 师:你呢? (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而读书) (为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而读书。

师:还有吗,你呢?) (为祖国更加繁荣富强而读书) 2.同学们都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之志,那就请大家谨记(出示课件18): 将自己的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志,真正做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祖国的强大而读书) (为了自己美好的未来而读书) (为了考试有个好成绩而读书) 3.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不管是你远大的理想还是近期的目标,老师都希望你能实现。

五、课堂小结。

  今天咱们学习了周恩来少年励志的故事,这是一个很激励人的故事,同学们有没有收获?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下收集一下关于周总理的资料。

【板书设计】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巡警丧失尊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梅兰芳蓄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读写本课的字词,掌握本课的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说说梅兰芳是在什么情况下蓄须的,他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

3.感受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激发对梅兰芳尊敬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梅兰芳的尊敬以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梅兰芳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2.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的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戏曲,(出示音频课件1)大家先来听一听,然后告诉老师,你想说什么?这是京剧,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全世界人民都非常喜欢。(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欣赏作品,轻松导入本课,让开课不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师:同学们先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千万别忘了自己的好习惯,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标出自然段,画出自己认为难懂的生字词,有一句话叫“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定要做好批注。

2.同学们的习惯很好,批注得很详细。同桌之间交流生字,对于生僻的字词两人合作解决;实在有困难的字词可请教老师。同学们交流得很热烈,可见你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强。刚才有同学把自己的疑问留给了我,这样,先看一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生字、词语,看有没有大家想知道的。

3.老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把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用课件展示出来,和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在交流过程中可以把同学们的疑问强调一下,并提醒该学生注意。然后通过读一读、记一记、抄一抄的方式对生字词进行巩固。

4.出示课件2:再读全文,要求学生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也可同桌对读,相互检查,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5.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

出示课件3:“蓄、迫、租、纠、缠、邀、扰、拒、签、订、宁、要、妄”的读音。

多音字:“宁”在本课读nìnɡ(宁可)(宁愿),另一个读音是nínɡ(宁静)(安宁); “要”在本课读yāo(要求)(要挟),另一个读音是yào(次要)(只要);易错音:“迫”读(pò),避免读成(pāi),注意读准确。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目标:(出示课件4)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的预习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接下来的目标。

2.师:梅兰芳明白日本人一次又一次“邀请”他登台的目的,更明白拒绝日本人在当时就等于放弃自己挚爱的京剧艺术。“茫茫青史……”著名画家丰子恺对梅兰芳的这个评价是恰如其分的,接下来的几件事情就是最好的证明。

(板书:避港拒演 蓄须明志 自伤身体) 3.出示课件5,自学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后面的三件事,画出能表现梅兰芳爱国情怀的语句或令你感受最深的语句,作出批注。

4.学生交流。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一边默读,一边思考:(1)课文写了梅兰芳的哪几件事? 提示: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注意每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梅兰芳的表现,用笔画出来;然后展示,最好用文中的词语总结,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梅兰芳先生辗转的地点来分析总结。

师: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同学们的思路一定要清晰,一定要把握住梅兰芳先生为了躲避日本人的骚扰而辗转的几个地点来说。哪位同学先来总结一下? 师:尽量用课文中的词语。(生总结)你总结得很全面。谁能概括一下?语言再简洁一些。

师小结: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不久,上海沦陷,日本人想利用梅兰芳先生的影响来美化侵略者的丑恶行径,就“邀请”梅兰芳先生为他们演出,但都被梅兰芳先生想尽一切办法拒绝了。

5.(出示课件6)课文一共叙述了五件事,它们分别是:拒绝登台;香港拒演;卖房度日;蓄须明志;自伤身体。

师:这五件事叙述得有详有略,你们认为其中哪件事写得特别详细?具体地描述了哪些内容?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出示课件7,设置问题: 这件事情的叙述用了多少个自然段? ①作者在叙述这件事时抓住了梅兰芳的哪些方面进行描写? 语言、行为、心理,谁能试着读读? ②梅兰芳为什么要蓄须? ③蓄须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蓄不行吗? ④此时梅兰芳的心情怎么样? 在文中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6.师小结:梅兰芳用蓄须来对付日本人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梅兰芳内心是苦闷的,蓄须后内心又是极为痛苦的,我们读第3自然段,感受一下梅兰芳当时的精神世界。

7.梅兰芳所有的表现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从文中能找到这样的句子来评价一下他吗? 学生交流讨论,预设: (1)(出示课件8)作为艺术家,梅兰芳先生高超的表演艺术让人喜爱,他的民族气节更令人敬佩。

  让学生评价梅兰芳先生的做法,体现了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热爱艺术,更热爱中华民族。他认为民族存亡、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老师指导学生再读第6、7自然段。

出示课件9: (2)梅兰芳斩钉截铁地说:“普通的演出我都不参加,这样的庆祝会当然更不会去了。”但是,拒绝演出总得要想出个办法啊。

(3)梅兰芳找到一位当医生的好朋友,说明了自己危险的处境,请朋友设法让他生一场“大病”,以摆脱日本人。

(4)日本军医闯进梅兰芳的家,看见他盖着棉被躺在床上,床边桌子上放着很多药。军医用手摸了摸梅兰芳的额头,滚烫滚烫的,看不出破绽,只好认定梅兰芳得了重病,不能登台演出了。

8.讨论总结梅兰芳先生高尚的精神境界和为国家作出的巨大牺牲。

  让学生自由地谈谈想对梅兰芳说些什么,从而使学生内心升腾起对梅兰芳的敬佩。

四、积累拓展。

1.师小结:面对这样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请把你心中的歌,化作笔下的情,把你想说的话写在梅兰芳先生的画像旁边。(出示课件10) 设计意图:
让学生用书面文字的形式深刻地体会梅兰芳的高贵品质和民族气节。

  古往今来,像梅兰芳这样的爱国志士还有很多。你能说一些爱国诗句吗? 2.回忆课文具体写了梅兰芳的哪几件事,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每件事概括出来。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概括和总结。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如果说梅兰芳风靡海外,受到全世界人的爱戴是缘于他优美的嗓音,精湛的技艺,那么他坚定不移的民族气节使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心目中永远的偶像。

六、布置作业。

(出示课件11)同学们课下查阅、搜集有关爱国志士的资料,办一份手抄报。

【板书设计】 23* 梅兰芳蓄须 梅兰芳强烈的爱国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文中多次提到“追寻”,想想是在追寻什么。

3.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延安精神。

过程与方法:
通过仔细品读、小组交流、朗读比赛、课件演示深入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教学重点】
文中多次提到“追寻”,想想是在追寻什么。

【教学难点】
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师: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这节课我们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会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了。(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全诗,读通读顺。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3.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

yán延 xī昔 sǔn笋 máo茅 kànɡ炕 dàn旦 mèi媚 (1)出示课件1:“延、昔、笋、茅、炕、旦、媚”的读音。

字音难点:“延”在本课读(yán),避免读成(tínɡ),“笋”为平舌音,注意读准确。

(2)用着重号画出诗的韵脚,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出示课件2) (全诗押的是ɑng韵,每节诗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ɑng,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阳) 4.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 三、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节。

(出示课件3)自读,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 2.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节。

(出示课件4)自读,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2)学习第二节。

①自读第二节。

(板书:延河叮咚的流水 枣园梨花的清香 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出示课件5)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 ②分组讨论、交流。

③师点拨。(出示课件6)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千米,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

  播放课件录音,加深理解诗句的内涵。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千米,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3.师小结。

什么是延安精神?学生讨论后回答。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教师点拨,解决疑点。

1.自学三、四两节。

(1)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 a.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出示课件7) 师: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

师:说说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来写的? 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什么? b.(出示课件8)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出示课件9—12) a.“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

  “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b.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再发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出示课件13) (3)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

2.自学五、六两节。(出示课件14—16) (1)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

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b.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板书: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3.小结。

  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感情,深化理解。

  全诗押的是ɑng韵,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

设计意图:
学习诗歌教师先范读,给学生提供读的范本,读起来不难,易于接受。

五、拓展运用。

1.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出示课件17)
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

2.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出示课件18) 2.根据意思写成语。(出示课件19) (1)形容形象高大,气概豪迈。(顶天立地) (2)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琳琅满目) (3)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现。(雨后春笋) 3.朗读诗的第六节,回答问题。(出示课件20) (1)第一句是(点明题目)的句子。

(2)第二、三、四句,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后面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说明)。具体说来,就是用(“金色的理想”)说明(“信念”),用(“明媚的春光”)说明(“温暖”),用(“火红的太阳”)说明(“光明”)。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七、总结全课。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板书设计】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作:写信 【教学目标】 1.知道书信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2.掌握书信、信封、电子邮件的基本格式,学会写书信。

3.把握书信的语言特点,正确地表情达意。

4.坚持运用书信的形式与人交往,书信练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我们能在一起上课,老师很高兴。大家说,我们能成为朋友吗?说起朋友,如果他们远在他方,你会用什么方式和他们联系呢? (打电话 发短信 发邮件 加QQ好友 ) 2.师:的确,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联系方式。我也有许多朋友,还有许多像你们一样的学生朋友,我们除用这些以外,还经常写信进行交流呢。因为信件接收到以后就会留下永远的纪念。没事的时候,翻阅信件,从字里行间去感受师生之间、朋友之间浓浓的情谊,真是一种享受。而且有时候有些话不方便说,比如和好朋友吵架了,要和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这就更需要用信件来帮忙了。所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写书信。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有利于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们从头脑中搜集内容,尽快融入今天习作的课堂。

二、审题指导。

1.读题目,你了解到了什么?(板书:写信) 设计意图:
审题指导这个环节能让学生很快了解题目,把握写作重点。

2.例文导学。

师:写信一点儿也不难,想跟对方说什么就说什么,一一写清楚、写明白就行了。当然,写信和平时的作文是有所不同的。怎么不同呢?下面咱们一起学习侄儿小杰写给叔叔的信。(出示课件1)例信全文。

3.(出示课件2)明确书信要求: (1)书信的基本格式包括:称呼、问候语、正文、祝福语、署名及日期六个部分,有时也可以部分省略。

(2)这篇书信为叔叔介绍了“我”的新学校,以及表达了自己和家人对叔叔的思念。

(3)这篇书信语言亲切自然,饱含真情实感。(板书:称呼 问候语 正文 祝福语 署名 日期) 三、要点点拨。

1.书信格式顺口溜。(出示课件3) 称呼顶格打冒号,先向亲友问个好; 正文每段空两格,一件一件不乱套; 署名日期别漏掉,工整写在右下角。

2.(出示课件4)正文通常以问候语开头。问候是一种文明礼貌的行为,也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敬,体现写信人对收信人的关心。问候语最常见的是“您好!”“近好!”依时令节气不同,也常有所变化,如“新年好!”“春节愉快!”问候语写在称呼下一行,前面空两格,自成一段。

3.(出示课件5)问候语之后,常有几句起始语。如“久未见面,近来一切可好?”“久未通信,甚念!”之类。问候语要注意简洁、得体。

4.(出示课件6)正文的主要部分——主体文,即写信人要说的话。它可以是禀启、复答、劝谕、抒怀、辞谢、致贺、请托、慰唁,也可以是叙情说理、辩驳论证等。这一部分,动笔之前,就应该成竹在胸,明白写信的主旨,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若是信中同时要谈几件事,更要注意主次分明,有头有尾,详略得当,最好是一件事一个段落,不要混为一谈。

5.(出示课件7)正文写完后,都要写上表示敬意、祝愿或勉励的话,作为书信的结尾。习惯上,它被称作祝颂语或致敬语,这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貌。祝愿的话可因人、因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词,不要乱用。

6.学习信封填写方式。

(1)出示课件8:信封(图片)。

(2)明确填写方式(出示课件9): 信封上有三条横线, 第一条:左边空两格写收信人的地址。

第二条:写收信人的姓名。

第三条:稍靠右写寄信人的地址。

右下角写寄信人的邮编。

7.介绍电子邮件的填写方式(出示课件10—12):
一封电子邮件的基本内容通常分为三部分:收件人、主题、正文。

(1)填写收件人。

(2)主题。

  填写主题时,意思要明确,让别人看到这个主题就大概能知道邮件的基本内容,如:对于……的想法,或者是对“……”的建议。

(3)首先是尊称,如:尊敬的爸爸、亲爱的姐姐等,如果是长辈就说“您好”,如果是一般的同事就说“你好”。事情说完以后,以祝福语结尾,再注明写邮件的日期和写邮件的人。

(4)如果想要写的信息或者材料内容比较多,也可以作为附件添加进去。

四、实战演练。

出示课件13:你在小学已经生活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成长的喜悦,也有不解的烦恼。那么,就请你结合你的经历和感受给同学或学弟学妹们写一封信:为他们传授学习的方法,教他们做题的经验,或者谈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学到的道理用来共勉。

要求:1.运用正确的书信格式。

2.条理清楚,表达准确。

3.有真情实感,避免空洞,矫揉造作。

4.恰当使用抒情、议论的方法。

5.不少于300字。

五、拓展阅读。(出示课件14) 给妈妈的一封信 亲爱的妈妈: 您好!
您知道吗?当女儿提笔给您写这封信的时候,我是经过了多么复杂的心理斗争和多么艰难的选择。但是,对不起,妈妈,在您和爸爸之间,我选择和爸爸在一起。


也许您认为我是个傻孩子。爸爸只是个教师,不能满足我的许多需求,我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吃穿都是名牌。的确如此,这些我都知道,但我向往温馨、平凡的生活,我渴望虽贫穷却充实的日子;我需要精神的丰富、心灵的净化,而不是物质的满足。这些都是爸爸能给我的。


也许失去了,才知道回忆的美好。童年的美好总是让我记忆犹新,并没有在岁月的长河里烟消云散。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过得也慢,绿荫下、土路上、田野里、池塘边,总能留下我们一家人的欢声笑语和快乐身影。扎着羊角辫,光着小脚丫的我,总喜欢在田野里到处追赶蜻蜓,任落日的余晖洒满全身,留下你和爸爸在后面肩并肩微笑着散步、轻谈。时不时,我会转过身,眯起眼睛,看你和爸爸,似懂非懂地笑,然后又去追捕蜻蜓……妈妈,您还记得吗?
妈妈,其实我明白,有许多事都不能用对与错来下定义。您有您的生活目标和向往,但不要强加给我好吗?也许我遗传了爸爸那份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心态。我喜欢跟着爸爸在夕阳下谈论人生,喜欢陪爸爸在孤灯雨夜解读文学名著,喜欢坐在爸爸身边听他朗诵唐诗宋词。我常想我的前生是什么,为什么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却独爱这一份精神世界。也许我是唐时的一株柳,矗立在古风河畔;也许我是宋时的一尾鱼,游弋在清澈微波里;也许我是明时的一股风,穿越在修长胡同;也许我是清时的小女子,终日在河边洗衣涤物……所以我选择爸爸,选择贫穷,选择精神的充实,选择灵魂的深化。


妈妈,不要难过,我依然是您的女儿,依然爱您。原谅我做出这次选择好吗?这是我心灵的告白。不管岁月如何变换,您永远都是我妈妈,没有人可以代替您在我心中的位置。


妈妈,我永远爱您! 祝您
身体健康,永远年轻! 您的爱女:明明 2019.11.12 (出示课件15)简评:本文亲切感人,令人信服。它虽然与作者的语言功底紧密相关,但作者选择书信的形式来写,更便于作者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情感,也更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六、动笔练习。

  根据刚才的材料进行习作练习,注意要把格式写正确,内容写完整。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写信,又了解了信封的写法,老师希望你们能把写好的信放到信封里寄到收信人的手中。同时,也希望你们多运用“写信”这种联系方式很好地与你的亲人或者好朋友进行沟通交流,增进彼此的感情,你们能做到吗? 【板书设计】 写  信 格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 文 园 地 【教学目标】 1.学习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注意有的文章写了不止一件事,先把每件事弄清楚,再把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3.积累形容人的成语,古诗积累运用。

4.练习句子的语气,体会不同的句子语气也不同。

【教学重点】 1.学习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积累形容人的成语,古诗积累运用。

【教学难点】
先把每件事弄清楚,再把几件事连起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这一单元学完了,现在,我们来到语文园地这个板块,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板书:语文园地) 设计意图:
通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交流平台 1.同学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什么事?你们对哪篇课文感悟深刻?和大家交流一下吧?(板书:完成填空) 2.出示课件1: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    的文章,课文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就像《古诗三首》中讲的主要是古代英雄为了守卫边疆,“    ”的豪迈气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的是    ,周恩来是一个    的人;《梅兰芳蓄须》中,梅兰芳先生是一个    的人;《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现代诗,让我们了解、懂得了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板书:课文大意)  设计意图:
设计这个环节,目的是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课文内容,对本单元的内容有个整体的认识。

3.理解运用。(出示课件2)
本单元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了三件事,注意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每件事的重点,再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朗读句子,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词句段运用 1.抄写词语,注意不要写错字。(出示课件3) 志存高远 精忠报国 大义凛然 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 铁面无私 秉公执法 刚正不阿 2.理解成语的含义。(出示课件4) 大义凛然:威严不可侵犯的样子,形容为了正义事业坚强不屈。

视死如归:把死看作像回家一样,形容不怕死。

这些词语都是用来形容正义、不怕危险、不怕困难、有高贵品质的人。(板书:读词语) 3.(出示课件5)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感受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不同,体会反问句更加强烈的表达效果。(板书:读句子) 师总结:通过练习,学会把握事情的重点,几件事的重点,再把握课文的重点。

(三)日积月累(板书: 日积月累《别董大》) 1.学生读读背背。(出示课件6)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出示课件7)作者简介:高适,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侍集》。

3.古诗大意。

出示课件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所以感情真挚;作者以宽阔的胸襟,叙述眼前景色,让人感到悲壮凄凉。(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晖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落日黄云,大野苍茫,此情此景,不免有些伤感。日暮黄昏,并且又大雪纷飞,北风狂吹,只看见远方的群雁出没寒云,使人产生了伤感。前两句写景但可以衬托出作者的忧郁伤感,使人像是置身于风雪之中。

出示课件9:“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积累运用到写作中。积累运用古诗,知道这首诗的大意,会背。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还积累了一些描写人的成语,学会了一首古诗。收获不少呀! 设计意图:
将写法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语 文 园 地 语文园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访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