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公文范文 > 主题教育 > 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4篇

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4篇

时间:2023-05-01 08:40:04 浏览次数:

篇一: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浅析美国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

  关键词:孤立主义;演变;影响

  一

  美国孤立主义的内涵

  孤立主义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通过一种自上而下的国家政策以及客观条件形成的一种封闭状态。美国的外交政策和清朝的闭关锁国不同,它并没有关闭经济贸易,而是减少美国在当时面临的外部威胁,从而维护美国当时脆弱的国家政权。美国的孤立主义更像一种休养生息的政策,是美国民众摆脱战乱的意识形态。

  二

  美国孤立主义产生的原因

  美国在建国之初,华盛顿总统提出了孤立外交的政策。孤立主义的核心思想主要在于告诫国人切莫卷入欧洲列强之间的战争纷争,不受国际环境干扰独自处理美国自身的事务。从表面上看,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看似是自我封闭,断绝与其他国家来往。实际上,这是针对欧洲国家的一种中立的、不卷入欧洲事务的外交政策。这就为美国早期走上孤立道路提供了历史依据。

  (一)地理位置引起的“天然孤立”

  打开世界地图,当我们把视线转移到北美洲,很容易就会发现美国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美国与亚洲之间隔着太平洋,与欧洲、非洲之间隔着大西洋,这种位置对于美国而言,完全满足了孤立主义的地利要求。在十八世纪八九十年代,海上交通极其落后,任何一個国家想要进行远洋航行都是极度困难的。这样,无论是美国想要走出国门,或者说其他国家想要和美国建立联系或者战争侵略都是相当困难的,这就促进了美国孤立主义的孕育。除此之外,美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气候特别适合生产,对于欧洲的移民而言,简直是一片乐土。亨利·基辛格说:“自地缘政治的观点来看,美国也是欧亚大陆海岸外的一座孤岛。”[1]华盛顿总统在1796年的告别演说中说:“我们独处一方,远离他国,这种地理位置允许并促使我们奉行一条不同的政策路线。”[2]

  (二)综合国力不足,无力对外扩张

  经过英国长期的殖民统治,美国在经济方面受到很大程度的压榨和剥削,美国国家实力虚弱。同时,为了独立而发起的美国独立战争以及第二次独立战争对于资源的消耗也让美国雪上加霜,入不敷出。国家整体实力和英法相差甚大,根本无法和英法相匹敌,只好将利益让给英法列强。在国际关系中,弱国一向没有话语权,精通生存之道的华盛顿总统提出了“少同外国发生政治上的牵连”、“避免同任何国家结成长久联盟”、“少承担了国际责任,也避免了被牺牲”等一系列倡议,用一种自我孤立的外交政策来减少国家可能遭受的危险。

  (三)历史原因促进了孤立主义的形成

  美国外交政策的推行有比较复杂的历史原因。一方面,欧洲宗教与北美洲当地清教势力冲突不断,清教教徒最初都受到过其他教派的欺负和压迫,导致清教孤立排他情绪的不断积累。清教内部势力之间也存在明争暗斗,各自为政,也从某些程度成为孤立主义政策施行的推手。另一方面,美国在独立之前,很多地区经受了长期的高压政策,大量受到政治、宗教迫害的移民来到美国。这些人对于英国这个旧大陆母国是充满痛恨和厌恶的。另外,英国殖民期间,连年征战,不可避免的波及到美洲殖民地。美洲人民对于战乱深恶痛绝,从而在心理上,刻意疏远与旧大陆国家和统治者的关系,加深了“孤立主义”情绪。这种情绪,代代相传,衍生扩大,逐渐成为美洲人民共同的观念意识。除此之外,因为美国建国时间短,没有历史包袱,外交政策有更多的发挥空间,敢于探索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外交政策。选择孤立主义也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三

  美国孤立主义的演变过程

  美国孤立主义萌芽始于建国之前,之后渐进发展并逐步走向鼎盛,然后又波动反复趋于式微,至珍珠港事件后彻底消亡。

  (一)萌芽时期:北美移民时期到建国初期

  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早在由欧洲移民美洲时就埋下种子。一方面是欧洲以英法为代表的殖民者,通过野蛮的杀戮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将美国(更准确的说,当时美国尚未成立,应当称作北美洲)大片土地化为英国殖民地,当地居民可谓苦不堪言,对欧洲殖民者充满仇恨和逃避心理。另一方面,欧洲一些在国内受到统治阶级压迫、迫害的移民,想要躲避旧大陆。这些人,大部分充满对旧大陆的不满和畏惧,在内心中深处,存在着一种独立情结。其中,以美洲殖民区清教教徒的情绪最为强烈,他们认为欧洲是美洲动乱的元凶,是一切罪行的源泉。

  早期孤立主义萌芽,从根本上说,不能称作美国孤立主义政策,可以认为是孤立主义政策的种子,这颗种子的慢慢萌芽,才有了后面的孤立主义“参天大树”。

  (二)初步发展:从建国到1796年华盛顿的《告别演说》

  如果说独立战争前是美国孤立主义的萌芽时期,那么从建国后的“中立宣言”到1796年华盛顿发表的《告别演说》可以划为美国孤立主义的初步发展阶段。

  美国独立初期,因经历长期战乱影响,无心关注国际事务。1793年4月,欧洲两大帝国英国和法国发动战争,英法两国均希望将美国拉入战争的泥潭,作为自己一方的力量。美国总统华盛顿清醒的意识到战争对于根基未稳的美国有多大的冲击。“英国既已开战,我国政府宜于努力严守中立,千方百计防止我国公民把我们卷入旋涡,站在其中任何一方。”[3]美国政府严禁民众帮助交战中的任何一方,尽量避免卷入英法战争的泥潭。虽然英法两国对美国的政策多有不满,但迫于战争形势,也无法对美国有任何强硬的手段。至此,美国中立外交的政策

  初步成型。

  华盛顿在结束总统任期时,发表了著名的《告别演说》。《告别演说》告诫美国民众要消除对欧洲国家的偏见,正常进行经济往来。但是,不与任何国家建立长久的同盟或者依赖关系,防止卷入盟友与其他列强之间的战争。华盛顿的《告别演说》在给美国民众传达一种思想,美国的任何行为,都是为自身的利益而实施的。美国不会也不可能为了所谓的盟友而忘了自身的安危。这种思想对于美国民众而言,是正合心意的。这种思想,对美国以后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孤立主义在曲折中走向鼎盛

  美国经过几代总统的发展,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已经进入一种正常发展状态。到了杰斐逊总统时代,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已经有了新的发展,甚至于产生了过激的孤立主义政策,例如,杰斐逊总统在英法两国爆发军事冲突之时,先后两次颁布封港令,从政治和经济上彻底与欧洲大陆划清界限,短时间内,对美国并没有太大影响。然而,这种彻底的孤立让美国的外贸经济遭受巨大损失。美国的领导人很快意识到过激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认为应当利用欧洲战乱,攫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发展本国实力。

  随着美国整体实力的提升,美国逐渐有了和欧洲国家叫嚣的底气。到门罗总统时代,发布了《门罗宣言》,旨在进一步阻止欧洲国家对美洲事物的干预。宣言称:“今后欧洲任何大国不得把美洲大陆业已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4]《门罗宣言》可以说为美国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性的方针政策,在这之后,美国不仅发展自身的经济、军事实力,还具有了在美洲扩张和发展霸主地位的可能性。美国趁英国深陷战争之机将势力范围渗透到拉丁美洲腹地。《门罗宣言》是美国在力量不够充足时的权宜之计,借以将欧洲列强阻挡在美洲之外。

  罗斯福总统时代,美国的孤立主义又向前走了一步,不仅抵制欧洲对美洲的干预,还通过《罗斯福推论》进一步加强美国在美洲的话語权,甚至意图称霸美洲。早在1902年,威尔逊在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就职演说中就宣称:“一个新的时代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这个时代,情况似乎是,我们必须领导世界。”[5]1913年,威尔逊继任美国总统,对于前辈提出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提出新的解释和挑战。威尔逊认为,先辈制定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属于羽翼未丰时的一种休养生息政策,其实质是等待时机,待国力强盛之时,厉兵秣马,与欧洲列强再一争高下,扩大美国的势力范围,扩大国际影响力,争夺权益。美国通过一战有效的提高了自身的国际地位。但是,战争也给美国带来了灾难。美国孤立主义的支持派开始反对威尔逊的外交主张。步入二十世纪,国际环境愈发复杂,1935年8月,在支持者的倡议下,美国国会提出了对武器限制运输的《中立法》。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步入鼎盛时期。

  (四)二次世界大战使孤立主义日趋衰落与消亡

  在二战伊始,美国的独立主义者仍试图置身事外,珍珠港事件的惨痛教训则

  彻底打破了美国孤立主义者的幻想。到了杜鲁门时代,杜鲁门重新整合威尔逊总统的外交政策,并竭力扩大美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二战结束后,苏联迅速崛起,欧洲资本经受前所未有的挑衅。为了遏制苏联的崛起,美国迅速调整了外交政策,开始与英法等国家商议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同盟、扩张和霸权代替原来的孤立外交政策。至此,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彻底消亡。

  四

  美国孤立主义的影响

  由于美国的独立,美国在对外贸易中不再有任何优势。1790年美国全部出口的几乎一半输往英国,而90%的美国进口货来自英国,美国对外贸易的3/4仍然是同英国进行的。[6]所以,若是不能完善处理英美之间的关系,美国的贸易就要陷入崩溃的地步。而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恰好帮助美国获得一定的谈判筹码。英国担心美国与敌对强国法国形成联盟,于是与美国签订“杰伊条约”,美国获得与部分英属地区对外贸易优惠的便利,满足了经济、军事发展对原材料的需求。同时,随着英国从西北部地区撤军,美国重新获得了很大一部分领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崛起。民族工业“启动了工业现代化的巨轮。”[7]

  同样,忌惮美国与敌国形成同盟的还有法国。当看到美国保持中立,不帮助任意一方,再加上法国发动战争需要大量的军费开支,法国以5000万法郎将路易斯安那州出售给美国。这对美国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路易斯安那州是当时美国领土的两倍,盛产粮食,燃料充足,这为美国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工业原材料,从此,美国的发展进入一种高速的、安定的发展形态。

  综上所述,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形成原因是复杂多样的,这也是美国当时国情的真实反映。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在美国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中间经历几代领导人不同的解读和发挥,是美国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外交政策。孤立主义给美国这个刚建立的国家更多的发展机会,为美国提供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发展空间,促进美国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亨利·基辛格.大外交[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2]常冬为.美国档案[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3]华盛顿·欧文.华盛顿时代[M].北京: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4]李庆余.美国外交:从孤立主义到全球主义[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5]DavidLawrence.TheTrueStoryofWoodrowWilson,NewYork,GeorgeH.DoranCompany.

  [6]托马斯·帕特森.美国外交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7]李庆余,周桂银.美国现代化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

  张怡然(1991-),女,河南省洛阳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世界史研究。

篇二: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浅议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

  摘要:美国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的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建国初期是初步发展时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鼎盛发展时期、参与二战是衰落和消亡时期。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是美国孤立主义破产的标志。

  关键词:美国

  孤立主义

  外交政策

  发展过程

  一、孤立主义的来源

  美国的孤立主义思想根源于“使命”意识,而美国人的使命观来源于北美早期移民的宗教信仰,其理论基础就是新教教义中的“上帝的选民”,承担按上帝规定的信条改变世界、复兴人类的责任和任务。美国人对外部世界天生哟一种恐惧和防备,这是孤立主义的心理基础。美国人认为,美国承担着拯救世界的使命,代表着人类的希望和前进的方向,是“新世界”。美国之外的世界,在美国人看来则是落后的、专制、极端保守和道德沦丧的同义语,是“旧世界”。在“新世界”改没得到完善以前,美国必须远离“旧世界”,以使自己的先进性、纯洁性免受玷污。由于美国主要是欧洲的移民,所以美国对世界的看法,很大程度是对欧洲看法的放大。而欧洲大陆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动荡不宁、殖民地时期英国对美国政治压迫与经济掠夺、与法国的短暂联盟带来的麻烦,都向美国人证实了与外界联系的危险。美国人认为孤立于世界之外,不仅是保全其先进性,更是实现拯救“使命”的必要手段。

  二、美国孤立主义的发展

  孤立主义思想对美国外交政策制定有着深远的影响,美国自建国直到二战爆发对欧洲国家奉行的政策就是孤立主义的具体表现。

  (一)建国初期的孤立主义

  建国初期,美国国力弱小,羽翼未丰,为从欧洲列强的争端中求得自身在美洲大陆的生存和发展,美国开国元勋们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奉行一种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孤立主义适应了美国当时的需要,有效的维护了美国的独立成果,为美国集中精力于国内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国内外环境,同时美国从欧洲列强

  的冲突中坐收渔利,扩充了领土,发展了经济,因此孤立主义使建国之初的美国获得迅速发展。

  1783年9月3日美国与英国签署了《巴黎和会》,标志着美国取得了独立战争的最终胜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虽然美国获得独立,但是仍然面临着国内国际形势,,而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成为新生美国最好的选择。1796年9月17日美国总统华盛顿在著名的《告别词》中具体阐述了外交政策的原则:”我们对待外国应遵循的最高行动准则是在扩大我们的贸易关系时应尽可能避免政治上的联系,欧洲的一系列的根本利益或与我们无关或与我们关系非常微小,欧洲必然经常陷入纠纷,而这些纠纷在实质上与我们无关。因此与欧洲进行友谊的结合或敌对的冲突,那都是不明智的,我们超然入世外,这可使我们遵循一条不同的路线,即在发展我们的商业关系时,尽可能避免与外国发生政治联系,我们真正的政策是避开与外界任何部分的永久联盟。

  建国初期的美国在孤立主义政策的保护下,既避免了卷入欧洲战争漩涡的危险,为美国发展争取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又利用

  战争时机充当“坐山观虎斗”的旁观者,发展了自己的海外贸易,推动了领土的扩张,从而促进了早期美国的发展和实力的壮大。

  (二)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孤立主义

  此时期的孤立主义政策的中心思想就是门罗总统在1823年12月2日在国会的致辞中提出《门罗宣言》,该宣言对孤立主义政策进行重新阐述:“美洲体系原则、互不干涉原则。“其中美洲体系原则强调不允许非美洲国家在西半球进行领土扩张,同时又要排除在非美洲的势力影响,把美洲变成一个以美国为首的孤立于欧洲之外的封闭体系。互不干涉原则的中心思想则是不准欧洲国家干涉美洲事务。所以当孤立主义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主要特征时,其核心思想是美国不倦入欧洲的政治纷争,欧洲不要干涉美洲的事务。

  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并不是闭关锁国,是把自己完全置身于国际社会发展的主流之外。著名的历史学家施莱辛格曾经说过:“美国的孤立主义是一个模棱两可的概念,美国人在商业方面从来不是孤立主义者“美国实际上是用孤立

  主义来弥补与欧洲大国竞争时的力量不足,也可以借用这个屏障把欧洲大国阻挡在大洋之外,而自己在西半球为所欲为。

  进入20世纪以后,美国羽翼丰满,开始把目光从美洲转向大洋之外。许多政治家发出了摆脱孤立主义的呼声,主张进行海外扩张,孤立主义受到重创。威尔逊是是向孤立主义政策发出挑战的第一人。他甚至对华盛顿的《告别词》做出新的解释,他认为先辈的意思是待羽翼丰满之后,准备参与国际事务。此后,他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是天赐良机,是美国充当世界领导的梦想转化为现实的最好机会,但是随着战争对人类的灾害,孤立主义外交传统再次在美国政上显示出巨大的威力。1919年6月威尔逊带着包括国际联盟盟约在内的《凡尔赛和约》返回美国,美国随即展开一场批准和约的大辩论,而结果无论是威尔逊如何努力,和约仍然遭到参议院的否决。威尔逊为美国设计好的战后世界,最终在强大的孤立主义面前成为泡影,自己也带着遗憾离开美国政坛。

  美国历史上的孤立主义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入全盛时期,一方面20年代末美国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了人们心理的极大恐慌,另一方面美国总统哈丁才能平庸,而之后的罗斯福急于改革破损的经济状况,人们的注意力已经转移到国内问题。1935年8月,在孤立派的提议下,美国国会提出了对主战国实行武器禁运的中立法。这一时期的孤立传统在人们的思想中占主要地位。随着美国卷入国际事务程度的加深,孤立主义赖以存在的政治基础逐渐动摇。

  (三)衰落与消亡的孤立主义

  二战爆发后,世界各国人民投入到反法西斯战争之中,美国在罗斯福带领下一步步走向战争,孤立主义也一步步破产。但是国内的孤立派仍然竭尽全力想把美国置身于二战之外。如果说此时他们还拥有与“国际派”抗衡的实力和民众的话,那么那么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事件则是将孤立主义彻底打碎。美国人万万没想到战火竟然烧到自己家门口,孤立主义再也无法为自己的政治主张辩解。范登堡在12月7日那天宣称:“对任何现实主义者来说,这一天结束孤立主义。”美国告别孤立主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孤立主义按照《美国历史辞典》的解释,孤立主义包括三层涵义:第一,孤立主义只侧重政治和外交,而在经济上并不限制与外部的密切联系,美国一开始发展就是资本主义经济,闭关锁国对他当然不利。第二,孤立主义从空间上讲只运用于对欧洲的政策,对亚洲、拉丁美洲的政策不包括这个原则,第三,孤立主义原则的贯彻和运用,并不是首尾一贯的,而是随着美国自身实力的成长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在不断地发展演变。

  参考文献:

  [1]刘翠萍.孤立主义在美国的发展过程[M].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05[2]祝旭东.浅析美国历史上的孤立主义[M].绍兴师专学报.1995[3]张宗华.试析美国传统外交政策[M].西北师大学报.1997[4]汪涛.使命观与美国外交的孤立主义和扩张主义[M]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

篇三: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美国的孤立主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中立政策

  [摘

  要]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美国深感意外,面对突如其来的世界大战,在美国国内长期孤立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从美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为最大限度地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实行了中立的外交政策。

  [关键词]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孤立主义;中立

  当美国在走向世界大国的时候,一场史无前例的人类大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这场战争纯粹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由于孤立主义在美国根深蒂固,长期受孤立主义的影响,对多数美国人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犹如晴天霹雳,在战争前期美国政府也在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长期影响下,根据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采取了中立的外交政策,孤立主义和中立外交成为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外交政策的基本特征。然而这种中立政策具有明显的非中立特征。这种中立外交迎合了美国大多数人的利益,得到众多人的支持,中立外交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增强了美国的国家实力,使美国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最大的战争获利者。

  1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思想

  孤立主义是20世纪40年代之前影响美国外交决策的主要思潮之一,它虽然没有表现出具体的外交政策,但却使美国在处理外部关系时深深地留下这方面的痕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尤为如此。

  作为一种根深蒂固于美国民族意识中的文化观念,孤立主义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可以说孤立情绪伴随着移民始祖来到了北美大陆,早期移民离开故土漂洋过海,他们不甘忍受旧大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宗教迫害和为了摆脱贫穷发财致富而来到新大陆。他们自身就带着对母国的不满和怨恨。美国的孤立借助了地理上的有利条件,浩瀚的海洋成为美国奉行孤立政策的天然“屏障”。这道天然“屏障”一方面使欧洲国家望而却步,打消把美洲纳入大国竞技场所的意识;另一方面使美国不卷入大洋彼岸的政治纷争,专心致力于国内建设。早在美国独立战争前夕,美国的决策层已经意识到这个新国家同纷乱的欧洲分离开来的重要性,通过独立以后的外交实践在美国领导人的深思熟虑下,美国最终确立了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

  1796年9月17日华盛顿在宣布退出政坛时发表了致全国人民的《告别词》,在《告别词》中他指出:“美国应该与外国发展商务关系,但是却要避免与它们发生政治联系,不要与任何外国建立永久的联盟……我们通过人为的纽带把自己卷入欧洲政治的诡谲风雨是不明智的……美国独处一方,远离他国,这种地理位置允许并促使美国能推行一条独特的外交路线。使好战国家不能从美国获得好处,也不敢轻易冒险地向美国挑衅。美国因此可以在正义的指引下依照自己的利益,在和平和战争的问题上做出自己的选择。”

  华盛顿的告别演说系统地阐述了孤立主义基本准则,美国国父的这番肺腑之言反映出了美国社会广泛存在的孤立主义情绪,其重要性在于把传统的孤立思想第一次用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确定了美国未来制定和执行外交政策的一项重要原则,在美国政治生活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从美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美国是否卷入问题上,华盛顿的遗训起着他本人万万想不到的作用。任何时候国会在辩论外交政策时华盛顿的“幽灵”就出来主宰辩论。许多年来被美国外交家奉为圭臬,成为主张孤立者射向那些要求跨洋干涉者的一支利箭。

  孤立主义成为美国外交的准则,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美国的外交始终坚持不与任何国家(主要是欧洲列强)结盟,不卷入列强纷争。尽管自华盛顿提出著名的孤立主义外交原则之后,美国的外交政策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得更具进取性、进攻性和扩张性,但其不介入欧洲事务,不与他国结盟的孤立主义宗旨却完全没有改变。

  当然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绝不是闭关锁国,美国的政治孤立空间从来不是北美十三州的疆界,而是把欧洲与美洲两大陆隔开的大西洋,整个美洲应该囊括到其孤立主义范围,把美国与欧洲分离开来既符合国内的传统情绪获得民众的支持,又可使欧洲国家难以问罪吞下浩淼大洋带来的这颗苦果。因此当孤立主义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主要特征时,其核心是美国不卷入欧洲的政治纷争,欧洲不要干涉美洲的事务。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并不是把自己完全置于国际社会发展的主流之外,美国从来不可能与外界完全隔绝,在经济上依然积极发展与外部的关系,寻求资本主义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国外市场,为美国最终能与欧洲国家正面抗衡奠定物质基础,国会内的孤立主义领袖威廉•博拉也曾经解释说:“在贸易和商业方面,我们从来不是孤立主义者。很遗憾在金融问题上我们从来和将永远不会是孤立主义者。”其实美国一直是个目光注视全球的国家,孤立主义基本上没有阻止美国的向外发展。相反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促进了这种发展。在时机成熟时美国也毫不犹豫地向外扩张。

  进入20世纪之后,美国不再是国力弱小而是羽翼丰满的国家。其目光开始从美洲转向大洋之外,许多政治家发出了摆脱孤立的强烈呼声,主张进行海外扩张的集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了上风,孤立主义赖以存在的基础开始动摇,威尔逊就任总统后也试图对孤立主义奉为经典的华盛顿《告别词》做出解释,他断言国父的意思是:“我要你们自我训练,静静等待,直到你们成长为好样的,直到你们有足够强大的力量顶住外国的竞争……那么你们将准备参与世界事务……我们是世界的组成部分,牵涉整个世界的事情我们都不能袖手旁观。”但是孤立主义仍然是美国社会的一股主要思潮,民众的意识还未从孤立状态中清醒过来,美国的外交政策终究没有摆脱孤立主义的影响,以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美国推行了中立的外交政策。

  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美国的中立政策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美国举国上下正在为消除工业化、城市

  化和垄断化所带来的巨大弊端而专注于推进广泛、深刻的进步主义改革。执政才一年半的民主党人威尔逊政府在外交方面缺乏经验(此前16年一直是共和党人执政)相对地将其置于次要地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威尔逊政府的外交决策。由于长期受孤立主义思潮的影响,美国人民在战争爆发前对欧洲的内部纷争并不关心,对欧战的爆发美国人颇觉有些突然,因为他们对于战前欧洲时局即使不是一无所知也是知之甚少。

  战争爆发后,美国赶忙强调它与欧洲大陆的不同,宣称无意介入欧洲战端。美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也始终是美国人不愿卷入欧洲争端的因素之一。美国与欧洲远隔重洋,相距甚远。在他们看来有了大西洋的阻隔,美国就可以避免欧洲战祸的侵扰。威尔逊政府在最初发表的关于外交政策的几个声明中都正式认可了当时全国上下一致的态度。1914年8月4日,威尔逊正式发表中立宣言,8月19日他又发表讲话呼吁美国人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不偏不倚。”“谨防那种对中立的最深邃、最巧妙、最根本的破坏,这种破坏可能源于他们所属的民族,也可能出于过激偏袒。在这些考验人们灵魂的日子里,美国不仅必须在名义上,而且必须在事实上保持中立。我们既要在行动上也要在思想上不偏不倚。”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美国之所以实行中立政策是有着复杂的国内外背景的。

  (1)美国建国以来不卷入欧洲事务,不与欧洲任何国家结盟的孤立主义外交历来是个传统,容易为国会和人民所接受。而且在1916年的大选中,威尔逊以“他使我们置身战争之外”的口号再次当选总统,因此“中立”成为他争取舆论的有力武器。

  (2)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种族复杂,特别是有许多不是出生在美国的新移民。这些新移民在生活习惯、语言文化以及思想意识上都与母国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德国和爱尔兰的移民支持同盟国希望协约国失败,而数量上更多的英国和法国等协约国移民在感情上更倾向于协约国,自然希望同盟国失败。同时美国也是一个多元化社会,美国人思想本来就复杂,战争更使美国人思想分化。所以威尔逊总统要想用一个统一的政策把美国人复杂的思想调和起来,除了中立政策别无他法,只有中立才能避免美国社会内部混乱防止对立。而且美国人虽然对欧洲参战国家在感情、道义等方面有不同倾向,但绝大多数美国人还是希望美国保持孤立主义传统,避免卷入战争。

  (3)美国与两大对立集团之间均存在矛盾,在大战爆发之初美国认为,交战国的任何一方的胜利对美国都不利。1914年8月22日威尔逊的心腹顾问豪斯就致信总统说:“……依我所见,最可悲的一点是,战争看不出有任何好的结果。如果协约国战胜,那主要就是说俄国统治了欧洲大陆;而如果德国战胜那就是未来的几代是军国主义的不言而喻的专制……”威尔逊政府在1917年年初提出交战双方实现“没有胜利者的和平”的口号以最高仲裁者的身份出面干预战争,从而左右国际局势,获得巨大利益,这构成了战争初期美国实行中立的重要因素。

  (4)美国可以利用中立地位同交战双方大做生意,扩大贸易市场和经济实力,中立宣言发表后美国政府便鼓励大企业、大商人以供应战争物资方式向交战双方

  提供借贷。摩根公司实际上成为协约国在美国的金融代理人,大战初期美国的经济空前繁荣。到1917年美国的外贸顺差达35亿美元以上,从1914年到1917年军火出口从600万美元增加到8亿多美元;化学产品、染料、药材等产品的出口由2200万美元增加到1.81亿美元;钢铁的出口从2.51亿美元增加到11亿美元以上;肉类出口由1.43亿美元增至3.53亿美元;小麦和面粉的出口由8800万美元增加到3亿美元。美国垄断通过贩卖军火大发横财,仅1916年摩根的钢铁公司就获利2715亿美元,伯利恒钢铁公司该年度利润为5790万美元,制造炸药和其他化学品的杜邦公司获利8210万美元。据统计,大战期间美国百万富翁增加了1700人。正是美国的中立政策使美国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美国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所实行动中立政策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利益,尤其是美国的经济利益,而且中立政策在实行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非中立特征。美国人包括威尔逊在内的政府官员们几乎没有人能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中立。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美国人忠诚于他们不同的祖国。所以甚至在交战国的宣传机器在美国开动之前,绝大多数美国人已经立即同情协约国,英裔美国人赞成西欧协约国。英美两国语言相似更使美国人对英国产生广泛的同情。威尔逊本人怀有某种亲英情绪。他认为德国的胜利会构成对法治的打击。而且威尔逊的顾问爱德华•豪斯上校和罗伯特•兰辛,以及美国驻伦敦大使沃尔特•海因斯、佩奇都是热心的亲英分子。被英国宣传所夸大的德国战争行动也破坏了中立,德国人在美国人看来是旧世界可怕的黩武精神和征兵制度的象征。德国也是一个暴发起来的国家,一个虎视眈眈地觊觎帝国主义掠夺物的迟到者,似乎要染指连英国人也承认是美国内湖的加勒比海。德国还是美国在拉美扩张的强劲对手,1913年拉美对外贸易中美国占28%,德国占14.2%,但德国的比例有迅速增加的趋势。在几乎所有的中南美洲国家中都有德国人控制的贸易公司在活动。迄1914年美国在拉美的投资为17亿美元,德国为9亿美元,直逼美国。德国后来的潜艇战尤其是1915年的“卢西塔尼亚”号事件后,美国对德国的印象更糟,深深影响了美国的中立地位。

  但更重要的是经济因素。为了维护美国的经济利益,其在中立政策实施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非中立特征。欧战爆发后由于英国掌握着海上优势,对德国及同盟国实行严密的海上封锁,虽然美国奉行中立政策,希望同交战双方都做生意,但实际上美国在参战前的对外贸易主要是同协约国进行的,与同盟国的贸易额则大幅度下降。

  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在战争前期的与交战双方的贸易明显是倾向于协约国,美国与协约国的紧密的经济联系使德国人惊恐不已,他们知道美国已经成为协约国从事战争的兵工厂,是有违中立原则的,具有明显的非中立特征。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的。

  3结

  论

  在国际关系发展中,国家利益是任何国家制定和实行外交政策的根本依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美国在长期孤立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从美国的整体国家利益出发,在外交上采取了中立的外交政策,虽然具有非中立特征,但通过实行中立美

  国获得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增强了美国的国家实力,迎合了美国国内包括孤立主义者在内的大多数美国人的利益,得到了广泛的支持,最终为美国走向世界大国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2]王加丰,周旭东.美国历史与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余志森,王春来.美国通史——崛起和扩张的年代(1898—1929)[M].北京:人民出版社.

  [4]亨利•康马杰.美国历史文献[M].新泽西:西蒙与舒斯特公司,1988.

  [5]何维保,金蕾,等.美国的非常时代[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6]王铁崖.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史资料选刊:近代史部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7]H.N.沙伊贝,等.近百年美国经济史(中译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8]祖波克.美国史略1877—1918(中译本)[M].北京:三联书店,1959.

  [9][美]托马斯•帕特森,等.美国外交政策(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0]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篇四: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浅析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成因

  孤立主义是美国独立后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奉行的、一种避免涉足欧洲的政治和军事冲突、反对欧洲干涉美国事务,并不与任何欧洲列强结盟的对外政策。孤立主义从其一诞生便具有多方面的两重性:它既是美国国内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的实际需要,也是美国为谋取国家利益所制定的对外政策的最优选择;它既是一种被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也是一种进退自如的策略和工具;它既有躲避欧洲列强之间的争夺、防止战争引火烧身、维护国家独立与自强为消极防御的一面,也有独霸美洲、不容他人染指的积极进攻的一面。

  按照《美国历史辞典》的解释,孤立主义包括三层涵义:第一,孤立主义只侧重政治和外交,而在经济上并不限制与外部的密切联系。美国开始发展的就是资本主义经济,闭关锁国对它当然不利;第二,从空间上讲,孤立主义只运用于对欧洲的政策,对亚洲、拉丁美洲的政策则不包括这个原则;第三,孤立主义原则的贯彻和运用,并不是首尾一贯的,而是随着美国自身实力的成长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演变。

  史学界一般把华盛顿总统在1793年英法战争时发布的”中立宣言”,以及1796年9月他发表的著名《告别演说》中提出的外交原则作为美国孤立主义思想的发端。

  从华盛顿发表《告别演说》到珍珠港事件爆发前夕,美国孤立主义中立外交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796年华盛顿发表《告别演说》到1823年《门罗宣言》的发表,孤立主义的中立外交表现为摆脱结盟,保卫独立和发展经济。

  第二阶段,从1823年《门罗宣言》发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孤立主义的中立外交进入保持行动自由的扩张阶段。

  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孤立主义已变成一股绥靖主义思潮,在中立的幌子下,美国成为纵容法西斯势力的绥靖政策的帮凶。

  美国实行孤立主义的主要原因是欧洲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埋葬了孤立主义,跃然登上领导世界的政治舞台,欧洲中心格局也随着战争的结束而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战后美苏争霸的两极世界格局。

  在实行孤立主义外交的同时,美国在外交实践中还实行干涉主义,二者并行交替。

  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继续维持传统的孤立主义外交原则,在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中坚持单边主义,拒绝多边的国际合作。在此时期内,美国参议院两度否决美国参加国际法庭,美国国会还在1935年8月通过一项全面反

  映孤立主义原则的中立法,禁止美国武器运往交战国,并禁止用美国船只运送此种货物。甚至在经济政策上,美国政府也拒绝通过参与国际经济金融合作来解决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坚持推行以邻为壑的单边主义,决不承担稳定世界经济的义务。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之后,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原则才在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努力之下逐渐发生变化,以致最终转向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反法西斯联盟,彻底打败法西斯,确立维持战后世界和平国际机制的多边”国际主义”外交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成为国际体系中的超级大国,美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孤立主义原则被否定,”国际主义”成为美国外交决策的基础。美国外交政策的多边主义时代产生了。战后美国多边主义外交政策的基本理念为:通过维持西方联盟,在一系列国际规则和原则的基础上协调与盟国乃至与非盟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同时强调通过建立国际制度、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来协调各国之间的国际事务。在美国政府的推动下,强调国际多边合作的联合国于1945年成立,而战后的西方军事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在美国的主导下成立。在国际经济领域,美国一反过去的单边主义,竭力推行多边合作,在1944年建立起稳定国际货币和金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其中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至今仍在运作,虽然该体系已于1973年宣告终结。1948年在美国的鼓动与努力之下,以多边主义为基础,主张国际经济合作,大力促进国际贸易的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宣告成立(1995年该总协定为世界贸易组织所取代),美国在关贸总协定的多轮谈判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即便在冷战中,多边主义外交政策虽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传统的以孤立主义为基础的单边主义却依然不时地影响着美国的外交政策。首先,纵观整个冷战时期,美国虽然十分强调多边合作的作用,并且主动建立起一系列多边合作的机制,但是,在相当多的情况下,美国却仅仅只是将多边合作机制作为实现自身霸权的工具。如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利用联合国组建联合国军赴朝作战,其实质完全是为了美国自身在远东的战略利益,而并非为实现联合国这一多边国际合作组织的崇高目标--维护世界和平。其次,美国在冷战中往往为了自身的利益,甚至仅仅出于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将多边主义和多边合作放在一边,肆意地单边行动,造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宁。如为了全面遏止共产主义,美国不惜在60年代单枪匹马地发动越南战争,以致不仅造成冷战中的又一场热战,而且与自己的盟国间的多边合作也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再次,即使在经济领域,虽然美国是战后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倡导者,但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国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往往通过运用国内的立法来保护本国的贸易利益,其中1974年和1988年的两个贸易法就都具有非常浓厚的单边保护主义色彩,如1988年的《综合贸易和竞争法》要求美国总统对外国的”不公平贸易”实施单方面的报复,对违反”美国知识产权”的国家采取单边的制裁行动等。

  实际上,美国的多边主义外交政策表现得最为充分的时期是在冷战结束之后的十年。20世纪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题。美国因冷战的骤然结束而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面对失去了对手苏联威胁的全新国际环境,老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其中尤其是后者,坚持通过推行多边主义的外交政策来确立美国在后冷战时期世界体系中的领导地位。由此,强调国际制度、国际法在

  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坚持在国际政治经济和环境领域内通过美国的领导实行多边合作,推动全球的贸易自由化,倡导人权和积极参与多边的人道主义援助与人道主义干预,促进世界各国政治民主化等成为该时期美国外交政策的主流。应当承认,1991年美国通过联合国授权成功地率领联军将科威特从伊拉克的军事占领之下解放出来;1995年在美国的主持下,通过代顿协议和北约组织的介入解决了波黑多年的战乱;1997年美国在保护全球环境,遏制地球温室效应的《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以及2000年克林顿政府促成阿拉法特和巴拉克在戴维营举行和平会谈等都是美国多边主义外交的成果。然而,后冷战时期美国的多边主义外交因2001年乔治·W.布什入主白宫而嘎然而止。

推荐访问: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孤立主义 外交政策 美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