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公文范文 > 主题教育 >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意义及路径建议思考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意义及路径建议思考

时间:2023-05-05 08:05:03 浏览次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及路径建议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的需要。本文从课程思政角度,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意义及路径建议思考,供大家参考。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意义及路径建议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及路径建议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的需要。本文从课程思政角度,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建议从体制上完善制度,构建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师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拓展传统文化多元载体等方面,实现二者有机深入融合,增强学生“四个自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然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标识、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涵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突出优势,是增强大学生“四个自信”的力量源泉和历史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实践、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提升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特别需要高校大学生自觉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使之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并焕发出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2)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生根、开花、结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只有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才能使大学生自觉遵循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植中华文化基因,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人文思想、爱国主义、优秀传统道德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仁”与“和”为核心的人文价值观。孔子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强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荀子强调“仁者自爱”,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仁”与“和”提供给新时代的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很多,其中推己及人是能够实现仁和的根本途径。“推己及人”是一个人们从“认识”“认同”到“同化”“发展”完善社会关系的一个过程,人们必须摆脱自私自利的思想,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来发展和完善人的社会本质。仁爱思想有助于今天的大学生正确处理和面对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学会关爱他人、友善社会、尊重自然,树立自尊自信、开放包容、乐观向上的友好的中国人的形象。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2000多年前的《诗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尚书》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西汉初年的贾谊《治安策》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清代林则徐提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都体现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的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厚植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引导大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树立家国情怀、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

(3)中华传统文化重视立志修身的道德传统。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重视厚德,《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崇德尚志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品格。重视修身,《礼记大学》明确提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孔子提倡修己、克己和慎独,提倡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曾子提出,吾日而三省吾身,孟子主张,善养吾浩然之气。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善于从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奋发向上、担当有为,培养他们成为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3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合路径探索措施

(1)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机制。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事关人才培养、国运兴衰,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各级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党委要负起第一责任,落实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工作的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党委、院(系)、教务、学工、思政等各部门工作的协同推进,统筹开展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要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各门课课堂教学,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育人成效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为教师教书育人提供充分保障和条件,真正构建起“三全育人”格局。

(2)形成高校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课程体系。首先要发挥思政课程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可以明确看到,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主题内容,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其次专业教育课程中,注重将中华人文精神、爱国主义、传统道德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学中发掘专业课教学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弘扬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让中华文化基因更好植根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延续文化基因,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增强高校教师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意见》强调“要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我国对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培训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种教师培训的内容中对传统文化内容也重视不够。教师各级培训中,如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研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高教教师的岗前和在职培训中应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鼓励教师多读传统历史、文化、文学经典着作,让他们掌握传统文化包含的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腹有诗书气自华”,达到涵养气质、滋养心灵、塑造灵魂的作用,有效提升中华文化自信,使其成为具有传统文化素养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教师。

(4)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课程思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就是每一门课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文化素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协同跟进。教学方法上切记生搬硬套、强硬灌输,很容易引起学生逆反。所以教学方法上应该潜移默化、发挥隐形思政教育作用,必须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教书育人规律、思政工作规律,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要善于运用与专业教学知识内容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比如学科史、名人故事、传统美德、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等教学素材,采用案例教学、影视资料的教学形式,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全面提升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贯穿专业教育,培育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

(5)拓展课程思政传承优秀文化的多元载体。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网络信息泛滥、良莠不齐,高校要站稳政治立场、占领网络阵地,丰富网络文化内容,开发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人文精神、传统美德的微课,大力开发并积极推介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富有爱国主义气息的网络文学、动漫、有声读物、短视频,坚定扞卫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为大学生找寻精神文化家园提供支持。校园文化是大学生认识、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推进戏曲、书法、话剧、传统武术进校园,利用传统文化节日开展活动,通过诗词朗诵、经典传承等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利用校史馆、图书馆、博物馆、名人故居参观考察,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体验传统文化魅力。传统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渗透影响,大学生修身、利他、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油然而生。

4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理念下实现二者融合,必须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使各类课程和各项活动都要承担起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责任和使命,才能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文化自信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荐访问:中华 传统文化 重要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意义及路径建议思考

猜你喜欢