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公文范文 > 主题教育 > 全国中医药健康人才培养工程8篇

全国中医药健康人才培养工程8篇

时间:2023-05-01 14:55:02 浏览次数:

篇一:全国中医药健康人才培养工程

  

  国家中医药振兴发展的8项重大工程,实施在即,举世瞩目

  《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发布已近两周,里面提到的8项重大工程实施在即。

  接下来,果雪儿儿童中医启蒙课程+家长中医育儿课程团队就带您了解一下:

  第1项重大工程,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

  该工程主要聚焦中医药服务体系“扬优强弱补短”、中医治未病能力、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能力、中医药数字便民和综合统计体系等四个方面的建设,着力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可以说,该工程的关键词就是高质量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第2项重大工程,中西医协同推进工程。

  该工程主要聚焦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创新及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同两个方面的建设,“宜中则中、宜西则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

  可以说,该工程的关键词就是更高水平的中西医协同发展。

  第3项重大工程,中医药传承创新和现代化工程。

  该工程主要聚焦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医药古籍文献传承、中医药科技重点项目研究、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研究、做大做强中国中医科学院等五个方面,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可以说,该工程的关键词就是中医药的现代化。

  第4项重大工程,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

  该工程也称之为岐黄工程,主要聚焦高层次人才及基层人才的培养计划,以及人才平台建设计划。

  可以说,该工程的关键词就是中医药的特色人才。

  第5项重大工程,中药质量提升及产业促进工程。

  该工程主要聚焦中药种植、生产、使用、管理、评价的全过程,目的在于提升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可以说,该工程的关键词就是中成药、中药饮片。

  第6项重大工程,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

  该工程主要聚焦中医药博物馆建设及中医药文化建设,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并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可以说,该工程的关键词就是中医文化、中医教育。

  我们果雪儿儿童中医启蒙课程+家长中医育儿课程,就正好对应着该工程中医文化教育的部分。

  第7项重大工程,中医药开放发展工程。

  该工程主要聚焦中医药开放发展平台建设、中医药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医药国际贸易促进计划、中医药国际抗疫合作计划等四个部分,目的在于提升中医药国际影响力。

  可以说,该工程的关键词就是中医药的国际化。

  第8项重大工程,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工程。

  该工程主要聚焦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以及医保、医疗、医药联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点建设,其目的在于为全面深化中医药改革探索途径、积累经验。

  可以说,该工程的关键词就是中医改革。

  为做好中医药振兴发展的8项重大工程的实施,特别强化了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的主体责任,为此还会成立专家组来加强监测评估。

  打一个比方来说,8项重大工程就好像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八面来风。

  春风浩荡,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与科研水平一定会不断提升,振兴发展的中医药必将成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篇二:全国中医药健康人才培养工程

  

  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思考

  作者:赵娜

  付瑶

  张栋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2018年第2期

  健康问题是养老业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缺少健康服务的养老非但没有质量,在社会负担上也会是一个灾难。自201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家文件表示将会支持中医药发展,利用中国独特的中医药资源发挥市场作用,满足人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促进中医药和养老服务结合。而我国目前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人才十分紧缺。本文结合民办本科院校的特点,探讨建立“人文素养与专业知识兼具的新型企业首选人才”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国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医药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与供给根本无法满足未来健康养老产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要缓解健康养老服产业人才供需矛盾,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成为关键。

  (一)人才培养的模式未能与时俱进

  究竟以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切入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方式。综合查阅国内外资料以及我国目前该类人才培养的现状,归纳总结存在几个问题:(1)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还不够明确;(2)教学体系没有跟上相关产业的发展;(3)教学方式未能创新;(4)窦训实践不能学有所用。

  (二)师资队伍亟待提高

  由于我国健康养老产业相关的专业建设起步较晚,相对来说教师就缺乏专业教学经验与社会实践经验,再加上我国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也刚刚发展,校企结合、校校联合等还没规模性开展,师资队伍的水平和能力都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人才培养的途径过于单一

  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人才的培养可以选择产学研的途径,但由于受到学校经费、社会协调度、企业自身发展等因素的制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双向培养的模式难度较大,为此双向培养就变成了学校单方培养,由此造成产学脱节现象严重。另外,全国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培训基地几近空白,社会健康养老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培训体系尚未形成。

  二、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一)确立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根据国务院出台若干意见,结合国情及院校实际,基本确立以培养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积极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健康服务过程对接的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老年医学、老年药学、康复、护理、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技能型和健康服务型专门人才。

  (=)建立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体系

篇三:全国中医药健康人才培养工程

  

  Studyingonthecultiv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ealthcareprofessionalssampledwithcollege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作者:司建平

  作者机构: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46出版物刊名: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页码:460-462页

  年卷期:2015年

  第6期

  主题词:中医药健康服务

  人才培养

  体系构建

  摘要:目的:探寻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方法:数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结果: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培养体系有待衔接,中医药健康服务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创新,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培养经费有待增加。结论:建议加快构建中医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畅通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成长通道;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加强中医药技术技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培养质量;加大中医药教育经费投入,为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提供资金保障等措施,构建专科、应用型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培养途径。

篇四:全国中医药健康人才培养工程

  

  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3篇】

  该方案从目的、要求、方法、方法、进度等方面都是一个具体、周密、可操作性强的方案。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的文章3篇,欢迎品鉴!

  根据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估试点工作方案》的有关建议,为确保我院临床重点专科评估工作的成功申报,医院将从这一年始积极开展《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青年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实施方案》工作,以提升我院学科梯队实力,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人力积极支持。

  该方案围绕实现医院“十二五”规划目标对人才的需求,提升优势学科领域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加强临床医疗领域的中青年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秉持“内部培育居多,外部引入辅以”的原则。内部培育通过后备人才库培育医院内部正式宣布职工。外部引入通过项目惹来才、职位惹来才、合作引才等多种方法,最大限度地迎合国内外优秀人才。

  坚持“专业型和综合型同步培养”的原则。专业型人才指在医院专业技术岗位上掌握较高专业水平的人才。综合型人才指在医院管理岗位上具备全面知识,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

  秉持“公平遴选,宁缺毋滥”的原则。创建动态甄选机制,综合评价甄选对象。从各个方面制定详尽定量评分标准,对后备人才展开科学、合理、系统的定量考核。

  方案将在三个层次进行人才培养。第一层次培养目标为学科带头人,指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所在学科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能够带领、指导和组织有关人员开展相关临床学术研究,并取得研究成果的学者,能把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前沿,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交流能力。第二层次培养目标为学术带头人,指系统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在某学科或技术领域达到先进水平,得到国内同行认可。具备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能够创造性地开展专业技术工作,解决一些关键和重大技术难题。第三层次培养目标为专业技术骨干,指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在临床能独挡一面,又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

  培育实行导师制、轮岗培训、稳步教育及其他方法(学术沙龙、学术论坛等形式)展开。创建导师人才库,实行动态甄选制度;创建中青年重点人才培养档案,定期考核。

  通过该方案的实施,我院将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逐步确立医院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建立和完善医院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后备人才甄选计划,合理地挖掘、培养后备人才队伍,建立医院的人才梯队。

  为大力推进我院医学人才梯队建设,培育和催生更多的优秀青年医学人才,使得各学科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升我院医学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特制订本方案。

  一、培养目标

  根据学科建设的须要,以德才兼备为标准,从全院各学科中遴选甄选优秀青年医学人才,经过计划培育,并使他们沦为具备坚实理论基础、多样临床实践经验、领先技术水平的优秀青年人才,为医院建立新一代青年医学学者队伍,构成各专业杰出学科带头人梯队打下基础。

  二、组织领导

  医院青年人才培养工程方案的实行就是在医院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医院科教科、人事科具体内容负责管理实行和日常管理工作。

  三、选拔范围、条件及要求

  (一)甄选范围:全院临床、医技、药学及护理学科卫生技术人员。

  (二)申报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爱好社会主义祖国,具备猛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医德高尚、治学严谨,身体健康,具备团结一致、无私奉献、求真务实、技术创新精神;

  2.年龄:40周岁以下(申报当年);

  3.学历学位:本科学士及以上;

  4.外语:大学英语六级(或取得全国卫生系统外语水平考试合格、硕士学位全国英语考试合格、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五级等);

  5.计算机:获得江苏省信息化素质培训合格;

  6.职称: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7.论文:在省级以上正式宣布期刊上刊登学术论文2篇以上;

  8.科研:承担区级以上科研课题(前三名),或有完整的科研设计书,处于预试阶段拟准备申报的科研课题;

  9.存有一定的非政府管理和协同能力及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课堂教学技能,为科室业务骨干,具备发展创造力;

  10.近三年内无重大医疗事故、工作差错,年度考核优秀1次以上或获院级以上表彰。

  具有上述条件,遴选甄选。

  (三)要求:青年人才培养对象所在科室必须能切实保证按培养计划进行培养,并且能保证提供优秀导师(一般为学科带头人或科主任)在临床及科研一线固定带教。

  四、甄选程序

  (一)申请

  1.由个人提出申请并核对“青年人才工程培育申请书”。

  2.科室(部门)初审后推荐至科教科。原则上每期同一个学科(专业)推荐人数不得超过2人。

  (二)评审

  1.初审:科教科、人事科根据有关要求对申报对象的材料进行资格审查,符合条件者报医院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2.考核:对复审符合条件者展开相等于大学英语六级水平的测试;非政府学者展开专业知识现场回答和面试;并以投票方法确认青年人才培养对象侯选人。

  3.复审:医院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考核结果,提出青年人才培养对象建议名单。

  4.申报:经初审后,在医院oa网上展开申报,征询职工意见。

  5.审定:医院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人才培养规划、学者评审意见和考核结果,结合公示情况,确定青年人才培养对象人员。

  五、培育内容、方法与途径

  (一)导师指导:培养对象可自选导师2名(院内、院外各一名),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签署培养教学协议书。医院协调确定培养对象的指导老师并督促、指导培养对象跟师学习。

  (二)理论自学:培养对象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在导师指导下选取四书与泛读专业书目,制订读书计划,深入细致自学,搞好读书笔记,写下学习体会,努力提高理论水平。

  (三)临床实践:培养对象除了在本院坚持临床实践外,培养期内需完成至少6个月的上级医院定点培养(进修)。掌握新技术、新疗法、新进展。每年参加国内外相关专业学术交流1次以上。

  (四)临床研究:对准本专科前沿,挑选课题展开临床研究1项以上。

  六、管理与考核

  (一)医院负责管理本工程培育考核方案制订,非政府实行,对入围对象追踪评估、定期考核。

  (二)培养对象所在科室(导师)负责对学员的日常工作、学习和临床实践等情况的督促检查,为培养对象创造锻炼学习的条件和机会。保证顺利完成培养任务。

  (三)培养对象每年须编写课题年度进展报告、工作总结,核对考核手册,于每年12月10日前上报院科教科;由人事科、科教科非政府学者展开年度考核。培育周期完结后展开总体考核,周期考核与年度考核结合,考核评估的重点就是培养对象实际业务水平、非政府管理能力以及医、教导、研实绩与否按年度计划顺利完成等。考核结果分后杰出、合格、不合格。对出色完成“青年人才工程”培育任务,达至培养目标,成绩显著的个人给与表扬和奖励。对因个人原因中断培育计划或考核不合格者,医院将追缴已代价培育经费。

  七、培养经费

  (一)医院对每位列为计划的培养对象资助额度为1万元/年,合计3万元。成立单一制帐户,专款专用。经费主要用作培养对象积极开展适当的研究工作、短期培训、出席适当的学术活动、自学经费、导师广播员津贴等。

  (二)培养经费使用管理措施参照“科研经费管理措施”。

  八、培育周期

  培养周期为三年/期,每期培养对象10名左右,每三年选拔一次,培养结束后须在本院工作5年以上。

  本方案自职代会通过后继续执行。

  一、指导思想

  以xx发展观和人才观为指导,以强化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目标,在医疗实践中大力推进培育年长的专业技术骨干。

  二、人才梯队建设的目的(一)人才并无断层

  当医院内的某个职位由于人员的变动、长假、退休或辞职等种种原因出现空缺时,保证有合适的人选接替这个位置。

  (二)成功更替确保目前的人选的确比不上他的前任,而且更替得越快越有助于工作的积极开展。

  培训方式:

  (一)根据和培养对象签订的“协议书”和个人培训计划,实行以在岗位自学居多,融合分散培训、跟师自学、出席学术交流、深造等多种方式展开培育。

  (二)宏观调控,统筹安排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是一个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的系统工程。根据全院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医院的卫生医疗服务人员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

  (三)为同时实现这一目标,我院在卫生人才培养方面具体措施为:

  1、合理安排各层次人员比例,按照区卫生局的要求进行人员配置。

  2、由我院策划农村卫生人才培养规划的实行,确保政策的延续性。

  3、积极统筹调动卫生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上做到优势互补,统筹兼顾。

  4、方向明晰,形式多样针对人员的培训以提升学历、推展适合技术、讲授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中西医融合化疗居多,积极开展卫生专科人才培养。培育同时应当注重师承,分层积极开展。

  三、以人为本,坚持“三个并重”

  (一)培育和采用相结合。培养人才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采用人才,充分发挥其价值和潜力。人才也只有在采用中就可以更好地获得培育、锻炼身体和提升。我院在采用不好现有人才的同时,将人才的培育挂上同等关键边线,充份著重发掘人才潜力,积极探索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极力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缔造有利条件。

  1、不拘一格用人才。

  (1)为现有技术骨干提供更多必要的临床工作条件,为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充份施展才华创造条件;

  (2)通过延聘、返聘等方式,充分发挥院内老医师的作用。

  2、积极主动搞好稳步医学教育工作,稳步教育就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我院从政策、财力和时间上对现有人才给与了大力的积极支持:

  (1)充分发挥院内有临床经验医师的传、帮、带作用。

  (2)积极主动引导科室内的小授课。各科室每月都必须非政府1—2次科内大授课,或秉持展开疑难病例探讨、临床经验讲座等多种形式的自学。

  (3)聘请上级医院的专家来院进行讲学和技术指导。

  3、每年选派杰出医务人员出外深造、自学根据须要,医院每年选派杰出医务人员至上级医院深造、自学和进修。医院建议每位出外人员自学回去后必须向全院讲授所学的内容、体会及外院一些一流的管理经验等。医院也可以对外出来人员积极开展新技术情况展开评估。

  4、对新职工实行对其进行业务培训。

  (二)积极主动引入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和急需短缺人才,多形式,多渠道广纳贤才。主动到各医学院校或面向社会招纳贤才。想方设法为优秀人才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环境,以事业留人,以感情和适当的待遇留人。

  (三)鞭策与考核相结合把品德、能力和业绩做为人才评价的重点。临床医师、医技人员每年展开一次德、能够、诚、绩四方直面医师展开考核。考核结果在院内发布,步入医务人员个人档案,并轻易奖金挂勾。

  四、保障人才队伍稳步发展

  注重、关心优秀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汇报他们的建议和建议,协助他们化解工作上的问题和困难,提升工作条件,为其缔造较好人与自然的工作环境。

篇五:全国中医药健康人才培养工程

  

  中医药振兴发展八大工程

  一、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

  着力彰显优势、夯实基层、补齐短板,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促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优势,提供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服务。

  (一)中医药服务体系“扬优强弱补短”建设。

  1.建设目标。推进建设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显著提升中医药重大疾病防控救治和应急处置能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更好满足群众就近享有高质量中医医疗服务需求。

  2.建设任务。一是在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总体布局中,依托现有资源,择优遴选建设若干国家中医医学中心;支持高水平中医医院作为输出医院,在优质中医医疗资源短缺、转外就医多的地区,依托当地现有资源,院地合作、省部共建,实施若干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二是建设一批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强化设备配备,优化完善中医诊疗方案,提升中医临床疗效。三是以地市级中医医院为重点,建设130个左右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四是依托现有资源,建设一批中医康复中心,推动地方加强中医康复科建设,提升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五是布局35个左右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开展中医医院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六是加强县级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建设,每个县级中医医院建成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和1个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在县级医院提标扩能项目中,支持脱贫地区、“三区三州”、原中央苏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区县级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基础条件比较好的乡镇卫生院,在“三区三州”建设64个中医县域医疗中心。七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提升中医馆服务能力。八是实施名医堂工程,按照品牌化、优质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建设要求,分层级规划布局建设一批名医堂,推动名医团队入驻,服务广大基层群众。

  3.配套措施。一是各级中医药主管部门要会同卫生健康部门、疾控部门进一步健全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确保中医药第一时间参与传染病防治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深度介入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二是各地要切实履行建设主体责任,落实土地、规划等建设条件,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土地使用标准,统筹考虑当地中医药发展基础和建设条件,因地制宜开展建设。三是各地要统筹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支持中医医院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落实“两个允许”要求,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完善医院补偿机制,落实中医药服务价格、医保支付倾斜政策,鼓励在中药制剂和中医技术应用等方面制定更加灵活的政策。

  4.部门分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中医药局、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医保局、国家疾控局、国家药监局等负责,排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中医治未病能力建设。

  1.建设目标。结合实施健康中国行动,通过实施区域中医治未病中心试点建设和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促进项目,总结探索中医治未病理念融入健康维护和疾病防治全过程的方式,形成可推广的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模式。

  2.建设任务。一是推动若干地级市开展区域中医治未病中心试点建设,探索相关政策机制,推广适宜技术,普及健康知识,进一步带动提升区域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二是实施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促进项目,开展中医适宜技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试点、妇幼健康中医适宜技术推广试点。

  3.配套措施。制定落实健康中国行动中医药健康促进专项政策措施。各地要积极实施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发挥中医治未病价值作用的政策机制。区域中医治未病中心建设试点城市和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促进项目单位要创新思路,探索积累有益经验。

  4.部门分工。国家中医药局、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等负责。

  (三)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建设。

  1.建设目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发挥中医药在老年人慢性病、重大疑难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和优势,增加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供给,创新服务模式,建成老年医学中医药高地。

  2.建设任务。一是推动有条件的省份依托现有资源,开展老年中医药健康(治未病)中心试点,探索完善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模式,提升临床、康复、护理、慢性病管理、科学研究、健康管理能力。二是推动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加强老年病科建设,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开展老年病及相关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

  3.配套措施。国家中医药局要进一步完善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标准,制定省级老年中医药健康(治未病)中心建设指南。各地要将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纳入本地区健康服务或养老服务相关规划,加大对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的支持力度。在中医药老年健康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岗位管理、薪酬分配等方面给予更灵活的政策支持。加强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探索创新,形成好的经验和做法。

  4.部门分工。国家中医药局、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等负责。

  (四)中医药数字便民和综合统计体系建设。

  1.建设目标。基本建成国家中医药综合统计体系、中药质量信息数据标准和统计体系,实现公立中医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达到国家要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2.建设任务。一是围绕“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要求,开展智慧中医医院建设,支撑便民惠民服务。二是制定国家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国家、省级两级平台,构

  建统一规范的数据标准和资源目录体系,基本建成国家中医药综合统计体系。三是开展中医医院信息化基础达标建设,推进中医医院通用电子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试点应用。四是制定国家中药质量信息统计制度,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国家、省级两级平台,构建统一规范的中药质量信息数据标准和统计体系。

  3.配套措施。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统筹规划国家中医药综合统计体系,加强部门协调,建设国家级工作平台。各地要将综合统计、信息化工作纳入规划,落实主体责任,配备专职人员,加大实施保障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区域综合试点和各类专项试点。项目单位要高度重视中医药综合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4.部门分工。国家中医药局、国家药监局、国家统计局牵头负责,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负责。

  二、中西医协同推进工程

  建立中西医协同长效机制,健全中西医临床协同体系,提升中西医协同攻关水平,“宜中则中、宜西则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

  (一)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创新建设。

  1.建设目标。建设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水平。

  2.建设任务。建设50个左右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一批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辐射带动提升区域中西医结合整体水平。

  3.配套措施。各地要支持组建区域中西医协同医疗联合体,将中西医结合工作纳入医院等级评审和绩效考核。项目单位要把建立中西医协同机制和多学科诊疗体系纳入医院章程,将中西医联合查房、会诊纳入医院管理制度,在各主要临床科室配备中医医师,打造中西医协同团队。

  4.部门分工。国家中医药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等负责。

  (二)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同建设。

  1.建设目标。促进中西医医疗资源有效整合和中西医医疗技术优势互补,推进诊疗模式改革创新和医学领域创新发展,显著提高部分重大疑难疾病的临床疗效,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和专家共识。

  2.建设任务。聚焦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和传染性疾病,以提高临床疗效为重点,遴选一批项目单位开展中西医联合攻关。

  3.配套措施。国家中医药局要统筹实施好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项目。各地要在人力、物

  力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结合本地实际,开展省级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同试点。项目单位要围绕解决重大疑难疾病治疗难点,整合资源、协同攻关,创新诊疗模式。

  4.部门分工。国家中医药局、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财政部、国家疾控局等负责。

  三、中医药传承创新和现代化工程

  重点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及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布局一批中医药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和关键技术装备项目,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传承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一)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1.建设目标。跨领域、跨行业整合多学科资源,完善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技术创新平台为主要支撑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优化中医药领域科技布局。

  2.建设任务。依托现有资源,建设若干中医药相关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医类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3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10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局重点实验室,提升中医药科技服务能力及协同创新能力。依托国家和省级药品检验机构,建设30个左右国家药监局中药市场质量监控和评价重点实验室、30个左右国家药监局中药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整体提升药品检验机构的中药质量评价能力。

  3.配套措施。各地要加大实施保障力度,在运行管理、岗位管理、人才聘用、职称晋升等方面创新机制。支持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按照有关规定自主开展职称评审。在省级科研项目中加大对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注重培育省级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

  4.部门分工。国家中医药局、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负责。

  (二)中医药古籍文献传承。

  1.建设目标。提升中医药古籍原生性、再生性保护能力,提高中医药古籍资源的利用效率。

  2.建设任务。一是依托现有数字平台建设中医药古籍数字图书馆,建立中医药古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平台和中医药知识服务系统,推动中医药古籍数字化挖掘,打造中医药古籍数字化服务应用产品。二是依托现有机构,改善中医药行业古籍保护条件,全面开展中医药古籍文物定级、建档、备案工作,加大濒危珍贵古籍保护修复力度,提升中医药古籍保护及利用能力。

  3.配套措施。各地要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医医疗机构等在古籍保护和现代化应用方面的资源和人才优势。项目单位要把古籍保护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纳入重点工作计划,落实建设经费,加强专业团队建设,改善古籍保护条件。

  4.部门分工。国家中医药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等负责。

  (三)中医药科技重点项目研究。

  1.建设目标。布局一批中医药科研项目,系统化诠释中医药科学问题,提升重大疾病临床疗效、中药质量水平,科学阐释中医药机理,完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体系。

  2.建设任务。一是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临床方案优化研究、中医药疗效与作用机制研究、临床循证研究及评价研究,组织筛选50个中医优势病种。二是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推动中医理论的原始创新,阐明作用机制,助力临床精准诊疗。三是研发一批临床疗效好、科技含量高、创新性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

  3.配套措施。各地要加强政策保障,建立完善多学科联合攻关的中医药科技创新机制。项目单位要加强科研人才培养,完善激励机制,推动产学研医政深度融合。

  4.部门分工。国家中医药局、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药监局等负责。

  (四)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研究。

  1.建设目标。推动实施中医药现代化关键技术装备项目,提升中医药技术装备水平、产业创新能力及产业化水平,在关键技术装备方面取得突破,为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2.建设任务。一是开展中医特色诊断治疗装备研究,研发中医数字化辅助诊断装备、中医特色疗法智能化装备、中医治未病现代化装备。二是开展中药品质智能辨识与控制工程化技术装备研究,研发推广中药材生产与品质保障、中药饮片智能炮制控制与调剂工程化、中成药制造核心工艺数字化与智能控制等技术装备。三是开展中医药技术装备共性标准等可度量技术规范体系建设和应用转化,研发中医现代“铜人”,开展中医药技术装备在慢性病防控中的应用示范。

  3.配套措施。各地要加强政策保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关键技术装备研发。项目单位要落实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中医药科技人员参与关键技术装备研究开发的积极性。

  4.部门分工。国家中医药局、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等负责。

  (五)做大做强中国中医科学院。

  1.建设目标。建设形成布局合理、优势明显的学科体系,发挥中国中医科学院示范引领作用,打造成为中医药科技创新核心基地和创新人才高地。

  2.建设任务。一是调整优化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发展布局,加大对基础研究、弱势和小众学科的支持力度,做强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优势学科。二是加强青蒿素研究中心、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中医药疫病防控中心等建设,形成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高地。三是实施中国

  中医科学院人才强院计划,加强中医药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四是指导省级中医药科研院所加强能力建设。

  3.配套措施。中国中医科学院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科研组织模式,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在岗位设置、薪酬等方面建立更加灵活的政策机制。

  4.部门分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中医药局、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等负责。

  四、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

  加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中医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建设以领军人才为引领,青年优秀人才、骨干人才、基层实用人才为主体的高素质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

  (一)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

  1.建设目标。培养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中医药领军人才、学科团队,搭建高层次人才梯队。

  2.建设任务。一是实施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项目,遴选培养50名岐黄学者和200名青年岐黄学者,组建10个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和一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二是实施中医药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培养1200名中医临床、少数民族医药、西医学习中医等方面的优秀人才。三是实施中医药骨干人才培养项目,遴选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和继承人,培养一批中医药骨干师资和中药、护理、康复、管理等方面骨干人才,规范化培训一批中医医师。四是实施综合医院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支持项目,开展西医学习中医高级人才培养和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建设一批传承工作室,培养一批中医药骨干人才。

  3.配套措施。国家中医药局负责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完善相应的遴选、评价、管理、投入等机制,负责开展终期评价,做好不同层次人才项目衔接,搭建高层次人才发展平台。各地负责过程管理,加强政策等配套衔接,在重大项目建设、评选表彰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形成支持合力。项目单位负责项目日常管理,保证培养对象培训期间的工资及福利待遇。

  4.部门分工。国家中医药局、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等负责。

  (二)基层人才培养计划。

  1.建设目标。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素质逐步提升,更好适应群众就近享受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2.建设任务。一是实施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招录7500名左右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

  培养医学生,支持1.25万名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开展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培养5000名中医助理全科医生,为中医馆培训一批骨干人才。二是实施革命老区中医药人才振兴项目,在革命老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等地区,加大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的培养力度,支持建设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3.配套措施。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制定项目实施方案,不定期组织开展考核评估。各地负责过程管理,完善培养使用、待遇保障等政策,落实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就业安置和履约管理相关要求,积极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确保项目实施效果。项目单位负责项目日常管理,保证培养对象培训期间的工资及福利待遇。

  4.部门分工。国家中医药局、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负责。

  (三)人才平台建设计划。

  1.建设目标。推进中医药学科发展,建设形成一批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平台,中医药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提升。

  2.建设任务。一是建设一批重点学科和中医药类一流本科专业。二是建设一批中医临床教学基地。依托已建成的各类机构,遴选若干标准化的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践技能考核基地。三是为第四届国医大师、第二届全国名中医建设传承工作室,新增建设一批老药工、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和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3.配套措施。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完善相应的遴选、评价、管理、投入等机制,组织项目的实施和评估,集聚高层次人才参与平台建设。各地要加强政策保障,负责过程管理。项目单位要落实团队、场地、设施等软硬件要求,建立管理制度,进行定期评估和报告。

  4.部门分工。国家中医药局、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等负责。

  五、中药质量提升及产业促进工程

  围绕中药种植、生产、使用全过程,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加快促进中药材种业发展,大力推进中药材规范种植,提升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中药材种业质量提升。

  1.建设目标。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优良品种选育与良种繁育能力进一步提升,优质种子种苗大规模推广应用,中药资源监测能力明显提高,从源头保障中药材质量。

  2.建设任务。一是支持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建设。二是引导地方建设一批中药材种子种苗专业化繁育基地,推动制定种子种苗标准。三是依托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成果,健全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体系。

  3.配套措施。出台中药材种子管理办法,从法规层面规范中药材种子种苗生产经营资质和经营行为,打击种业违法行为。加强部门协同,形成中药资源管理合力。

  4.部门分工。国家中医药局、农业农村部等负责。

  (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

  1.建设目标。道地药材生产布局更加优化,珍稀濒危中药材人工繁育技术取得突破,中药材生产先进适用技术实现有效转化和示范推广,进一步推动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

  2.建设任务。一是引导地方建设一批道地药材生产基地。二是建设一批珍稀濒危中药材野生抚育、人工繁育基地。三是制定常用300种中药材种植养殖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四是广泛开展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野生栽培,开发30—50种中药材林下种植模式并示范推广。五是统一中药材追溯标准与管理办法,依托现有追溯平台,建立覆盖主要中药材品种的全过程追溯体系。六是依托现有药品监管体系,搭建一批中药材快速检测平台。

  3.配套措施。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全国道地药材目录,推进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加强道地药材产区规划和规范化种植。各地要强化道地药材资源保护和生产管理,在项目、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建立部门协同机制,统筹力量协同推进中药材质量提升。

  4.部门分工。农业农村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林草局、国家药监局等负责。

  (三)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创新。

  1.建设目标。深入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和技术,阐释中药炮制机理,完善中药饮片质量标准,保证饮片质量。

  2.建设任务。一是建设一批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挖掘与传承中药炮制理论和技术。二是开展一批常用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生产工艺等研究。

  3.配套措施。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全国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完善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体系。各地要加强对区域特色饮片和炮制技术的挖掘、整理、传承。

  4.部门分工。国家中医药局、财政部、国家药监局等负责。

  (四)中成药综合评价体系建设。

  1.建设目标。涵盖临床有效性安全性评价、质量标准、生产工艺、制剂技术等的中成药综合评价体系基本建成,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新药审评体系进一步完善。

  2.建设任务。一是建立健全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方法,系统开展100种中成药的临床综合评价,丰富中成药在用药指征、目标人群、最佳剂量等精准用药信息方面的内涵。二是针对100种中成

  药建立系统完善、适应发展需求、覆盖生产全流程的标准体系,形成多层次的现代质量控制体系。三是初步建立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审评证据体系,构建符合中药特点的安全评价方法和标准体系。四是开展中成药质量评价方法研究,建立常用中成药质量优劣评价标准。五是完善中药警戒制度,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哨点”建设。

  3.配套措施。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中成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优化完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核心的中药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机制,协调推动中成药综合评价结果运用和转化。

  4.部门分工。国家中医药局、国家药监局等负责。

  六、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

  重点支持中医药博物馆体系建设,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医药精华精髓,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群众生产生活、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实现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中医药博物馆建设。

  1.建设目标。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及其数字博物馆基本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中医药博物馆体系,更好展示中医药藏品所蕴含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

  2.建设任务。加快推进国家中医药博物馆选址立项、基础建设和数字化建设。支持中医药博物馆创建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开展中医药相关文物、史料及代表性见证物的征藏工作,充实完善中医药收藏体系,建设中医药博物馆资源共享平台,构建中医药博物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动建设一批中医药主题文化园,推出一批精品中医药展览,开发一批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

  3.配套措施。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在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立项、选址、建设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各地要将中医药博物馆纳入当地公共文化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建立多部门共建共商机制。项目单位要拓展相关经费渠道,提高建设水平,丰富馆藏藏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方式支持博物馆建设。

  4.部门分工。国家中医药局、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负责。

  (二)中医药文化建设。

  1.建设目标。中医药文化传播体系建立健全,形成一批中医药文化精品,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进一步丰富,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在“十四五”末提升至25%左右。

  2.建设任务。一是提炼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挖掘阐释并推广普及名医名家、医籍名方等中医药文化经典元素。二是支持创作高质量的中医药图书、纪录片、影视剧以及各类新媒体产品,打造有代表性的中医药文化节目和中医药动漫作品。三是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推动建设一批中

  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并达到国家级建设标准,推动建设若干中医药文化体验场馆,支持建设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主题活动。四是中小学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开展中医药文化专题教育活动,建设校园中医药文化角和学生社团。五是培养建立中医药文化传播工作队伍。

  3.配套措施。国家中医药局要组织中医药文化有关研究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加大实施保障力度。各地要把中医药文化工作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总体框架,对本地区中医药文化资源进行调查整理、挖掘研究,将中医药文化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总体安排,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将中医药文化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

  4.部门分工。国家中医药局、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广电总局等负责。

  七、中医药开放发展工程

  重点支持中医药产学研用开放发展,提升中医药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医药传播、应用与发展,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一)中医药开放发展平台建设。

  1.建设目标。中医药机构参与全球中医药各领域合作的平台更加多样,机制更加灵活,中医药海外认可度和接受度进一步提升。

  2.建设任务。鼓励社会力量持续建设一批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依托国内中医药机构,拓展建设一批高水平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采取市场化方式,与有合作潜力和意愿的国家共同建设一批友好中医医院、中医药产业园。支持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建设传统医学领域的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

  3.配套措施。指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设立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基金,参与平台建设工作。各地要明确派出人员晋升、待遇的激励保障政策,对开展中医药领域对外投资合作的企业给予支持。

  4.部门分工。国家中医药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卫生健康委等负责。

  (二)中医药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

  1.建设目标。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更加广泛,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2.建设任务。培育世界一流多语种中医药学术期刊,加强与境外知名期刊合作,支持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中医药研究成果,在跨国科研合作计划中加大中医药参与力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发展。

  3.配套措施。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支持中医药参与相关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支持有关高等院校和科

  研院所建设“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推动出台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

  4.部门分工。国家中医药局、外交部、科技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等负责。

  (三)中医药国际贸易促进计划。

  1.建设目标。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在探索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医药国际贸易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中医药产品和服务国际贸易总额以及中医药行业贸易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

  2.建设任务。高质量建设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探索中医药服务出口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中医药服务国际知名品牌。巩固中医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等传统服务贸易优势,发展“互联网+中医药贸易”。鼓励有实力、信誉好的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构建中医药跨国营销网络,建设中医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支持中医药企业通过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平台“走出去”。

  3.配套措施。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开展中医药“走出去”相关活动并探索设立中医药相关展示板块。持续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统计试点工作,完善中医药服务贸易统计方法和指标,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管理与服务,研究调整中药产品税则号列,提升中医药产品和服务通关便利化水平。各地要完善对中医药服务出口企业的金融等支持政策。

  4.部门分工。国家中医药局、商务部、国家药监局、海关总署、财政部等负责。

  (四)中医药国际抗疫合作计划。

  1.建设目标。中医药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国际合作中的参与度显著提升,更多抗疫类中药产品在海外注册和应用。

  2.建设任务。积极推进中医药参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国际合作,组织中医药抗疫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建设高水平的中医疫病防治团队,加强抗疫技术和产品国际合作。加强抗疫类中药产品海外注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3.配套措施。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积极组织各地和中医药机构参加有关国际性高级别论坛,推动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合作,完善中医药参与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应对机制。各地要出台鼓励企业开展抗疫类中药产品海外注册和应用的政策措施,明确对参与国际抗疫合作人员的激励保障政策。

  4.部门分工。国家中医药局、外交部、国际发展合作署、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等负责。

  八、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工程

  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先行先试,以点带面,为全面深化中医药改革探索途径、11积累经验。

  (一)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

  1.建设目标。通过改革体制机制,鼓励在服务模式、产业发展、质量监管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快建立健全中医药法规、发展政策举措、管理体系、评价体系和标准体系,提升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打造一批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建设任务。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主体,分批规划建设1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一是系统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任务,加快推动省域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二是重点推进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在不同领域形成示范。三是在中医药管理体制、服务体系、服务模式、评价体系、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文化传播等方面,针对亟需突破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化改革,形成经验。

  3.配套措施。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积极推进示范区布局,强化统筹指导,沟通协调解决问题,在项目、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定期开展评估,总结推广经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承担主体责任,将示范区建设作为重点工作积极推进,健全示范区建设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完善配套措施,加强改革探索,及时总结经验。

  4.部门分工。国家中医药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药监局等负责。

  (二)医保、医疗、医药联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点建设。

  1.建设目标。遴选部分城市开展试点,鼓励地方发扬首创精神,加快推进有利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医保、医疗、医药联动改革,完善更好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医改政策。

  2.建设任务。以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综合医改试点省份为重点,在全国选择若干地级市开展试点,优先考虑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支持试点城市加快健全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制定实施医疗保障支持中医药发展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中医药健康促进活动,探索形成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医改政策体系,总结并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

  3.配套措施。国家中医药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试点工作总体方案,加强指导,及时发现并推广各地经验。各试点城市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健全工作机制,积极组织实施,深入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典型经验和有益做法。

  4.部门分工。国家中医药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医保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药监局、国家疾控局等负责。

  12

篇六:全国中医药健康人才培养工程

  

  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00801)一、专业介绍

  中药制药行业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被誉为“永远的朝阳行业”。我国中药行业以其得天独厚的历史底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孕育着无限的商机。近年来,随着世界对绿色消费的崇尚,寻找有效的天然药物替代化学药物已成为国际医药发展的普遍趋势,国内的中药制药企业也如雨后春笋,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医药文化渊源流长。河北省是我国的中药大省,保定的安国药材市场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八大药材集散地,因此开设中药学本科专业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和深厚的资源优势。河北大学中药专业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自身不断发展,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需求,多年来为我省乃至全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药学子。

  中医学院有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其中中药专业相关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以上人员占60%以上。

  中医学院现有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学位授权点,中药专业拥有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即中药制剂实验室和中药生物工程实验室。教学资源丰富,图书馆藏书和期刊较多,每年还在不断增加。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中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实验技能以及与中药学相关的药学、中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具有中药药剂制备、质量控制评价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基本能力,能在中药栽培、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

  开发领域从事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鉴定、制剂、质量控制及评价、临床合理用药及新药开发等方面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中药专门人才。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药种植、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药剂及质量控制评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各学科实验技能、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中药研究与开发、中药生产、中药质量控制与临床应用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掌握并熟练应用一门外语。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传统的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现代中药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知识;2、掌握中药质量分析方法,掌握中药研究与开发、中药生产、中药质量控制与临床应用技术;3、具有中药鉴定与质量控制、中药化学、中药药剂、中药炮制、中药药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4、具备从事中医药科研及中药生产开发的工作能力;15、熟悉药事管理的法规、政策,掌握营销的基本技能;6、了解中药现代化和国际中药研究与贸易的发展动态;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核心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分析、药事管理学等。

  五、标准学制:四年。学生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缩短或延长修业年限,修业年限为三至六年。

  六、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七、毕业学分学时要求

  理论教学

  实验/实践教学

  修读

  学分

  学时

  课程类型

  课组名称

  方式

  合计

  合计

  学分

  比例

  学时

  比例

  学分

  比例

  学时

  比例

  68/849/通识通修课

  必修4193%78192%37%8%44通识2周2周

  教育课程

  通识通选课

  选修873%136100%327%11136学科基础必修课

  必修54.582%92669%1218%42231%66.51348学科

  基础课程

  学科(跨学科)选修课

  选修6100%102100%6102242/599/专业发展核心课

  必修2151%35760%2049%40%4113周13周

  专业

  发展课程

  专业发展拓展课

  选修10100%170100%10170第二课堂素质拓展与就业

  创业实践(含通识教育讲必修

  按照第二课堂素质学分认定办法执行

  座、就业创业训练、校外社

  会实践等)集中

  体育健康教育

  必修08100%08实践课程

  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

  必修2100%34100%234专业实践课程

  必修3100%3周100%33周

  3246140.774/183.总计77%247276%4323%24%/18518周5周

  毕业总学分183.5八、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

  (一)通识教育课程

  1.通识通修课(共修读44学分,其中实验/实践环节修读3学分)2学时

  开课学期/学分

  考核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类型

  实验

  小计

  理论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实践

  31000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5查42422.531000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查3434231000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5考42422.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3100085查85855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310005形势与政策2查34342321001大学英语14考68684321002大学英语24考68684321003大学英语34考68684321004大学英语44考68684330001大学体育11查34341330002大学体育21查34341330003大学体育31查34341330004大学体育41查3434100S100军事理论1查34341军事训练0查2周2周000S100x920002大学语文3查5134173912016大学数学A3查5134173341024大学计算机基础?-D2考34342341025大学计算机基础?-D上机1查34341849/68/小计4478117.57107.522周2周

  2.通识通选课(最低修读11学分,其中实验/实践环节最低修读3学分)包括人文科学与艺术类(含艺术类限定性选修课)、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类、自然科学与现代科学

  技术类、生物科学与医学类、就业创业与国防教育类(含就业指导类、创业教育类限定性选修课,以及听、说、读、写等专项技能课程)、综合性课程(实验)类。

  通用要求

  通识通选

  修读要求:最低修读8学分,每类课程最高修读4学分,其中包括1门艺术类限定性选修课、1门理论课

  就业指导类限定性选修课、1门创业教育类限定性选修课。

  同上

  专业要求

  包括通识教育讲座、就业创业训练、校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统一安排在集中实践教学周。

  通识通选实践课

  修读要求:最低修读3学分。

  3(二)学科基础课程

  1.学科基础必修课(共修读66.5学分,其中实验/实践环节修读12学分)学时

  开课学期/学分

  考核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类型

  实验

  小计

  理论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实践

  252086普通物理2考34342252087普通物理实验0.5查17170.5252088无机化学3考51513252089无机化学实验1查34341252090有机化学12考34342252091有机化学1实验1查34341252092有机化学22考34342252093有机化学2实验1查34341大学计算机基础?-C(C3410112考34342语言程序设计)大学计算机基础?-C(C3410171查34341语言程序设计)上机

  252094分析化学3考51513252095分析化学实验1.5查51511.5252096物理化学3考51513252097物理化学实验0.5查17170.5252098仪器分析3考51513252099仪器分析实验0.5查17170.5252001中医基础理论4查68684252100人体生理学2考34342252101人体解剖学2考34342252102人体生理学实验0.5考17170.5252103人体解剖学实验0.5考17170.5252010生物化学2查34342252010sy生物化学实验0查14140252005中药学4考68684252104药用植物学12.5考42422.54252105药用植物学1实验1查34341252106药用拉丁文2查34342252009方剂学4考68684252108药用植物学22考34342252109药用

  植物学2实验0.5查17170.5252107中药化学12考34342252110中药化学1实验1查34341252111中药化学22考34342252112中药化学2实验1查34341252113数理统计2查34342252114药理学2查34342252115药理学实验0.5查17170.5252116专业外语2查34342小

  计66.513489264226.519.514.516.57.5202.学科(跨学科)选修课(最低修读6学分)学时

  开课学期/学分

  考核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类型

  实验

  小计

  理论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实践

  252117细胞生物学2查34342252118病理学2查34342252119临床医学概论2.5查42422.5252120中医诊断学2查34342252065中医养生与康复学概论2查34342252063中医临床系列讲座2查34342252013医学免疫学1查17171252013sy医学免疫学实验0查660252014医学微生物学1查17171252014sy医学微生物学实验0查660252029医学文献检索1.5查26261.5252121生物医学材料的显微分析2查34342小

  计1835034010446.521.55(三)专业发展课程

  1.专业发展核心课(共修读41学分,其中实验/实践环节修读20学分)学时

  开课学期/学分

  考核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类型

  实验

  小计

  理论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实践

  252122药事管理学2查34342252123中药鉴定学12考34342252124中药鉴定学1实验1查34341252125中药药理学3考51513252126中药药理学实验1查34341252127中药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2查34342252128中药炮制学2查34342252129中药炮制学实验1查34341252130中药药剂学12考34342252131中药药剂学1实验0.5查17170.5252132中药鉴定学22考34342252133中药鉴定学2实验1查34341252134中药药剂学22考34342252135中药药剂学2实验1.5查51511.5252136中药制剂分析2查34342252137中药制剂分析实验1查34341252146中药栽培学2查34342252146sy中药栽培学实验0查440252138毕业实习4查4周4周4252139毕业论文8查8周8周8252150药用植物学见习1查1周1周1599/242/小

  计413571714.56.51213周13周

  2.专业发展拓展课(最低修读10学分)学时

  开课学期/学分

  考核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类型

  实验

  小计

  理论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实践

  6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2521401查17171验

  252141GMP教程2查34342252142药物分析2查34342252143药物分析实验0.5查17170.5252144新药研究与开发2查34342252145医药专利申请1查17171252147中药资源学2查34342252148中药材GAP概论2查34342252149中药生物技术2查34342252155中药营销学2查

  34342252156中药商品学2查34342小

  计18.53233061745.59(四)集中实践课程(共修读8学分)集中实践教学周

  考核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类型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通识教育讲座1周

  查*就业创业训练1周

  查*第二课堂3校外社会实践1周

  查*

  其他活动--查33S001体育健康教育08查*31S002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234查*252151药事管理学社会见习

  查0.50.50.5周

  252152古代重要本草著作解读

  查0.50.50.5周

  252153中药鉴定学见习

  查111周

  252154研究与创新实验

  查111周

  42/小

  计81116周

篇七:全国中医药健康人才培养工程

  

  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王先菊

  【期刊名称】《中医药导报》

  【年(卷),期】2015(21)15【摘

  要】构建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体系有助于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培养质量,有助于创新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加快构建中医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经过采用数据分析和文献研究,建议采取着力培养中医药健康服务专门人才,积极培养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人才,探索培养中医药健康服务复合型人才,完善中医药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制度等措施,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培养体系。

  【总页数】4页(P3-6)

  【关键词】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作

  者】王先菊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195【相关文献】

  1.\"机构—社区—居家\"三位一体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J],王秋琴;黄芳

  2.“大健康时代”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新体系的思考与构建[J],倪昊翔;孙源

  源

  3.\"健康中国\"战略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姚凤祯;王贺;于钦明

  4.中医药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全国11所中医药院校培养方案比较研究[J],谭萍芬;万晓文;姚东明;蔡少华

  5."大健康时代"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新体系的思考与构建[J],冷大勇;贾洪涛;于钦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八:全国中医药健康人才培养工程

  

  就业◆人才◆社会 人才 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思考 赵娜,付瑶,张栋 长春130117)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吉林[摘 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健康养老产业投资愈发热情高涨。继近期国家对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随 之而来的必然是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的蓬勃发展,而我国目前十分紧缺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人才。结合民办 本科院校的特点,从中医药与健康养老产业相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理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 伍建设等方面探讨建立“人文素养与专业知识兼具的新型企业首选人才”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体系,融合健康关 怀理念、实操训练、模拟实验、岗位实习贯穿于创新实践人才培养全过程,切实提高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人才 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关键词]

  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人才培养;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8)04—0234—01

  健康问题是养老业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缺少健康服务的养 学过程与健康服务过程对接的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创新人才培 老非但没有质量,在社会负担上也会是一个灾难。自2015年以 养体系,加快培养老年医学、老年药学、康复、护理、心理和社会 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 工作等方面的技能型和健康服务型专门人才。

  年)》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家文件表 示将会支持中医药发展,利用中国独特的中医药资源发挥市场 (二)建立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体系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1)通过人文 作用,满足人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促进中医药和养老服务结 素养及中医药课程和课外活动培养社会适应技能,构成职业基 合。而我国目前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人才十分紧缺。本文结合民 础技能层次;(2)要求在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基础专业实 办本科院校的特点,探讨建立“人文素养与专业知识兼具的新型 验和基础专业技能实践能力,构成专业通用技能层次;(3)构建 企业首选人才”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科学合理的现代中医医疗服务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课程体系;

  一我国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4)要求在校外企业完成在岗实习、实践等,构成综合应用能力 目前我国中医药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与供给根本无法满足未 、层次。

  来健康养老产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要缓解健康养老服产业 人才供需矛盾,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成为 关键。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依据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快与社会养生行业、养老机构、中医药企业建立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产业相关专业师资培养培 训基地,使教师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实践和科研实践,丰富教师 究竟以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切人点,仁者见仁,智者见 的实践经历,提高实践能力,造就一支“通教育、重实践、精技能”

  智,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方式。综合查阅国内外资料以及我国目 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产业相关专业师资队伍。

  前该类人才培养的现状,归纳总结存在几个问题:(1)专业人才 培养的目标还不够明确;(2)教学体系没有跟上相关产业的发展;

  (3)教学方式未能创新;(4)实训实践不能学有所用。

  三、结语 (一)人才培养的模式未能与时俱进 我国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关键在于加大中医药健康 (二)师资队伍亟待提高 养老产业人才培养。只有通过建立校企联合、校校联合的人才培 由于我国健康养老产业相关的专业建设起步较晚,相对来 养模式和“力学、行仁”的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切实为我 说教师就缺乏专业教学经验与社会实践经验,再加上我国中医 国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迅猛发展输送高质量服务人才,以满足 

  药健康养老产业也刚刚发展,校企结合、校校联合等还没规模性 全社会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参考文献:

  开展,师资队伍的水平和能力都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人才培养的途径过于单一 [1]江锡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健康养老产业人才培养的思 .池州学院学报,2015,4,29(2):142—144.

  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人才的培养可以选择产学研的途径,考[J][2]柏涌海.对我国养老服务业中健康主题的思考[J].中国医 但由于受到学校经费、社会协调度、企业自身发展等因素的制 3,5(2):59—64.

  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双向培养的模式难度较大,为此双向培养 疗管理科学,2015,[3]韩俊江.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新论fM].吉林人民出版社,就变成了学校单方培养,由此造成产学脱节现象严重。另外,全 围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培训基地几近空白,社会 健康养老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培训体系尚未形成。

  二、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20l5.

  [4]隋雨纯.发展健康养老产业的对策与思考[N].吉林日报,2015—12—16.

  (一)确立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5]邹文开.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社会 根据国务院出台若干意见,结合国情及院校实际,基本确立 福开4,20l3(11):l5—17.

  以培养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积极推 [6]张德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及模式探析[J].中国 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标准对接、教 高等教育,201l(9):24—26.

  一234一 

推荐访问:全国中医药健康人才培养工程 人才培养 中医药 工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