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学设计 >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全文)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全文)

时间:2022-05-26 19:20:08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过零丁洋》-教学设计(全文),供大家参考。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全文)

 

 《 过零丁洋 》教学设计 课时:1 课时 教学目标:

 1. 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掌握从意象、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诗歌的方法。

 2. 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以身殉国的壮烈情怀。

 教学重点:

 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掌握从意象、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请同学结合预习单,介绍文天祥:

 文天祥,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南宋末,全力抗敌,兵败被俘,始终不屈于元人的威逼利诱,最后从容就义。

 此诗是作者的代表作,创作于被俘后的第二年被押解路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写此诗以明志节。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

 【设计说明】了解诗人经历及创作背景,由人及诗。

 二、朗读诗作,感知诗情 请同学们自行朗读本诗三遍,找到你认为最合适的朗读的语音语调和情感。

 再读(分组读,个人读,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初读诗歌,感知诗情。

 三、赏析诗句,把握情感 (一)诗的首联写了哪两件事? 明确:1.受到皇帝选拔,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2.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经度过四年。

 (二)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除了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狱中浮萍。将国家命运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书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三)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的“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妙在何处? 明确:“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巧借两个地名,渲染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人难免一死,为祖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永垂史册。这两句诗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现了民族气节。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品析关键字词的方法,解读人物面对国破家亡是的心情;面对敌人死亡威胁时的豪壮。

 (五)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明确: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最后一句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概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

 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设计意图】回顾和梳理品析本诗的路径,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把握诗情。

 (六)试提炼本诗的主旨 明确:诗人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达了自己忠贞为国、视死如归的决心,体现了其崇高的民族气节。

 四、朗读诗作,熟读成诵 可采取多种朗读方式

 五、课堂反馈 1. 诗的颔联用

  和

 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及个人的命运。

 2. 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所表现出来的“

 ?

 ”的气概与孟子“舍生取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对孟子“舍生取义”生死观的最好诠释。

 3. 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从回想自己的仕途经历写起,写出诗人为国事历尽艰辛。遭逢:遭遇。起一经:指通过某一部经书的考试而得官。

 B. 第二句写兴兵抗元四年,抗战的烽火逐渐稀少。干戈:泛指武器,借指战争。寥落稀少。四周星:四年。

 C. 颔联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对仗工整,形象鲜明,感情炽烈,读之使人怆然。

 D. 颈联将“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富含感情色彩的地名连用,语意双关,悲凉满怀,可谓诗海绝唱。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5.《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表达的思想情感。

  六、作业布置

 1、完成练习部分勾选题

 板书设计:

 过零丁洋 步入仕途,起兵抗元

 舍生取义,名垂青史 国家危难,命运艰辛

 叙事

 抒情

 忧国之痛 形势险恶,境况危苦

 为国捐躯

  豪情壮志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全文 丁洋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一等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