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公文范文 > 主题教育 >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2023第十二章(3篇)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2023第十二章(3篇)

时间:2023-05-03 16:35:04 浏览次数:

篇一: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第十二章

  

  毛概第十二章答案

  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答:首先,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然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最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2.“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具体来说有十个方面的内容。

  (1)一个中国。

  (2)两制并存。

  (3)高度自治。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

  (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面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构想。“一国两制”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政治文明的独特贡献。“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的国家学说。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3.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答:第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核心利益。凡是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都应该大力推进,凡是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都必须坚决反对。

  第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两岸同胞要开展经济大合作,扩大两岸直接“三通”,厚植共同利益,形成紧密联系,实现互利双赢。

  第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以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第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

  第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我们一贯致力于维护台湾同胞在国外的正当权益。对于台湾参加国际组织活动问题,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两岸务实协商做出合情合理安排。

  第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国家要统一,民族要振兴,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历史趋势,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尽管前进道路上还会出现困难可阻碍,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懈努力,仅仅依靠两岸同胞,就一定能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锦绣前程。

篇二: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第十二章

  

  毛概各章思考题及答案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科学内涵及其两大理论成果

  答:原因: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需求

  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个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精简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两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①这一理论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

  ②这一理论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

  ③这一理论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

  3、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形成背景和实践基础以及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答:形成背景:20实际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背景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科学体系: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除此之外,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4、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除此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

  5、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客观条件、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

  答:客观条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主要内容: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砼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十几个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中的战略思想

  第二章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其重新确立的过程和历史背景

  答: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过程:1)党的七大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但晚年的毛泽东和其他一些中央领导在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以后,思想和行动越来越严重地背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导致了“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被破坏殆尽。

  2)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广大干部和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是当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但是,这一顺应时事的愿望一睹遇到严重阻碍,党和国家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

  3)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批判“两个凡是”,认为它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毛泽东思想,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他指出毛泽东倡导的作风中最根本的东西是实事求是

  4)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以这一讲话精神为知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

  5)邓小平在1980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他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6)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7)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又强调,在走向新世纪

  的新形势下,面对许多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邓小平理论要求我们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

  8)21世纪,江泽民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历史背景:1)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广大干部和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2)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家建设百废待兴,真理标准讨论热潮涌起

  2、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答: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答:1)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2)回顾我们的奋斗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我们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的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思想的结果

  3)解放思想是常提常新的事情

  4)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第三章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

  答: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答: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基本纲领:

  (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3、新民主主义的领导权和性质

  答:领导权: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性质: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人民群众为主体,而不仅仅是无产阶级,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的敌人,在经济上保护民主工商业,容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死人资本主义发展

  4、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本质区别

  答:本质区别:革命领导权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联系

  答: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相互联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一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四章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答: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

  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二者之间转化的中介和桥梁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其实现的可能性

  答: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概括:主要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可能性:

  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的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2)土地改革之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做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3)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营代销、同构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到高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4)当时的国际形式也有利于中国想社会主义过渡

  第五章

  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答: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做的概括

  1)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借方和发展生产力

  2)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基本内涵: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2)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答: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发展才是硬道理

  ①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②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③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2)发展是当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①中国共产党十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②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③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④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⑤党要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女里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六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答:内涵: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底确定)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理论和实践意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左错误: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

  右错误:只讲程度和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

  2)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及各方面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的头脑,鉴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答: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的时间。

  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有中国计入社会主义的理事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决定的。

  1)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意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观点,有助于我们从根没事客服急躁情绪,客服各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坚持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地完成初级阶段的各项任务,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主要内容及其简明概括

  答:具体阐述:

  1)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在党的十七大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基本路线!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

  答:主要矛盾: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5、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

  答:1)增强发展协调,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的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第七章

  1、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答:用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分析:

  1)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2)既然我国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矛盾,既然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此就必须进行改革开放,以解放生产力,即改变和调整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领域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方面和环节。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既然我国的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们可以通过社会

  主义制度本身得到解决,因此改革开放就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答:

  毛泽东:(1)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即性质上是非对抗性矛盾,特点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3)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4)分析了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指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邓小平:(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2)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3)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4)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答: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

  1)只有坚定不移的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的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

  2)只有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3)只有坚定不移的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和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4、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答: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5、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答:处理方式:我们要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6、不断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学的发展水平

  答: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断提高我国开放性型经济发展水平方式

  1)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2)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3)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第八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答:含义: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的经济形式

  基本特征:1)在资源的配置方式上,一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

  2)从微观层面看,企业是独立的市场主体

  3)从经济生活看,市场经济规律起支配作用

  4)从宏观层面看,建立间接宏观调控体系

  5)从经济运行看,法制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确立这一制度的基本依据

  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依据: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社会性质)

  2)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程度不够高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用来发展社会

  3、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答: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4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答:公有制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5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题目:私营业主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的收入(×)

  解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私营企业主的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而是属于按劳分配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包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凭借资本所取得的利润和其他收入等

  6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分析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差距的现状以及原因,并谈谈如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发展

  答:现状:

  原因(个人收入差距的必然性):

  ①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担负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②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④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之间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措施: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7、改革以来,我国在收入分配关系上是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答:1)党的十四大以来,针对原来分配领域平均主义严重影响效率提高的情况,为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相继提出了兼顾效率和公平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2)随着经济发展进程中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党的十六大提出,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3)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4)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把公平问题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8、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第九章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方针

  答: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本方针: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和中国特色

  答: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

  1)性质相同。都是以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

  2)作用、职能相同。都是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

  3)历史使命相同。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距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中国特色:

  1)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其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参加感觉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还有民族资产阶级。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经济、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范畴,在最广大的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人实行专政。

  2)从党派之间的关系看,实行工资低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种新型政党关系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成功的创造,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3)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提法更适合于我们的国情)

  3、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的根本区别

  答:建立: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区别:

  1)我国是由选举产生的;西方议会的议席往往是各个政党,各个利益集团,各种社会势力分赃的结果2)我国的“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西方实行“三权分立”有时由一个政党控制,有时又由不同政党控制

  3)我国人大代表具有广泛性;西方议员是脱离生产工作第一线的“职业议员”

  4、我国的政党制度及其特征

  答:政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特征:1)在我国的正当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是我给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

  2)中国共产党和各民族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目标,都是以思想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

  3)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加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4)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收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5、依法治国的涵义及其必要性

  答:含义: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必要性: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依法治国是法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6、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答: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十章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地位、根本任务和基本方针

  答:重要地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根本任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简单说就是培育四有公民。

  基本方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当前,主旋律文化与流行文化并存,主旋律文化在一些地区也得到了弘扬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点,如重庆红歌,女子十二乐坊等。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拽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吗,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第十一章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答:1)民主法治

  2)公平正义

  3)诚信友爱

  4)充满活力

  5)安定有序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必须把握:

  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重点

  答: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工作方针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主要动力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重要保证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要条件

  6)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重点:改善民生

  第十二章

  1、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答:由来:1945年日本战争投降,中国政府再次收复台湾。1949年,国民党政府逃至台湾,在美国的支持

  下与大陆对峙,从而造成两岸的分裂局面。

  实质: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答:基本内容: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重要意义: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顾照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造成的不良后果。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十三章

  1、如何理解和平发展道路及中国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答:和平发展道路

  1)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

  2)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坚持的必然性

  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2、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宗旨

  答:基本原则: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3、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答: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3)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4)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十四章

  1、如何理解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的新变化,以及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一是队伍迅速壮大,二是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三是岗位流动加快。

  工人阶级的这些变化,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先进性的最根本体现在于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作为我国的领导阶级,其领导地位和主人翁地位,是由宪法决定的,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

  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

  3)新的社会阶层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第十五章

  1、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答: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1)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工人阶级为其阶级基础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3)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

  的正确方向。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1)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2)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

  3)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

  “两个先锋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方面,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政治前提;另一方面,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必然要求。

  2、在新的历史条件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答: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因为:

  1)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了适应

  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2)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

  3)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当前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2)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3)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3、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宝贵经验

  答:

  1)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

  2)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3)必须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4)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保证党始终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

  5)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篇三: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习题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1963年,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归纳为(C)

  A.一纲二目

  B.一纲三目

  D.一纲多目

  C.一纲四目

  2.“一国两制”的前提是

  (A)

  A.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B.港、澳、台实行高度自治

  C.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3.台湾问题的本质是(A)

  A.中国的内政问题

  B.中国同美国的关系问题

  D.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

  D.港、澳、台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C.中国同日本的关系问题

  4.“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当初为解决(C)

  A.香港问题而提出的C.台湾问题而提出的B.澳门问题而提出的D.港、澳、台问题而提出的5.表明“一国两制”

  的构想已经成熟的是

  (B)

  A.《告台湾同胞书》

  B.《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C.《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D.“汪辜会谈纪要”

  6.台湾问题的核心是

  (B)

  A.司法独立

  C.保留军队

  B.祖国统一

  D.两种制度

  7.“一国两制”构想中允许可以有自己军队的特别行政区是(C)

  A.香港

  C.台湾

  B.澳门

  D.港澳台

  8.“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哲学依据是(C)

  A.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B.马克思主义的和平共处原则

  C.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

  9.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是在(B)

  A.1979年

  C.1983年

  B.1982年

  D.1984年

  10.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讲话的是(D)

  A.叶剑英

  C.邓小平

  二、多项选择题:

  B.周恩来

  D.江泽民

  1.台湾问题是(ABC)

  A.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B.中国的内政问题

  C.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D.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

  E.同香港、澳门问题完全一致的2.香港、澳门等我国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但不能享有独立的(AB)

  A.外交权

  C.行政管理权

  E.经济与社会管理权

  3.我国宪法规定,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表明

  (ACD)

  A.“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B.特别行政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D.特别行政区政府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

  E.特别行政区在社会基本制度上与其他行政区域应当保持一致

  4.台、港、澳问题的性质是(BD)

  A.都是国家关系问题B.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

  C.都是内政问题D.港澳是殖民地遗留问题

  E.完全相同的5.香港回归是永载史册的民族盛事,其重大意义在于(ABC)

  A.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

  B.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的巨大成功

  C.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格外重要的一步

  D.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香港的终结

  E.以上说法都正确

  6.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坚决反对(ABCD)

  A.一中一台

  B.两个中国

  C.台湾独立

  D.外国插手E.使用武力

  7.“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包括(ABC)A.以"一个中国"为基础

  B.实行"两种制度"B.国防权

  D.司法权和终审权

  C.台、港、澳地区实行高度自治

  D.台、港、澳地区实行完全自治,具有独立的外交权和国防权

  E.以上说法都正确

  8.在解决两岸关系时,我国政府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BCD)

  A.是两岸“三通”实现的可能

  B.不是针对一般的外国人

  C.不是针对台湾同胞

  D.而是针对国际上一股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势力

  E.是因为只能通过武力才能最终解决台湾问题

  9.我们之所以坚持以一个中国为原则解决两岸关系问题,是因为(ABCD)

  A.这个原则是具有不可动摇的历史的事实

  B.这个原则是法律所证明的无可争辩的事实

  C.这个原则是国际社会所确立的事实和原则

  D.这个原则是两岸关系及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基础

  10.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实现祖国统一,就是(CD)

  A.用武力方式B.通过经济交流的方式

  C.通过政治谈判的方式D.力争用和平手段解决,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E.只能通过和平手段解决

  三、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

  1.“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港,澳,台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的中央政府在北京,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

  (3)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

  (4)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

  2.“一国两制”在哪些方面发展了马列主义国家学说?

  (1)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允许在一个同一个主权国家内有两个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长期并存,突破了在一个国家内只能允许一种社会制度及其相应政权组织形式,而不允许另一种社会制度及其政权组织形式长期存在的认识。

  (2)"一国两制"构想进一步把"利用资本主义"扩展到在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允许存在几个资本主义地区长期不变。社会主义国家既可以为作为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也允许和保持一定地区范围内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是对马列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发展。

  3.邓小平关于台湾与大陆和平统一构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邓小平关于台湾与大陆和平统一构想的要点(“邓六条”)是:(1)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已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语言。(2)不赞成台湾“完全自治”的提法,“完全自治”就是两个中国。(3)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4)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回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对大陆构成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中央政府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5)和平统一不是大陆把台湾吃掉,当然也不是台湾把大陆吃掉,所谓“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这不现实。(6)在不让外国插手的前提下,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议,而不是中央与地方谈判。

  4.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关于和平解放台湾问题的主张是怎样提出的?

  (1)建国初期,根据国内外局势,特别是美国插手台湾问题、阻挠中国统一大业的形势,曾提出过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和政策。从1955年开始,形势发生了变化,开始考虑和平解放台湾的可能性。

  (2)1955年4月,周恩来访问缅甸期间与吴努总理会谈时说,如果美国撤军,我们可能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同年5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明确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既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

  (3)1956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台湾那里的人只要是站在爱国主义的立场,我们都要欢迎,为我们的共同目标奋斗。同年10月毛泽东进一步表示,如果台湾和平统一,一切可以照旧。

  (4)1963年,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有关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准备。

  5.如何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1)"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稳定、繁荣。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案,既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也充分照顾到港澳台地区历史和现实情况,同时也妥善照顾一些有关国家在这里的投资和其他利益,避免了武力统一和"一国一制"可能造成的不佳后果,因而是一条损失最小,最得人心的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第二,以"一国两制"方案实现统一祖国大业,既体现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尊重了港澳台地区人民习惯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这一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有利于保持该地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居民安居乐业。

  (2)"一国两制"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

  (3)"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4)"一国两制"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

推荐访问: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第十二章 思考题 课后 十二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