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公文范文 > 主题教育 > 论师德师风建设“四个统一”(2022年)

论师德师风建设“四个统一”(2022年)

时间:2022-05-26 16:50:03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师德师风建设“四个统一”(2022年),供大家参考。

论师德师风建设“四个统一”(2022年)

 

 论师德师风建设的“四个统一” ——Four Unification on Teaching Morality Construction 作

 者:

 刘建军

 作者简介:

 刘建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 100872

 原发信息: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京)2017 年第 20172 期 第 11-19 页

 内容提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要求广大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这“四个统一”具有丰富的思想理论内涵,是当前高校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遵循。

 Four Unification on Teaching Morality Construction

 关

 键

 词:

 习近平/师德/师风/灵魂工程师

 期刊名称:

 《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

 2017 年 06 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804(2017)02-0011-09

  在 2016 年 12 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教师的神圣使命担当和师德师风建设作了精辟论述。他指出:“教师是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①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包含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特别是其中关于“四个统一”的思想,是我们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的指导原则,我们要深入学习、悉心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到立身、立学和施教的全过程。

  一、人民教师的神圣使命与师德师风建设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人民教师的“神圣使命”,这既是对教师在人类历史上重要贡献的肯定,又是对教师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崇高职责的强调。教师是古老的职业,它本身就担负着传承文明、培育人才的神圣职责,而在社会主义中国,教师又被尊称为“人民教师”,这就更加突出了其使命和责任的神圣性。因为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最神圣的存在,凡是带有“人民”的称呼,比如人民政府、人民领袖、人民军队、人民警察等等,都具有这种神圣的属性。可见,“人民教师”的叫法本身,就体现了教师来源于人民和服务于人民的崇高职责和神圣使命。

  人民教师的神圣使命是通过其角色定位和职责担当体现出来的。因为所谓“使命”不是别的,它乃是承担一定社会角色和职责的社会主体的追求目标和主要任务。因此,为了深入理解人民教师神圣使命的内涵,就必

 须明确人民教师的角色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从四个方面界定了人民教师的角色定位,从而阐明了其神圣职责。

  首先,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苏联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加里宁首次用“人类灵魂工程师”②称呼教师。从此,这一说法在社会主义国家流行起来,成为社会给予教师的崇高赞誉。20 世纪 50 年代,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学校教师是培养下一代的灵魂工程师”③。所谓“人类灵魂工程师”是指教师在塑造人的美好心灵、构建人的精神世界中承担的重要作用。“灵魂”是一种古老说法,本是古代宗教文化中的神秘性概念,后来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文化发展而失去宗教含义,成为一种比喻说法,指人们的内心世界或心灵世界。灵魂是人格的核心,也是人的精神家园。人的心灵世界不是先天具有和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在人生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加以塑造和建构的,而人类的教育活动在这种塑造和建构中起着十分关键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不仅是传授经验和知识,以及规约人的外在行为,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培育健康健全的人格。教育者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文化熏陶,使他们形成丰富、美好、文明的内心世界。当然,正像“灵魂”是一种比喻说法一样,“工程师”也是一种比喻说法。人不同于物,人是一种高级生命的存在,人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家园是无形无象的,它的形成有自身微妙的规律性,比工程师设计和建筑房屋要复杂得多。因此,教师对学生心灵世界的塑造不是简单的,更不是粗暴的,而必须是温柔的亲和的,必须遵循精神活动的规律,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规律。

 其次,人民教师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这是从人类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承传播角度界定的。人是文化的动物,不仅能够创造文化,而且能够传承和发展文化,从而使人类文明不断进步。文化当然是十分广泛的,不仅包括器物层面,而且包括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的内容。总之,举凡人类创造的一切,都可以说是“文化”。但是,在文化的总体中,观念层面的文化,即思想文化是更集中地体现着文化性质的部分。因此,通常我们讲到文化传播时主要指思想文化的传播。教师就是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同时,作为人民教师,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教师,就不仅应当是思想文化的传播者,而且更要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因为思想文化本身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落后甚至腐朽的思想文化则对人生和社会有害无益。高校的人民教师,作为有较高学养的人群更应该具有辨别是非、美丑和善恶的能力,努力传播先进思想文化,抵制和反对落后和腐朽的思想文化,坚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再次,人民教师是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提出并加以强调的一个角色定位,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政治属性和人民教师在政治上应有的觉悟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并要求人民教师要成为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这是从教师与党的关系来界定人民教师的神圣使命和职责。对此,不能从政党与教师的一般关系抽象地理解,而要站在社会主义中国高等教育的立场上,从党领导我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的高度来把握。我国高校的教师,要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教育教学的社会主义方向。

  最后,人民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人民教师的角色定位中,这一条是落脚点和归宿。不论人民教师承担着怎样高大上的社会职责,最终都是落实在对学生的培养上。这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也是最崇高的使命。学校和教育事业主要由教师和学生构成,师生关系是教育事业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关系。教师的职责和使命也应该在师生关系中得到界定和确认。在学校里,教师直接面对学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负有最直接而重要的责任。一方面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向上向善的本性,相信学生能够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同时,教师要真正肩负起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因为大学生毕竟还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而且现代社会又存在这样那样的风险和诱惑,因此教师的守护人、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十分重大。

  既然人民教师承担着如此神圣而崇高的使命和职责,那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如果没有优良的师德师风,就不配“人民教师”的称号,不配“灵魂工程师”的称号,也就不可能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然而教师既不是神也不是天然的圣人,而是活生生的人,也会像所有人一样具有人性的弱点和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教师对自身的定位不能仅限于当一个普通人,而应该有更高的要求。这不仅是“教师”这一特定社会角色所要求的,而且也是“人民教师”的本质所规定的。谁都可以选择做一个普通的人,但如果仅仅这样还不是一个合格的

 人民教师。人民教师是有神圣使命的,相应地就要有与之相配的崇高人格。因此,必须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要严格人民教师的门槛,把好入门关;要把良好的师德师风作为一票否决的重要考核指标,把滥竽充数者清除出人民教师队伍;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教育和管理,特别是师德师风的教育和管理,不断提高教师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二、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

  在师德师风建设的“四个统一”中,处在第一位的就是教书和育人相统一。之所以摆在第一位,当然因为它特别重要,在教育事业中最具有代表性,能够从总体上体现教育事业的特点。“教书”和“育人”代表着教育领域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我们甚至可以说,“教育”正是“教书育人”的简称。因此,如果要从“四个统一”中选出一个作为整体的代表,那么很显然一定就是“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这一点长期以来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教书育人”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我们通常把它当作不言而喻的事情,而对其缺少学理上、语义上的深入分析。仔细考察就会发现,这种统一具有丰富的含义。

  首先,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是教育主客体的统一。“教育”是人类社会中一种重要的对象性活动,是主体和客体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从学校教育来看,教育主体是教师,客体或对象是学生,实际的教育过程就是二者的联结和互动。“教书”指的是教师方面,指教师

 是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主体;“育人”则体现的是学生方面,指的是学生的健康成长。这里的“人”不是泛指,而是特指学生,学生才是老师教书育人的对象。这一点当然不会有人怀疑,之所以要特意指出这一点,是因为在“教书育人”的字面表达中,似乎涉及两个对象或客体,一是“书”,二是“人”。所谓“教书”,当然教的首先是书,是教师与知识的关系。教师当然要与知识打交道,他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传播知识。知识是他打交道的对象,当然可以说是客体。但是,教师与知识的关系并不是教育活动最根本的关系。教育主客体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而不是人与物的关系。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只能是学生。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术语来说,“知识”或“书”属于“介体”的范畴,它是为育人即培养学生服务的。

  其次,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是职业与责任的统一。教书是教师的职业行为,是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方式。从前,人们经常将教师称为“教书先生”,教师自己也自称“教书匠”。可见,“教书”这样一种活动最能体现教师的工作类型和性质。“教”在汉语中既是一个动词,又是一个名词。尽管声调有所不同,但其实本身就是同一个字。所谓“教书”,从字面上看,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当然在广义上说知识并不局限于书本知识。如果说“教书”是一项职业和工作,那么“育人”则是“教书”的功能和作用,是“教书”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教书”的目的是“育人”,教师教书的职责也是育人。教师当然是千百种职业中的一个普通的职业,但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这就是“育人”。教书的目的是育

 人,功能是育人,评价标准是育人。教书的效果怎样,要看育人的效果。教书效果的衡量就是以育人为标准的。作为高校教师,育人又必须是高标准。这就更体现了高校教师的社会责任。

  最后,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是知识传授与人格培育的统一。在这里,“教书”简单地说就是传播知识和技能;而“育人”则指培育学生的人格,特别是培育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就是教会学生“做事”和“做人”的统一,也就是智育和德育的统一。在教育活动中,一个是思想道德方面,一个是科学文化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是始终存在的问题。二者的统一则是古往今来一切教育活动的总原则。我国的教育思想自古以来就非常强调二者的统一。甚至从汉字“教”的构成本身都可以看到这一点:它一边是“孝”,体现的是品德素质,因为我们的古人认为“百善孝为先”,这是最根本的道德要求;它另一边是“文”,当然是文化素质。可见,我们祖先在造字时,就已经把二者的统一融入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是对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当然,习近平总书记讲“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并不是一般地讲二者的关系,而是在此基础上更加强调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责任。因为他是在谈师德师风建设时提出和阐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的问题的。因此,人民教师不仅要把书教好,在职业能力上不断提高,而且要从为社会“育人”的高度来认识和从事教书工作,担负起培养学生正确“三观”和健康人格的责任。

 三、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

  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既要有言传和言教,又要重视身教和行教。所谓“言传”或“言教”,就是通过言语把教育内容和要求传递给受教育者;而身教或行教,就是通过教育者本人的行为表现向学生传递教育内容。从学理上讲,身教不只是行教,它还可以包括身体语言,比如表情、体形、姿态等。在某些类型的教育,比如体育健美和舞蹈的教学中,身体语言比口头语言更为重要。但是,在师德师风建设的语境下,“身教”其实讲的主要是“行教”。讲的就是人民教师的言行关系问题,意思是不仅要说而且要做,不仅要说得好而且要做得到。

  在教育教学中,言教与身教都非常重要。但相对于不同的教育教学类型,二者各自的重要性会有所不同。对知识传播来说,言教更为重要,而对人格培养特别是德育活动来说,则身教更为重要。人类的知识积累和传递离不开语言的运用,缺少了语言就无法建构知识,无法领悟知识,无法传递知识。因此,知识的传播更多地依靠老师的言教。当然,这里的语言不仅是言语行为,还包括图画等教学语言。在言传的过程中辅之以身教,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德育活动中教师的身教更为重要。在人的品德培育中当然也包括一定的知识,但其本身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知识。如果仅仅从...

推荐访问:师德 师风 建设 论师德师风建设的 论师德师风建设的四个统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