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公文范文 > 主题教育 > 中国民族乐器的传承与发展9篇

中国民族乐器的传承与发展9篇

时间:2023-05-01 16:25:04 浏览次数:

篇一:中国民族乐器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现状

  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现状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故事,它从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中发展而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民族乐器经历了繁荣与衰落、传承与创新,透过历史变迁的风云,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民族乐器创作和演奏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技术和制造工艺的发展,以及人们对音乐审美和艺术价值的认知不断提高,推动了中国民族乐器的创新和发展。例如,传统的二胡、琵琶、古筝等乐器通过革新设计和演奏方式,融合了现代元素,形成了多样化的演奏风格和音乐形态。与此同时,有些新兴的乐器也在不断涌现,如百鸟朝凤、二胡电等,赢得了国内外乐迷的广泛关注。

  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和传承也得到了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专业音乐家和艺术家将其作为自己的乐器或演奏风格,对中华民族音乐文化进行积极传承和创新。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和保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例如,设立了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高等音乐教育机构,开设了民族音乐专业,为后代音乐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学术平台和舞台。另外,政府还设立了一些专项基金,扶持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制作和推广,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

  化。

  总之,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现状是积极向上的。在“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召下,中国民族乐器的创新与发展,对于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于增强国民文化自信心和展现国际影响力,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价值。我们期待着中国民族乐器继续在世界舞台上奏响动听的旋律,不断传承与发展中华音乐,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篇二:中国民族乐器的传承与发展

  

  笛子在民族音乐的开展及传承方法

  【关键词】笛子;民族音乐;进展;传承;方法

  音乐总是能够打动人心,表达、抒发人类的感情,其中,笛子艺术属于民族音乐中较为独特的艺术形式,其音色较为光明圆润,受到许多人的宠爱。我国民族音乐的进展历史较为悠久,笛子在民族音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民族音乐进展中肯定要把笛子艺术永久地进展与传承下去。把握笛子的根本属性与演奏技巧,对笛子艺术有更为透彻的了解与认知。在众多的民族乐器进展中,笛子和中华文明的进展脚步根本是全都的,并且和中国人民群众的消遣、艺术精神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行缺少的艺术,它不仅仅是一个演奏乐器,更多的是中华民族音乐学科内涵的呈现。

  一、笛子的进展史与表现形式

  〔一〕笛子的进展史

  笛子的进展历史较为悠久,但是其详细的起源时间无法确认,当前,国内外对于笛子的起源时间有不一样的讨论结论。笛子属于河姆渡出土中的文物,其中有一种笛子类型被称之为骨笛,骨笛与现今的六孔笛有很大的相像度,河姆渡出土中的笛子文物距如今已经有了八千多年了,属于我国最古老的一种笛子。其次,在罗泊湾出土的文物中觉察了一支有7个暗孔、用2节竹削制成的笛子。随后陆间续续觉察了许多战国时期遗留下来的笛子,这都能够证明我国笛子拥有上千年的进展历史。我国文物学者通过查阅早些年的文献觉察,在皇帝时期就存在竹笛子,到了宋朝的时候人们用笛子表现出凹凸调子,广

  泛流传于人们的消遣生活中。当笛子成为地方戏曲伴奏中的关键乐器之后,促进了笛子更好的进展,被运用于各种民族音乐中。

  〔二〕笛子的表现形式

  笛子属于汉族最为古老的乐器,也是最具有特色与民族气息的,是民族音乐进展中不行缺少的乐器。笛子的传播形式历年来都是心口相传的。笛子可以说是一种较为传统的乐器,但是相应的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新奇的乐器,由于笛子是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拥有了肯定的历史沉淀和厚度,但是笛子也在不断地改变与进展,跟随着时代的进展脚步,当前许多流行乐曲中融入了笛子艺术。笛子最初是借助于曲艺与戏曲伴奏登上舞台的,充分展现了笛子的美妙之处,随着时代的不断进展,笛子分为“南派”与“北派”两种形式,主要是受到当地生活环境与地域民族的影响,具备有自身较为独特的艺术魅力。人们在欣赏音乐过程中,通常不会在意音乐的音域,而是更多的看音乐是否能够打动人心,好的音乐能够触碰人的情感,比方《我和你》这首奥运主题曲,仅仅用到了12356这几个音,但成为了永久印在人们心中的歌曲,从这可以看出六孔笛子比其他乐器的音域少,但是表达的音乐情感比拟丰富。在演奏笛子中,有用到半音,比方《流浪者之歌》就可以用笛子来演奏,但是《流浪者之歌》用小提琴来演奏存在很大的难度;其次,还有《无穷动》这首曲子,其中运用了较多的半音与循环双吐演奏,许多音乐大师无法充分把握这种演奏方法。从以上几点可以说明,中国笛子中的演奏技巧是如此超群,许多人利用长笛演奏的时候根本的循环换气都做不到。对于笛子的音域问题,很少

  人知道存在八孔与十孔笛子,八孔与十孔笛子能够拓展半音的音域与演奏,这就是笛子在进展中的创新,这证明白我国的笛子艺术并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随着时代进展在改变着。

  二、笛子在民族音乐中的进展和传承方法

  〔一〕保存笛子中的民族风特色

  要想让笛子在民族音乐中有更好的进展,永久地传承下去,首先要保存笛子中的民族风特色,由于我国如今提倡继承传统优良文化,而民族风属于我国珍贵的传统文化,在笛子进展过程中不能够仅仅追求创新,而是要适当地保存笛子中原有的民族风特色,这样才能够促进笛子艺术安康、可持续性进展之路。在笛子进展过程中要时刻表达出民族文化气息,呈现出我国的独特文化,这样才能够在多元化的艺术气氛中生存下去,做到代代相传。随着经济的快速进展,消失了更多新型的行为、思想、事物等,对于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始终要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那么,把具有中华民族文化气息、元素、特质的优良素材保存下来,去除一些被社会淘汰的腐朽技艺。由于每一个地区的进展都是不同,从而人们对于笛子艺术的理解程度都是不一样的,比方,淮河与秦岭属于分界自然环境的标志,同时也是分别经济和社会的标志,从而呈现出了南方和北方人之间的.文化、性格差异性,俗话说“南柔北刚”,同样在笛子艺术也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南方人的生活通常是依山傍水,所以艺术风格较为清亮、委婉、柔软与悦耳互相照应,让人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北方人的生活往往是居住在高原山地或者平原中,使得人们的性格朴实、爽朗,从而笛子艺术也比拟高亢低回。我们要保存这些民族艺术特色,这也是区分中国56个民族的重要途径,是永久不会被遗弃的。

  〔二〕把笛子艺术载入到图书馆中

  从建国至今,我国的笛子艺术经受了漫长的六十多年,并且在这六十多年间笛子艺术进展较为快速,仅仅依靠心口相传就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这呈现出了笛子的艺术魅力,是特别值得永久进展与传承下去的,所以要把笛子艺术传入图书馆中,让更多的人去熟悉笛子,感受笛子的艺术形式以及进展历史,激发人们对祖国优良艺术的骄傲之情。比方,对曲笛、梆笛、定调笛进展历史的介绍,这些都可以载入图书馆中,这些笛子也反映出我国在历史进展中人们的审美水平在渐渐上升。曲笛产于苏州一带,它虽然很小巧,但是音色较为细腻,通常呈现的是C调与D调,适合演奏细腻悠扬的曲子,和江南美景很搭;梆笛属于音色激越昂扬的笛子类型,多用于北方地区的独奏与伴奏中,如梆子戏、二人台、吹歌等;定调笛适合于乐队演奏,通过调整音孔与吹孔的距离转变音准,特别适合于民间演奏。以上都是笛子在民族音乐中的详细运用,值得让更多的人去开掘、了解。

  〔三〕把笛子艺术中的传统审美和现代审美结合起来

  中国的笛子艺术是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达,想要把笛子艺术永久地流传下去,还需要跟上时代进展的脚步,在保存民族音乐特色的根底上对笛子艺术进展创新,让笛子艺术中的传统审美和现代审美结合起来,促进笛子艺术的更好进展,走向国际化进展路线,不仅仅让国人在民族音乐中继承、弘扬笛子艺术,还要让更多的外国人

  对笛子艺术有深刻的了解与认知,感受中华民族的艺术魅力。笛子演奏者要勇于尝试不同风格的笛子艺术形式,把各种风格融合在一起,比方,将笛子艺术运用于流行音乐创作中;在民俗音乐笛子曲目中融入流行音乐元素,让传统与现代无缝连接在一起,让笛子艺术在民族音乐中得到更好的、可持续性的进展。总之,要想让笛子在民族音乐中连续进展与继承下去,需要保存笛子艺术中的优良元素,并且要跟上时代进展的脚步,把传统笛子艺术与现代流行元素结合起来,促进笛子艺术的创新,让更多的人更为深刻地了解笛子。

篇三:中国民族乐器的传承与发展

  

  912116120104顾梦鸽

  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的民族音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特点比较鲜明

  的体系,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不断发生

  变化,民族音乐也随着变化和发展,而且一直都在扮演着一个非常重

  要的角色。它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用音乐这

  个特殊的方式记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文背景。

  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音乐。

  一、民族音乐的历史文化构成及现状

  中国民族音乐基本上由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

  乐四部分构成。

  宫廷音乐:一部分是典制性音乐,如各类祭祀乐、凯歌乐、朝会乐

  等;另一部分是娱乐性音乐,如各种筵宴乐、行幸乐。

  文人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与词调音乐,它与书、绘画、诗

  词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文人文化,琴、棋、书、画,琴居首

  位。

  宗教音乐:(1)体现了中国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特点,佛教、道教、基督教、萨满教,在各自的文化基础上宗教音乐各有特征;

  (2)

  外来的宗教带来的外来音乐和乐器不断与本土音乐的融和;

  中国

  民族音乐文化根植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悠久的中国传统

  (3)

  较浓的民间风格,大量的宗教音乐以民间歌曲为基础加以改

  动使之仪式化、教仪化。

  民间音乐:民间音乐分为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器乐,以综合

  艺术为主。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体裁、形式、风格、内容,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

  中国民族音乐拥有十分雄厚的“家底”。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构成极其复杂的国家,中国无疑在传统音乐方面享有

  极大的优势。然而自19世纪中叶以来,由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

  建状态,西方文化的入侵及本民族经济相对落后而产生的对自己整

  个传统文化的自卑心态,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与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

  速发展,中国人逐渐摆脱了在西方强势文化面前的自卑阴影,也恢

  复了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兴趣。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传统文化复苏的背景下,许多有识之士

  都在呼吁要继承、要振兴、要发展民族音乐并始终在为之奋斗。国家

  在对待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方面也采取了相应措施,先后成立了

  中央歌舞团(1952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1954)年、中

  央音乐学院民乐系(1956年)、中央民族乐团(I960年)以及“以学

  习、继承、研究、发展中国民族音乐和培养民族音乐专门人才为己任”的中国音乐学院(1964年)、“十大集成”工程及各种致力于民族音

  乐研究与发展的专业团体,如“中国传统音乐学会”(1980)年)、“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1984)年等。

  二、民族音乐在发展中传承

  几十年以来,围绕“民族音乐应该如何发展,民族音乐应该走什么

  样的道路”,专家学者们一直在方向上有不同的争论。

  一些专家说“中

  国音乐的主体应‘以西方音乐的根本精神进行重建’”,同时另外一些

  专家认为“要保持传统音乐固定不变的形态,对于中国音乐走西化的道路必须予以否定或纠正”。而事实证明,继承民族音乐的优秀传统,兼容并蓄、借鉴并吸收外来音乐的形式技法,才能使民族音乐走上一

  条振兴和发展的道路。我们在继承民族音乐传统的时候,绝对不能持

  僵化的态度,自古以来我国的民族音乐就是在互相融合变异中发展而

  来的。中国民乐用的乐器如胡琴、琵琶、唢呐等都来自西域,这些少

  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完全融合,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不可分割

  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因为几千年以来历史的沉淀以及长久形成的兼容并蓄的特

  点,形成了我国民族音乐的难能可贵的交融品质,这些年来民族音乐

  与流行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是由表及里,由浅而深的过程,也是在不断

  失落自我中不断发现自我的过程。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有了民歌

  以流行音乐形式出现的例子。邓丽君演唱的大多是以民间小调为素材

  创作的歌曲,《小城故事》《原乡人》《路边的野花不要采》等,台湾高

  山族民歌《娜鲁湾情歌》的流传更是给了大陆音乐制作人很多启示。

  《如果说这些都还是一种追求所谓流行、纯粹为获得某种利益的思想

  使然的话,那么“北方歌王”腾格尔一直坚持把自己的音乐创作扎根

  在蒙古民族音乐的基础上,使自己能一直保持在中国流行乐坛拥有一

  席之地;冯小泉、曾格格夫妇的流行民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彝人

  制造”演唱组合迅速串红等等无不说明一点:中国民族音乐正在逐渐

  完成一次新的蜕变。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已经进入现代社会,当代的音乐文

  化必然带有当代特征,音乐文化随着时代和这个时代的人的需

  要而变化发展,这本身便是一种创造,一种不脱离民族传统并以现代

  生活为根本的创造。

  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是我国“文化产

  业”中一项艰巨的基础工程,需要音乐工作者坚持不懈地进行

  "承""传"并发展,进而普及全民,最终达到振兴民族音乐的目的,将中国

  音乐推向世界,促进世界音乐文化共同繁荣与发展。

  二、我国民族音乐的危机及保护措施

  进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造成了样板戏和

  语录歌几乎是我国音乐的全部。同时盲目的闭关自守、与世隔绝

  及长期的思想桎梏和政治迫害使得音乐的发展失去了应有的动力

  乐与政治的联姻更使得音乐创新成为一种奢望。

  随后我国的改革开放深入进行,人们的心理状态在长期的闭关锁

  国后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世界音乐文化和学术思潮蜂拥而至时国

  人显得有点措手不及和茫然得一无所知。邓丽君,一个有着甜美的笑

  容、黄,以,音,她

  的歌声中是那种追求平静甜美的知觉,是经历动乱流离的中国人共同

  的感受。正是如此,首先进入大陆并产生巨大影响的是邓丽君等一大

  批港台歌星。当样板戏和语录歌已经让人民麻木而毫无激情的时候,邓丽君的歌像一股清泉荡涤着人们的干涸的心田,人们发现音乐还可

  以有这样的风格,还可以这样直截了当地抒发感情的时候,我国的流

  行音乐也就不可避免地随之进入了迅速发展的轨道。与此同时,我国

  的民族音乐却以一种弱势文化的姿势存在着,具体来看,民族音乐的危机与困难表现为:民歌传唱渐少,民间器乐传承后继乏人,地方戏曲

  反响淡漠,传统说唱效应不佳。即使曾因产生某个乐

  (剧)种而引以为

  豪的源地,也难有如痴如醉的追随者,更不用说由于语言的隔阂和审

  美趣味的差异而导致欣赏心态的抵触与拒绝了。

  怎样解决当下民族音乐面临的危机呢?

  1、开展对民族音乐的抢救保护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在编纂四大民族音乐集成方面取得了巨

  大成绩。但多年来主要集中于书面出版集成的工作,而对大量的录

  录像资料却缺乏应有的保护。因为音乐的录音、录像才是民间音乐的本身。据说,有关部门正采取办法将各地上缴中央与出版的集成地方

  卷配套的录音录像刻制成

  CD和VCD但由于此工作量大,加之八九莺般轻柔的歌声也并未因岁月的流逝而魅力稍减的女歌手

  十年代的录音、录像资料,因当时的录制条件差和保存不当,有些已

  消磁,因此应当加大工作力度,将其完整地保存下来。

  2、由文化部与教育部协同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列入学校音乐教

  育的工作并持续进行下去。长期以来,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播方式

  主要有两种:一是无意识传播,二是有意识传播。所谓无意识传播,是指民族民间音乐通过民间音乐家的演唱、播或是为演奏流传下来。他们的传

  自娱自乐,或是谋求生计,常常处于无序的、自生自灭的状

  态,这是民族民间音乐的主要传播渠道。而有意识传播,则居于次要

  地位,表现为师傅带徒弟传授音乐技艺。民族音乐流传发展至今种类

  繁多,如:

  民歌方面有:蒙古族长调、侗族大歌

  、苗族飞歌、陕北信天游、山西河曲民歌、浙江耘田歌;

  民间歌舞音乐方面有:汉族秧歌、花鼓;维吾尔族木卡姆;土家族

  摆手舞音乐;藏族弦子;瑶族长鼓舞;

  戏曲音乐方面有:皮黄腔中的徽剧、京剧;高腔中的弋阳腔、青

  阳腔;梆子腔中的秦腔、山东梆子;昆腔中的南昆、北昆;木土腔中

  的晋北道情戏曲艺音乐方面有:京韵大鼓、苏州弹词、天津时调、扬

  州清曲、白族大本曲、福建南音、广西文场。

  民间器乐方面有:江南丝竹、河南板头曲、西安鼓乐、河北吹歌、土家族打溜子、广东汉乐、潮州大锣鼓、浙东锣鼓

  .民族音乐流传至今我们积累了以上这么多民族音乐的种类,我们

  应该去珍惜并代代相传下去,以学校为阵地,向青少年一代传承民族

  民间音乐知识,就是现代有意识传播的重要途径。

  四、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广泛交流,对我国民

  族音乐的渗透、影响、融合,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技术上都有着其重

  要的、不可或缺的价值,经过潜心学习、研究、感悟,我们会开阔视野、扩大眼界,丰富演唱与教学的思维方式和想象空间,从而有效地提升

  民族音乐的艺术品位,更好地促进民族声乐的繁荣和发展。

篇四:中国民族乐器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现状

  中国民族乐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中国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民族乐器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成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族乐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最早的乐器是用竹子、兽骨、石头等制作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民族乐器的种类越来越多,包括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有二胡、琵琶、古筝、笛子、唢呐等。

  在现代社会中,中国民族乐器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许多音乐家和演奏家致力于推广和发展中国民族乐器,使其在国内外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欣赏。同时,许多音乐学院和艺术学院也开设了民族乐器专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民族乐器演奏家和教育家。

  在现代音乐中,中国民族乐器也得到了更多的应用。许多音乐家将民族乐器与西方乐器结合,创作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欣赏,也在国际上获得了许多奖项和荣誉。

  然而,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由于现代音乐的影响,许多年轻人对传统音乐和民族乐器的兴趣不高,导致了民族乐器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制作技术和材料的限制,一些传统的民族乐器在现代音乐中难以满足音

  乐家和演奏家的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我们需要更多的音乐家和演奏家致力于推广和发展中国民族乐器,让它们在现代音乐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多的技术和材料的创新,使传统的民族乐器能够适应现代音乐的需求。

  中国民族乐器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发展和演变与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让它们在现代音乐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篇五:中国民族乐器的传承与发展

  

  论中国传统音乐传承和发展

  中国的传统音乐虽经欧美音乐风以及港台音乐流的一次次冲击,但民族音乐元素的精华却始终让中国音乐人所坚守和发扬光大,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今时代更加绽放出新的诱人异彩,更加优美动听,更加为国人所喜爱。在我国实行文化兴国战略,大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局面的大背景下,在全国人民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奋勇前进的征程中,谱写中国传统音乐的秀美华章,把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传承下去弘扬起来,是发展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事业的目标。

  一、传承和弘扬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必要性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丰厚,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在各个领域都为世界的发展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辉煌贡献,在音乐领域的发展也是独树一帜。

  据考古发现,中国的民族音乐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以前的黄帝时期,后经对“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的不断融合发展,形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民族音乐体系。这个自成体系的音乐文化以其特有的独到的悠远、典雅、灵光的风格,奏响在中华民族的心田,回荡在历史的天空之中,给人类历史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乐章。这个发祥于古老的东方民族的音乐表现手法,以其自身的特点独立发展于世界音乐之林。我们的祖先发明了“宫、商、角、徵、羽”以清音为主要基调的五声音阶,其类似于现代简谱的“1、2、3、5、6”,也就是说,宫相当于1(Do)、商等同于2(Re)、角近似于3(Mi)、徵对等于5(So)、羽接近于6(La)。而源于西方音乐的“1、2、3、4、5、6、7”中的4、7这两个半音,则产生了浊音的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在创作中以线条为主,创作出来的乐曲悠扬而绵长,有空谷传音的空灵之性,有荡气回肠优美曲律,让人产生与宇宙对话和神仙交流的心旷神怡的质感,这种在音阶、宫调、律制、形态以及民族思维等方面构成特有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音乐系统,是同强调和弦效果的西方音乐有着显着区别的,这也就成就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对人类的独有贡献。

  但是时光进入近现代以后,特别是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社会形态的影响下,西方音乐理论开始侵蚀中国的音乐领域,因此中国的音乐创作者们也开始逐步向西方音乐创作靠拢,我们的民族传统音乐进入了发展的困境甚至开始凋敝,也预示着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困难时期。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在港台流行音乐传入中国大陆这样的形势的挤压下,原汁原味的民族传统音

  乐作品更是少之又少,理论研究和成果积累也是不可多见,这样的局面的产生甚至还被一些学者们认为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音乐是世界的,但是首先应当是民族的,这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讲,更是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事实。四大文明古国之所以还有中国的硕果仅存,而其它的三个古国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关键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文化处于连续的传承和发展的状态之中,我们民族的血脉一直在继承中焕发着勃勃生机,我们的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一直具有高度的引领价值。那么,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就必须并在保持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开拓在世界音乐领域的发展空间,达到根深叶茂的光明的发展前景。所以,我们的音乐爱好者特别是音乐制作人,就应当肩负起这样的神圣使命,本着对自己负责、对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立足本乡本土的浓浓气息,把摸着民族音乐发展跳动的脉搏,理直气壮做好对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弘扬工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留住这颗历史的种子,这就是我们必须认清的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必要性。

  二、传承和弘扬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复兴,为此,我们的中华民族就首先应当坚定自身历史的认同感,这是必须树立起来的思想基础。我们的民族传统音乐之所以在传承和发展中受到了阻碍,主要的原因之一应当归结于一些音乐创作人的不自信或崇洋媚外思想作怪的结果。而如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事业中,更加需要的是民族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这是建立家国情怀,坚定民族自信的需要。

  从纯艺术的的角度来讲,源自中国的民族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特征自成体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音乐,会丰

  富世界音乐领域,使音乐艺术保持多样性的发展态势。当维也纳音乐大厅回荡宋祖英这位东方辣妹子演唱的《茉莉花》时,在世界公认的音乐殿堂就认可了具有中国符号般的中国音乐元素,这就是中国给世界带了的不同的听觉享受和音乐盛宴。这样的中国元素是不可替代的,是应当在世界的音乐发展中贡献出一分力量的。所以不能因为我们自身的片面认识,因为我们的不自信仰或是一种逆反心理,而影响了这个音乐元素作用的发挥。

  传承艺术精华和弘扬民族文化,这不仅是对历史发展的尊重,这更是对我们未来发展的敬重,审视历史、面向未来,我们需要发挥好承上启下责任人的作用,并通过我们的积极努力使这个人类文明的艺术瑰宝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在处于转型期的当下,我们就应当本已经成为经典的国粹进程下来传承下去,把

  民族音乐文化做强做大并要全力使之走向世界

  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应当夯实的基础

  我们应当对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理论充满高度的自信,并努力把传承和弘扬从焦虑中解脱出来,回到脚踏实地的状态中来,从一点一滴做起,把这种传承和弘扬的劲头形成一种新常态。

  曾听到一则消息,说的是北京的小学招生将向传统文化倾斜。激发了家长鼓励孩子们学习民族乐器的热潮,也从而带动了艺术教育培训市场的培训热,针对这样的跟风局面,北京市政府立马向社会明确了开办艺术特长培养,注重的不是孩子们已有的艺术水平,而是重在对孩子们艺术素养的发现。

  在20XX年5月7日的《人民日报》第12版上开在了这样一条消息,大标题是《市场好,昆曲演员不够了》,小标题是“江苏省戏曲学校将招40名昆曲学生”。消息说的是关于招收昆曲小演员的事,在市场需求的召唤下,昆曲发展的春天气息开始温暖大地。

  这样的两则消息,咋看起来好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但是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就应当从中看出端倪。一方面是以民族传统音乐为代表的文化传承,首先是应当面向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把纯粹的艺术面向大众推广开来,就会增加受众的广度,就会使传承和弘扬的事业有了强大的群众基础,群众们在传统艺术的熏陶下,就会增强对传统艺术的亲情感受,就会愿意和传统艺术亲近接触,这样民族传统音乐就会有了肥沃的生存土壤。一方面是一定要注重精英力量的培养,民族传统音乐既要供给广大人民群众的欣赏,民族音乐理论更需要专业人员的保护、挖掘、传承和弘扬,这样才会保证民族传统音乐的延续发展,才会保证民族传统音乐向社会有效传导它的内在价值。

  总而言之,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繁荣发展,必须让我们以更大的决心、用更大的力气,在树立正确意识上、在推动活力的培养上、在艺术教育普及上努力打造新动力,确保全社会在民族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弘扬中做到持续发力,以此增强本民族的内生动力,促进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在世界音乐领域实现“开宗立派”,奠定应有的地位。

篇六:中国民族乐器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乐器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乐器发展历程

  根据现有的出土实物,吹奏类乐器是最早出现的乐器,以河南舞阳骨笛最为久远。下面由店铺为大家分享中国传统乐器发展历程,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古代乐器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公元前711年-公元前256年):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确定了乐器的分类法-“八音”。古琴在这时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独奏乐器。这段时期的乐器以击奏类为主,出土实物以曾侯乙编钟影响最大,音乐也是以钟鼓乐为代表。

  秦汉隋唐

  秦汉隋唐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鼎盛时期,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大量的外国乐器传入我国,弹奏类乐器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唐代则是我国乐器发展的最高峰,出现了古琴谱,现存丘明(494年-590年)所传《幽兰》是我国最早的琴谱。晚唐曹柔又创简字谱,使得古琴音乐得以保存。琵琶则是唐代最为重要的乐器,音乐也以宫廷燕乐为代表。拉弦类乐器开始在民间出现。

  宋元明清

  宋元明清时期(960年-1840年):这段时期最为重要的是弓弦乐器发展,弓弦乐器的传入和普遍使用,促进了戏曲、说唱音乐的发展。古琴则出现了众多的流派,明末由波斯传入扬琴。吹奏类乐器元代出现唢呐,击奏类乐器元代出现云锣,这段时期宫廷音乐逐渐萧条,取而代之的是民间音乐。

  二、中国传统乐器的渊源历史

  当古典音乐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你可以清楚的看到,在空气中流动的是高山、是流水、是丝竹、是冬雪、是千古的生命,那份说不出、道不尽的感动,就是中国古典音乐之美。

  中国音乐是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中叶之前,经历了远古、中古、近代三个时期。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以其多姿多彩的品种和内涵丰富的体系闻名于世。人们习惯上将他称为中国音乐的“古代期”或“传统期”,但每个历史上的时期都有“古”、“今”之分。

  灿烂悠久古音乐

  古人说: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吕氏春秋”。根据20世纪考古发现,中国音乐的历史源源不是三千年、五千年,而是八、九千年或者更为遥远,八、九千年以来,中国音乐同中国文化一样,从未间断,这在世界古老文明中是很少见的。

  1.上古音乐:伟哉华夏乐亘古一脉通击石百兽舞箫韶奏九成

  在相关的历史文献,中国音乐起源传说一直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主要体裁是“六代乐舞”。从半坡遗址发现六千年前的半坡埙。在西周重要的音乐是宫廷雅乐,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编钟。

  2.中古音乐:乐府采诗颂相和大曲兴鼓吹起代北清商吴楚声

  这个时期为秦汉隋唐前。乐府始于秦,在汉武帝时代得到高度重视。汉代宫廷最有代表的音乐是“相和歌”,他是汉代各种民间歌曲的总称。相和歌原本是无乐器伴奏的徒歌,一人唱几人和,经乐府乐工加工整理,加入了琴、瑟、筝、琵琶,笙等丝竹乐器的伴奏,并由歌者敲击板或击鼓掌握节奏,史书中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著名相和作品”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这首歌曲被认为是相和歌的正声,叶是传于后世的最古的一首五言体乐府。他的前三句是独唱,后三句当为三人和。

  隋唐时期:民族大迁徙声情更相融乐奏十部伎舞旋丝路风

  隋唐燕乐最为光辉灿烂,燕乐是这个时期的主要标志。燕乐,又称宴乐。其是统治者享乐需要的汇集宫廷俗乐的总称。隋到贞观,有十部乐: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昌乐,龟兹乐,琉勒乐,康国乐,安国乐,高丽乐。作为一种传统音乐体裁,到唐朝时,中国古代音乐更丰富,达到前所未有的艺术水平。

  船行十里一曲犹未终唐人多壮举乐舞呈颠峰

  也就是这个时期,古代几种乐谱就形成在隋唐,中国古谱大约有32种,代表:文字谱,减字谱,俗字谱等。敦煌曲谱成为古谱学研究的热门课题。

  3.近古代音乐:伶工失恩宠乐自民间兴填词协乐律说唱调诸官歌舞演鼓事杂剧得繁荣

  这一时期包括宋辽金元明清两宋时普遍流行曲子词,许多著名词人的作品被用语演唱,还出现了精通音律的词家。在宋元,真正作为说唱音乐品种而登堂入室的事鼓子词和诸宫调。而宋元最重要的伟大贡献事杂剧的产生。“宋人重乐论,著述颇硕丰,乐书卷浩繁,漫志多考证,琴史载琴家,笔谈见解精”。著名杂剧“汉宫秋、窦娥冤,西厢记,墙头马上,倩女离魂”等永垂史册。在音乐理论,从北宋到南宋,先后有四部重要乐学著作留给后人。最著名的是“乐书”。“四大声腔起,戏曲渐鼎盛,皮黄与梆子,昆高胡乱灯”,中国戏曲到明清两代,迈入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有一幅著名图“清,同光十三绝图”,这一时期器乐独奏,合奏艺术特别是琵琶“海青拿天鹅”、“月儿高”、“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浔阳月夜”灯十三大套曲的演奏艺术提高到空前水平,合奏更是品类繁多,百花齐放。福建南音,西安鼓乐,山西八大套,辽南鼓吹,北京智化寺音乐,江南丝竹,潮州弦丝,潮北锣鼓,陕北唢呐,鲁西南鼓吹,冀中笙管乐、弦索乐,广东音乐和少数民族的芦笙,冬不拉音乐,土家族打溜子音乐灯。

  可以说“明清理遗产,音乐集大成,长河源流远,传统得继承。”

  传统乐器和器乐

  金声谐玉振,钟鼓调管弦。鼓器分八类,乐奏有源源。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器乐艺术十分发达的国家。乐器按照各自使用的物质材料分为八种类别: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称为八音。乐器分为四类:吹,拉,弹,唱。依器成组和传播在民间合奏用仪式独奏娱雅间器乐仪式的表演方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合奏,一是独奏。在中国传统生活中,器乐合奏大多数都用于民间习俗和信仰仪式活动中。独奏在封建时代多半是文人以古琴,琵琶,箫等

  自娱,或在民俗场合中由唢呐,管子,笛演奏者作即兴演出,与合奏相比,形式,品种都要少一些。

  1.器乐合奏

  传统的民间器乐合奏,依其不同的组合,可以分六类:锣鼓乐,唢呐锣鼓乐,鼓吹乐,丝竹锣鼓乐,丝竹乐,弦索乐。

  A.锣鼓乐:锣鼓势磅礴热烈且酣畅十番十样锦威风响八面

  这种和乐但存,乐队以单一色的打击乐器组成,少数情况下,可以加一两种有音高的乐器,如十面云锣等。

  B.吹打乐:吹打地域广唢呐笙笛管鼓为群音长坐行节奏缓

  在这种合奏音乐中,虽然有明确的主奏乐器,但打击乐依然有很重要的地位。

  C.鼓吹乐:鼓吹荐朝会僧道有古传和笙伴筚篥(音bili)大曲套十三

  一种以吹奏乐器为主,少量打击乐助奏的民间合奏。他的分布比任何民间乐种都更加广泛。

  D.丝竹乐:丝竹生水乡清雅尚柔婉幽深得古韵华丽制新篇

  以丝弦与竹管类乐器组成乐队演奏的音乐,主要流传南方各地。乐队规模不大,少则五人,多则十人。代表有江南丝竹,广东音乐,潮州弦诗,福建南音等。

  E.弦索乐:弦索品种少中洲遗微澜潮州筝曲谱《胡笳》声久远

  仅用丝弦乐器演奏的音乐。其品种颇少,流传也不广。只有弦索雅乐,中洲古乐和潮州筝谱三类。线索雅乐是指19世纪初蒙古族人荣斋收录的“弦索备考”。

  2.器乐独奏

  在传统器乐的演奏活动中,独奏形式很少见。只介绍古琴,琵琶,筝,笛,二胡等乐器。

  A.琴:古琴文人乐历经三千年曲目烟波浩人文海蕴涵

  古琴,在中国音乐中,常常为了强调某些乐器,乐种才有很长的历史,都习惯加一个“古”字,如古筝,古乐等。其实,最古老的乐器,都以一个单字称呼。如琴,笙,埙,瑟,箫,笛等。关于这件乐器的历史,曾有很多传说和文献记载,太长,不说了。但神农削桐为

  琴,舜做五弦之琴还是请朋友自己查看。

  B.琵琶:琵琶马上鼓隋唐成大观声器咸流美于今更璀璨

  最初记载为枇杷或枇杷,弹弦乐器,在古代,琵琶一词曾做多种弹拨乐器的统称。“枇杷本出自胡中,马上所鼓也”-东汉。唐“敦煌琵琶谱,五弦谱现今还在演出。

  C.筝:施弦高且急名取筝筝然南北多流派雅俗同一源

  筝的称呼来自这件乐器的音响效果,古人说:施弦高且急,筝筝然也”,快而目者,真奏之声。筝最早为竹制的五弦乐器,汉魏演变为十二弦,唐以后为十三弦。明清至今,先后由十五弦,十六弦增加到二十一弦,二十五弦。代表曲目有“寒鸦戏水,昭君怨,黄鹂词,柳青娘,凤求凰”等。

  D.二胡:二弦马尾弓阳刚阴柔兼声名播中外明月映二泉

  二胡是中国拉弦乐器的代表,与琴,筝,琵琶等乐器相比,历史是最短的,但自明清以来,用途极广。到20世纪发展也最快,因此,它已经成为中国乐器艺术的代表之一。民间二胡多称为胡琴,南胡,胡胡等。二胡音域宽广,音质音色甜美,左右手技巧多样,阳刚阴柔兼而得之。

  E.笛:流水落梅花均孔七调翻北吹五梆子南奏花六板

  笛子为竹制管伸,管身开有吹孔,膜孔,两个出气孔及六个按音孔。一律用横吹姿势演奏。代表曲目:五梆子,喜相逢,放风筝,挂红灯等。

  中国民族乐器

  古乐器一般都具有双重功能——表现性和实用性。即是说这些乐器既是表现音乐的工具,又是劳动生产的工具,或是生活用具。如在《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记载有:“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作歌,乃以麋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文中所说用生活器皿——缶,蒙上麋鹿之皮而成鼓。而“拊石击石”则是先民们将狩猎的石器,敲击成声,以伴奏化装成百兽的原始舞蹈。又在《汉书·杨恽传》:“酒后耳热,仰天拊缶,而呼乌乌。”这一记载,描述了人们酒后兴趣大发,一面敲击盛

  酒用的器皿缶,一面仰天歌唱。古时的石磬可能导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工具。可以这样设想,先氏们在长期劳动过程中,逐渐发现某种石制片状工具能够发声,可以作为乐器,于是发明了磬。

  乐器的实用性不仅表现在某些乐器原来是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器,并且人们用它们来传递一些特定的生活信息。如击鼓出征、鸣金收阵、晨钟暮鼓、打更报时、鸣锣开道、击鼓升堂等。在中国有些少数民族至今仍保留着以吹奏口弦传递爱情的信息,口弦成了表达爱情的工具和信物。

  葫芦丝

  乐器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发达和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由石磬演变成金属的磬和出现金属的钟,在石器时代是绝无可能,只有当人类掌握了较高的冶炼技术才成。也只有当养蚕业和缫丝业的发明和发展,才可能产生“丝附木上”的琴、瑟、筝。

  先秦时期的乐器,见于文献记载的有近70种。仅在《诗经》一书中提及的即有29种,打击乐器有鼓、钟、钲、磬、缶、铃等21种,吹奏乐器有箫、管、埙、笙等6种,弹弦乐器有琴、瑟等2种。由于乐器品种的大大增加,于是在周代时产生了根据制作乐器的不同材料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称作“八音”分类法。

  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大墓的地下音乐殿堂中,保存了124件古乐器。无论是重达五千多斤的乐器巨人——64件编钟,或是在造型、制作和彩绘都很精致的鼓、排箫、笙、瑟等,都向我们揭示了春秋战国时中国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状况,它是中国古代乐器光辉创造的见证。

  自秦汉以来,又不断涌现出新乐器。如秦时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弹弦乐器——“百姓弦鼗而鼓之”。弦鼗是一种圆形音箱、直柄的琵琶,后至汉代发展成四弦十二柱的“汉琵琶”,又称“阮咸”。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的民族,自汉以来,广泛吸收了大量的外来乐器。如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时张骞通西域时传入的横吹(亦称横笛);汉灵帝时传入竖箜篌(曾称胡箜篌;约在公元350年前后的东晋时,从新疆、甘肃一带传入了“曲项琵琶”,明代传入了扬琴和

  唢呐等。这些外来乐器,经过不断地改进,使它们逐渐成为中国民族乐器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

  在中国乐器发展史中,值得注意的是拉弦乐器的出现大大晚于打击乐器、吹管乐器和弹弦乐器。据文献记载,唐代(公元618—907年)才出现以竹片轧之的“轧筝”和“奚琴”(在宋时作“嵇琴”)。宋时的嵇琴用马尾弓拉奏,并出现了“胡琴”的名称。如宋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云:“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如怨单于。”自元代之后,在奚琴、胡琴的基础上发展成各种类型的拉弦乐器。

  中国的“吹、打、弹、拉”四大类乐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对传承乐器的音质不纯、音律不统一、音量不平衡、转调不方便、固定音高乐器之间的音高标准不统一、在综合乐队中缺少中低音乐器等不足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并涌现了许多成果。

  我国民族民间乐器的分类

  八音分类

  周代,我国已有根据乐器的不同制作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分成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叫做“八音”。在周末至清初的三千多年中,我国一直沿用“八音”分类法。

  金类:主要是钟,钟盛行于青铜时代。钟在古代不仅是乐器,还是地位和权力象征的礼器。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种仪典、宴飨与日常燕乐中,广泛使用着钟乐。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可发两个频率音,这两个音,一般为大小三度音程。另外还有磬、錞于、勾鑃,基本上都是钟的变形。

  唢呐

  石类:各种磬,质料主要是石灰石,其次是青石和玉石。均上作倨句形,下作微弧形。大小厚薄各异。磬架用铜铸成,呈单面双层结构,横梁为圆管状。立柱和底座作怪兽状,龙头、鹤颈、鸟身、鳖足。造型奇特,制作精美而牢固。磬分上下两层悬挂,每层又分为两组,一组为六件,以四、五度关系排列;一组为十件,相邻两磬为二、三、四度关系。它们是按不同的律(调)组合的。

  丝类:各种弦乐器,因为古时候的弦都是用丝作的。有琴、瑟、筑、琵琶、胡琴、箜篌等。

  竹类:竹制吹奏乐器,笛、箫、箎、排箫、管子等。

  匏类:匏时葫芦类的植物果实,用匏作的乐器主要是笙。

  土类:就是陶制乐器,埙、陶笛、陶鼓等。

  革类:主要是各种鼓,以悬鼓和建鼓为主。

  木类:已经很少见了,有各种木鼓、敔、柷。敔是古代打击乐器,形制呈伏虎状,虎背上有锯齿形薄木板,用一端劈成数根茎的竹筒,逆刮其锯齿发音,作乐曲的终结。用于历代宫廷雅乐。柷是古代打击乐器,形如方形木箱,上宽下窄,用椎(木棒)撞其内壁发声,表示乐曲即将起始。用于历代宫廷雅乐。

  三、传统乐器

  古琴

  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被誉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在古代是地位最崇高的乐器。古琴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13个徽位,代表一年的12个月及闰月。琴面弧形代表天,琴底为平象征地,为天圆地方。有西方音乐人评价:这个乐器的构造,是依据中国天与地之间关系的观念而设计的,使人联想到传说中只有天上神仙才能听得到的音乐。

  瑟

  中国原始的丝弦乐器之一,共有二十五根弦。《诗经》中有记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瑟曾销声匿迹千年之久,而今“幽兰汉乐”将传说中的声音再次呈现于舞台之上,琴瑟合鸣,乐声如流水,如凤鸣,如南风,如月行,引我们走进大自然深深的芬芳里。

  箜篌

  中国古老的弹弦乐器,始于汉代,历史悠久;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唐时期曾用于西凉、龟兹、疏勒、高丽、天竺诸乐中。明代后失传达300年之久。

  方响

  古代打击乐器,由十六块大小相同的长方形玉片组成,以厚薄不同定音高,分上下两层悬挂,用小铁锤敲击;出现于北周。隋唐时用于燕乐,后也用于宫廷雅乐,自宋代后渐少。

  八音

  中国传统器乐吹打乐的一种。原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西周时已将当时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镈)、石(磬)、丝(琴、瑟)、竹(箫、箎)、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柷、敔)8类。

  八音也指民间器乐乐种。如山西五台山一带的八音会,所用乐器有管子、唢呐、海笛、笙、梅笛、箫、堂鼓、小鼓、大镲、小镲、大锣、云锣等;广西壮族的隆林八音乐队,使用的乐器共有8件,它们是:横箫(笛子)一对,高胡、二胡各一把,小三弦一把,锣、鼓、钹各一副。南宁市邕宁壮族八音则主要由大唢呐、小唢呐、五孔笛、锣、鼓、钹、壮族乐鼓等组成。海南地区流行的海南八音源于潮州音乐,因使用8类乐器而得名,即:弦(二胡、椰胡)琴(月琴、扬琴、三弦)、笛(唢呐)、管(长、短喉管)、箫(横箫、直箫、洞箫)、锣、鼓、钹等;彝族八音所用乐器有二胡、环箫(无膜笛)各一对,以及牛角胡、五鍟(小锣)、鼓、钹等;仡佬族八音又名八仙,所用乐器有二胡、横箫(笛)各一对和五鍟、锣、鼓、钹等。

  《佛学常见词汇》

  佛所持特有的八种声音,即极好音,柔软音,和适音,尊慧音,不女音,不误音,深远音,不歇音。

  四、吹奏乐器

  我国吹奏乐器的发音体大多为竹制或木制。根据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气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动的.有箫、笛(曲笛和梆笛)、口笛等。

  第二类,气流通过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动的有唢呐、海笛、管子、双管和喉管等。

  第三类,气流通过簧片引起管柱振动的有笙、抱笙、排笙、巴乌等。

  由于发音原理不同,所以乐器的种类和音色极为丰富多彩,个性极强。并且由于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不同以及地区、民族、时代和演奏者的不同,使民族器乐中的吹奏乐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极其丰富的演奏技巧,具有独特的演奏风格与流派。

  典型乐器:笙、芦笙、排笙、葫芦丝、笛、管子、巴乌、埙、唢呐、箫。

  全部乐器:木叶、纸片、竹膜管(侗族)、田螺笛(壮族)、招军(汉族)、吐良(景颇族)、斯布斯、额(哈萨克族)口笛(汉族)、树皮拉管(苗族)、竹号(怒族)、箫(汉族)、尺八、鼻箫(高山族)、笛(汉族)、排笛(汉族)、侗笛(侗族)、竹筒哨

  (汉族)、排箫(汉族)、多(克木人)、篪(汉族)、埙(汉族)、贝(藏族)、展尖(苗族)、姊妹箫(苗族)、冬冬奎(土家族)、荜达(黎族)、(口利)咧(黎族)、唢呐(汉族)、管(汉族)、双管(汉族)喉管(汉族)、芒筒(苗族)、笙(汉族)、芦笙(苗、瑶、侗族)、确索(哈尼族)、巴乌(哈尼族)、口哨(鄂伦春族)。

  弹拨乐器

  我国的弹拨乐器分横式与竖式两类。横式,如:筝(古筝和转调筝)、古琴、扬琴和独弦琴等;竖式,如: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和扎木聂等。

  弹奏乐器音色明亮、清脆。右手有戴假指甲与拨子两种弹奏方法。右手技巧得到较充分发挥,如弹、挑、滚、轮、勾、抹、扣、划、拂、分、摭、拍、提、摘等。右手技巧的丰富,又促进了左手的按、吟、擞、煞、绞、推、挽、伏、纵、起等技巧的发展。

  弹奏乐器除独弦琴外,大都节奏性强,但余音短促,须以滚奏或轮奏长音。弹拨乐器一般力度变化不大。在乐队中除古琴音量较弱,其它乐器声音穿透力均较强。

  弹拨乐器除独弦琴外,多以码(或称柱)划分音高,竖式用相、品划分音高,分为无相、无品两种。除按五声音阶排列的普通筝等外,一般都便于转调。

  各类弹奏乐器演奏泛音有很好的效果。除独弦琴外,皆可演奏双音、和弦、琵音和音程跳跃。

  我国弹奏乐器的演奏流派风格繁多,演奏技巧的名称和符号也不尽一致。

  典型乐器:琵琶、筝、扬琴、七弦琴(古琴)、热瓦普、冬不拉、阮、柳琴、三弦、月琴、弹布尔。

  全部乐器:金属口弦(苗族)(柯尔克孜族)、竹制口弦(彝族)、乐弓(高山族)、琵琶(汉族)、阮(汉族)、月琴(汉族)、秦琴(汉族)、柳琴(汉族)、三弦(汉族)、热瓦甫(维吾尔族)、冬不拉(哈萨克族)、扎木聂(藏族)、筝(汉族)、古琴(汉族)、伽耶琴(朝鲜族)、竖箜篌、雁柱箜篌。

  打击乐器

  我国民族打击乐器品种多,技巧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根据其发音不同可分为:

  1、响铜,如:大锣、小锣、云锣、大、小钹,碰铃等;2、响木,如:板、梆子、木鱼等;3、皮革,如:大小鼓、板鼓、排鼓、象脚鼓等。

  我国打击乐器不仅是节奏性乐器,而且每组打击乐群都能独立演奏,对衬托音乐内容、戏剧情节和加重音乐的表现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打击乐器在我国西洋管弦乐队中也常使用。

  民族打击乐可分为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的两种。无固定音高的如: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钹,板、梆、铃等有固定音高的如:定音缸鼓、排鼓、云锣等。

  典型乐器:堂鼓(大鼓)、碰铃、缸鼓、定音缸鼓、铜鼓、朝鲜族长鼓、大锣小锣、小鼓、排鼓、达卜(手鼓)、大钹。

  全部乐器:梆子(汉族)、杵(高山族)、叮咚(黎族)、梨花片(汉族)、腊敢(傣族)、编磬(汉族)、木鼓(佤族)、切克(基诺族)、钹(汉族)、锣(汉族)、云锣(汉族)、十面锣(汉族)、星(汉族)——碰钟、钟(汉族)、编钟(汉族)、连厢棍(汉族)、唤头(汉族)、惊闺(汉族)、板(汉族)、木鱼(汉族)、吾攵(汉族)、法铃(藏族)、腰铃(满族)、花盆鼓(汉族)、铜鼓(壮、仡佬、布依、侗、水、苗、瑶族)、象脚鼓(傣族)、纳格拉鼓(维吾尔族)、渔鼓(汉族)、塞吐(基诺族)、京堂鼓(汉族)、腰鼓(汉族)、长鼓(朝鲜族)、达卜(维吾尔族)、太平鼓(满族)、额(藏族)、拨浪鼓(汉族)、扬琴(汉族)、竹筒琴(瑶族)、蹈到(克木人)、萨巴依(维吾尔族)。

  拉弦乐器

  拉弦乐器主要指胡琴类乐器。其历史虽然比其它民族乐器较短,但由于发音优美,有极丰富的表现力,有很高的演奏技巧和艺术水平,拉弦乐器被广泛使用于独奏、重奏、合奏与伴奏。

  拉弦乐器大多为两弦少数用四弦如:四胡、革胡、艾捷克等。大多数琴筒蒙的蛇皮、蟒皮、羊皮等;少数用木板如:椰胡、板胡等。少数是扁形或扁圆形如:马头琴、坠胡、板胡等,其音色有的优雅、柔和有的清晰、明亮;有的刚劲、欢快、富于歌唱性。

  典型乐器:二胡、板胡、革胡、马头琴、艾捷克、京胡、中胡、高胡。

  全部乐器:乐锯(俄罗斯族)、拉线口弦(藏族)、二胡(汉族)、高胡(汉族)、京胡(汉族)、三胡(汉族)、四胡(汉族)、板胡(汉族)、坠琴(汉族)、坠胡(汉族)、奚琴(汉族)、椰胡(汉族)、擂琴(汉族)、二弦(汉族)、大筒(汉族)、马头琴(蒙古族)、马骨胡(壮族)、艾捷克(维吾尔族)、萨它尔(维吾尔族)、牛腿琴(侗族)、独弦琴(佤族)、雅筝(朝鲜族)、轧筝(汉族)。

  拓展:

  中国古典乐器排行榜

  1、古琴

  琴发明于伏羲时代(伏羲在位年代2400BC-2370BC,参见百科词条“三皇五帝年表”),为五弦之琴,或云为神农(2370BC-2338BC)所作(《古史考》:伏羲作琴、瑟。《纲鉴易知录》:伏羲斫桐为琴,绳丝为弦;绠桑为瑟。《说文》:琴,苞牺氏所作弦乐也。《帝王世纪》:神农始作五弦之琴,以具宫商角征羽之音。历九代至文王,复增其二弦,曰少宫、少商。)琴发明的地点在今鲁西豫东地区(伏羲之都在今河南淮阳,神农之都在今山东曲阜)。

  古人云:“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众器之中,琴德最优”,这个琴字指的就是古琴。“琴者靠天地之声”,“通神明,惊鬼神”,“因而瓠巴鼓琴,飞鸟翔集,渊鱼出听;师旷鼓琴,六马仰秣,玄鹤延颈”.....几乎古代所有有关音乐的故事都来自古琴。古琴又有着极为广阔的艺术表现力,清越、古朴、圆浑而又极富穿透力和质感,所以其表现境域十分宽广:清微淡远的《平沙落雁》、质雅清纯的《梅花三弄》、悠闲舒缓的《渔樵问答》、刚烈粗厉的《广陵散》、哀婉沉痛的《长门怨》、气势磅礴的《流水》,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古琴所不能表达的。

  2、瑟

  瑟的起源十分久远,在考古发现的弦乐器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它的出土地点集中在湖北、湖南和河南三省,并且绝大多数出自东周楚墓。其他如江苏、安徽、山东和辽宁等省,只有一点零星发现。文献记载“庖羲氏”作瑟。

  传说在夏代已经有瑟了。甲骨文上的“樂”字,上面就是“丝”字,下面是一个“木”字。瑟要用弦,那么瑟的产生应该在蚕丝出现之后。瑟弦的原料,至少有能够巢丝的技术才可能制出弦线。先秦前后的弦乐器就是琴和瑟。

  另外一个推测,象琴瑟这一类乐器,可能和狩猎的弓弦有关。当然,弓弦的原料也可以用牛筋或其他动物的皮筋条制作。我们在1984年复制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瑟,最粗的几根低音弦,用的就是牛筋弦。

  3、鼓

  鼓的出现比较早,从如今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可以确定鼓大约有4500年的历史(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早期大墓出土的土鼓为例)。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民族乐队、各种戏剧、曲艺、歌舞、赛船舞狮、喜庆集会、劳动竞赛等都离不开鼓类乐器。鼓的结构比较简单,是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鼓皮是鼓的发音体,通常是用动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经过敲击或拍打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中国鼓类乐器的品种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古文献所谓“鼓琴瑟”,就是琴瑟开弹之前,先有鼓声作为引导。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

  4、笙

  笙,古称卢沙,是源自中国的簧管乐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藉由每根管子中的簧片发声,是吹管乐器中唯一的和声乐器,也是唯一能吹吸发声的乐器,其音色清晰透亮,音域宽广,感染力强。在传统器乐和昆曲里,笙常常被用作其它管乐器如笛子、唢呐的伴奏,为旋律加上纯四度或纯五度和音。在现代国乐团,笙可以担当旋律或伴奏的作用。

  笙的形制多样,音色明亮、浑厚,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民间常用于芦笙舞伴奏和芦笙乐队合奏。经过改革,已在民族乐队中应用,可独奏、重奏或合奏,有着丰富的表现力。

  5、埙

  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

  相传埙起源于一种叫做"石流星"的狩猎工具。古时候,人们常常用绳子系上一个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击打鸟兽。有的球体中间是空的,抡起来一兜风能发出声音。后来人们觉得挺好玩,就拿来吹,于是这种石流星就慢慢地演变成了埙。最初埙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后来发展成为陶制的,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埙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侧壁开有音孔。埙经历了漫长阶段,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前些年在甘肃玉门火烧沟出土的父系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初期的埙,有三个音孔,能吹四个音。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时期,埙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埙已有六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了。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六个音孔,经历了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

  6、笛

  笛是一种管乐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笛,特点是无簧片。笛字属

  于由字族。在由字族里,由字都是声符兼义符。由字族汉字都与“滑”之义有关。笛的本义是“气体在其中滑行的竹管”。长期以来,对于中国竹笛是从什么时候才有的这个问题一直众说纷纭。近年来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与我们今天的六孔笛十分相似的骨笛,距今已有七千年的历史,应该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另外还有美国华侨收藏的战国时期七个按音孔横吹的铜笛;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初(公元前433年)曾侯乙墓中的两支横吹的笛;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三号汉墓(公元前168年)中的两支横吹的笛;广西贵县罗泊湾出土的一号墓中一支用二节竹制成的七个按音孔横吹的笛,都足已证明笛子是比其他任何乐器都早几代的、最原始的乐器。

  7、箫

  箫的产生,其历史可以追根溯源到远古时期。中国考古学表明,目前出土文物中发现了有距今七千多年的骨质发声器,考古学家称之为“骨哨”(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文物,现存浙江博物馆)。这批骨哨是用鸟禽类中段肢骨制成的,古代人将骨骼中的骨髓抽掉,形成一支中空的骨管,然后在管壁上打有孔洞,它们长7厘米左右,管径6--8毫米,略呈弧曲形,在凸弧面上开有二或三孔,可以吹出几个音来,于是就形成了骨哨。尽管考古学家们称之为骨

  哨,但从它的形状、结构和发声原理同现代箫笛作一比较,已基本上具备了乐器的雏形。我们是否可以认为骨哨应该就是箫笛的鼻祖呢?无怪今天有许多管乐大师们都认为骨哨就是今天的前身,因此干脆称它为“骨笛”。那么用竹子做的吹奏乐器又是什么年代形成的呢?《吕氏春秋》中写有:“黄帝命伶伦伐昆仑之竹为管”的记载。据说远古时期气候较暖,中国黄河流域遍长竹子,只是因为后来气候变化,竹箫子的生长线才南迁到长江流域。伶伦伐竹为管的记载,充分说明了用竹子做乐器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了。据传,后人将伶伦所订的律管编排在一起就形成了古代的排箫。在虞舜时代,曾出现过一部称之为“箾韶”的古代乐舞,“箾”即是今天的“箫”字。因为这部乐舞主要是用古代排箫来演奏的,所以我们认为《韶》的演奏使箫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大夏》是古代人民歌颂大禹治水为内容的古代乐舞,它共分为“九成”(九段音乐),用“籥”伴奏,又称为“夏竹九成”。竹就是排箫的前身。由此可见从《箾韶》到《大夏》,箫曾在中国音乐史上经历过多年的辉煌时代。周代,曾将我国古代乐器分为“八音”,它们分别是: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乐器,其中“竹”就是指箫和篪。自从国初期的曾侯乙墓的出土,箫做为古代乐器的实物才得以我们亲眼所见。因此提起“丝竹”二字,人们自然会想到这种乐器。

  8、编钟

  编钟是中国古代汉族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9、二胡

  二胡又名“胡琴”,唐代已出现,称“奚琴"”,宋代称“嵇琴”。一般认为今之胡琴由奚琴发展而来,现已成为我国独具魅力的拉弦乐器。它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

  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唐朝便出现胡琴一词,当时将西方、北方各民族称为胡人,胡琴为西方、北方民族传入乐器的通称。至元朝之后,明清时期,胡琴成为擦弦乐器的通称。

  10、琵琶

  琵琶被称为“弹拨乐器之王”,属于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琵琶,本作“批把”,拨弦乐器。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一书中曾有记载:“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这名古文的意思是:琵琶是骑在马

  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琵,向后挑进称做琶;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琵琶)。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

篇七:中国民族乐器的传承与发展

  

  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创新和发展——以笙为例发表时间:2020-04-14T15:19:25.303Z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期

  作者:

  晏景晟1蒲雅竹2[导读]笙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瑰宝,在经久的传承中逐步与民族音乐融为一体

  摘要:笙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瑰宝,在经久的传承中逐步与民族音乐融为一体。随着中国民间乐器创作和演出不断的丰富,笙音乐迎来其进一步发展的机遇。艺术家们对笙演奏作品及技法上的不断创新,笙演奏开始被民族音乐爱好者所热捧。本文就笙的沿革进行了追溯,并就笙在演奏上的创新做出了总结,并基于民族音乐发展趋势,对笙艺术的价值与发展进行了前瞻,将为这一民族乐器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民族乐器;笙;创新

  音乐是中华民族发展中的瑰宝,在长达数千年的流传中,它记录着炎黄儿女对于生活的颂扬,诠释着华夏子孙对家国的热爱。它跨越了时间、跨域了人文,在交流和发展中定型和新生。笙作为我国古乐器中的明珠,其形、其声最富有民族特色[1]。近年来,随着中国民间乐器创作和演出不断的丰富,笙音乐迎来其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在这一新的发展机遇下,笙也需实现在演出曲目、内容及形式上的创新,用笙诠释现代生活的美,使新时期的居民能够感受到笙音乐新的美。1.笙的沿革

  笙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其形如凤翼,声如凤鸣,因此,笙的演奏在民间也有“凤吹”的美誉。笙的起源最早可追述到殷商时期,在甲骨文当中就有记载,至今至少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笙的发展历程中曾出现过大笙(也称为“竽”)和小笙(也称为“和”)并存的时期。其中大笙多为22-36簧;小笙多为13-19簧。春秋时期笙的演奏达到了一个小的高潮,宫廷和市井中都有流行。至宋元时期可视为笙演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过渡时期,民间笙的演奏已十分地广泛。至明清时,笙的演奏也基本沿袭了宋制,在艺术上没有多大的变动,这时的笙已与现代笙一样,普遍为圆形的十七簧。新中国成立后,笙迎来了艺术的集中爆发期,这一古老的乐器在翻身人民歌颂新生活的过程中,被大量的使用。能适应独奏和各种伴奏、重奏、合奏演奏需求的组笙,如21簧笙,24簧笙,36簧笙、37簧笙等,此外还有运用于乐队的中音抱笙、低音抱笙、排笙等等[2]。

  2演奏的创新

  技法和作品是民族乐器得以新生的关键。技法上的创新有助于笙在表演张力上的提升,而作品上的创新则可为笙的传播提供新的载体。从作品层面而言,笙在民乐的演奏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唢呐、笛子的合从都离不可的一种乐器。一段时期以来,笙的曲目创作上未能很好的跟上,这就使得这种古乐器显示出了衰退的迹象。笙未能以独奏的方式来实现在民族乐器中的脱颖而出。直到2015年前后,在37簧笙上获得了演奏层面的突破。37簧笙的作品开始被广泛地演奏。从笙的技法上而言,不同的流派当中,都有着自己的“绝活”,成为颇具地域特色的笙流派的音乐标识。如山东笙演奏风格的顿气、剁气、顿弹、锯气、舌颤音等技巧的创新和运用,能够使得曲目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得到极大的提升[3]。

  3笙艺术的价值与发展

  笙艺术历史悠远,其技巧运用十分丰富,在演奏是既可以以单音的方式进行,也可以演奏传统的和音旋律,也能够在演奏中用一笙奏出多音,来完成对复调的演绎。在其传承中涌现出一大批古筝优秀的演奏家,如山东艺术学院的牟善平先生等,他们在承继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多部具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在演奏技巧上,更是不断推陈出新,用新的技法不断突破古笙演奏的瓶颈,展现出来美好的古笙的发展前景。随着国家对传统民族乐曲传承和保护的力度的不断加大,笙将在实现技艺传承的不断延续中,实现在曲目、曲调、技法、形式等层面的再提升。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民族乐器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被世界所盛赞。走出国门的民族乐器展现了浓郁的“中国风”。

  尤其是在37簧笙的发展中出现了一大批国际性的作品。这些作品在名家演奏下极大地提升了名气,成为中国笙探索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可以作品、演奏家两个层面的碰撞和融合中让笙音远播。同时,也应在笙的发展中打造完善的教学体系和推广体系,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能够有机会走近并喜欢上这一乐器,加入到传承的队伍中来[4]。

  4小结

  笙作为我国民族音乐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成员,在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大发展的背景下,也迎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古笙新曲不断涌现,在诠释着生活美好的同时,让人们享受了古笙音乐新的美。千年笙散发出新时期的光彩。而不可忽视的是,在笙的发展过程中,其也存在作品单薄、独奏瓶颈等问题。这些不仅仅需要更多的笙艺术家、艺术工作者逆流而上的激情,互相砥砺,通过不断的创新,用更为丰富的内容和技法来丰富民族音乐的宝库。同时更要寄托于更多的民族音乐爱好者的倾心投入,营造浓烈的民族音乐传承氛围,并实现在笙传承及大众化发展上的突破,使越来越多的居民关注笙、爱上笙,进而为笙的传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人文基础。

  参考文献:[1]贺岩雯.浅析中国古典乐器在流行音乐中的使用——以古筝为例[J].北方音乐,2016,36(23):143..[2]吕彬.戏曲与民族乐器传承发展中的新融合随想——以抚州采茶戏与古筝为例[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9,(10):143-144,146.[3]陈书怡.论互联网+对中国传统乐器发展的创新——以箜篌为例[J].戏剧之家,2018,0(5).[4]刘佳岑.影视配乐中民族乐器的发展与创新——以《恋爱通告》中古筝的运用为例[J].黄河之声,2019,(20):63.

篇八:中国民族乐器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罗嘉琪[1]唐衡[2]作者机构:[1]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10[2]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10出版物刊名:前沿页码:166-167页年卷期:2013年第7期主题词:民族器乐传承发展摘要: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族器乐演奏形式包括吹管乐器、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和打击乐器。新中国建立后,民族文化事业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民族乐器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不管是乐器制作,还是乐曲创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民族器乐在繁荣的新时代中光荣绽放。

篇九:中国民族乐器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民族乐器发展史(转载)

  总说

  周代曾以制作方法为据,分民乐为八类,称“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此种分类自周末至清初,沿用三千多年。其中石、木两类已极为罕见,石类较著名的有磬,木类有木鼓,还有不再流传的敔、柷等。

  其后,又有另一种分类方法,现下较为常见。以演奏方法为据,分为四类,吹奏类、弹拨类、拉弦类、打击类。其中吹奏类又分空气振动、哨片振动、簧片振动;弹拨类又分横式、竖式;拉弦类分类依据多样;打击类根据材质可分响铜、响木、皮革,根据音高又可分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两类。

  最早的,且有实物证明、年代可考的乐器为河南舞阳县出土的贾湖骨笛,距今已有近八千年。古韵悠悠,先秦遗响,我便从先秦说起。

  因多数乐器皆始于先秦时代,内容浩繁,便拆分两章,夏商(及以前)与两周。

  中国民乐的魅力

  中国民乐有哪些?

  中国民乐中有五声,“五声”也称“五音”,都有哪五个音阶?

  夏商·乐以息和

   

   

  早先乐器,多由劳动工具或生活用具发展而来。原始社会时期主要乐器有两类,敲击乐器和吹管乐器。陶钟、石磬、骨哨、骨笛、陶埙等均已出现,因陶钟等乐器我手里无相关演奏资料,便介绍骨笛、骨哨和陶埙。

  骨笛作为笛子的一种,发现于一九八六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遗址,至今仍流传于藏族牧区。现行曲有《春播》等。因无演奏资料,便也不再多作评价

  骨哨截取鸟禽类中段肢骨加工而成,有些可调声调。音质脆、尖,类似口哨,但音亮。《中国古典音乐历朝黄金年鉴》中有曲《原始狩猎图》,觉尖锐、凄厉,多为仿声。由此可见,骨哨并非作为单一乐器,大抵作狩猎之用。

  我于《乐德》一文中介绍,“埙具治后之德,圣人贵淹。于是,错凡银、借福勃。埙音古朴醇厚,八音之中,埙独占土音。‘正五声,调六律,刚柔必中,轻夺迷失,将金石以同恭,启笙竿于而启批极’,在古乐史上,埙之地位,与钟、磬等同。”陶埙与埙又有不同,陶埙器形多样,河姆渡遗址的陶埙,椭圆形,仅有吹孔,无音孔;仰韶文化遗址陶埙,略如橄榄,亦是仅有吹孔。陶埙作为埙的雏形,对于埙的发展可谓意义重大。

  及至夏商时期,笙、古琴和笛子这几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乐器出现。早时并无笙,只作笙中簧,许是以竹、木片所制,只可发出高低不同的音。到夏商诸代,发展以数根的竹簧之管参差插入葫芦之干壳内制成(今云贵边疆葫芦笙)。目前出土最早的笙为曾侯乙墓的匏笙,两周时期,笙已非常流行,与竽并存。另,据《史记》载,古琴出现的时间不会晚于尧舜时期,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超过四千年。但商周时期并非古琴的发展盛行期,此时便也不谈。同是《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笛,当称笛子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骨笛介绍(乐器)

  骨哨介绍(乐器)

  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

  两周·古乐遗响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渑池之会”一节有“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此处“缻”即缶,《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载“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作歌,乃以麋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这里的缶便作为一种生活用具,蒙兽皮而成鼓。

  乐器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早先的缶、石磬,作为实用性和表现性兼顾的乐器,或许还不甚明显,时至后来,编磬、编钟,以及各种丝竹类乐器的出现,无一不得益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两周时期,多见青铜乐器,如编钟、编铙等。出现于两周时期的非青铜类乐器主要有古筝、卧箜篌。

  古筝的起源,争议甚多。筝于古诗文中多称“秦筝

  ”,如曹植《箜篌引》云,“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李斯公元前二百三十七年作《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因此,筝在秦国的流行当是在此之前,筝的起源更应早于此时。条件所限,无法仔细考证,便也姑且算作两周。尤要注明,筝为蒙恬所造,纯属以讹传讹,并无此事。古代箜篌大致分卧箜篌、竖箜篌和凤首箜篌。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与琴瑟相似的卧箜篌。

  此时,古琴、埙等,已经有了较大发展。《列子·汤问》载,古琴曲《高山流水》,便是出现在此时。提及古琴曲,还有《幽兰》,相传为孔子所作,但真实度有待商榷。

  此时的埙已有六孔,有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哀郢》、《楚歌》为埙曲代表作。若论苍凉,箫音过悲,若于高楼之上,望断天涯路;笛音过硬,似是取之节中,挺拔刚劲。埙音,如于风沙之中,战场之上,独吟一曲萧索。

  两周时期战乱频繁,小国朝不保夕,同时各国思想发展迅速,士大夫阶层得以壮大,琴埙之发展,也在情理之中。

  曾侯乙墓的编钟

  古琴起源的传说

  古筝是我国的出名的乐器吗?

  秦汉魏晋·且数铮然

   

   

  秦汉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分裂至一统,又由一统至分裂。此段时间,阮、琵琶、竖箜篌、凤首箜篌出现,筝、笛得以发展。

  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出现于秦朝。“推手为枇,引手为杷”,所以名为“枇杷”(琵琶)。在当时,“琵琶”所指的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琵琶”,当是琉特属弹拨乐器总称,例如阮、柳琴、月琴等。“琵琶”此名,得于魏晋,真正意义上的琵琶,于南北朝时由龟兹传入内地。此时琵琶还属雏形,横抱演奏,曲目记载甚少,不谈。

  阮起源于中亚,同样由龟兹传入内地,汉时称“秦琵琶”。晋代“竹林七贤”的阮

  咸擅弹此器,因为他,阮也曾风靡一时,但后因动乱,阮曾一度失传。比之琵琶,阮音低沉,音色暗淡,琵琶音脆,大珠小珠落玉盘。

  竖箜篌于东汉之时由伊朗传入,为角形箜篌,为区别于中土卧箜篌,名竖箜篌。凤首箜篌东晋时由印度传入,晋曹毗《箜篌赋》言

  “龙身凤形,连翻窈窕,缨以金彩,络以翠藻”,故知其名源自凤首为饰。

  此时,古筝向淡雅古朴发展,“慷慨”之音,已不复见。相传,筝为裂瑟而成,虽为无稽之谈,但齐瑟柔和,秦筝起先铿锵,后转为平和优雅,由此看来,倒也有些关系。

  《梅花三弄》,笛存古曲,仅此一首,便是现于此时。宋人程大昌的《演繁露》中,记有“桓伊下马踞胡床取笛三弄”之事,明朱权《神奇秘谱》中辑有《梅花三弄》琴曲,曲前小序云:“桓伊出笛作《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梅花三弄》,三弄为曲,起序悠扬,泛音

  高昂,极之动听。

  至于古琴,嵇康弹奏的《广陵散》,阮籍《酒狂》皆于此时成曲。《广陵散》为古琴曲中唯一杀伐之音,一般与《聂政刺韩王》归为同曲。公元二百六十二年,嵇康被小

  人陷害,司马昭下令将其处死,三千太学生向朝廷请愿,祈求释放嵇康并要求拜他为师。想当然,如此“无理取闹”的要求朝廷自是不会接受。于是,刑场之上,嵇康琴曲一首,自此,《广陵止息》为绝响。此曲清时失传,后由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打谱整理,也是万幸。

  箜篌介绍(乐器)

  广陵散介绍(曲)

  梅花三弄介绍(曲)

  隋唐·盛世天舞

   

  作为中国封建制的鼎盛期,各种乐器都在隋唐成为定制,并得以完善。此时出现的主要乐器有二胡,箫也从笛中分派而出,竖吹篪为箫,横吹则为笛,同时,唐朝吕才制“尺八”传入日本。笙、阮、琵琶、箜篌、古琴、笛等,都迎来了发展的高峰。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在宫廷演奏中,古筝却渐渐为箜篌所取代。筝声此时已完全不复“慷慨”,与现在已经大体相似,对于隋唐盛世,显然已不适合。而箜篌华丽优雅,声调繁复,于是便渐渐成为宫廷演奏的重中之重。同时,因竽一般用于雅乐,九、十部乐中已经废弃,便也逐渐失去重要作用。

  二胡发源于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为“奚琴”,宋陈蜴在《乐书》载“奚琴本胡乐也”。二胡可谓是出现晚、发展快的典范,但“二胡”此名,却是出现于近代。笛箫同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箫”名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即洞箫。在秦汉至唐,箫是指编管的排箫。《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当因韶乐伴奏乐器以箫(当时为排箫)为主而有此称。

  此时期乐曲多为合奏,《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曲》便为其中翘楚。

  二胡介绍(乐器)

  箫的由来和时间?霓裳羽衣曲的所有资料

  宋元·囿形于迹

   

   

  宋元时期可以说是将各种乐器规范化的一个时期,但同时,也有乐器在此时失传。程朱理学,影响了方方面面,在我看来,它必然影响了乐器的发展,在宋元时期消失或失传的主要乐器有竽、卧箜篌等。北宋景德三年,即公元一零零六年,宫廷乐工单仲辛制作十九簧笙,但十九簧笙亦在此后失传,现多为十四、十七簧笙。

  宋代设局制琴,称之“官琴”,制法发生变化,琴身扁而长大,尺寸大于唐琴。南宋除仿古之作外,体形逐渐扁平狭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耸而狭之状,京师、两浙、江西等古琴流派出现。之前,汉朝南方有蜀山琴派,司马相如、杨雄、诸葛亮、姜维等人为其代表,晋初北方有竹林派,代表者为嵇康。唐朝起,琴学流派已见于著录,此时,琴派分支已然渐多,《潇湘水云》便由浙派琴家郭沔作成。

  发展至此,古筝舍弃鹿骨爪,开始使用义甲弹奏,这赋予了筝更大的表现力和发展空间。相反,箜篌因其制作

  复杂,演奏困难,困于深宫,“在外不曾辄教人,内里声声不遣出”,后又遭儒教诬之“靡靡之音”,已是奄奄一息。卧箜篌已然失传,箜篌古曲,竟不再现。

  琵琶经过隋唐发展,由四个音位增至十六个,即四相十二品。左右手共四个指法系统完善,琵琶发展已近成熟。现今所知最早的琵琶曲《海青拿天鹅》,据史料所载,也是出现于元朝。

  宋时,二胡名为“嵇琴”,大抵为宋末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认为“嵇琴”乃嵇康所制之故。此外,《补笔谈·乐律》

  “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一弦成曲,应当技艺高绝。

  琵琶介绍(乐器)

  潇湘水云介绍(乐曲)

  海青拿天鹅介绍(乐曲)

  明清·徒叹嗟然

   

   

  说是嗟然,其实不尽然。

  一种很重要的乐器出现于此时——扬琴。扬琴明末由波斯传入,原型萨泰里琴,是现代中国民族乐队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扬琴与钢琴同宗,音色宏大,刚柔相济,却无甚特色,便也适合作为配乐。明清时期,明太祖之子朱权编纂《神奇秘谱》,将诸多绝响流传于世;箫形制完善;古琴琴派多样;笛子细化,曲梆分流;琵琶文武曲相继出现;二胡传遍大江南北……

  但,箜篌消失。

  竖箜篌只于敦煌壁画可见一二,卧箜篌宋后失传,凤首箜篌,在明代后,也消失了踪迹。曾经盛极一时,清时已是仙迹渺然。

  至此,清及以前几种主要乐器的发展已大概介绍完毕。

  神奇秘谱

  扬琴介绍(乐器)

  梆笛和曲笛的区别是什么

  终

  近代至今,民乐有了可喜的发展。失传的箜篌经由多人努力又重现于世,且产生新的种类,雁柱箜篌。通过考证改编,一些失落的古曲芳踪再寻。

  感谢您的关注与阅读——须知乐器乃至文化的传承,依靠的便是代代不竭的发展。

推荐访问:中国民族乐器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乐器 中国 传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