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公文范文 > 脱贫攻坚 > 脱贫攻坚精神10篇

脱贫攻坚精神10篇

时间:2023-04-30 11:55:03 浏览次数:

篇一:脱贫攻坚精神

  

  一、新时代青年应如何学习脱贫攻坚精神,成就出彩人生?

  答: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新时代青年应努力学习和发扬脱贫攻坚精神,担当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应当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与历史同向。当代青年要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尊重、顺应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准确把握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升民族自信心,增强时代责任感,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

  与祖国同行。青年只有自觉将人生目标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当代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要正确认识国家和民族赋予的历史责任和使命,自觉与国家和民族共奋进、同发展。

  与人民同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大学生要在为人民群众服务、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当一个人在青年时就把自己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那么他所创造的就是多彩的青春。

  成就出彩人生要通过社会实践来现实,要通过事业来展现。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在脱贫攻坚斗争中,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同时,人生价值终究要通过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展现出来。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杰出人物,但是只要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为社会做出贡献,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好高骛远、畏惧劳苦、贪图安逸,最终只能虚度年华、抱憾终生。

  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在当今中国,最重要的社会实践,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锤炼作风,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创造无悔的青春。

  二、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包括哪些法律部门?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并不断发展,这一法律体系以宪法为统帅,还包括在宪法统帅下形成的实体法律部门和程序法律部门。其中,实体法律部门包括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程序法律部门包括诉讼法与非诉讼程序法。

  (1)宪法

篇二:脱贫攻坚精神

  

  精选脱贫攻坚的中国精神作文三篇

  一、脱贫攻坚,中国精神光芒四射

  近年来,随着全社会齐心协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全尖贫穷的农村迅速消失,牛羊成千上万,农民朋友的脸颊上都浓浓的微笑;从低谷中挣扎漫升的汽车、喷射机在大街上穿梭飞驰;拓宽的道路与发达的城市相互回响,繁荣的社会安定的在每个家庭里;在历史转折点上,每一处可以看到拯救世界的中华精神!

  中华民族进入艰苦卓绝困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是行将沉沦。但中国人民不放弃希望和信心,以中国精神力量促进了更新的飞跃,以中国的精神超越了困难的边境,以中国的精神推动着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勇敢,以中国的精神构筑着、灌注着中国梦!

  在脱贫攻坚进程中,中国精神昭示着可塑性、毅力、坚持和不断前行的光芒,人们都在万众一心、求实创新的精神引领下勇往直前,拧起了更新时代的强大弓弦!中华民族将在新时代通过脱贫攻坚实现生活的脱胎换骨,实现回家乡、把每一户贫困家庭彻底脱贫的壮举!

  有句话说的好:“波澜壮阔的大海,就由一粒粒沙砾构成,伟大的改革也是如此!”当前,全社会以一片脱贫攻坚的热情和凝聚力,谱写着伟大的中国精神……

  脱贫攻坚的前行路,每一步都充满着迫切的诱惑:国家和民众对贫困现象的强烈抗议,激发着行动振兴的强大助推;乡村里农民在精神和事业上做着漂亮的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带入到每一个乡村;如受港联谊、福利等政策等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家园,贫穷已不再成为乡里阴影;严正打击谋取私利歪风邪气,让中国价值观以实际行动在社会留下深沉的影响力;以真实的行动为每一个家庭重组吉祥的家庭格局,给无数人带来温暖和期待……

  谱写伟大的中国精神,脱贫攻坚,就是中国人民心中最伟大的精神力量!脱贫攻坚,是一声号召。它拥抱了每一个生活在乡村的中国人,尊重和理解乡村地区对脱贫攻坚的付出。脱贫攻坚,传递着中国800多万贫困农村的真正的情感,拯救的是中国的每个家庭!

  三、脱贫攻坚,加油奋斗

  近几年,我国以实际行动打赢了脱贫攻坚的攻坚战,我国的减贫阶段的成就已然超越世界。在不断的探索中,深刻地体会到“脱贫攻坚,核心在人”。

  离中央目标不远,但任务重在落实。脱贫攻坚面临着重重困难,耗费了宝贵的时间、财富和人力物力,仍有穷苦之人,仍有贫困地区。在新脱贫攻坚大潮中,牢记习主席“久久为功”的号召,弘扬中国人民攻坚克难胜利的精神,勤劳勇敢,加强信念,以奋斗开创新的篇章!

  不管是新时期的脱贫攻坚还是过去的改革开放,都必须敬畏前贤的智慧力量,向伟大的中国精神学习,只有敢于拼搏、携手奋斗,才能在贫困战线上赢得胜利!中国精神一定能激发每一个人的志存高远的无限智慧,永远不断进取、不断攻坚,实现脱贫攻坚的胜利!

篇三:脱贫攻坚精神

  

  2021年第8期脱贫攻坚精神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与时代价值尚小强辛金钦丁露露[提要]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在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斗争中,中国

  共卞人带顷中同人氏農=4彰鼓了“上下冋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

  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这一伟大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反贫困思

  想为理论源泉,形成于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开展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具有丰富

  而深刻的时代价值”脱贫攻坚精神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彰显了中华民族一家

  亲,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了广泛力量。我们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脱贫攻坚精神[作者简介]尚小强,新疆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辛

  金钦,新疆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党近党建;丁露露,新疆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

  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新疆乌鲁木齐830052)[基金项目]冃家項H

  “改5T让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新疆贫困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I9XDJ011);新疆社科基金项目“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精准扶贫思想在新疆的实践研究”(19BI)J001)贫困与反贫困是历史性的难题,摆脱贫困

  的难题,长期存在的区域性整体贫困已经得到

  基本解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始终是一个执政党孜孜以求的施政目标。202年11月23,贵州省人民政府宣布最后9个县

  退出贫困县序列,标志着中国832个贫困县全

  部实现脱贫摘帽。2020年12月3日,在中共中央

  基础,由此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

  进军。新时代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贫困县

  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宣

  布,“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

  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

  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

  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

  全部摘帽,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并不是一蹴而

  就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

  民锲而不舍、接续奋斗的结果,凝聚了全体中

  华儿女的智慧和心血。中国在脱贫攻坚实践中

  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皿

  摸索出的一系列战略举措、形成的理论体系业

  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方案,为国际社

  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

  .#@M.i<2021.8会开展反贫困斗争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

  业的“小康”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春秋时期,孔子

  以“仁爱”为核心,提出“仁者爱人”,创立儒家思

  “中国方案”,中国取得的脱贫攻坚巨大成就也

  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赞扬。想体系,主张以仁、礼、德治国,关心和解决百姓

  疾苦。战国时期,孟子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提出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的事业、伟

  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精神作为强有力的精神

  “人性本善”,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治国方略。道家主张“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

  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

  大会上庄严宣告:“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

  为心”,其要义在于当政者要尊重民意,顺应民

  心,安抚百姓,约束自身的主观意愿。之后历代

  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

  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⑵

  这一精神源于我们党始终不变的党性和初心,王朝的统治者也在不同程度上践行着民本主

  义思想。总之,民本主义作为中国古代治国理政

  展现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这一精

  神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生长

  的重要思想,其始终强调当政者要关心百姓疾

  苦,“以民为本、为政以德”,孕育了中国古代扶

  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摆脱西方列强和

  封建主义压迫,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追求

  危济困等反贫困理念,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思

  想遗产。美好生活的斗争历程,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

  是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一脉相承,充分

  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反贫困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基础上指出,资本主义生

  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特别

  是在突遭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挑战,而表现出

  产方式必然导致贫困的发生,其根源在于生产

  资料的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制度,即资本家通

  临危不惧、沉着应对、迎难而上的斗争姿态,充

  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力,也极大彰

  过雇佣工人,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实现个人财富的无限积累,而工人最终一无所

  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独一无二的显著

  优势。有,只能沦为靠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无产者,这

  一、脱贫攻坚精神的理论与现实基础脱贫攻坚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着丰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因此,消灭

  贫困首先就要颠覆资本主义制度,必须由无产

  厚的理论源泉和现实基础,形成于新时代中国

  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展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一)脱贫攻坚精神的理论基础脱贫攻坚精神孕育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反贫困思想为理论源

  阶级来承担这一历史使命,走“剥夺剥夺者”的道路,建立共产主义制度。且马克思、恩格斯进

  一步指出,无产阶级在捣毁旧的国家机器,建

  立新政权后,必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⑶,为实现人的解放乃至自由而全面的泉,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扶贫开发的智

  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慧结晶,拥有丰厚的理论渊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

  向垄断阶段过渡,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1.中国古代民本主义思想《诗经?大雅?民劳》中有云:“民亦劳止,沒

  等各个方面发生了激烈的变化,资本主义国家

  之间矛盾重重、战争频发,世界进入了帝国主

  4可小康”,表明古代中国人对丰衣足食、安居乐

  脱贫攻坚精神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与时代价值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敏锐察觉到资

  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内在矛盾,在帝国主义发展

  持“开发式”的扶贫方针,逐步消灭贫穷,为继

  续开展反贫困实践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江

  的薄弱环节打开一环,伟大的十月革命取得胜

  泽民非常重视反贫困的重要性,着手实施科教

  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西部大开发”,利,社会主义由此从理论变为现实。在继承马

  克思、恩格斯反贫困思想基础上,列宁指出在

  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变其贫困面

  貌,不断促进东西部协同发展、均衡发展。通过

  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依

  然存在着贫困,而产生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生

  战略协同治理贫困,提出新的“三步走”战略构

  想,要求“全党同志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关心扶

  产力发展的不充分,要千方百计地提高生产

  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无产阶级取得

  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生

  贫,过问扶贫,把扶贫作为关心群众疾苦和密

  切党群关系的一件大事来抓”化旨在使人民

  的生活更加宽裕,亦注重扶贫过程中不断提高

  产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⑷。经过艰辛的探

  索,他还提出通过加强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建

  设、利用商品和市场关系、实施“新经济政策”

  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胡锦涛指出,反贫

  困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集中凸显

  了人在反贫困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推进社会

  等多种途径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贫困问题。3.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反贫困思

  想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千疮百孔、一穷二

  主义社会新农村建设,调动更多资金用于农村

  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推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

  的历史进程,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

  锦涛强调:“扶贫开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

  白,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

  极端贫困线下。毛泽东指出,只有通过走社会

  主义道路,才能摆脱当前的不利局面,社会主

  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刃结合国内外形势

  义工业化是摆脱新中国贫穷面貌的重要途径,

  变化,胡锦涛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要

  同时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完成后,求,并制定了具体的发展目标,为进一步开展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为新中国继续开展反

  贫困斗争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由

  此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积累

  反贫困工作指明了方向。脱贫攻坚精神的现实基础(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开始了大规模

  的扶贫开发,并相继出台实施了《国家八七扶

  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及《中国农村扶

  了重要经验,也有深刻教训。改革开放以来,邓

  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将共同富裕作

  为我们反贫困斗争的最终目标。邓小平指出:

  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取得了巨大的减贫成就。2011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

  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裕”冈。邓小平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提出

  了“三步走”“先富带后富”“两个大局”等战略,年)》,为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明

  确了目标。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

  湘西调研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2014年5月,制定“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实行改革开放,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坚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办公室等部委联合发布

  .#@M.i<2021.8《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进一步明

  确了精准扶贫工作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表

  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全

  导脱贫攻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

  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

  贫”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决不落

  面展开。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

  下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人,始终把贫困群

  众实现稳定脱贫,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过上好

  日子,追求美好生活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出发

  在北京召开,会后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针对打赢脱贫攻坚

  战的总体要求、实施路径、政策保障等方面进

  行了说明。经过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努力,我

  国贫困人口不断减少,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

  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不

  点和落脚点。从贫困户的识别,到脱贫举措的制定,再到脱贫标准的设定,贯穿其中不变的一条主线始终是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

  位,始终不脱离人民的基本需求。2020年3月6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

  断降低,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年均减

  贫人口

  1000万以上严贫困地区落后的生产生

  书记指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

  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

  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

  活面貌得到了根本性转变,基础设施建设不断

  完善,贫困群众稳定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

  消除了绝对贫困,区域性整体贫困成为历史。性。”⑩总书记的明确要求,充分彰显了深厚的二、脱贫攻坚精神的基本内涵为民情怀,也体现了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根本宗

  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脱贫攻坚是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决不允许打半点

  脱贫攻坚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在:

  人民至上、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精准务实、开拓创新的求实创新精神;尽锐出战、攻坚克

  难的担当奉献精神;上下同心、共同参与的团

  折扣、找任何退路。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

  结奋斗精神。(一)人民至上、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以马克思

  主义为思想武器,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

  点。”u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退出,脱

  贫攻坚目标圆满完成,我们已经历史性地消除

  了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仍然存在,低收入群

  体返贫致贫的风险仍然存在。因此,要巩固拓

  展好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接续

  的品格,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

  党的根本标志。因此,始终牢记和恪守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致力于实现和维护

  推进脱贫地区的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持续改善人民生活,不断增进民

  生福祉。一言以蔽之,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不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秉持人民立场,坚持人

  民至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立

  志要消除贫困,不断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

  负人民的为民情怀是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出

  发点,也是落脚点。(二)精准务实、开拓创新的求实创新精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带领中国

  人民消除贫困的斗争史。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

  神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具有特殊性,要

  系困难群众,经常深入基层一线,现场调研指

  6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一切以时间、脱贫攻坚精神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与时代价值地点、条件为转移。正是在这一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我们在脱贫攻坚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精

  立贫困对象脱贫退出和返贫监测机制,通过对

  标收入、“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对脱贫成

  效进行量化考核、考评,强化精准扶贫政策实

  施的效果,确保真脱贫、脱真贫,解决“如何退”

  的问题。“精准扶贫”方略以辩证唯物主义方法

  论为理论指南,是新时代我们全面打赢脱贫攻

  准务实、开拓创新的求实创新精神。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

  出精准扶贫,而后在不同时间、场合不断阐述,

  进而丰富和完善精准扶贫,逐步形成了逻辑严

  密、内涵丰富的“精准扶贫”方略。习近平总书

  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我们开

  坚战的核心要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实

  事求是思想路线,精准务实、开拓创新的求实

  展脱贫攻坚工作的根本理论指南。精准扶贫是

  创新精神。(三)尽锐出战、攻坚克难的担当奉献精

  一种全新的治贫方式,通过精细化管理,引导

  社会各类扶贫资源精准到户、到人,从而实现

  最优化配置。实施精准扶贫,就是要把精准理

  念落到实处,“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

  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尤其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发扬

  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

  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是基本要求,“五个

  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下去。”回

  2014年,通过精准识别,共计识别出832个贫困

  县,其面积总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且

  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

  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是实现途径,解决好“四个

  贫困县集中分布在边疆地区、民族地区、西部

  地区,没有贫困县的省份只有9个,大约每三个

  问题”(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是关

  键环节,三者之间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共同构

  县中就有一个是贫困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实施以来,通过各级党员干部锲而不舍的努

  力,不断发扬钉钉子精神,贫困人口持续减少,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科学体系。从其构成内

  容体系来看,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

  贫困发生率不断降低,截至2020年底,全部贫

  困县摘帽、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彻底解决

  理和精准考核四项内容。?其中,精准识别是

  前提和基础,解决“扶持谁”的问题,通过一定

  了绝对贫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

  的程序和步骤,识别出贫困对象,摸清贫困程

  度、致贫原因和帮扶需求;精准帮扶是关键和

  核心,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对具体致贫原因

  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

  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

  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做好因贫施策、精

  准到户,重点在于落实好“五个一批”;精准管

  理是重要保障,一方面结合实际,做好对贫困

  必然大有成效。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结果

  很可能是一颗钉子都钉不上、钉不牢。”网脱贫

  攻坚,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他时常身

  对象的动态管理,另一方面加强对扶贫部门、项目、资金的管理,重点在于落实好“六个精

  临一线,亲自指挥、亲自谋划、亲自督战,始终

  叮嘱各级党员、干部不要玩忽懈怠、心存厌倦,

  准”;精准考核是重要手段,针对贫困对象前期

  的帮扶成效、能否稳定脱贫进行精准考核,建

  7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号召全党全社会众志成

  城,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坚持一个问题一个问

  .#@M.i<2021.8题解决、一个难点一个难点突破,一项工作一

  幅提升,“两不愁三保障”普遍实现,困扰贫困

  地区发展的诸多难题得到了根本性解决,群众

  项工作落实,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推进,以“咬定

  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

  心,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抓落实,一茬接着一

  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确保2020年贫困县全

  出行更加方便,住房安全得到保障,水电供应

  正常,上学、看病不再难,人民的幸福感、获得

  感明显提升。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突

  遭新冠肺炎疫情侵袭,党中央科学谋划,广大

  部摘帽、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户全部脱贫,是

  我们党对14亿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容不得有

  党员干部顶住压力,主动担当作为,科学防疫,

  有序开展复工复产,将损失降到最低,以优异

  半点含糊和打折扣。脱贫攻坚是一场全体党

  员、干部必须打好、打赢的硬仗。习近平总书记

  强调:“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

  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问脱贫攻坚取得圆

  满成功,在于千千万万名扶贫干部强烈的责任

  的成绩完成了“加试题”,确保了脱贫攻坚任务

  的圆满收官。(四)上下同心、共同参与的团结奋斗精

  神守望相助、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优良

  传统,始终镌刻于中国人民的骨子里。习近平

  和担当意识,他们尽锐出战、真抓实干,主动俯

  下身子、埋头苦干,夜以继日地奋战,久久为

  功,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之中;在

  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

  的优良传统,凝聚全党全社会力量,形成扶贫

  于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始终心系困难群

  众,思考如何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更好地落实

  开发工作强大合力。”曲改革开放以来的扶贫

  扶贫政策,打造特色产业,提高扶贫成效;在于

  广大党员干部敢于直面困难和挑战,攻坚克

  难,不断发扬担当奉献精神,紧盯脱贫目标,心

  无旁鹫,敢当铺路石,甘为孺子牛,做好人民公

  开发实践、减贫成就表明,动员各方力量、组织

  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开发,构建大扶贫格局是

  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经验。

  新时代开展脱贫攻坚以来,秉承这一重要经

  验,通过各种方式,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动员全

  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仆。在这场无硝烟的战斗中,先后涌现出了黄

  文秀、姜仕坤、张秀代等一批先进典型,他们在

  脱贫攻坚一线倾情投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初心不改,以生命赴使命,用真抓实干践行了

  “脱贫攻坚,各方参与是合力。必须坚持充分发

  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构建专项扶

  铮铮誓言,树立起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丰

  碑,他们的奉献精神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他

  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

  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

  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格局。”切脱

  们的先进事迹必将代代传颂;还在于广大扶贫

  干部勇于担当,始终把责任扛在肩上,不断转

  贫攻坚不仅仅是党和政府、党员干部、贫困地

  区的事,也是全社会、全国人民共同的责任,通

  变工作作风,践行群众路线,与困难群众坐在

  一起,问需于民,了解发展意愿,问计于民,做

  过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多措并

  举,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社会各级力量,

  凝聚各方面力量,形成脱贫攻坚合力。我国贫

  困地区,尤其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自

  好政策落实,真正了解贫困群众所思所想,主

  动为民办好事、实事。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们

  的共同努力下,贫困群体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大

  脱贫攻坚精神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与时代价值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贫困发生率高、自

  我发展能力不足,贫困群体脱贫难度很大。因

  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扶贫

  和扶志、扶智相结合,……用人民群众的内生

  动力支撑脱贫攻坚。”?脱贫攻坚,也是一个开

  此,举全社会之力开展脱贫攻坚就显得尤为必

  要。通过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全

  国一盘棋,落实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军队和武

  启民智、不断激发其内生动力的过程,通过采

  取多种方式,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思想文化教

  育、实用技能培训,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不

  警部队扶贫,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深化对口

  支援,动员各类企业、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扶贫,

  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首

  创精神,激发其在发展生产、学习技能、自主创

  实施“百县万村”“万企帮万村”扶贫行动,助力

  销售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开展扶贫志愿活动

  等,不断推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

  业等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授人以渔”与

  “授人以鱼”结合起来,培育和增强贫困群众自

  立自强、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观念,逐渐形成持

  贫三者互为补充,逐步形成了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跨单位的社会“大扶贫”格局。正是社

  久的、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实现稳定脱贫。唯有

  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斩断穷根,阻断贫困的代

  会各级力量的无私支持和援助,贫困地区获得

  了充足的发展资金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其道

  路交通、网络通信、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不断

  际传递,使脱贫成果更加持久稳固。因此,要把

  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培育和增强其自力

  更生的意识和观念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

  完善,教育水平、医疗服务、文化建设也取得了

  长足的进步,贫困地区的人民拥有了平等展示

  发挥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的作用,因地制宜,采

  取宣传引导、政策激励、典型示范、村规民约等

  自己的机会。同时,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立为

  扶贫日,从2014年开始,每年组织开展扶贫日

  多种形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充分

  系列活动,不断动员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扶

  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自主脱

  贫,不断提高其共享发展成果的能力。贫。据不完全统计,发达地区和中央单位向贫

  困地区选派干部超过10万人,支持项目资金超

  过万亿元。经过调整完善东西部扶贫协作结对

  三、脱贫攻坚精神的时代价值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脱贫攻坚

  关系,实现了对30个民族自治州结对帮扶的全

  覆盖。阴实践证明,坚持多方发力、多管齐下原

  精神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

  人民,在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啃下最

  则,汇聚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有效调动和

  后脱贫“硬骨头”,特别是在遭遇了新冠肺炎疫

  情侵袭,给脱贫攻坚出了一道“加试题”的情况

  激发社会各级力量的活力、动力,形成“大扶

  贫”格局,是新时代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

  下,各级党员干部仍然能够顶住压力、迎难而

  要保障。另外,在脱贫攻坚实践中,贫困群众既

  是工作对象,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体。坚

  上,取得了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双胜利,如期

  实现脱贫目标,消除绝对贫困,全面打赢脱贫

  持群众主体,激发其内生动力,是打赢脱贫攻

  攻坚战、决胜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形

  成的,由此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坚战的重要目标,也是筑牢稳定脱贫基础的治

  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群众

  动力是基础。必须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

  的新征程。(一)脫贫攻坚精神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

  .#@M.i<2021.8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通过引进项目带动、劳务培训、人员交流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优势是一个国

  家的最大优势”⑷,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以及贫困户包联制,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

  亲”活动,进一步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

  往、交流和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

  增强,全国各族人民携手同心,共同走上全面

  小康的康庄大道,也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的最大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是得益

  于党对脱贫攻坚的全面领导,各地才建立起了

  脱贫攻坚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形成了省市县乡

  村五级书记一起抓的工作格局。通过选派第一

  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持续整治软弱涣散基层党

  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基层干部

  队伍结构逐步优化,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

  (三)脱贫攻坚精神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凝聚了广泛力量消除贫困,始终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发

  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基层党组织抓党建促脱

  展目标。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发展与全球化:事实与数据》年度报告,目前

  贫的能力得到持续提升。另外,发挥集中力量

  办大事的优势,调动社会各界一切有效的力

  量,从资金、资源、人力到技术支持,全力投入

  全球还有8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中国一直

  以来都是世界反贫困事业的倡导者、推动者,

  一方面致力于消除国内绝对贫困,另一方面,

  到脱贫攻坚伟业之中,形成了“大扶贫”格局,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

  积极开展南南合作,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

  不发达国家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援助,帮助这些国家消除贫困。中国在反贫困

  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为世界上其

  升,消除了绝对贫困,为追求更高层次的美好

  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脱贫攻坚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一家

  亲他国家、地区开展反贫困斗争提供了中国方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都

  是中华民族不可分离的一部分,都为中华民

  案,贡献了中国智慧,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

  重大贡献。2020年中国脱贫攻坚任务的圆满完

  成,使约占全世界人口

  1/5的中国人民彻底消

  族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由于受地理环境、历史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民族地

  区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通过精准识别,全国

  除了绝对贫困,极大降低了全世界的贫困程

  度,显著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的版图。这不仅

  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其中有11个就位于

  民族地区或者包含民族自治地方,党中央确

  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件,也是人类减贫史上的大事件,进一步扩展

  了人类战胜贫困的能力疆界。同时,也宣告了

  中国整整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

  定的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也均在民族地

  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多元一

  体的伟大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

  民族也不能少。”

  a在脱贫攻坚这场伟大的战

  发展议程》相关减贫目标,为人类的减贫事业

  注入了“强心针”,有力增强了人类社会消除贫

  困的信心和力量,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斗中,我们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

  民族、任何一个人,而是举全国之力,开展党

  得到进一步提升,由此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

  政机关定点帮扶、东西部协作以及对口帮扶,10同体理念凝聚了广泛力量,贡献了中国力量。

  脱贫攻坚精神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与时代价值[参考文献]2018.[10]

  [15]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

  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3-07(02).[1]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

  听

  取脱贫攻坚总结评估汇报[N].人民日报,2020-12-

  04(01).[11]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N].人民日报,2020-10-16(08).[2]

  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6(02).[12]

  王介勇,陈玉福,严茂超.我国精准扶贫政策

  及其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

  出版社,2009.[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

  出版社,201&[4]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5]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黄承伟.脱贫攻坚彰显中国共产党治理能

  力[J].中国领导科学,2020,(3).[6]

  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北京冲央

  文献出版社,2006.[20]

  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求是,2020,

  [7]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有关论述[J].党建,2005,(5).(1).[21]

  习近平在宁夏考察时强调决胜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

  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N].中国民族报,[8]

  宁吉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进

  展,决战决胜实现目标必须加快补短板[N].人民日

  报,2020-07-24(11).[9]

  [13][17][19]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06-12(01).[责任编辑:马丽莎]11

篇四:脱贫攻坚精神

  

  弘扬脱贫攻坚精神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是一种坚定不移的决心,是全体人民都要要担当的责任,也是我们书写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们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是贫困地区仍然残存,贫困人口仍然庞大。因此,推进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推进乡村振兴,首先要提高乡村综合产业发展水平,把发展机遇带到乡村,加快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改善乡村商品生产要素、资金流动条件,助推乡村振兴。又要改善乡村社会再生产手段,建设完善乡村服务机构,打造完整多彩的乡村,加快乡村文化建设,凸显乡村特色,激发乡村活力。

  推进乡村振兴,还要完善乡村公共服务,深入推进乡村改革,探索建立完善的乡村保障制度,加快乡村社会组织发展,实施好乡村旅游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改善乡村环境,改善乡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收入。

  推进乡村振兴,同时也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实施好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提高乡村文化素养,加快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让思想繁荣而扎实,让乡村老百姓感受到共同发展的福祉,立足当地,发展自己,让乡村更美好。

  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形成完善的配套措施,加快形成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乡村振兴的经济结构,维护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帮助贫困地区实施更大规模的扶贫政策以及改善基础设施,以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乡村振兴,就能实现建设有活力的乡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断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篇五:脱贫攻坚精神

  

  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

  摘要:2020年底我国已经全面消除了绝对贫困,但需要认识到的是相对贫困仍然存在,返贫风险依然可能,因此要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本文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弘扬精神

  前言

  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不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的事情都必须在延续过去、开拓未来的过程中推进。当前我国全部贫困地区已消除绝对贫困,但仍需从长远角度继续努力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确保动态脱贫攻坚,坚定不移以防止大规模返贫为主要目标,帮助贫困地区群众实现更广泛更高水平的发展。

  1.全面脱贫攻坚后面临的新挑战

  2020年底我国已经全面消除了绝对贫困,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贫困人口都真正永远摆脱了贫困,尤其是那些仅在物质上没有在精神上摆脱贫困的人,如果不能帮助他们在精神上脱贫,那么失去帮扶后很快返贫是大概率事件。比如我在工作中遇到过一对贫困夫妇,他们知识程度不高,只会做简单的农活,在外找不到工作。为确保这对夫妇如期脱贫,村里安排他们免费承包集体鱼塘,并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按理说这种帮扶措施是有效的、有针对性的,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合同签订后不久,他们就以技术不行为由想退还合同款,村干部专门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免费技术指导,但两个月后辞掉了合同,继续过着贫困的生活。眼看脱贫攻坚期临近,贫困夫妇的情况并没有好转,村里不断上门做夫妻俩的思想工作,说服他们树立信心,学习致富的本领,但收效甚微成功。帮扶干部很疑惑,这两个想法是什么?每个人都努力地帮助他们,为什么他们如此无动于衷?后

  来通过其他村民的口才知道他们放弃鱼塘的真正原因是觉得太辛苦不自由,还不如清闲一点。虽然在2020年底这对贫困夫妇也如期脱贫了,但他们并不是靠自己脱贫,而是各级政府和扶持干部帮他们脱贫。那么这种脱贫能持续吗?如果贫困夫妇还是不努力掌握专业技能,不从精神上脱贫,他们的返贫几乎是必然的。这种情况在脱贫工作中并不少见,一部分贫困人口长期以来一直有贫穷的心态,多年的贫困生活使他们变成了一个思想保守、安于现状的群体。在这种不良思想和心理预期的主导下,无论国家和社会如何加大对他们的物质援助,都很难真正帮助他们彻底摆脱贫困,因为目前他们的贫困来源是非物质的,因此要想摆脱贫困,就必须彻底断绝精神贫困的根源。除精神贫困之外,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存在多种挑战,比如疾病返贫、灾害返贫、产业同质化导致返贫等。

  2.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与其他方式的有机衔接和有效整合,不断提高群众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贫困户的自产能力。做到以下几点:

  (1)重新优化脱贫攻坚主体,凝聚各方力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是政府部门的独自可以完成的,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一方面,党和政府的领导是脱贫攻坚始终贯彻落实的根本保障;另一方面,构建国家、社会、市场共同推动的脱贫攻坚大模式有助于有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提高社会化水平。从万企帮万村活动到巡回招聘会的就业扶贫日,加强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联系,调动各方资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搭建平台共同努力,确保贫困人口不会返贫。

  (2)脱贫攻坚质量进一步提高,杜绝舞弊行为:确保真正脱贫,不能虚脱贫困、降低标准、影响质量,保证脱贫攻坚成果是实实在在的。针对群众反映的假脱贫问题,各地区、各部门要日常开展监控和管理,杜绝扶贫人员舞弊行为。

  (3)多措并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脱贫攻坚具有长期、可持续的特点,从唯物辩证法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更注重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这是一个长远的战略目标,要着力完善扶贫管理体系,增强扶贫管理能力。一是建立

  收入增长机制,实现收入的可持续增长,是防止返贫的重要保障。二是要全面推进就业支持,落实明确政策,提供就业服务,建立综合预防体系,继续落实扶贫措施。三是建立联合管理机制。建立政府、市场和各主体在社会脱贫攻坚战中的协调机制,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定脱贫攻坚计划、实施脱贫攻坚计划中的重要作用。

  (4)更加重视解决精神贫困,增强内生动力: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随着贫困的逐步消除,一些贫困户处于被动心态,享受着国家政策的关怀和优惠,等待着扶贫人员的帮助和关爱,精神保守,受传统思维局限,如果没有帮扶后返贫的可能性很大。因此,不应该不断加大对贫困人口的物质援助,更加重视解决精神贫困,才能取得实效。但是,让贫困人口彻底消除精神贫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彻底消除他们的精神贫困,必须花时间真正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生活,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切实帮助他们增强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比如前文提到的贫困夫妇,在2021前,村干部多次与期沟通,帮扶干部也不断劝说和帮助下,贫困夫妇去年重新承包了鱼塘,用于养殖发展,并通过了技术考核,当年收入成倍增长。2021年底这对贫困夫妇谈起这段时间家庭发生的巨大变化,脸上露出了从未有过的幸福自信的笑容。

  (5)完善脱贫攻坚监测帮扶机制:借助大数据,对突发事件进行检测,避免因疾病灾害等导致重新返贫,努力减少失业、大病、突发灾害和重大事故造成的损失。同时提高扶贫产业现代化水平,完善扶贫产业发展基础和平台,强化政治支持,构建生产链、发展特色效益型扶贫产业,建立现代社会管理体系。

  3.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

  在我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培育了无数中国精神,比如井冈山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中国扶贫实践所孕育的扶贫精神,因历时百年、参与人数众多,为中华精神增添了新的动力。因此,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是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同时脱贫攻坚精神也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当前促进适合乡村优质高效农业发展,促进农民致富,是党和全社会最重要的任务,这离不开全社会所有力量的差异,而脱贫攻坚战中培育的大团结互助精神,无疑将成为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在脱贫攻坚战中的担当精神和无私精神,仍然是我国全面增强国力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徐亚东,张应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制度供给研究:以重庆S乡乡村“三变”改革为例[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1,20(2):256-266.

  [3]燕连福,郭世平,樊志远.论脱贫攻坚精神的形成基础、核心内涵和弘扬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1(3):3-6.

  [3]郝登峰.试论精神动力的地位和作用[J].社会科学,2001(6):50-53,30.

篇六:脱贫攻坚精神

  

  卷首语/JUANSHOUYU2021年第3期大力弘扬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共鸣这是一场彻底解决绝对贫困的伟大决战。这是一项千年奋斗圆梦今朝的历史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斗争中,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英雄的中国人民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跨越江河湖海,走过高山戈壁,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创造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这一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这一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这一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这一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在脱贫攻坚伟大斗争中,全国上下以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完成了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内涵中,上下同心,体现了党团结带领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起全党动员、举国行动、合力战贫,党政军民学劲往一处使,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形成了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的磅礴力量;尽锐出战,体现了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把精锐力量派到第一线,选派最优的“精兵”打最实的“硬仗”,发挥制度优势、集中精锐力量办大事的实践智慧和精神状态;精准务实,体现了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不断完善贫困治理的政策工具、思路举措,确保扶真贫、真扶贫,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科学施策、真抓实干的实践品格;开拓创新,体现了敢为人先、勇闯新路的进取精神;攻坚克难,体现了不畏艰难、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奋斗精神;不负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不变初心和使命担当。脱贫攻坚精神的六个方面,相互联系、相得益彰,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深情凝望脱贫攻坚在时光轨迹上镌刻的奋斗印记,我们感慨万千;展望乡村振兴的复兴画卷中的宏伟蓝图,我们毅然坚定。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新征程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唯有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保持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的精神状态,才能汇聚起继续攻坚克难、开拓奋进的强大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再创新辉煌。1

篇七:脱贫攻坚精神

  

  浅谈“脱贫攻坚精神”“民亦劳?,汔可?康。惠此中国,以绥四?。”“?康”是中华民族?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传达出?们对富??活的朴素愿望。如今,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胜利,9899万农村贫困??全部脱贫,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建成?康社会“?步千年”的跨越。伟?事业孕育伟?精神,伟?精神引领伟?事业。脱贫攻坚精神的总结和发扬,不仅筑起?座新的中国精神丰碑,更为新时代中国战胜?切风险挑战、向第?个百年奋??标奋进增添?限精神动?。脱贫攻坚精神,是“上下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量办?事的制度优越性,从党中央最?指挥部到基层最后?公?,从坚强领导核?到优秀青年?部,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靠的是上下同?、风?同?。脱贫攻坚精神,是“尽锐出战”。25.5万个驻村?作队、300多万名第?书记和驻村?部、近200万名乡镇?部和数百万村?部,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奋?拼搏,舍?家为?家,共同汇聚起战?不胜的磅礴伟?。脱贫攻坚精神,是“精准务实”,精准扶贫、产业扶贫,不做表??章,不搞形式主义,对每?户贫困?员建档?卡,“暖?包”?暖到底,下?绣花功夫,让“两不愁三保障”成为摸得着、看得见的百姓实惠。脱贫攻坚精神,是“开拓创新”,授?以鱼不如授?以渔,发展农村电商经济,创新帮扶机制,是开拓创新让?个个贫困户端稳饭碗,让?个个贫困村焕发?机。脱贫攻坚精神,是“攻坚克难”。脱贫攻坚到最后,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难啃的硬?头,越是艰难困苦越要迎难?上,逢?开路、遇?架桥,是攻坚克难的精神攻克了深度贫困的最后堡垒。脱贫攻坚精神,是“不负?民”。江?就是?民,?民就是江?,脱贫攻坚,其根本?的是实现共产党?对?民的庄严承诺,让全体?民过上吃得饱、穿得暖的好??,事实证明,只有?切为了?民,才能发动?民?量;只有发动最???民的?量,才能创造出这彪炳史册的脱贫攻坚?间奇迹。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我们要深?把握脱贫攻坚精神的内涵,将其转化为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的强?精神?量。

篇八:脱贫攻坚精神

  

  学习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精神心得体会

  不歇春夏,不休秋冬,皮肤黝亮、脊背宽厚、身材健硕的一代代泰山挑夫,风雨无阻负重攀登在多级台阶的盘山道上,形成了底蕴厚重、绵延不绝的泰山“挑夫精神。脱贫攻坚如登山探壑,一路攀陕向上,战贫制胜尤需大力弘扬这种精神。

  不达岱顶不罢休战贫,尤需信念如磐

  泰山挑夫不为风景所惑、不为风雨所动、不为杂音所扰,把一宗宗货物挑至岱顶,靠的是就是一股不服输、不放弃、泄不气的韧劲儿。到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重大任务面前,更要焕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气神。越到决战阶段,越要强化作风保障,葆有泰山挑夫“不达岱顶不罢休”的精气神,不停顿、不大意、不放松,紧扣“识贫、扶贫、脱贫”三个环节精准施策,实行条块化分工、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把包联工作做实,把入户走访、收集办理诉求做细,做到点面结合、形成合力,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脱贫考核评估制度,坚决反对数字脱贫、虚假脱贫,说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逐村逐户落实到位,做到真脱贫、脱真贫,如此,方能攻克一个又一个脱贫攻坚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群众的检验。

  重担压肩不弯腰战贫,尤需腰杆坚挺

篇九:脱贫攻坚精神

  

  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的基本内涵与时代价值

  □何得桂

  徐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锻造了伟大的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它既是时代的创造和实践的产物,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韬略的生动展现。脱贫攻坚精神可以概括为:不忘初心、为民造福的担当精神,精准施策、尽锐出战的攻坚精神,群策群力、携手奋进的大爱精神,自力更生、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求真务实、久久为功的实干精神。它们彼此之间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充分彰显,是对脱贫攻坚实践及其成效的凝练与升华。

  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精神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一)不忘初心、为民造福的担当精神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初心不动,方得全始全终、善作善成。脱贫攻坚其动力源泉就是这种根植于每一位共产党员心里的不忘初心、为民造福的担当精神。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引领中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理论指南。秉持着担当精神,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间就越紧迫,党和国家的态度就越坚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扶贫攻坚战”改成了“脱贫攻坚战”,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把脱贫攻坚战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这些都体现了如期彻底消灭绝对贫困的决心。

  (二)精准施策、尽锐出战的攻坚精神

  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从瞄准贫困区域,以县为单位的扶贫开发,到瞄准贫困村庄,以村为单位的整村推进,再到瞄准贫困人口,强调因人因户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大大提高了扶贫开发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通过各种举措,形成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强大投入合

  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这大大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也有效提高了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使基层干群关系不断向好发展,这正是尽锐出战的真实写照。

  (三)群策群力、携手奋进的大爱精神

  大爱精神融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是共产党人的重要精神特质。立足中国、着眼世界,群策群力、携手奋进,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力量,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指明了方向。

  东西部协作和党政机关、部队、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定点扶贫机制进一步完善并发挥巨大作用。东部省份真情实意、真金白银、真抓实干,逐步形成东西协作扶贫“优势互补、长期合作、聚焦扶贫、实现共赢”的新局面。320个有定点扶贫任务的中央、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帮扶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定点扶贫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713.7亿元,培训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64.9万人,购买和帮助销售农产品636.7亿元,助力89个县脱贫摘帽,1.9万个村脱贫出列,1300万贫困人口脱贫。凝聚全社会力量携手决战决胜绝对贫困,更加密切了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四)自力更生、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

  干部和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为靶向挖掘贫困地区自身资源,找到脱贫摘帽突破口,各级政府注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激发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强大活力。中央到地方的扶贫工作始终坚持以贫困群众为核心,着眼于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着重围绕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调动贫困群众参与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构建脱贫长效机制;始终坚持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着重智力扶持,深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强调扶贫扶志(智)双结合。脱贫致富不仅注重“富口袋”,更注重“富脑袋”,变“送钱、送物”为“送经验、送技术”,扶知识、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

  的综合素质。中华民族自力更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品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获得了新的诠释,成为脱贫攻坚精神最耀眼的一笔。

  (五)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是推动中国扶贫工作与时俱进、激发制度优势的关键牵引力。党和国家始终坚持自觉创新,紧密围绕党情和国情实际,深入发挥国家制度的优越性,探索了契合中国脱贫实际需求的工作机制与工作方法。在解决“扶持谁”的问题、“谁来扶”的问题、“怎么扶”的问题的同时,我国不断探索推进生产经营、公共服务、强化基层治理的新道路,以脱贫攻坚创新举措带动国家治理创新。

  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让脱贫攻坚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试验田”与“突破口”。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基层政府以敢为人先的态度持续创新,农村“三变改革”、“社区工厂”、“扶贫车间”等一系列地方创新,让就业扶贫、金融扶贫、新型乡村旅游扶贫等一系列扶贫举措真正在基层焕发出巨大活力。

  (六)求真务实、久久为功的实干精神

  求真务实、久久为功的实干精神是中国特色脱贫攻坚事业得以稳步提高、巩固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做到求真务实,党和国家对脱贫攻坚实施了最严格的考核。通过实施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检查制度,制定贫困退出“557”标准,出台严格系统的贫困退出核查程序,以严格考核督查压实脱贫攻坚责任。脱真贫、真脱贫,以严标准、严要求坚决抵制形式主义,保障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质量脱贫,正是对脱贫攻坚求真务实的彰显。

  中国贫困治理从较单一的解决收入问题,到统筹解决住房、教育、医疗等多元问题;从解决已发贫困问题到主动推进关口前移,实现对疾病、灾害等致贫风险的预防式治理;从较单一的主体投入到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协同配合的大扶贫格局。党和国家注重构建贫困人口可持续生计与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贫困人口与地区长

  远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这正是对久久为功的意志品质的生动诠释。

  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所形成的一系列伟大精神一脉相承,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具有超越时空的重要价值,也具有深刻和清晰的内在机理。脱贫攻坚精神作为一个有机结合体,彼此间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统一于伟大的脱贫攻坚实践之中。

  中国脱贫攻坚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全球意义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充分彰显

  脱贫攻坚精神让每个人深受濡染、备受鼓舞,汇聚起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怀。脱贫攻坚凸显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强大凝聚力,升华了中国人民对于团结统一精神的认知。无数党员群众奋战在脱贫一线,以强烈的大局意识将自身个体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主题中,以团结精神构筑起钢铁长城,彰显了中国力量。在脱贫攻坚期,党和人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勇前进,使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无数基层工作者和人民群众表现出的坚贞不渝、不屈不挠的品质正是自强不息精神的深刻体现,这种精神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生动写照

  脱贫攻坚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脱贫攻坚战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诉求与呼声放在首位,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摆脱贫困。它诠释了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扬脱贫攻坚精神,是迈向共同富裕必须攻克的难题,通过全体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斗,取得了巨大成就。它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脱贫攻坚战中党和国家坚决不遗漏任何一名贫困群众,确保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显著提升了贫困人口的获得感。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驱动力

  坚持脱贫攻坚精神可以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动力,从而有

  力地将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同时,我国已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脱贫攻坚精神可以从贫困治理领域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全局中,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力量,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为中华民族复兴带来强劲的内驱动力。

  (四)丰富和发展了全球反贫困理论

  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精神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是践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立足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基础上的实践成果。脱贫攻坚精神充分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使贫困群众从被动接受扶贫转变为主动参与脱贫;促进政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以精准扶贫理念为导向,提升脱贫成效;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扶贫攻坚,形成脱贫合力,使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实践中的深化与发展,使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在减贫工作中得到有效发挥。中国脱贫攻坚的经验进一步丰富了世界反贫困理论思想谱系,对全球广大贫困人口加速摆脱贫困有重要意义。

  (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需要

  脱贫攻坚精神为世界减贫事业树立了榜样,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有效方案,推动了发展中国家减贫进程和构建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脱贫攻坚精神作为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有效凝聚了全党全社会的共识与力量,也在启示世界要全面解决贫困问题,推进人类共同发展,必须要凝聚全人类共识,以共同的追求实现通力合作。只有找到最大共识,勠力同心,才能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的繁荣与发展。

  (何得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治理与社会建设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篇十:脱贫攻坚精神

  

  发扬脱贫攻坚精神2?25?,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会上深刻阐述伟?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伟??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是新?活、新奋?的起点。只有永葆伟?的精神才能踏平坎坷成?道,??党员?部要发扬脱贫攻坚精神,攻坚克难、劈波斩浪,才能不断赢得新胜利。在脱贫攻坚全?胜利的答卷?,让?感受到的是满满的?民情怀。数百万扶贫?部?我?私、?怨?悔地耕耘在脱贫?线,1800多名同志牺牲在脱贫攻坚的伟?征程上。???长,唯情怀激动??。??党员?部要始终?中装着?民,为?民多做好事、实事,多解难事、愁事,多悟?事、隐衷,把为民做事作为永远的价值追求,深刻践?党的宗旨意识。?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的党员?部尤其是榜样楷模,和中国?民?起创造了伟?的脱贫攻坚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的意志和奋劲,我们才如期兑现了党的庄重承诺,创造了?间奇迹。榜样就是励志。??党员?部要以数百万扶贫党员?部为榜样,把脱贫攻坚精神转化为敢啃硬?头、勇涉险滩的决?和?动,把所有的?思、所有的努?、所有的?量都?在落实党的号召和?民的期盼上,以决不犹豫、决不懈怠、决不畏难,与岁?争锋,与速度赛跑,抢抓机遇,加快推进改?发展,早?实现?民?中梦想。为民奋?永??境,?代?有?代?的使命。在脱贫攻坚全?胜利的伟?成就?前,??党员?部要戒骄戒躁,继续保持艰苦奋?,锐意进取,全?以赴、?志不渝地去实现?民对更美好?活的向往。

推荐访问:脱贫攻坚精神 脱贫 攻坚 精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