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公文范文 > 主题教育 > 嘉兴市新农村村庄规划要素分析

嘉兴市新农村村庄规划要素分析

时间:2022-04-09 14:19:07 浏览次数:

嘉兴市新农村村庄规划的要素分析 ——以余新镇曹王村为例 摘 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但是由于“城市本位”思想的束缚以及我国农村地区固有的特质和属性,套用城市规划的方法与思路进行新农村建设,往往不能很好的进行新农村建设。

规划对建设起先导作用。2008年5月,嘉兴市开始在嘉善县试点“两分两换”,首批试点在三个月内完成。但是因时间紧促,此批试点缺乏有效的理论分析及案例指导,规划不尽合理,因而此文将嘉兴市新农村村庄规划的要素作为研究对象。

在绪论部分,笔者介绍了选题的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是对新农村村庄规划的基础研究,通过对统筹城乡发展、两分两换、农民集聚、村庄规划与村庄规划要素相关概念的介绍,方便读者理解本文研究对象的相关概念,接着介绍了国内外村庄建设规划的研究现状,对新农村村庄规划的理论进行分析,点出新农村规划与村庄规划的关系,并介绍了我国新农村村庄规划的发展历程。第三部分是对嘉定地区村庄规划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自然地理、历史文脉、社会经济等方面对南湖区余新镇进行详细描述。第四部分是对曹王村村庄规划编制的要素分析以及这些要素的实际应用,该部分笔者将会从此次调研内容与调研成果出发,分析曹王村的村庄规划。第五部分介绍的是新农村村庄规划要素体系的构建,分别从村庄规划要素体系构建的思路、需求因素与制约因素的对比协调机制以及村庄规划核心要素的运用方法几节来介绍,并提出了村庄规划要素分析体系完善提升的机制。第六部分为结语。

本文将从要素分析以及基础调研的角度出发,来反思村庄规划价值并拓展村庄规划思路,希望可以为村庄规划编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新农村,村庄规划,村庄规划要素,城乡一体化,用地布局 Elements of the New Rural Village Planning in Jiaxing ——With YuXin Caowang village As an Example Abstract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s the great historical task of the Party at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Sixteenth proposed,however, due to the shackles and rural areas of China “City Orientation“ Thought inherent qualities and attributes,apply urban planning methods and ideas new rural construction,often can not be very good for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is the construction of a pioneering role.In May 2008, it began in Jiashan County of Jiaxing City pilot “two-for-two“,the first pilot to complete in three months.However, due to a short timeframe,this batch of pilot lack of effectiv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case guidance,planning is not reasonable,this article will therefore Jiaxing City, the new rural village planning elements of the study. In the preface,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research ideas and research methods;The second part is the basis for the study of new rural village planning,By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 two-for-two, farmers gather, village planning and village planning elements introduced related concepts, to facilit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s analyzed in this study,Then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village construction planning, rural village planning new theory to analyze, point out the new rural planning and village planning relationships and introduced China's new rural village planning development process.The third part is the status of Jiading Area Village Planning and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 from physical geography, historical context, socio-economic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Lake District over the new town be described in detail.The fourth part is a factor analysis Cao Wangcun village planning an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se elements, which will be part of the author from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research results, analyzes Cao Wangcun village planning.The fifth part is to introduce the new village planning to build elements of the system, compared to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were from the village planning elements system construction ideas, demand factors and constraints as well as the use of the core elements of village planning methods sections to introduce and presents elements of the village planning system is perfect lift mechanism. The sixth part is the conclus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factor analysis, basic research point of view, through the village planning to expand to reflect the value of the idea of village planning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urban and rural village planning process. Key words:New Countryside,Village Planning,elements of village planning,Rural Integration,Land layout 目 录 1 引言 1 1.1 选题的背景、研究的意义 1 1.2 文章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2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3 1.4 国内外村庄建设规划研究现状 4 1.5 本课题的创新与不足 5 2 基本理论概述 7 2.1 相关概念理论 7 2.2 新农村村庄规划的理论基础 8 2.3 新农村规划与村庄规划的关系 10 3 我国新农村村庄规划整体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 12 3.1 我国新农村村庄规划发展历程 12 3.2 我国新农村村庄规划发展现状 13 4 嘉兴地区村庄规划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4 4.1 嘉兴地区行政村的基础共性特点 14 4.2 嘉兴现有村庄规划基本情况及案例介绍 15 4.3 嘉兴现有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 17 4.4 村庄规划编制的要素分析的基本内容 19 5 曹王村村庄规划编制的要素分析要求及其实际应用 21 5.1 曹王村规划要素分析及村庄规划 21 5.2 曹王村村庄规划的调研内容及调研成果 33 5.3 曹王村村庄规划重要要素分析 36 6 新农村村庄规划要素体系的构建 40 6.1 村庄规划要素分析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40 6.2 需求因素与制约因素的对比协调机制 41 6.3 村庄规划核心要素的运用方法 43 6.4 村庄规划要素分析体系完善提升制度 44 7 结语 46 7.1 主要分析结论 46 7.2 分析的特色和创新 46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46 参考文献 48 致谢 50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研究的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但是由于“城市本位”思想的束缚以及我国农村地区固有的特质和属性,套用城市规划的方法与思路进行新农村建设,往往不能很好的进行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以下几点原因。

(1)时代背景——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五个统筹、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对城乡二次元结构消除的必然要求,对村庄规划可以科学而高效的调整资源、产业及人口布局,可以使农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政策导向——对“三农”问题的解决 农业、农民及农村这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环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解决农业的发展问题、农村的建设问题以及农民的生活水平问题都有重大的作用。

(3)区域协调——融入都市圈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将会给农村的发展提供机遇,为农村的经济水平提高带来助益。

(4)发展要求——城乡统筹的实现 农村地区由于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制约,使村庄的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造成土地资源大量浪费。村庄现在布局并不能很好的适应城乡统筹大形势下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1.1.2 研究的意义 规划对建设起先导作用。2008年5月,嘉兴市开始在嘉善县试点“两分两换”,首批试点在三个月内完成。但是因时间紧促,此批试点缺乏有效的理论分析及案例指导,规划不尽合理,因而此文将嘉兴市新农村村庄规划的要素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村庄规划有以下三点意义。

(1)政策意义——为“两分两换”的推进提供规划技术支撑 2008年5月,嘉兴市开始在嘉善县陶庄镇、南湖区余新镇、七星镇等9个镇开始试点“两分两换”。为了加快项目进度,首批试点乡镇基本上在三个月内完成新农村村庄集聚点的规划设计。由于时间紧促,缺乏有效案例指导和理论分析,这些村庄规划中必然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对村庄大拆大建、对新农村的规划编制不够规范以及对新农村规划的认识不足等不良现象。“两分两换”的目的之一在于提高农村居住效率,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因此,现阶段进行农村村庄规划要素的探讨能够为“两分两换”的推进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

(2)理论意义——拓展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的思路 当前,农村地区我国的人居环境质量较差,这是由于土地制度、经济发展条件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限制,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分必要,但是在建设过程中,受到“城市本位”思想的影响,往往将城市规划的方法套入到农村中,没有全面的考虑农村本身的属性及特质,这些不仅仅不能使我国农村的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在某种程度上却破坏了地方文化及自然特征。另外,我国农村地区在不断发展,现有的村庄规划理论相对来说已经比较滞后。所以本文将从要素分析以及基础调研的角度出发,来反思村庄规划价值并拓展村庄规划思路,希望可以为村庄规划编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3)现实意义——探寻嘉兴地区村庄建设的发展路径 规划是建设的先导。在嘉兴这样的平原地区通过规划要素研究为村庄发展提供依据,是促进嘉兴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有效利用本土资源、地区城镇化以及改善“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1.2 文章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1.2.1 文章研究的对象 嘉兴市在2008年5月开始在嘉善县试点“两分两换”,首批试点在三个月内完成。但是因时间紧促,此批试点缺乏有效的理论分析及案例指导,规划不尽合理,因而此文将嘉兴市新农村村庄规划的要素作为研究对象。笔者将结合现阶段“两分两换”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和嘉兴地区村庄的现实问题,重点探讨余新镇曹王村村庄规划村庄规划要素分析,找寻适合嘉兴地区乃至长三角地区村庄规划发展的技术方向,并以此为“两分两换”过程中的村庄规划编制提供合理的要素分析思路。

1.2.2 文章研究的内容 本文第二部分是对新农村村庄规划的基础研究,通过对统筹城乡发展、两分两换、农民集聚、村庄规划与村庄规划要素相关概念的介绍,方便读者理解本文研究对象的相关概念,接着介绍了国内外村庄建设规划的研究现状,对新农村村庄规划的理论进行分析,点出新农村规划与村庄规划的关系,并介绍了我国新农村村庄规划的发展历程。第三部分是对嘉定地区村庄规划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自然地理、历史文脉、社会经济等方面对南湖区余新镇进行详细描述。第四部分是对曹王村村庄规划编制的要素分析以及这些要素的实际应用,该部分笔者将会从此次调研内容与调研成果出发,分析曹王村的村庄规划。第五部分介绍的是新农村村庄规划要素体系的构建,分别从村庄规划要素体系构建的思路、需求因素与制约因素的对比协调机制以及村庄规划核心要素的运用方法几节来介绍,并提出了村庄规划要素分析体系完善提升的机制。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本课题是在“两分两换”基础上新农村村庄规划编制的探索和规划要素分析,实际案例来自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曹王村的新农村安置点规划。首先介绍了选题的背景以及研究的意义、研究的对象、研究的内容,以便读者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本文的研究对象,接着介绍了新农村村庄规划的基础概念及理论,方便读者理解文章,接着分析嘉兴地区村庄规划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再之后通过实例具体描述曹王村村庄规划编制的要素分析要求及在村庄规划编制的实际应用。最后从整体出发,阐明新农村村庄规划要素分析体力构建的基本思路并作出结论。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笔者在进行概念解释及理论分析时,将会利用互联网及图书馆等工具,阅读关于村庄规划方面的文献,从中了解村庄规划的研究动态及成果,吸收教训,借鉴经验。

(2)调查分析法(座谈访问、现场问卷以及实地调查)
通过座谈访问、现场问卷等方法对曹王村进行实地调研,从中了解曹王村的自然状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从而有客观的判断及认识。

(3)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及地理学等多种学科中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和城乡统筹发展问题有过涉及,笔者选择的研究对象的学科交叉性及综合性很强,通过多学科综合研究法,从理论与实践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增加本研究的包容性以及前瞻性。

(4)综合论证法(归纳与演绎、实证与规范、定性与定量)
笔者在此文中综合运用了定性与定量、归纳与演绎等方法,探讨嘉兴村庄规划策略,并通过实例分析,综合现有的村庄规划理论与方法,从而得出适合曹王村村庄规划核心要素的分析理论。

1.4 国内外村庄建设规划研究现状 1.4.1 国外村庄建设规划研究现状 (1)西南英格兰乡村规划 目标导向型规划是新南英格兰乡村规划的方式,其目标是建设一个包括村庄、集镇、散落居民点的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社区。

在规划中,西南英格兰依据社会、经济、人口等数据来对乡村的运作方式、内在需求以及乡村的功能特点进行分析,再联系不同乡村地区的特点,整合成规划的相关观点,依据这种观点来制定适合乡村地区的发展策略,该策略包含的主要是农业、矿物、休闲娱乐、基础设施、交通、旅游、住房、就业几大方面。

(2)法国乡村开发与建设实践 作为高度城市化的国家,法国“城市”和“乡村”的区别主要是从人民的聚居程度、人口规模以及建设密度和产业活动的多少来区分的。作为全球第二大的农产品出口国,法国的乡村开发与建设重点从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上进行,通过提高乡村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来增加乡村地区的劳动收益,从而使乡村地区的景观特色和生产结构进行改变,继而影响居民的精神状态。在进行乡村开发之后,法国农村中仅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人从事农业活动,大量的劳动力被解放出来,从事其他的例如农业旅游业、制造业、材业、食品加工业或种植业等行业中,并将这些乡村开发进行规划,将其与城市开发相结合,通过灵活的协约机制使各个部门共同参与,使农村和城市共同发展。

(3)韩国新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韩国城市居民与乡村农民的收入差距过大,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于是在韩国政府主导下,发起了新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中,主要是通过政府的扶植,来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居住环境,并且进行农村的工程建设与项目开发,通过这些方式,一方面来使城乡之间的差距缩小,调动了农民建设新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本国内需,促进了本国经济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共赢。

(4)日本农村建设和造村运动 一九六零年,日本开始对农村进行全面化的规划管理,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的城市化水平已达百分之八十以上。日本的枣村运动以及农村建设是在高速的经济增长引起城市无序扩张的情况下开始实施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农地,并且使农业健康发展。

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问题,日本采取多种措施,利用土地调换达到使土地连片的办法,加大农业的经营规模与农业的现代化,从而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并促进了农民就业,继而达到城乡统筹的目的,实现城市农村和谐发展。

1.4.2 国内村庄建设规划研究现状 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及地理学等多种学科中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和城乡统筹发展问题有过涉及,在十六届物种全会之后,关于新农村建设成为了各个领域专家研究的热门话题,从不容的领域、不同的角度来看,各专家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关于村庄规划编制以及实施却是各个专家研究的重点。笔者在此将部分学者规划研究列举如下:
(1)针对我国目前农村村庄内存在的土地浪费现象及脏乱差的现状,2002年刘冠生指出,对于村庄的规划,必须包含三个部分,为:
①居民点选址的规划 ②居民住宅的规划 ③基础设施的规划 (2)农村的规划应当立足于区域层面,将农村的环境问题以及经济问题进行统筹,从农村区域的层面上来说,这是2005年叶齐茂提出的观点,他还认为,农村的规划应当将形体设计及政策制定进行统筹,例如对农村交通政策及土地利用的规划或对农村居民点边界的规划等。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应当是现有的自然村的公共基础建设,并且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间在2020年最好。这是2006年林毅夫的观点,他认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必要措施便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当前经济和社会整体形势下的要求,另外,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农民进行参与,包括设计、监工以及具体措施的实施,主要利用公共财政投入建设。

1.5 本课题的创新与不足 1.5.1 本课题的创新 现在村庄规划的一些理论重点研究了规划的编制策略,很少对规划要素进行专项研究分析。但在实际规划运用过程中不得不进行要素之间的权衡和妥协,因此在这方面本文做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另外本文主要通过典型案例的编制来说明村庄规划要素分析的重要性、要素之间关联性及制约性,并探索一种有效的规划要素分析方法和编制逻辑,从而提高村庄规划编制的合理性。

因为本文以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曹王村为例子,属于长三角平原地区典型行政村(产业以农业为主,务农人口及农村常住人口呈逐步下降趋势,无重大文化特色产业和工业产业),因此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可以为长三角地区的一些村庄实施规划提供有效帮助,也能对今后嘉兴“两分两换”村庄规划下一步的提升修改提供参考意见。

1.5.2 本课题的不足 因为研究对象偏少,面对全国不同特色村庄类型虽有典型性但不具备全面性,规划要素分析成果运用面偏窄。

2 基本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理论 2.1.1 统筹城乡发展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以及时代特征,为解决“三农”问题、“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建设小康社会,党中央在十六大上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决策,包括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的统筹、自然与人和谐发展的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的统筹、区域发展的统筹以及城乡发展的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注重农村发展,贯彻城市支持农村以及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解决“三农”问题从而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并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从而促进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乡互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及“协调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措施与方式。

2.1.2 两分两换 “两分两换”又被称为“第三次土地革命”,是关于“土地流转”的试验,在党第17届会议上通过,该政策是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来换租、换股以及增加保障的集约经营的生产方式,用宅基地换房、换地方以及换钱的集中居住的生活方式。简单来讲,就是将承包地与宅基地分开,将土地流转与搬迁分开。

2.1.3 农民集聚 农民集聚是指农民通过宅基地置换等方式在“有偿、依法及自愿”的基础上将整村连片搬迁或跨镇集聚的一种方式,同时在农民集聚时,做好农房的拆旧搬新和用地复垦的方式,在此过程中,农户需将建设用地及宅基地的使用权交给集体,由集体来处置。

2.1.4 村庄规划 村庄规划有两个阶段,为村庄建设规划和村庄总体规划。依据《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村庄规划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1)乡镇行政区域的村庄布点。

(2)村庄的规模、性质、位置以及村庄的发展方向. (3)村庄的绿化、商业、邮电、供水、供电以及交通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的设置。

村庄的建设规划一般要求需在村庄总体规则指导下进行,依据本乡镇的实际实际清情况安排村庄的配套设施。

2.1.5 村庄规划要素 对于村庄规划,有四点要素内容 (1)对乡村的经济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分析评价。

(2)乡村经济发展方向、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整体的布局。

(3)乡村经济各部门的效益、发展的规模、发展的速度及发展水平。

(4)需依据乡村现有的生产基础、乡村的资源条件、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和方针制定,从而使乡村可以长远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新农村村庄规划的理论基础 2.2.1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时提出的一种理论模式,由二元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逐渐发展完善而形成的,在二元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中,各国的区域科学家、现代化理论家以及发展经济学家的重点都在二元经济结构上,并通对现代化道路和经济增长模式,重点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和经济增长模式的研究,取得许多重大成果。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二元结构开始拓展,包含内容扩大,社会、文化、政治等领域二元结构都有所涉及,自此,而言结构概念得到国际的认同。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Lewis完整系统的将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在其著作《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描述出来,指出发展中国家由两种经济体系并存,分别是城市现代工业体系和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体系,“二元经济结构”便由这两种体系构成。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中,由于农村生产条件、耕地数量等因素的限制,传统农业的产量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很难再获得突破性的进展,甚至有负增长情况的出现,直接的结果就是农村农业部门的人口过剩,这种过剩的农业人口是导致发展中国家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之一,也是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难以迅速增长的原因之一。

2.2.2 增长极理论 普劳克斯在1950年提出经济增长极理论,该理论在西方经济区域理论中处于基石地位。

普劳克斯认为,区域经济一般是由一个经济“增长中心”率先发展,因为区域经济不可能达到同步发展,只能是相对的平衡发展,所以通过这个“增长中心”来作为一个区域的“增长极”,利用这个“增长极”的导向作用对周围地区和部门进行传导,使经济可以快速发展并产生扩散效应,进而达到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该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增长极理论开始更加强调空间的集中布置产生的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增长极可以理解成一种磁力场,经济增长比较快的城市通过自身的快速发展,处于区域的中心位置,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支配,所以通常会通过有效的配置增长极并对增长极进行规划,以达到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目的。

增长极理论是许多国家采用的利用,在解决区域发展及区域规划问题上,增长极理论在消除落后地区的贫困问题上起到一定的效果。这种方式与地区优先发展战略有相似之处,同时还兼顾落后地区,对于解决地区收入差距以及地区发展差距有着重要的作用。

2.2.3 城乡一体化理论 乡村与城市发展的最终的趋势就是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理念是恩格斯在十九世纪便已提出的,恩格斯认为,乡村与城市之间只有暂时的差别,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将最终使这种差别消失。在城市规划学和城市学中,有专家认为,城乡对立的旧的社会结构形态终将会被城乡一体化的新的社会结构取代。

城乡一体化将会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城乡居民的居住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方式发生变化,并促进了城乡之间资源要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以及城乡人口的融合,从而使各种资源相互服务,继而使城乡的社会、经济、生态及文化上可以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是机制和体制的创新、是工作方法和领导方式的创新、是政策措施和思想观念的创新,也是利益关系与产业布局的调整。

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通过以下方式:
(1)推进城市化进程 我国农民收入被制约的根本原因是人均占有资源太少。作为水资源密集型和耕地密集型的农业,我国人均耕地却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二分之一,水资源人均仅为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这些都直接造成了我国农产品过高的生产成本以及过低的纯收益,所以,增加农民收入,比如要对劲农村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也应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步推进,这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路径。

(2)对农村支持加大,调整国民收入分配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比较低并且增长缓慢的一个原因是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过高,只有将消费比重提高,将投资比重降低,在这个过程中是投资与消费比例达到可以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水平,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与实现城乡一体化。

(3)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 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可以使农民与城市居民有着公平竞争的市场,有着平等竞争的就业几乎,这样可以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解放,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服务于其他行业,从而促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

(4)通过制度及科技来使农村经济繁荣 先进的农业技术可以促进农业丰收,优良品种的引进也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之上,国家应当对农业社会化的服务体系进行完善,例如建立起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等,对农村的金融体制进行改革等,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样才能优化城乡产业之间的布局,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继而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2.2.4 区域整合理论 区域整合可以通过内外协调机制将不同性质、不同功能的地域系统相联系,并使其形成一个整体,从而使整个大区域内各种功能实现协调及优化,达到综合效益平衡提高的目的,以便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对乡村和城市的整合来说,区域整合理论通过对核心-边缘区域的社会、政治、文化及经济各个方面进行整合,使产业分工并且可以优势互补,城乡互动,在这种体系下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3 新农村规划与村庄规划的关系 2.3.1 新农村规划 新农村规划是实现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必经之路,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既定目标,必须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发动各方面的人力、物力等,综合指导,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接着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科学规划,以达到新农村规划的目标。在进行新农村规划时,必须因地制宜,先规划好再行动,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及自然资源,是地域特色凸显,并且完善村庄的配套措施改善村庄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新农村规划。

2.3.2 村庄规划 村庄规划有两个阶段,为村庄建设规划和村庄总体规划。依据《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村庄规划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1)乡镇行政区域的村庄布点。

(2)村庄的规模、性质、位置以及村庄的发展方向. (3)村庄的绿化、商业、邮电、供水、供电以及交通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的设置。

村庄的建设规划一般要求需在村庄总体规则指导下进行,依据本乡镇的实际实际清情况安排村庄的配套设施。

2.3.3 二者之间的关系 新农村规划必须建立在村庄规划的整体思路之下,在村庄规划的基本要求之下,根据当地的经济、政治、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等主客观因素进行规划。

3 我国新农村村庄规划整体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 3.1 我国新农村村庄规划发展历程 3.1.1 水利工程和农业合作化时期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时,战后重建是我国建设的首要任务,在这个阶段,水利工程及土地改革对中国新农村的建设完善及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个阶段下,土地改革改变了过去的耕作方式,使农业产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奠定了日后农村经济的基础。

3.1.2 人民公社时期 人民公社使其正是一五时期,我国的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农业和工业的用地问题开始出现,所以1956年,《农业发展十二年计划》的提出,使得农村生产方式发生一定的改变,工厂以及公共设施的大范围建设,也促进了农村村庄的合并,并且居民点分布和农村用地的布局也发生了改变,不过最终由于此次建设存在的乌托邦色彩,失败也成了必然的结局。

3.1.3 经济恢复时期 在经济复苏时期,我国由于人民公社时期对农业生产的忽视,使得粮食短缺问题明显,于是国家加强了对农产品生产的重视,并且进行了新式农宅的设计研究和新型农村的规划,在规划中,对配套设施和居住方式进行了重点设计,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1.4 农房建设阶段 农房建设阶段是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而出现的,由于该时期集镇及村庄建设发展迅速,出现农房乱占耕地的现象,并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于是国家开始将耕地保护作为重点,通过对村镇的规划结束自发建设村镇的状态,对农房乱占耕地现象进行了遏制,对农村建设进行了指导。

3.1.5 村镇建设阶段 村镇建设阶段是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开展的,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转型,经济不断发展,乡镇工业的发展更为迅速,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面貌出现巨大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开始推进,但是由于缺乏规划,导师农村的规划质量不高,继而在后期产生了一系列的弊端。

3.1.6 小城镇建设阶段 小城镇建设阶段是由国家引导的,在一九九三年,“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带动村镇建设全面发展”这个政策的提出,对小城镇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对小城镇的管理、建设以及规划进行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村镇建设工作者的专业技能以及政策理念,使农村规划开始朝着多元化发展,如何使农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了该时期的重要关注点。

3.1.7 城乡统筹建设阶段 近年来,城镇化速度逐步加快,我国进入了城乡快速变革的时期,逐渐开始了城乡统筹的研究,并且意识到城乡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只有二者统筹发展,才能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更好发展。

总体看来,在统筹城乡发展阶段,人们更多的是从宏观的角度来对农村规划进行理解,虽然农村城市差异很大,但割裂开来有区别的对待必然会造成更多的问题,所以因地制宜的制定合理的规划,对乡村城市的统筹发展以及政治经济的平衡发展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3.2 我国新农村村庄规划发展现状 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新农村规划出现的时间并不算很长,虽然我国历史悠久,但是方法和理论却是相当少。相对来说,对于农村的规划是比较滞后的,过去的各种农村运动也存在着一定的历史问题。在当代,我国关于农村的规划、态度以及方法都在发展,新农村规划最根本的应当是在农村内部,内部的发展才是新农村建设的最本质动力,另外,新农村建设不仅仅需要自下而上的推动力也需要自上而下的助力,只有两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发展。

4 嘉兴地区村庄规划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嘉兴地区行政村的基础共性特点 4.1.1 自然地埋的共性特征 周边良好的地理环境是居住空间的基础,同时,周边地理环境也制约着村庄居住空间的外部形态以及内部构造,不同地区的村庄居住空间是各不相同的。如北方地势的平坦使得村庄规模相对来说比较大,南方较大的地势变化以及密集的水网使得村庄的规模小于北方。

嘉兴由于本地的地形地貌,使得该区域内村民住宅组合比较单调,村庄的街巷也多为曲线型,居民居住组团的规模也相对来说比较小,居民聚集程度比较低。

由于气候的影响,嘉兴地区的住宅多面朝南,形式比较统一,这样可以保证良好的日照及通风,村庄的建筑构造多成自由式、斜列式、错列式或者是分散式。

嘉兴地区多水文,导致居民分割地域性比较明显,有着层次比较丰富的街巷景观,村庄多为带状,依水系布置。

4.1.2 历史文脉的共性特征 社会性是人类最根本也是最首要的属性,社会性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各个地区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风俗、经济水平、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都会对村庄产生影响。

嘉兴地区村庄受其社会文化影响,使得该地区的社会组织结构比较紧凑,由于宗亲血缘等因素,使得该地区的村庄居住空间的布局多为紧凑型的方式,并且主要是以家庭为中心的。从政策上看,嘉兴地区在“十一五”后对农村进行了整治与规划,通过扩建及撤并等手段,对村庄的环境进行美化。

4.1.3 社会经济的共性特征 一个地区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是经济的发展,同样,村庄的构造及居住空间都受到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村庄居民建筑的特色及形式也受到经济水平的影响。

经济对嘉兴地区的村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村民住宅的形式以及公共空间比较集中,相对来说,嘉兴地区村庄的住宅形式比较现代,多为低层楼房,但是也有一定的差别,例如工人住宅偏模式化,农民的住宅则更加自然传统一些。

(2)在街巷尺度上,嘉兴地区的村庄尺度相对来说比较大。

(3)不同的产业会对村庄的居住组团布局有一定的主导作用,嘉兴地区偏农业类型的村庄布局比较灵活,工业型的村庄聚集度相对来说比较高,形式也比较整齐。

4.2 嘉兴现有村庄规划基本情况及案例介绍 4.2.1 嘉兴现有村庄规划的现状 (1)区域分析 嘉兴地区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属浙江地级市,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重要城市,该地处于河、湖、海、江的交界地带,是浙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在浙江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

嘉兴又名秀州、长水、嘉禾,下有海盐县、嘉善县、桐乡市、平湖市、秀洲区、南湖区以及海宁市几大辖区。共有镇44个,街道29个,城市社区246个,城镇社区115个,行政村809个,面积为4000.75平方米。

(2)自然条件分析 嘉兴地区地势比较地坪,平均海拔仅为3.7米,山丘较多,约二百多个,海拔一般在二百米之下,分布比较零散,零星散落在杭州湾北岸。嘉兴地势大致为东南向西北倾斜,纵横的水道将该地面积不大的平原分割,形成一种“六田一水三分地”的模式,有着浓郁的水乡特色。

这种水域纵横的自然条件使得嘉兴村庄比较散落,聚集度不高, (3)社会经济分析 近年来,嘉兴地区在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下,经济依旧有着稳步的增长,其经济结构优化,对民生也有着极大的改善。图3.2.1(a)是嘉兴地区的生产总值极其增速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嘉兴市201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在145.1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在2014年是1811.31亿元,第三产业2014年的增加值为1396.35亿元,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下降0.2%,第二产业增加7.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2%,这也从个侧面反映出嘉兴市农业劳动力有向服务业等行业转变,经济的增长使得嘉兴地区农村扩建,居民居住建筑多为两到三层小楼房。

图3.2.1(a)
嘉兴地区2008—2014年生产总值及增速 (4)土地利用分析 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渐深入,嘉兴地区对村庄的调整改造也比较频繁。目前,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乡村城市空间的不断发展,都加深着土地利用模式的难度,例如城市规模的不断壮大,导致征用耕地现象的不断发生,使得土地资源日渐紧张,再者,农村的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建房高潮出现,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村庄的布局比较混乱也比较分散,农村的生态生活环境都有恶化趋势,使得土地的利用率比较低下,如何实现土地的集中利用,尽量少的占用耕地是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5)公共服务设施分析 整体来看,嘉兴地区村庄规模相对来说比较大,但是各个村庄市政、服务、卫生、教育等配套设施并不完善,村庄功能不够完整,这使得嘉兴地区村庄的自我服务能力相对比较低,一些需要需依托集镇才可以完成。

(6)交通状况分析 嘉兴地区位于练杭高速公路、苏绍高速公路、沪昆高速公路、常台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等公路了的交界点,320国道、202省道以及101省道从中经过,并有沪昆铁路和沪杭客运专线等铁道线路穿过,交通极其便利,另外还有京杭大运河等航道,这造就了嘉兴浙北枢纽的位置,从而村庄发展规模比较大。

(7)资源环境分析 嘉兴地区水资源丰盛,这直接造成了嘉兴各村庄的亲水性特征,“逐水而行”与“择水而居”成为了该地区村庄的一大特色,水乡现状比较明显,村民多沿着密集的水道进行村落的布置,从而使嘉兴地区的村庄多为自然的沿河生息的村落。

(8)历史文化分析 “以农为本”是我国数千年来的国策,我国农民数千年来的真是生活都又乡村来体现,时代的变迁也不能割裂一脉相承的亲缘血缘邻里关系及习俗,虽然目前为了实现农村的城市化,但是也必须考虑到历史文化因素,从而合理的确定农村的整治方案。

4.2.2 案例介绍 笔者以嘉兴余新镇为例。

在嘉兴市东拓的时机下,余新镇利用这一个契机,作为“沪杭高铁第一镇”,余新镇充分的发挥了其区位优势,随着嘉兴市城市化的发展,余新镇紧跟其步伐,使自己的城镇建设得以快速发展,同时在“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总体原则之下,进行科学规划,结合自己的实际,从而优化余新镇的形态以及布局,制定合理的城镇规划方式,并且利用各种政策,使自己的城镇化健康发展并且取得了新的成果,并且通过规划,将余新镇打造成了一个农牧结合的新型的村镇。

余新镇的城市化发展,对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进行了提高,同时也改善了而余新镇的生产条件和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现代化发展路径,对农村的城镇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另外,余新镇正是经过这些方式,促进了农业的转型,是农业的生产方式又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余新镇的快速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经过近几年的几句发展,余新镇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已经基本形成, 4.3 嘉兴现有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 4.3.1 嘉兴现有村庄布局特点 (1)村庄基本情况 ①嘉兴地区村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各个村镇的城市化水平也非常不均衡,在交通要到的沿线以及沿河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来说比较高。

②嘉兴地区村庄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例如排水、给水的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公共服务设施没有形成规模,道路等级偏低,这些都对嘉兴地区的城镇化有着制约作用。

③嘉兴地区村庄的城镇职能分化比较不明显,这是受到嘉兴的区域经济条件以及自然条件影响的。其各个部门的职能体系相对来说结构比较单一。

④嘉兴地区的发展不够平衡,这是由于城镇空间布局的不均衡造成的。

(2)村庄空间分布特征 嘉兴地区村庄由于受到自然环境(多水系)的影响,使其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零星化的趋势,村落聚集不明显,多数依水而-,结构相对来说比较凌乱。

(3)村庄自然环境情况 嘉兴地区水资源丰盛,这直接造成了嘉兴各村庄的亲水性特征,“逐水而行”与“择水而居”成为了该地区村庄的一大特色,水乡现状比较明显,村民多沿着密集的水道进行村落的布置,从而使嘉兴地区的村庄多为自然的沿河生息的村落。

(4)区域社会经济条件 嘉兴地区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属浙江地级市,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重要城市,该地处于河、湖、海、江的交界地带,是浙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在浙江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近年来,嘉兴地区在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下,经济依旧有着稳步的增长,其经济结构优化,对民生也有着极大的改善。整体来看,嘉兴地区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在浙江处于中等水平。

4.3.2 嘉兴现有村庄布局问题分析 (1)村庄分布不均衡 由于受到自然环境及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嘉兴地区村庄分布极其不均衡,大多依水而建,没有形成产业化的聚集,导致嘉兴地区村庄分布不均衡。

(2)基础设施不完善 基础设施包含范围很广,大体来说包括商业服务设施用地、社区服务中心、行政管理用地等,嘉兴地区村庄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很多设施并不能完全满足村民的需求。所以应当在嘉兴现有的服务设施上增加活动室、文体活动广场、商店、农家书屋、集贸市场以及垃圾处理站等公共设施。

(3)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态环境破坏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转型,经济不断发展,乡镇工业的发展更为迅速,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面貌出现巨大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开始推进,但是由于缺乏规划,导师农村的规划质量不高,继而在后期产生了一系列的弊端。例如生态环境的破坏,村镇住房等建设的不合理,都对该区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制约。

(4)人均环境有待改善 近年来,城镇化速度逐步加快,我国进入了城乡快速变革的时期,逐渐开始了城乡统筹的研究,将嘉兴地区城市与村庄人均收入及人均生活水平相比较,会发现嘉兴地区农村的人均环境还有待进一步的改善。

4.4 村庄规划编制的要素分析的基本内容 4.4.1 村庄布局规划 村庄布局规划一般包括村庄的中心发展区、产业空间布局、建筑空间布局、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以及绿化区的空间布局和商业区的空间布局,通过中心发展区的迅速发展带动其他片区的发展,从而促使整个地区的经济得以发展。

4.4.2 村庄建设规模及用地 村庄建设规模及用地,需要在规划中考虑到村庄的整体用地规模,并且,村庄的建设用地不应当超过总体规划中确定的村庄及城市和集镇的用地规模。

4.4.3 村庄住宅建筑规划设计 对于住宅建筑用地的规划,需要将村庄的人口以及依据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来进行规划设计,此举可以节约用地并充分的实现土地的有效合理利用以及缩小居民差距。

4.4.4 村庄道路规划建设 关于村庄道路建设的规划,需要从对外交通、村域道路以及静态交通三方面来进行规划。一个地区外部的交通环境是什么,怎样规划道路才能将此道路与外部道路和谐统一,并发挥道路的最大价值是必须要注意的。村域的道路只要是来看乡村缺少哪一层级的道路,以方便村民委原则进行修建规划,静态交通的建设也是为了方面居民临时停车等。

4.4.5 村庄管线工程配置 管线的工程配置包含范围比较多,例如给水工程、排水功能、电力工程以及电信工程等。这些都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其达到和谐统一,从而为村民服务,提高村民满意度。

4.4.6 村庄环境卫生设施 环卫设施重点是对废弃垃圾的处理,需要在曹王村的社区内设置垃圾收集点,将垃圾集中处理,这样更加高效而且减少了污染。

4.4.7 村庄防灾减灾体系 防灾减灾体系重点在消防规划、防洪排涝规划、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规划以及避灾疏散场所的规划,以预防为主,尽量使非自然的伤害降到最低。

4.4.8 村庄历史文化保护 对于村庄的历史文化,通常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建设部门、规划部门、政府部门需加强配合,对古桥梁、古祠堂、古宅、古木、甚至古街道等进行保护,进行科学的规划,从而使古村落原有的自然风貌得以保存;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探索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并且使其作为当地其他产业产品的附加值,这是对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可以依靠这些文化发展旅游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自身经济的发展。

5 曹王村村庄规划编制的要素分析要求及其实际应用 5.1 曹王村规划要素分析及村庄规划 5.1.1 曹王村规划要素分析 (1)曹王村村庄布局规划分析 “一心三片区”是曹王村空间布局的模式,产业服务中心为“一心”,休闲观光农业园、大曹王寺服务区以及曹王村新区为“三片区”。对于曹王村的产业空间布局,应当按照产业多元化、耕地农场花以及环境园林化方向发展,从而使曹王村的用地功能得到充分利用,让曹王村整体上成为一个开放性的农业示范园。这种布局从增长极理论上来讲,“一心”带动“三片区”,可以更好的促进曹王村的发展。

(2)曹王村建设规模及用地分析 关于曹王村的建设规模,现曹王村宅基总占地为38805.7平方米,农户用地总面积为142805.0平方米,通过规划,在近期可以节约用地65311.2平方米,近期远期总合计可以节约用地97.97亩。

(3)曹王村住宅建筑规划设计分析 曹王村现状建筑用地应为66.6公顷,现人均建设用地为611.6平方米,相对来讲,曹王村的人均建设用地规模略高于《村镇规划标准》的规定。

(4)曹王村道路规划建设分析 曹王村西北侧有乍嘉苏高速公路从中间穿过,但是村内并没有设置高速公路入口。Y201公路经过曹王村并且连接到余新镇,宽度为32米,这些都为曹王村的道路规划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在曹王村内,有余王线作为通村公路,宽度约为7.0米,也有机耕道路,机耕道路通往各个片区的农林用地,路宽为2.5~5.0米,除通村公路与机耕道路外。

所以对曹王村的规划中,需再添加社区主干路。

(5)曹王村管线工程配置分析 从给排水、电力工程、电信工程角度分析,曹王村现阶段水源来源比较零散,没有独立的主干道,同时电信的覆盖面比较小,因而需要在政府的扶植之下进行管线工程的配置规划。

(6)曹王村环境卫生设施分析 对于曹王村公共服务的布局规划,主要从商业服务设施用地、社区服务中心、行政管理用地三方面来规划。由于采取不缺的办法是规划公共设施最主要的方式,所以曹王村的公共服务布局主要通过在曹王村现有的服务设施上增加活动室、文体活动广场、商店、农家书屋、集贸市场以及垃圾处理站等公共设施。

线下曹王村的相关配套设施并不完善,需要进行规划。

(7)曹王村防灾减灾体系分析 “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是消防工作的方针,在对曹王村消防规划时,需建立社区消防长效管理制度。“以防为主、防排结合”是防洪排涝的原则,“谁受益,谁治理”、“谁诱发、谁负责”、“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以及“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对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的原则。关于曹王村的防灾减灾体系,从防火防洪涝以及防自然灾害的角度来看,曹王村的防治体系还比较弱,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8)曹王村历史文化保护分析 在对曹王村的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需将大曹王寺以及以大曹王寺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列入规划对象,也需要将“泥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保护对象,在调查时,笔者发现,“泥猫”在过去长久得不到人们的重视,渐渐退出了市场,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曹王村的特色宣传,同时,也降低了曹王村的第三产业发展的可能性。

5.1.2 曹王村村庄规划 (1)曹王村村庄发展目标 曹王村发展目标分为近期目标与中远期目标。

①近期目标:其近期目标位建设一个特色风貌鲜明的示范村,通过环境整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房改造建设,使村庄有超前的基础设施、齐全的公共服务建设、安居乐业的居民生活以及环境优越的居住区。

②中远期目标:曹王村的中远期目标是将其建设成一个有着江南水乡特色的乡村,以提升品质为重点,使曹王村有领先的产业发展、齐全的配套设施、一流的社区管理和居住品质以及合理的社区布局。

曹王村发展五新为“产业发展的新格局”、“乡村治理健全的新机制”、“乡村面貌的新变化”、“乡村民俗倡导的新风尚”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新提高”。通过这些新发展使曹王村在2020年进入全面的小康社会。

(2)曹王村村庄定位与发展主题 曹王村将依据本地的优势,将发展定位于养殖业及种植业,着重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及主导产业,从而实现实现基地的管理水平、科技含量和建设规模的提高,从而达到效益、生态以及经济和社会的有机统一,并且逐步实现多元化的经营模式,使农业增效,使产业升级,继而带动周边产业发展,继而形成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产业链,从而使曹王村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产业转型是曹王村的发展主题,用现代化的农业来代替传统的农业生产,提高效益,促进自身发展。

(3)曹王村村庄产业发展规划与引导 曹王村的产业发展策略包含轻工业发展策略,服务业发展策略以及农业发展策略。

①轻工业发展策略是针对曹王村内的污染高产出低的产业进行清理,并且在远期不建议发展工业,并将工业向工业园内搬迁,从而使曹王村内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了更好的发展,可以引入一定的农产品粗加工企业。

②服务发展策略是在曹王村的特色农业以及观光农业的基础上发展的,可以结合曹王村的水产基地、果树、苗圃等农业发展垂钓、季节性采摘以及观光自驾游的休闲活动,来促进自身服务业的发展。

③农业的发展中农产品加工业应当优先发展,对于农产品加工业,最好按照产业特色进行合理的空间分布,实现规模经营,这样利于政府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植,同时也形成自己独特的产业经营体系。

曹王村村庄产业的发展,必须要立足于自己的特色产业,有限发展食品加工业,从而形成自己的产业链,同时还应当大力引进先进科技,对农产品进行再加工,以实现农产品的附加值的提高,接着应当注重本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绿色产品的培育,提高曹王村食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以及竞争力。另外,曹王村也应当将经营模式想着现代农业方向经营,对于新发展的工业也该适当的提高准入门槛,从而使曹王村的生态功能得到保护,最后应当大力发展品牌理念,挖掘曹王村的农业文化内涵以及人文历史故事等,以自己独特的品牌来吸引游客,以便促进曹王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使农民增收。

(4)曹王村村庄产业空间布局 “一心三片区”是曹王村空间布局的模式,产业服务中心为“一心”,休闲观光农业园、大曹王寺服务区以及曹王村新区为“三片区”。对于曹王村的产业空间布局,应当按照产业多元化、耕地农场花以及环境园林化方向发展,从而使曹王村的用地功能得到充分利用,让曹王村整体上成为一个开放性的农业示范园。图5.1.2(a)为曹王村产业空间布局图,其中绿色部分为生态农业,黄色部分为大曹王寺相关服务区,蓝色部分为曹王村新社区。

图5.1.2(a)
曹王村产业空间布局图 (5)曹王村村域两规衔接与村域空间布局 ①两规衔接原则与思路 该衔接规划主要依据《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总体规划》为依据,具体的衔接内容如下:曹王村的规划期限和余新镇的总体规划期限一致,余新镇的近期规划期限为2009-2015年,远期规划为2016-2030年。另外曹王村的规划建设用地是9.77公顷,建设用地规划以及整体的村庄布局规划应当符合余新镇的整体规划,对于曹王村村庄的道路规划及水系规划都应当进行合理的布置,其规划发展时序应当与于心之的发展时序一致。

②曹王村土地利用情况与规划 关于曹王村的土地利用情况,我们从表5.1.2(a)中可以看出,现宅基总占地为38805.7平方米,现农户用地总面积为142805.0平方米,通过规划,在近期可以节约用地65311.2平方米,近期远期总合计可以节约用地97.97亩。

表5.1.2(a)
曹王村土地利用情况一览表 类别 现状宅基占地 现状农户用地 规划用地面积 节约用地 近期 余南小区(31户)
4017.4 14784.0 65311.2 公寓房(62户)
6043.3 22239.3 曹王社区(28户)
3123.2 11493.4 77493.8 远期 曹王社区(205户+1户)
25621.8 94288.2 合计(326户)
38805.7 142805.0 97.97亩 (6)曹王村建设用地规模 曹王村现状建设用地应为66.6公顷,现人均建设用地为611.6平方米,依据《村镇规划标准》,对于曹王村的村庄建设用地调整为10.3公顷,将人均的建设用地调整为121.7平方米,此数据符合国家村庄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

如表4.3.2(b)(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及表5.1.2(c)(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分级)所示。

表5.1.2(b)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水平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级别 允许高速幅度 <50 一、二 应增5~20 50~60 一、二 可增0~15 60~80 二、三 可增0~15 80~100 二、三、四 可增0~15 100~120 三、四 可减0~15 120~150 四、五 可减0~15 >150 五 应减至150以内 表5.1.2(c)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分级 级别 一 二 三 四 五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50~60 60~80 80~100 120~150 >150 (7)曹王村村域空间发展框架及布局 曹王村空间发展框架与布局需顺应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式,将主要任务放在把曹王村建设成宜居的乡村以及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上,进行整体规划,继而分布实施,从而从整体上提升曹王村的建设水平。

(8)曹王村村庄建设用地布局 ①村庄规划结构 曹王村的村庄规划整体结构为“一心两轴五片区”。产业服务中心为“一心”,农产品示范区、乡村生活体验区、村庄居住社区、预留居住用地以及预留控制区为曹王村“五区”,在进行村庄结构规划时候,必须以空间规划理念和产业策划为知道,从村庄的整体功能结构出发,构建村庄的功能。

图5.1.2(b)
曹王村规划结构示意图 图5.1.2(b)为曹王村规划结构示意图,其中绿色部分为预留控制区,紫色部分为乡村生活体验区,黄色部分为村庄居住社区,浅蓝色部分为预留居住用地,深蓝色部分为农产品示范区,橙色部分为行政中心。

②村庄用地布局 曹王村村庄用地布局需充分考虑到曹王村的空间形态,结合曹王村当地的自然环境,从而使村庄与自然环境相容,达到和谐统一。对于公共空间的布局,需要考虑到村民的需求,并晚上其配套设施,是曹王村村庄获利得以提升。对于曹王村的建筑群组织,需要将水网、路网等考虑在内,对于水网、路网划分的建组族群进行规划,从而形成合力的空间脉络。关于街道方面,曹王村目前的街道建设在满足交通联系的基础上,还应当考虑到景观的需求以及绿化的需要,以便曹王村在未来可以更好的发展。曹王村是典型的水乡,对于新建的曹王村社区,应充分利用其水网交叉点的滨水景观优势。

(9)曹王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①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规模 将曹王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模列举如下:
社区管理 1个 40~50m2/100户,即129.6~162m2 卫生服务站 1个,不小于80m2 文化活动室 1个,不小于100m2 警务办公室 1个,不小于20m2 商业设施 200~300m2/100户 468~702m2 教育设施 幼托中学:4%人口 小学:8%人口 物业 物业管理,环境设施管理 117~163.8m2 垃圾转运站 不小于30m2 1个 公厕 3座/km2,≧20m2 3个 公交站台 300~500m 1对 公共绿地 户外体育设施 936~1404m2 停车位 私家车位:1个/户 324个 集中公共停车位 49个 规划后的配套设施中包括社区管理、卫生服务站、文化活动室、警务办公室、商业设施、教育设施、物业、垃圾转运站、公厕、公交站台、公共绿地、私家车位及集中公共停车位,可以看出规划后的配套设施完全可以满足村民的日常需求,也有助于村民的生活满意度的提高。

②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 对于曹王村公共服务的布局规划,主要从商业服务设施用地、社区服务中心、行政管理用地三方面来规划。由于采取不缺的办法是规划公共设施最主要的方式,所以曹王村的公共服务布局主要通过在曹王村现有的服务设施上增加活动室、文体活动广场、商店、农家书屋、集贸市场以及垃圾处理站等公共设施。

首先,在商业服务业方面,应当在曹王村的沿街地区设置一些商用房,在满足曹王村村民的商业、金融需求时,也促进了曹王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其次,关于社区服务中心,通过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以及文化礼堂,为村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最后关于行政管理用地,曹王村现下行政管理用地相对来说比较零散,并且功能不够齐全,应当增加一些社区服务功能,例如卫生室、警务室、文化活动室以及社区管理室等。

(10)曹王村基础设施规划 ①道路交通规划 曹王村交通规划方面,需要从对外交通、村域道路以及静态交通三方面来进行规划。

曹王村西北侧有乍嘉苏高速公路从中间穿过,但是村内并没有设置高速公路入口。Y201公路经过曹王村并且连接到余新镇,宽度为32米,这些都为曹王村的道路规划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在曹王村内,有余王线作为通村公路,宽度约为7.0米,也有机耕道路,机耕道路通往各个片区的农林用地,路宽为2.5~5.0米,除通村公路与机耕道路外,还需规划曹王村内社区主干路,社区主干路的宽度约为5.0~7.0米之间。

对于曹王村内静态交通的规划,重点是停车场的建立。首先应当在曹王村的居住用地内按照1:1的比例为用户配备停车场,其次,在曹王村槽王寺附近应建立一个公共停车场,以方便往来的外来车辆的停靠,再次,为了方便村民临时停车的需求,需要在社区的主要入口处建立公共的停车位,最后,在文化中心设置停车位,除了偶尔的临时停车外,还可以作为村民的运动场地或者是节日活动的庆祝场地,实现场地的充分利用。

图5.1.2(c)
曹王村道路规划图 如图5.1.2(c)
为曹王村的道路规划图,其中紫色部分为村庄边界,红色部分为南北湖大道,绿色部分为村庄主要道路,蓝色部分为社区内部道路,黄色部分为乍嘉苏高速公路。这样规划可以节省用地并且充分满足村民的交通需求。

②给水工程规划 曹王村的给水工程规划,需要考虑到水源、用水量以及给水网管的现状,并依据这种现状进行合理规划。

曹王村的水源规划应城乡一体化,使供水系统成网状,这样可以提高水源的安全性,统一由主干管道供水。笔者依据文献,假设曹王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200升/人·天,其他的用水量一般为生活用水量的50%,这样的话,曹王村一天的用水量约为253.8吨。对于给水网管,主干管的直径应为300毫米,直线管的直径应为200毫米。

③排水功能规划 曹王村的排水功能规划须采用分流制,依据地形的高低差利用重力的方式排放,这个过程需要建立雨水系统。另外,雨水的排放在利用地形的同时也需要和水利工程相结合,这样可以使雨水可以最快的排入就近的河流,关于村民住宅区域内的地面三水问题,需要在住宅院落内设置排水沟,排水沟的宽度应在0.5米左右。

④电力工程规划 按一般情况,村民用电负荷应为每户两千瓦,活动场所的用电负荷应为每平方米三千瓦,所以变压器的容量需为500KVA或630KVA,所以如何保证用电安全则为必须面对的问题,为了保证用电安全,曹王村必须将老旧的线路用绝缘的电力线进行替换,同时对低压电力线路改造。除此之外,在村庄的主要路段需要设置照明路灯,以方面村民夜间出行。

⑤电信工程规划 对于电信工程的规划,必须保证曹王村的固定电话入户率为100%,此处规划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余新镇电信局引出通信线路,之后再为住户接通线路,从而加快曹王村的村庄数字化建设。

⑥环卫设施规划 环卫设施重点是对废弃垃圾的处理,需要在曹王村的社区内设置垃圾收集点,将垃圾集中处理,这样更加高效而且减少了污染。

⑦能源利用与节能改造 绿色能源是现在国家及政府大力推行的,也是各国所推广的能源利用方式,在能源利用与节能改造方面,规划草案王村的新建区之内广泛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如果有条件,可以安装太阳能光伏并网实现发电目的。

(11)村庄安全与防灾减灾规划 ①消防规划 “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是消防工作的方针,在对曹王村消防规划时,需建立社区消防长效管理制度。具体措施如下:需在社区内配置消防栓,重新制作消防通道内的市政井盖,对国家颁布的防火规范要严格执行,并且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

②防洪排涝规划 “以防为主、防排结合”是防洪排涝的原则,关于曹王村的防洪排涝规划,需使该村的地面高程在两米左右,可以很好的防洪,不过在规划防洪排涝建设时,对现有的水体应当进行保留,并且河两岸的景观设计等也应当凸显出来。当然,定期的对河流进行疏浚也是防洪的主要措施。

③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规划 “谁受益,谁治理”、“谁诱发、谁负责”、“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以及“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对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的原则。曹王村地势相对来说比较平坦,地质灾害主要为洪涝,所以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都应当进行科学的分析,并认真监理,从而规避一定的自然灾害。

④避灾疏散场所规划 村庄的避灾疏散场所规划时,必须将各种灾害的防御要求都考虑进去,并进行统筹安排,对于曹王村的规划,建议村庄道路的出入口数量应在二个以上,并且出入口宽度应该在七米左右,从合理的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等角度来看,避灾疏散场所可以将绿地或者其他的建设用地相结合,以实现和谐统一。

(12)村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①村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在对曹王村的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需将大曹王寺以及以大曹王寺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列入规划对象,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建设部门、规划部门、政府部门需加强配合,对古桥梁、古祠堂、古宅、古木、甚至古街道等进行保护,进行科学的规划,从而使古村落原有的自然风貌得以保存,这是对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可以依靠这些文化发展旅游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自身经济的发展。

②村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泥猫”作为曹王村的民俗特色,在2008年被列入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曹王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泥猫”在过去长久得不到人们的重视,渐渐退出了市场,所以在进行村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时候们需要政府提供有力的宣传支持以及资金支持,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在发展其他产业的时候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种保护,同时也可以提高产品利润,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

(13)景观风貌规划与村庄设计指引 ①村庄景观风貌规划(滨水、道路绿地、村庄标识)
曹王村的景观设计需要以“江南特色”的“水乡”为主,将乡村水系的发展作为主体,水系与居住者环境相结合,在水中配置适合的水生植物,并且利用曹王村硅油的果园或稻田特色,结合自然驳岸和人工驳岸,打造出一个多层次的有高度观赏价值的景观。

图5.1.2(d)
为曹王村村域水系桥梁现状图,可以看出曹王村水系之发达,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

图5.1.2(d)
曹王村村域水系桥梁现状图 ②村庄设计指引 对于曹王村的村长设计,需要依据调查来判定,依据村民对小区住房的要求来看,大户型联排别墅是需求最多的,关于大户型联排别墅,我们从其各个角度来看,如下图5.1.2-5所示:
图5.1.2(e)
曹王村大户联排别墅 ③新社区规划设计(设计条件、地形环境)
新社区的规划设计,必须在结合曹王村地形的基础上,对公共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这样才能在满足居民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减少村庄建设浪费的情况。

5.2 曹王村村庄规划的调研内容及调研成果 5.2.1 调研内容 (1)个体农户基本情况 笔者在调查中,运用的是三级组织形式对农户进行调查,该方法相对来说比较快速高效,通过“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农户”的方式进行,在问卷调查中设计三大现状问题,分别是户主、家庭人数以及现有宅基地面积,调查表如下表5.2.1(a)所示,通过此表的调查,为曹王村村庄的规划提供需求依据。

表5.2.1(a)
余新镇曹王村近期村民建房意愿调查表 余新镇曹王村近期村民建房意愿调查表 编号 户主 家庭人数 现有宅基地面积 五年内建房需求 无 其他自建小区 公寓房 曹王 (2)村民小组基本情况 除了对曹王村近期村民个人的调查意愿的调查,针对曹王村小组近期建房意愿,笔者也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包含曹王村每个小组的组内户数以及全组现有宅基地总面积和五年内的建房需求,调查表格式为下表5.2.1(b),通过此表的调查,来为进一步的农村搬迁意愿调查打好基础。

表5.2.1(b)
余新镇曹王村近期村民建房意愿调查表(组)
余新镇曹王村近期村民建房意愿调查表(组)
编号 小组 组内户数 全组现有宅基地总面积 五年内建房需求 无 其他自建小区 公寓房 曹王 (3)农民搬迁的意愿基本情况 在对曹王村近期村民个人建房意愿调查过后,笔者对曹王村农民的搬迁意愿进行调查,搬迁意愿调查表中,包含村民户主、家庭人数、现有宅基地面积、五年内建房需求以及五年内搬迁意愿,通过对村民搬迁意愿的调查,来为村民对小区要求的调查做铺垫。

表5.2.1(c)
余新镇曹王村近期村民搬迁意愿调查表 余新镇曹王村近期村民建房意愿调查表 编号 户主 家庭人数 现有宅基地面积 五年内建房需求 五年内搬迁意愿 强烈 不强烈 强烈 不强烈 (4)农户对于新小区的要求 鉴于小区的要素过多,例如楼层高度、小区面积、小区楼房朝向、小区选址、小区风格等等,笔者并未将弄回对新小区的要求制成表作为问卷来调查,在进行前面三项调查时,笔者对农户对于新小区的要求进行询问并做了笔记,接下来将在分析中指出。

5.2.2 调研成果 笔者此次调查表共为326份,在这326户中,近期内有住房需求的为121户,远期有住房需求的为205户,通过分析,此326户农户供需建设联排别墅117栋。有新建房的村民用户搬迁意愿相对来说比较强烈。

图5.2.2(a)
五年内建房需求统计 图5.2.2(b)
宅基地面积分布区间统计 如图5.2.2-1及图5.2.2-2可以看出,有37.1%的农户在近五年计划改善住房,不过其中大部分有自己的房屋,没有建房的需求,只有小部分希望可以有自建小区或者其他的公寓房,搬迁意愿强烈的用户占有建房需求的用户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另外,宅基地比较大的村民约占调查总数的65%,宅基地比较小的用户约占调查总数的9%,26%的用户宅基地适中。

5.3 曹王村村庄规划重要要素分析 5.3.1 曹王村土地规划 (1)曹王村土地规划现存问题 通过对曹王村土地规划进行调查,发现曹王村普遍存在着建设用地闲置或者低效利用的现象,曹王村传统的粗旷的生活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对土地资源的消耗量比较大,例如很多农户的人均居住面积远超国家住宅标准,或者是宅基地的闲置再或者是生产场所的废弃等等,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土地并不集约,也没有实现优化利用。

(2)曹王村土地规划分析 作为生产最基本的要素,土地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当下我国整体存在着人口增加、耕地面积减少的现象,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曹王村也存在这样的现象,面对人地矛盾,曹王村村庄规划必须集约利用土地,从整体上来进行土地价值的提升,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从曹王村村庄的角度来分析土地的利用价值,从而使村庄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提升。

首先,在村庄规划时,对村庄不同地段的土地根据具体的情况给予其不同的使用功能,如住宅用地、生产用地等等,充分利用坡地、荒地、以及闲置散地等,尽可能少的占用农田,保证耕地数量。

其次,在进行土地规划时候,应当根据曹王村每户的人数及从业情况或者生产生活的需求来进行宅基地的再分配,以控制新建住宅的面积,这样也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浪费,对于村内的旧宅以及空闲地,也应当充分利用。

最后,曹王村在进行村庄规划时候,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对于一些分散的相对来说过于分散的自然村落进行整合,从建设的整体布局上来推进人口的集中化,最终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

5.3.2 曹王村产业规划 (1)曹王村产业规划现存问题 曹王村产业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零星夹杂一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生产基地的布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例如工业生产基地举例曹王村曹王寺比较近,对曹王寺造成污染,所以在规划时,必须从整体出发,促进曹王村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2)曹王村产业规划分析 “一心三片区”是曹王村空间布局的模式,产业服务中心为“一心”,休闲观光农业园、大曹王寺服务区以及曹王村新区为“三片区”。对于曹王村的产业空间布局,应当按照产业多元化、耕地农场花以及环境园林化方向发展,从而使曹王村的用地功能得到充分利用,让曹王村整体上成为一个开放性的农业示范园。这种布局从增长极理论上来讲,“一心”带动“三片区”,可以更好的促进曹王村的发展。

5.3.3 曹王村住宅需求 (1)曹王村住宅规划现存问题 近年来,农村新建住宅速度快来越快,但是从整体上看,农村新建住宅放任无序,曹王村现下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有些农民攀比心理影响,使得有些住宅越建越乱,加建比较高,使土地和金钱有着极大的浪费,但是之前住宅的建立没有整体的规划及设计,建筑的色彩、格局等和周围的环境并不协调,而且由于技术条件等的影响,农民建房用的建材相对来说比较差,在调查中可以发现农民想改善自身居住条件的愿望比较强烈,但是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改善。

(2)曹王村住宅规划分析 曹王村在进行新的住宅建设时候,必须进行整体合理的规划,但是也不能千篇一律的照搬其他“样板村”模式,必须依照曹王村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规划出富有水乡特色的住宅建筑。

首先,曹王村住宅建筑群的建造要适应当地地形,在水源上有和空气污染源的最小风频下封测进行集中建设,建设时候需合理且有效的使用土地及空间,并且和其他产的生产地点有比较方便的联系,增加曹王村居民舒适度与方便度。

其次,住宅作为人们的生活场所以及一项重要的生产资料,曹王村住宅的建设必须要将经济性放在首位,在保证住宅的定位以及面积的情况下,控制建设的成本,住宅应当以方正为主,且有比较紧凑的功能,例如每套住宅至少需要一个居住的空间来获得日照,可以自然通风,通风的开口面积至少应在地面面积的5%以上,住宅内入口以及过道的宽度应该大于1.2米,再者,住宅内的厨卫、储藏位等可以通过错落的方式来降低整体居士的建筑面积。

再次,住宅的建设需要控制好居住的成本并且有利于生产,可以采用比较经济的技术,通过太阳能热水、生活污水的重复利用、沼气的利用等,来降低曹王村村民的生活成本支出。由于小农经济的影响,作为居住空间的住宅,不仅仅是居住场所,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重要的生产场所,所以在建设时候需要结合住宅的居住空间,为生产提供一些辅助的空间,也可以利用院落的空间来进行庭院经济的发展,这样在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可以美化自身的庭院环境。

最后,曹王村住宅的建设需要满足可持续发炸你的要求,在曹王村住宅建设时候,住宅的结构必须要有比较强的延续性以及灵活性,比如在建设时,必须留有一定的空间,以便为后来各种水电之类的配套设施或者其他设备的更新改造提供便利,同时对于住宅内的空间需要灵活组织,使空间具有比较强的适用性,以避免各种频繁拆建现象的发生。在住宅建设时候,应尽量进行生态住宅建设,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生态节能和舒适美观的效果。

5.3.4 曹王村道路交通规划 (1)曹王村道路交通规划现存问题 曹王村的交通整体仍然比较之后,有些甚至直接是砂土路,路况相对来说比较差,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以及商品的流通等等,因为曹王村对内对外交通的不顺畅,都在很大程度上对村庄经济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2)曹王村道路交通规划分析 曹王村道路的规划必须与余姚镇整体的发展规划相结合,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整个村庄的土地发开的整体规划、居民点的规划以及农业发展的规划,同时交通道路必须和居民点相互配合,最中相互促进,另外,农村道路的建设必须与城市的交通建设区分,不能“一刀切”,必须依据实际情况区分,曹王村现下道路建设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车辆种类,曹王村村庄内车辆种类比较多,因为村民从事的劳动行业各不相同,运输户、养殖户、农业户所需用的农用机动车、摩托车、小火车、面包车等对道路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所以在进行交通规划时候,必须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其次,由于曹王村的人流量相对城市来说比较小,所以曹王村在进行交通道路建设时候必须充分利用道路设施,例如采用人车混行的系统,使道路得到充分的利用。

最后,关于曹王村停车位的建设,现在曹王村并没有规划出固定的停车位,许多村民直接将自己的车停在自己的院落中,这在平时可以节省一部分村庄空间,但是对于外来车辆,只能见缝插针的将自己的车停在村落中间的空闲处,如道路旁或者闲置地中间,这样对村落中的交通是一种阻碍,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村民的出行,所以关于停车场的建设,需要对住宅建筑进行标准配置还需要进行集中式停车场的建立。

6 新农村村庄规划要素体系的构建 6.1 村庄规划要素分析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6.1.1 村庄建筑设计的依据、原则与思路 (1)建筑设计的依据 依据设计任务书以及国家相关的技术规定、标准和规范。例如《住宅设计规范》、《农村防火规范》和《村镇建筑设计规范》等。

(2)建筑设计的原则 一般情况下,对村庄的建筑设计需遵循以下几点原则,第一是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科学的规划,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保证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通过规划,是农村的生活方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第二是尊重民意以及农民自愿的原则,虽然在村庄规划中,政府起着主导的作用,但是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必须得到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从而保障农民的权益。第三点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对曹王村进行规划时候,必须根据曹王村的文化素质、经济水平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实现曹王村的规划与搬迁。第四点是规划必须有利于 生产的发展和对生活方便的原则,这样才能够是农民的生活生产更加舒适,满意度得到提高。第五点原则是要保护基本农田,节约用地,通过土地集约等方法,以最小的土地利用达到最大的效果。第六点要突出规划地区的特色,把握规划地的民风民俗,并进行品牌建设,对于农村的文化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最后必须要遵循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任何事物都不是鼓励存在的,利于对于曹王村的规划必须符合其所在镇的规划。

(3)建筑设计的基本思路 依据当地的地形及社区管理的要求,对建筑区域的规划中需要设计主、次出入口等,同时还要保证相应的绿化,增加居民的舒适度,在节约用地的同时对环境进行美化,从而保证村民可以更好的安居乐业。

6.1.2 村庄给排水设计的依据 给排水的设计需要依据建筑给排水的设计规范惊醒规划,包括室外的规范及室内排水规范,以曹王村为例,曹王村位于余新镇内,总面积约为154.4亩,从生活用水量上考虑,每人每小时的用水量为250L,那么最后计算出来采用1.0MPa否认钢塑管比较好。对于室内室外的排水系统,笔者在前文已经进行了分析,在这里不多赘述。

6.1.3 村庄电气设计的思路 关于电气的设计必须考虑到线路的敷设、照明、电信线路、电视线路以及安全保护和防雷接地等因素。

6.1.4 消防与环保的体系构建 (1)消防体系 建设消防体系时候,须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耐火等级、防火间距、消防车道、防火分区、安全疏散等进行一一分析,再确定消防的水量及消火栓和灭火器的设置,尽量避免火灾情况出现。

(2)环保体系 环保是综合性的概念,针对环保方面的规划,必须考虑到周围的环境、新建工程的主要污染物、废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废弃物的处理方式,还需考虑到给排水节能、通风节能以及电气技能等节能方式,使用绿色能源是环保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6.1.5 村庄历史文化与特色的保护体系构建 (1)
历史文化 “以农为本”是我国数千年来的国策,我国农民数千年来的真是生活都又乡村来体现,时代的变迁也不能割裂一脉相承的亲缘血缘邻里关系及习俗,虽然目前为了实现农村的城市化,但是也必须考虑到历史文化因素,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将同族人安置于同意组同一社区同一排房等,可以很好的进行“两分两换”政策。

(2)
特色保护 一个地区的特色对于该地区品牌意识的建立和品牌的树立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其自然特色和文化特色应当通过各部门的协调,制定正确的策略,将工、农、旅游业等产业相结合,打造属于自己的品跑。

6.2 需求因素与制约因素的对比协调机制 6.2.1 需求的定义 经济学中,需求主要是指“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价格水平之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在一般的理解中,需求可以单单指欲求与需要,也就是指主体的某种客观或者主观的需要。需求的结果便是供需双方通过交换来创造某种价值,从而达到共赢的结果。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存在着各种需求,同时,对于需求,也有很多的制约因素。

6.2.2 制约需求的因素 在经济学中,影响需求的制约因素有七点,分别是商品本身的价格、商品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预期以及消费者规模。

我们将需求与制约需求的因素连接起来,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角度出来,来分析一下需求因素与制约因素是如何协调发展的。

6.2.3 需求因素与制约因素的协调 从村庄的角度来看,村庄需要使自身经济政治水平有所提高,这是其需求,而相对的,城市则需要扩大其生产规模,需要大量的建筑用地,那么,统筹城乡发展就顺理成章的出现了,以工带农,以农促工,二者和谐发展,可以在满足城市和乡村双方的需求基础上,达到互惠共赢的结果。“两分两换”政策启示就是这种需求与制约的和谐,“两分两换”的三点要素:第一是节约、集约试用地点的开展,通过试点,将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挂钩,可以使农民的居住向城镇集聚,并使农业规模化,利于农业的集约经营。第二是建立城乡共享土地非农升值收益的机制,这样才能实现失地农民与城市居民共同开发非农建设用地,从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三是对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的完善,充分利用土地价值,在保证耕地指标不变的情况下,对土地的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做好土地规划与各级城乡规划之间的衔接。

从乡村搬迁和选址上来看,一般采取搬迁费用低取法。搬迁费用的主导因素是村庄规模,在进行村庄搬迁时,需对大的进行保留,对小的进行撤销,保留和撤销的数量、搬迁的空间位置是否合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这个过程也是一种需求与制约的协调过程,在搬迁过程中,若能全部搬迁不造成浪费自然更好,但是搬迁费用的制约因素的存在,使得搬迁需求退而求其次,对于重要的大的进行保留,对于小的相对不重要的可以撤销,从而使搬迁费用最低。

从村庄的规划要素来看,对村庄的规划需要考虑到规划区的区域特征、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土地利用、公共服务设施、交通情况、资源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环境等等,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不可能完美的兼顾到每一个方面,那么保留最为需求的,进行适当的舍弃,或者找寻其他的替代物,都是一种需求对其制约因素的协调。

6.3 村庄规划核心要素的运用方法 6.3.1 村庄选址方法 ①搬迁费用低取法 依据应用效果来看,搬迁费用的主导因素是村庄规模,在进行村庄搬迁时,需对大的进行保留,对小的进行撤销,保留和撤销的数量、搬迁的空间位置是否合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②多因子空间叠合评价法 多因子空间叠合评价法一般用于区位条件差异较大的村庄,一般清苦抗下,保留聚居的村庄都在资源环境好的位置,资源环境比较差的空间,村庄消亡的比较多。

③多指标综合评分累加法 多指标综合评分累加法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需要确定评价准则,并且依据相关的指标来对每一个村庄进行评分,评分之后进行权重累加,这种方法原理与多音字空间叠合评价法类似,不过此方法对于权重的确定依旧存在很大争议。

6.3.2 “潜力评价+布局优化”分析法 ①发展潜力评价 发展潜力评价是运用了多因子空间叠合评价法以及综合评分累加法等办法,来评价某一村庄的基础设施、村庄密度、人口规模、空间区位、经济水平以及自然条件,评价之后对这些要素按照权重想家,从而得到每个村庄的综合的发展潜力评价。

②空间布局优化 公共设施服务距离与耕作距离都属于空间的布局优化,该方法是将村庄内的区域划分为若干小区域,并并对着小区域进行比较,找到最靠近空间的中心位置的区域,在这里进行空间布局的优化。

6.3.3 “选址-配置”模型法 ①平均距离最短 对于村庄内的设施个数已定,通过进行村庄配置,使得所有的永华到达该设施的总距离最短,这便是距离模型。

②覆盖范围最大 覆盖模型是通过对设施的布局,使得设施个数和服务距离都已定的情况下,实现服务距离内上限的用户最多,这种模型即为覆盖模型。

③设施数量最少 对一个区域内,用最少的服务措施达到服务的最大化,从而起到节约资本的作用。

④容量限制 对于容量限制分析法,一般利用L-A模型才具体分析,L-A模型可以嵌入到地理环境系统中,通过数字化,方便对村庄的配置、选址进行掌握。

6.4 村庄规划要素分析体系完善提升制度 6.4.1 “两分两换”使土地使用制度优化 “两分两换”政策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是节约、集约试用地点的开展,通过试点,将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挂钩,可以使农民的居住向城镇集聚,并使农业规模化,利于农业的集约经营。第二是建立城乡共享土地非农升值收益的机制,这样才能实现失地农民与城市居民共同开发非农建设用地,从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三是对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的完善,充分利用土地价值,在保证耕地指标不变的情况下,对土地的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做好土地规划与各级城乡规划之间的衔接。

6.4.2 城乡充分就业制度 城乡充分就业制度的统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政策体系的构建,完善就业复制等政策,对就业专项资金投入应当有所加强,从而存进城乡劳动者可以平等的就业。第二是对就业援助进行分类,健全城乡失业人员的援助机制,从而解决部分居民就业困难的问题。

6.4.3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可以扩大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覆盖面,也可以对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险起到一定的保证作用。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也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的一大方面,另外,对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健全也可以提高公共的服务水平。

6.4.4 “三农”管理服务制度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可以扩大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覆盖面,也可以对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险起到一定的保证作用。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也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的一大方面,另外,对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健全也可以提高公共的服务水平。

6.4.5 村镇建设管理制度 依照“干部配强、规费全留、超收分成、权利下放”的原则,对现代化的新乡村进行统筹建设,可以使农村更好的向着特色明显、功能完善、文化繁荣、环境优美以及生活富裕的新农村。同时,加强农村社区的管理与建设,对管理的机制体制进行创新,可以更好的实现城乡一体化。

6.4.6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的统筹,需要政府职能的转变,使政府职责体系逐渐健全,管理职能及公共职能得到强化,但是对于围观经济的运行,政府应当尽量少的干预。接着应当对教育体制和文化体制进行改革,提高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及知识水平,从而促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7 结语 7.1 主要分析结论 本课题是在“两分两换”基础上新农村村庄规划编制的探索和规划要素分析,实际案例来自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曹王村的新农村安置点规划。

首先笔者介绍了选题的背景以及研究的意义、研究的对象、研究的内容,以便读者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本文的研究对象,接着介绍了新农村村庄规划的基础概念及理论,方便读者理解文章,接着分析嘉兴地区村庄规划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再之后通过实例具体描述曹王村村庄规划编制的要素分析要求及在村庄规划编制的实际应用。最后从整体出发,阐明新农村村庄规划要素分析体力构建的基本思路并作出结论。

新农村村庄的规划必须从村庄现有的区域状况、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方面、公共服务设施方面、教用状况、资源环境以及历史文化方面出发,并实事求是,从村庄的规划要素、布局规划、建设规模、建筑规划、道路规划、工程配置、卫生设施、防灾减灾体系等方面进行规划,做到村庄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使村庄实现可持续发展。

7.2 分析的特色和创新 现在村庄规划的一些理论重点研究了规划的编制策略,很少对规划要素进行专项研究分析。但在实际规划运用过程中不得不进行要素之间的权衡和妥协,因此在这方面本文做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另外本文主要通过典型案例的编制来说明村庄规划要素分析的重要性、要素之间关联性及制约性,并探索一种有效的规划要素分析方法和编制逻辑,从而提高村庄规划编制的合理性。

因为本文以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曹王村为例子,属于长三角平原地区典型行政村(产业以农业为主,务农人口及农村常住人口呈逐步下降趋势,无重大文化特色产业和工业产业),因此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可以为长三角地区的一些村庄实施规划提供有效帮助,也能对今后嘉兴“两分两换”村庄规划下一步的提升修改提供参考意见。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因为研究对象偏少,面对全国不同特色村庄类型虽有典型性但不具备全面性,规划要素分析成果运用面偏窄。

中国的新农村建设虽有很多的理论支持,但是缺乏足够多的实践来对理论的观点进行证实,笔者此文也存在一些不足,这更能促使我对新农村建设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嘉兴市统计局课题组.统筹城乡发展中“嘉兴模式”研究[J].调研世界.2010:47~48 [2]汪洪波.嘉兴市统筹城乡发展理念及其实现[J].嘉兴学院学报.2014:23~36 [3]蒋明忠,卓国荣.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一以嘉兴地区为例[J].苏南科技开发.2007:24~26 [4]浙江省发改委调研组.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J].浙江经济.2004:33~35 [5]黄坤明.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和谐新农村[J].人民论坛.2006:35~37 [6]中共成华区委党校课题组.“农民主体,自主发展”模式研究一成华区区域统筹城乡发展的探索与创新评论[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报.2010:27~29 [7]张道政,周小彤.城乡一体化的模式、动力和路径[J].唯实.2010:55~57 [8]王洪春.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探讨评论[J].宁夏大学学报.2010:43~46 [9]费孝通.论中国小城镇的发展[M].中国农村经济,1996:25~28 [10]邹军,张京祥,胡丽娅.城镇体系规划新理念新范式新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1 [11]陈吉元等.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第六章)[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2:176~189 [12]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3]吴殿廷 区域经济学(第三章)[M].科学出版社,2003:135~188 [14]吕拉昌.区域整合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57~79 [15]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43~176 [16]胡俊.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96~127 [17]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33~178 [18]武进.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M].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67~186 [19]朱喜钢.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46~95 [20]江曼琦等.城市空间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18~138 [21]阿尔伯斯著,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概论[M]. 科学出版社,2000:124~145 [22]崔在元.天津市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3:14~18 [23]赵之枫.城市化加速时期村庄集聚及规划建设研究[A].北京:清华大学,2001.4 [24]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http:baike.baidu.com/view/853615.htm [25]邓勇.宁波市鄞州区村庄布局规划探讨[J].规划师,2007:47~51 [26]王操.新农村建设之村庄布局探索——以湖北当阳市新农村建设规划为例[J].安徽.2008:33~37 [27]赵之枫,郭玉梅,张建.通州区村庄体系规划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24~35 [28]唐燕.村庄布点规划中的文化反思——以嘉兴凤桥镇村庄布点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6:33~37 [29]叶斌、王耀南、郑晓华.困惑与创新——新时期新农村规划工作的思考.[J]城市规划.2010:45~48 [30]崔功豪,涂英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若干问题,[J],城市规划,2010:43~50 [31]建村[2005}174 号.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5:10~11 [32]中央 1 号文件起草人员解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N].人民日报,2006:23~26 [33]魏成.新经济形势下城乡一体化建设实务全书.[M],北京:中国建设出版社,2008:33~39 [34]陈钊,陆铭.在集聚中走向平衡一中国城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44~167 [35]樊小钢,陈薇.公共政策:统筹城乡社会保障.[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147~166 [36]铁明太.中国特色统筹城乡发展研究.[M1,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35~157 [37]高志仁,朱波.城乡统筹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38]王伟光.中国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与规划建设调研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54~167 [39]刘冰,张晋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规划对策研究[J].住区规划研究,2002:56~67 [40]刘长岐,王凯.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研究[J].重庆大学学版,2006:45~48 [41]龙宏.传统住居空间——“院落空间”探析[J].重庆建筑大学报,2004:35~47 [42]娄永琪.系统与生活世界理论视点下的长三角农村居住形态[J].城市规划学刊,2005:26~35 [43]马航.中国传统村落的延续与演变——传统聚落规划的再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6:46~55 [44]邱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综述与评价[J].法制与社会,2008:34~46 [45]任云英,朱士光.近代西安城乡居住空间结构及其形态特征初探[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6~67 [46]王丽华.国外乡村社会地理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06:46~55 [47]王丽华.我国乡村社会地理研究述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36~48

推荐访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